目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相对薄弱,问题突出,工作需要提质提效。
一、存在问题
(一)农村食品链条监管形势复杂
一是食品生产领域,食品加工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企业规模呈现“小”“散”格局。初级农产品乱(滥)用农药、化肥、添加剂,无法保证食品源头安全。二是食品流通领域,食品经营户基础条件薄弱,进货渠道散乱,台账不规范或缺失,索证索票落实不到位,流动摊贩多,食品品质无法保障,出现安全问题难以追溯。三是餐饮服务领域,农村餐饮场所卫生条件差,学校(幼儿园)食堂以及农家宴等集中聚餐场所卫生状况不达标。四是信息追溯难建立。目前食品安全链条管理体制是,种植养殖环节归属农业农村部门监管,而从生产到消费环节归属市场监管部门监管,两个部门间监管工作衔接不畅,数据无法交互,加之农村产品自产自销,食品追溯信息互联互通难以实现。
(二)基层监管力量薄弱
(三)陈旧观念降低监管成效
二、对策建议
(一)理顺机制,建设农村食品监管队伍
(二)整合资源,统筹食品检查工作
一是构建农村食品安全全链条追溯体系。倡导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形成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食品消费全链条全过程追溯体系,规范农村经营者进货渠道检查和台账记录,对票证的开具、使用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增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联防联控机制,网格化、信息化农村食品监管,打破农业农村部门监管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监管数据壁垒,畅通全链条监管衔接,让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要求有抓手。二是综合利用检验资源集中抽检。对于财政紧张的农村地区,可整合检验资源,几个县(乡、镇)集中进行食品抽检。由省级市场监管部门主导,采用转移支付等方式,对农村商超、临时集市的食品跨地区抽检;增加跨地市异地飞行检查、专项检查的次数,重点检查特殊食品、冷藏冷冻食品、进口食品、农家宴以及农村教育机构的食堂;检验检测、行政监管信息要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推广农家宴申报制度,明确主办方为第一责任人,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
(三)营造社会共治氛围
对各类农村食品监管人员、监管对象分类多样化宣传。鼓励成立农村流动厨师协会组织和农民食品监督志愿者,加强农村食品、餐饮等行业管理;由省级、市级监管部门指导基层利用传统节假日、食品安全宣传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重要节点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在农村中小学中开设食品安全常识及公共卫生课程,引导孩子从小树立食品安全大局观;鼓励保险机构为农村集体聚餐开设食品安全责任险,发挥保险的他律和风险分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