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题: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让成果对接百姓期待——食品安全监管措施与成效综述
新华社记者陈聪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关系全国13亿多人“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但风险与隐患仍然存在。从热点问题入手,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让成果对接百姓期待,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食品安全总体平稳
2016年食品安全抽检数据日前出炉。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抽检了25.7万批次食品样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6.8%,与2015年持平,比2014年提高2.1个百分点。抽检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目前食药监总局已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监督抽检体系,同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风险预警防控。食药监总局2016年公布56期共2.4万批次食品抽检结果,发布15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43期风险提示或消费提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重点问题靶向治理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理应对接老百姓的期待。婴幼儿奶粉、“小作坊”“小摊贩”、网上“黑作坊”……拉起高压线,拧紧安全阀,2016年,这些热点问题得到靶向治理。
——从每个季度抽检公布一次改成“月月抽检、月月公开”,这是食药监总局加强婴幼儿乳粉监管的承诺。2016年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2532批,有22批次被检出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符合率为0.9%,和2015年相比降低了0.2%。总体上看,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可靠。
——“小作坊”“小摊贩”由于卫生状况良莠不齐,潜藏着安全事故的隐患。2016年,监管部门加强地方对“小字号”餐饮的立法指导,目前已有17个省份出台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地方性法规规章。
——面对网上“黑作坊”幽灵频现,食药监总局创新网络食品安全监管举措,2016年已与阿里巴巴、百度等6家第三方平台签署食品安全协作机制备忘录,部署北京、上海、广东3个重点地区开展网络订餐专项整治,一批无证商户被查处。
紧而又紧严抓监管
年味儿越来越浓,年货正在热销,为保障春节期间“舌尖上的安全”,食药监总局近期组织春节食品专项抽检,共抽检11类食品1398批次样品,发现6批次样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已被责令下架、召回。
专项抽检,是食药监总局靶向监管的重要举措之一。2017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守护好13亿多人“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监督管理。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的要求,加强日常监管,实施分类许可制度,在全覆盖基础上开展“双随机”抽查;加强对网络第三方平台的监管,督促其落实法律责任,查处违法行为;加强监督抽检,严厉打击“一非两超”、掺杂掺假等违法行为;加强监管信息公开;加强部门间协作配合,重点做好学校食堂、农村集体聚餐、旅游景区餐饮和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监管。
——创新管理理念。倡导餐饮服务“明厨亮灶”,鼓励社会监督,推行“餐饮单位+超市+合作社”“种养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支持和鼓励餐饮企业建设冷链配送系统,提高配送食材的防腐保鲜水平,保障配送食品的安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