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绿色机场倡议(GAI)研究报告大纲
一、国内外绿色机场发展现状
图1首都国际机场在绿色机场认证中的项目细节展示
(2)机场碳排放认证(AirportCarbonAccreditation,ACA)
表3机场碳排放认证要求摘要(ExecutivesummaryofAirportCarbonAccreditation)
截至2022年8月,ACI亚洲分会共颁布亚洲地区碳排放认证机场64个,其中包括9个一级、18个二级、26个三级、5个三级+、4个四级、2个四级+,中国地区碳排放认证机场占总认证机场数12.5%(见表4)。
表4国际机场协会亚太地区分会“机场碳排放认证”中国地区机场名录
2.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CivilAviationOrganization,ICAO)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简称国际民航组织(ICAO),成立于1947年,是联合国系统中负责处理国际民航事务的专门机构。为了应对与机场运营有关的环境问题,如空气和水的质量、土地管理、噪音和气候变化等亟待采取行动的各项问题,国际民航组织制定并通过有关决议文件、发布生态机场指南、建立特别工作小组来应对有关生态、绿色、可持续机场的发展问题。
(1)有关决议/文件
自2008年以来,ICAO相继针对噪音、环境管理、空气质量、碳排放、绿色基础设施等主题制定了相应文件就绿色机场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指导性探索(见表5)。
(2)生态机场指南(Eco-AirportToolkite-collection)
生态机场指南是由国际民航组织发布,旨在为各国提供关于机场规划和设计的具体方案,并指导各国在为新的机场基础设施项目或环境管理改善计划提供资金时做出绿色决策。截至2022年8月,ICAO共发布七份主题指南与五份案例报告,指南包括《机场的废物管理》《机场的可再生能源》《机场建筑的生态设计》《机场的环境管理系统》《具有气候适应性的机场》与《机场的空气质量管理》。
以《机场的废物管理》为例,指南讨论了废物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对废物进行了定义,并对机场产生的废物进行了分类:城市固体废物(MSW)、建筑和拆除垃圾(CDD)、飞机飞行产生的垃圾、可堆肥废物、危险废物与工业废物、盥洗室废物。同时,它提出了废物管理原则、废物管理方法、以及循环经济的新概念,通过对环境细分领域的深入调查与报告为绿色机场的建设与保护提供了思路。
(3)国际民航组织航空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二工作小组(TheCommitteeonAviati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WorkingGroup2,CAEPWG2)
航空环境保护委员会(CAEP)是ICAO的一个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83年,其宗旨是协助ICAO理事会制定并通过与飞机噪声和排放有关的新标准、政策与决议(StandardsandRecommendedPractices,SARPs)。国际民航组织航空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二工作小组(CAEPWG2)则是由CAEP设立,下属管辖并审议与机场和机场运营有关环境问题的特设工作小组。其工作目标是制定并向各国航空当局和规划者传播与机场扩建、建设和运营有关的环境问题指南,并推进机场环境友好政策的改革。当前,CAEPWG2处于CAEP/12工作周期(2019-2022),其主要议题包括机场规划、气候变化评估、机场环境监测等(见表6)。
表6国际民航组织航空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二工作小组2019-2022工作周期议题设置
此外,在过去的25年中,CAEPG2围绕机场与运营的环境问题,牵头对外发布了12份与机场有关的重要文件,对机场规划、机场环境、机场排放、机场管理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逐渐完善绿色机场框架,为国际绿色机场标准的成型做出了重要贡献(见图2)。
图2国际民航组织航空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二工作小组工作路线图(CAEPG2,Milestones)
(二)国内层面
表7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有关绿色机场的政策文件、导则与行业标准
(1)《绿色机场规划导则》
表8绿色机场规划导则摘要
(2)《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
《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2021-2030年是“平安、绿色、智慧、人文”四型机场建设的全面推进阶段,多个世界领先的标杆机场建成;2031-2035年是四型机场建设的深化提升阶段,我国机场规章标准体系健全完善,有充分的国际话语权。《纲要》针对性的对本阶段我国绿色机场的建设提出了资源集约、低碳高效、环境友好三大要求(见表9)。
表9《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绿色机场部分纲要
(3)《四型机场建设导则》
按照《纲要》要求,《四型机场建设导则》旨在指导国内各机场开展四型机场建设,其侧重于四型机场建设方向性的指导与意见,同时将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
《四型机场建设导则》提出绿色机场建设参考基本框架(见图3),并强调绿色机场建设应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科学规划设计,绿色施工建设,系统运行实践;节约利用资源,加强综合管控,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运行效率,减少机场碳排放;加大环境治理,注重环境优化,强化机场与区域环境相容性。增强机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机场与区域可持续协同发展。
图3绿色机场建设参考基本框架
(4)《“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与《“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
《“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十四五”期间的以下指标做出重点要求(见表10)。
表10“十三五”时期民航发展指标完成情况与“十四五”时期民航发展预期指标
《“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全篇中还从如何不断完善行业绿色治理体系、如何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如何减缓民航业对环境影响三个方面对绿色机场政策规划与制定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见表11)。
表11《“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有关绿色机场的论述
表12“十四五”时期民航绿色发展主要指标
“十四五”期间,在实施《民用航空飞行活动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管理暂行办法》《绿色航站楼标准》《绿色机场规划导则》《民用机场绿色施工指南》《民用机场航站楼能效评价指南》《航空承运人不可预期燃油政策优化与实施指南》等规范和标准以及民航能耗统计与报告机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我国绿色机场将围绕加快完善绿色民航治理体系、深入实施低碳发展战略与深入开展民航污染防治与全面提升绿色民航科技创新能力这四个重要任务,对监管、标准、实施、交流等多领域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改革(见表13)。
表13“十四五”时期民航绿色发展专项中涉及绿色机场的重点任务
2.中国民用机场协会(ChinaCivilAirportsAssociation,CCAA)
中国民用机场协会是中国民用机场行业(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唯一的合法代表,于2022年6月发布了我国首份《“双碳机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是我国行业组织绿色机场评价体系自发进行的一次里程碑式实践,该指标体系按照“制度、行动、绩效”三个维度对机场进行指标评价,并将机场从低到高分为五种星级(见表14)。
表14“双碳”机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摘要
同时,《运输机场碳排放管理评价(“双碳机场”评价)工作实施细则(试行)》还首次在国内提出运输机场二氧化碳排放
核算方法:E=E燃烧+E净外购电+E净外购热
表15运输机场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
二、国内外绿色机场发展路径比较分析
(一)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SingaporeChangiAirport,SIN)
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远近闻名,其多次蝉联各类国际机场评价桂冠(见表16),
表16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获奖列表(部分)
表17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可持续发展报告摘要(部分)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定位为大型国际枢纽机场,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支撑雄安新区建设的京津冀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在过去的两年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斩获国内绿色发展领域诸多荣誉与认证(见表18),并全力打造“四型机场”新标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探索绿色机场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综合价值。
表18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获奖列表(部分)
根据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9-2021)》披露,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秉持“环境友好”的理念,在水、气、固、土、声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标准,着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见表19)。
表19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摘要(部分)
(三)比较分析与策略分析
1.在披露内容上
对比: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用图谱、路线等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了环境足迹与碳排放足迹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环境评价体系在机场发展中的具体情况,并根据不同主题披露了全周期内机场足迹数据,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则是忽略了这一部分内容,仅用概括性描述的数字和文字对机场的碳排放管理进行了阐述,缺乏全面碳足迹的披露。
2.在报告形式上
对比: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用“战略-目标-规划-数据-案例”的思维逻辑和行文格式清楚地展现了机场对于自身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与理解,直观、客观地在不同领域将自身的问题与亮点,通过横向及纵向分析比较,凸显出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先进性。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采用单一的模块化处理,模块之间相对独立缺乏逻辑联系,报告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
3.在实践深度上
对比: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将机场本身发展与国际标准、联合国发展目标等国际指标与体系深度绑定,通过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角度讲好机场发展的故事,致力于成为国际机场的引领者,立足世界民航业发展,为自身扩大国际影响力,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实践。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并未充分涵盖或是有机结合国际航空领域重点、敏感的环境发展、绿色机场、可持续与低碳等议题,这不利于我国在国际机场的交流中讲好一个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我国绿色机场可持续发展的展望与分析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我国也已从“十四五”规划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进入中国履行2030年碳达峰承诺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国民航绿色发展来说,内外部环境日新月异,全球脱碳进程加速,国内机场绿色转型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标准机制完善、低碳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挑战与机遇并存,开拓绿色机场发展新局面任重道远。
(一)我国绿色机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挑战方面
1)能源结构与供给消费失衡,绿色机场能源转型困境加剧
在国内双碳战略总体引领与布局下,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民航运输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机场能源消费将在长期内刚性增长,而我国机场在短期内以化石基燃料为主的机场能源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变,包括航空煤油为主的民航能源消耗结构与化石燃料为主的地面移动单元能源消耗结构,对绿色机场的能源绿色转型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2)脱碳技术与转化应用脱钩,绿色机场科技支撑薄弱
3)顶层设计与监管体系缺位,绿色机场自律执行不力
4)人才培养与市场准入无序,绿色机场发展举步维艰
2.机遇方面
1)瞄准后疫情窗口期,注重绿色机场转型成果实效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民航运输客座率、载运率、飞机日利用率等指标大幅下降,造成当年民航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强度值异常。其中,运输航空单位周转量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为0.316千克和0.995千克,均较基线下降7%,机场每客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分别较基线下降2.6%和8.2%。我国民航机场应充分利用疫情期间低客单带来的低能源、低碳排放而降低能源转型成本的契机,加快疫情期间机场能源绿色转型,并应当抓住后疫情时代机场客流量逐步恢复直至复苏的行业特点,进一步深化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并巩固转型基础,提前规划并为碳减排、碳中和乃至碳抵消布局。
2)深化落实专项行动内涵,提升绿色机场综合治理能力
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与机构应当围绕中国民航局开展的绿色民航治理体系建设重点项目、低碳民航建设重点项目、民航污染防治重点项目与绿色民航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重点项目,深度合作参与各项政策标准体系建设(如《民用航空飞行活动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暂行管理办法》《民用机场航站楼能效评价指南》等)、打造绿色机场标杆、参与国际交流、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与新技术应用行动、完善市场机制建设、科创平台建设与绿色民航人才培养,并围绕民航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建设、规划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加强各主体协调配合、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大力宣传推广规划实施成效经验。
3)把握新时代中国国际实践,增加绿色机场标准国际参与度。
1.政府监管方面
第二,政府应当加大对绿色机场建设的政策倾斜与帮扶力度,为绿色机场的新建、扩建与改建专项规划制定简化审批手续,推动绿色规划体系完善,充分结合已有案例的实践经验,为技术论证、审查审定等重要前置规划搭建覆盖设计、建设、运输、核验、运营、管理、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机场规划体系,充分考虑不同环境、不同气候、不同地理特征,充分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城市建设规划、城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要素,为绿色机场提供不同深度、不同类别的规划指引,不断发展、拓宽、深化绿色机场的内涵,并结合实际发展现状与时代要求更新绿色机场规划的技术路线与实施策略,为有能力实现绿色转型但缺乏转型规划经验的机场提供政策指引与大力支持。
第四,政府应当联合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力量组织开展绿色机场专项研究调查,培养对接国际型人才,并结合产学联动先行布局绿色机场高精尖技术领域,推进绿色民航智库建设,打造民航脱碳技术研发与验证实验室,推动建设低碳民航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期在技术突破、技术应用、技术转化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第五,政府应当加快完善研究各项碳排放、碳足迹、环境足迹等重要环境指标评价、审查体系,并加快制定航空燃料可持续评价标准、机场碳排放管理评价办法、机场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指南、机场场内新能源车辆及充电设施建设运行规范、机场周围区域航空器噪声监测指南、除冰(雪)废液回收处理规范、到寿飞机无害化拆解标准等,促进国内绿色机场碳减排、环境治理、低碳绿色发展等治理标准的统一。
2.行业协会方面
3.企业转型方面
第三,机场应当因地制宜,借鉴或研发绿色低碳技术,比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进一步扩大机场基础设施的清洁能源比例,比如实现机场作业电车全覆盖、新能源设备的购置,深入开展落实蓝天、碧水保卫战,以生态补偿方式积极参与青藏高原、黄河、长江等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探索投资生物质能源和经济林等生态产业,促进我国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提升。
第四,在机场的品牌建设方面,管理集团应当立足于经济可持续、环境可持续、运行可持续与“人与机场”可持续四大支柱,开展以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机场建设与服务,并贯彻落实我国新时代的发展特点,把握中国绿色机场发展的特殊性,与世界绿色机场发展的普遍性,讲好一个中国绿色机场的故事,贡献中国绿色机场的智慧。
4.金融机构方面
第二,大力发展航空金融产业化升级,通过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机场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参与机场经济活动,通过区域内保税、口岸开放、自贸试验区等政策叠加,强化以机场为中心,构建配套完善、支撑有力的机场金融生态系统。同时,金融机构应当协助机场注重财务决策、未来规划投资,有效利用金融资源,加强企业合作,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机场业绩的增长,同时通过机场业绩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进一步加快机场绿色转型的进程。
作者施懿宸系中财绿指首席顾问;金蕾系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研究员;何明杰系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