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不少市民都成为爱狗养狗一族。然而,缺乏规范养犬的意识和一些不文明养犬的行为,却让这件本来是丰富生活情趣的事,成了破坏公共环境、危害市民安全的挠头问题。
扰民屡见不鲜
傍晚或晚上是“遛狗”的高峰期。8月16日晚,记者来到滨湖小区、人民广场、清流公园进行探访,发现“狗患”扰民问题均不同程度存在。
下午5点半,明光西路一侧的滨湖小区广场上,五六条无人看管的小狗结伴奔来,时而在广场上追逐打闹,时而在草坪上打滚撒欢,其中的两条狗还在地面上留下几坨粪便。几个老人赶紧把孩子拉到身边,“既担心孩子踩到狗屎,更害怕狗咬到孩子,只能把孩子看紧点。”“我们小区狗太多了,晚上经常犬吠声阵阵,吵得人根本睡不好。”另一位居民也跟着抱怨起来。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介绍,滨湖小区共有3000多户、1万多人,宠物狗的数量超过600条,虽然物业也采取了树文明养犬牌、开展文明养犬宣传活动等措施,但不文明养犬行为依然存在,他们对此也感到头疼。
“狗奔过来追孩子,有时把小孩吓得哇哇直哭。”在清流公园采访中,一位市民对不文明遛狗行为提出了意见。
治理存在难度
事实上,治理“狗患”,我市的脚步从未停歇。
早在2004年8月,我市就颁布了《滁州市养犬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54号建议《加强宠物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指出城区养犬不规范等市民反映非常强烈的问题,呼吁全社会重视“狗患”问题;市政府也多次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城区养犬管理工作的决定和措施,并于2016年8月印发了《滁城限制养犬管理办法》,明确了免疫办证、遛犬牵绳、一户一犬、禁养大型犬和烈性犬、禁入场所、及时清理粪便等养犬管理规范。
此外,作为限制养犬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市城管执法局及时建立管理平台、收容场所,推进犬只摸排,组织养犬登记,牵头开展集中整治,并建立养犬管理考核机制,努力强化城区养犬管理,持续收容城区流浪犬,犬只登记数量逐步上升,文明养犬的人也多了起来。
然而,不文明养犬行为仍然存在,治理到底难在何处?
解难题需合力
该负责人认为,治理“狗患”要充分发挥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的管理作用,落实管理职责,对不文明养犬行为进行劝导和制止。8月5日至8月9日由市城管执法局牵头,市养犬管理办公室、琅琊区、南谯区城管局、市城管经开区分局、市重点处园林中心多家单位开展文明养犬宣传周活动。此次宣传周以人民广场、市民广场、龙蟠河公园等公园广场为重点,突出早晚两个遛犬高峰期,对养犬市民进行文明养犬宣传,对不文明养犬行为进行劝导,收到很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