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11”电商大促已经落幕。有媒体调查发现,过去近一个月来,除了厂商、平台、物流等环节忙个不停,一群职业打假人也加班加点。原来,除了打假维权,他们还忙着收徒教学。“打假日入过千、月入过万”的经历,正吸引着更多人入局。然而,这笔游走在红线边缘的生意,很容易污染营商网络环境。
首先要明确,打假维权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我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退一赔十”的惩罚性赔偿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遭遇消费欺诈可以要求“退一赔三”。这些规定为消费者撑腰,也成为职业打假人的“尚方宝剑”。这本身无可非议,但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如今一些职业打假人正在大吃“制度红利”。打假的出发点不是维权,而是牟利,甚至教商家搞同行,或明目张胆收取“保护费”。纵然“苍蝇不叮无缝蛋”,被打假的商家或产品多多少少存在问题,但以正义之名发不义之财也不光彩。
在商言商,对于商家来说,成本与收益是一笔每天都要算的账。这种成本,不仅包括生产、物流、人力等投入,也包括潜在的风险。倘若三天两头被打假、被举报,不免牵涉大量精力。真有问题还不算冤,如果纯属被使绊子,那必然会让人“累觉不爱”,甚至成为不能承受之重。有化妆品商家坦言,“上来就要钱的还好说,给个几百的红包就完事,有的狮子大开口甚至反复索赔。”现实中,已经有商家因此改行。可见,打假生意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倘若此风肆意蔓延,恐怕会给更多商家一种不稳定的预期。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仅抖音电商品牌商家数量就同比提升165%,直播带货催生30多种新职业、新岗位,为上下游产业链、仓储产品生产和多个环节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管中窥豹,足可见电商行业不仅连着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也关系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承压前行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全力呵护好电商这一引擎。过去这些年,审批少了、税费轻了、“政策红包”多了,营商环境的优化帮助很多企业轻装上阵。而上述数据证明,今天的网络市场拥有越来越强的存在感,营商网络环境也要得到同等重视,不能任由一些博主以揭黑打假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
说到底,惩罚性赔偿制度中的“罚”是手段,不是目的,其最终指向是通过一定的痛感而矫正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期待更多人能够体会法律的本意和善意,拦住作乱的黑手,让商家安心经营,让经济活力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