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说明:图为福建某食品企业的工人正在车间加工果冻产品。(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许雪毅摄
“果冻究竟有没有含工业明胶?这东西还能吃吗?”近日,有实名认证微博声称“老酸奶和果冻含有破皮鞋炼制的明胶”,在网上引发消费者对果冻产品的猜疑与恐慌。
【网上热议】网友“cfang_bubu”:今天跟五岁的小侄女视频,她很认真地告诉我,她不能吃酸奶、果冻和冰激凌了……我问为啥,她说因为都是烂皮鞋做的……
【记者调查】果冻生产商:“皮鞋变果冻”无根据质监部门:尚未发现果冻用明胶
在全国果冻市场上,福建晋江的两家果冻生产商——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与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占据了相当份额。
“无论从技术还是成本角度考虑,果冻生产都不适合使用明胶。”辛亚东说,果冻酸性较高,而明胶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不能满足果冻常温贮存的产品属性,也没法像卡拉胶一样带来爽滑的口感。另外,胶的成本只占果冻成本的5%,在这方面花心思意义不大。
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品质管理部经理周胜兴为记者算了一笔帐:“明胶比较便宜,目前1公斤明胶大概40元,而1公斤卡拉胶80至90元。但问题是,要达到同样的稠度,明胶的使用量差不多是卡拉胶的两倍半,不划算。”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给“中国网事”记者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获证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果冻生产企业51家。2010年以来,每年均组织对果冻产品实施省级监督抽查,对果冻产品的规格、铅、砷、铜、菌落总数等项目进行检验。共监督抽查155批次,仅3批次不合格,2批次果冻产品实物质量指标(糖精钠、菌落总数、安赛蜜)不合格,1批次果冻产品警示语标注不合格,均和明胶没有关系。
【网上热议】网友“八卦_我实在是太CJ了”:最烦这类藏着掖着的爆料……哪个企业用了工业劣质明胶,请毫不客气的公布,不要毁了其他的老实经营者。
【记者调查】舆论冲击:“不细说”让果冻行业“伤不起”
“虽然短短几天没法全面评估我们的损失,但可以肯定对我们行业影响很大。”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公司品牌管理中心负责人王小喜说,这个传言最糟糕的就是“不细说”,让大家都去猜测。我们很担心消费者因为不了解果冻知识而产生“大不了不吃”或者“少吃点”的想法,而这几乎难以避免。
【网上热议】网友“军都小飞侠”:作为公众人物,此番言论的确大为不妥。心情可以理解,后果很是严重。
【记者调查】下一步:信息发布者可能遭起诉
“网络的快速传播加上名人效应,非常可怕,无中生有却对整个行业造成了很大损失,应该利用行业组织的力量及时回应。”晋江市食品行业协会秘书长陈昌熙说。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的函件表示,“近来,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互联网舆论监管的重要性,我会也希望在互联网这一越来越广阔的平台上,网民和博主应该加强自律,名人更应该自律。我会同样谴责一切不负责任的互联网行为。”
“重要的是要让消费者知道事实真相。”王小喜说,现在网络传播太发达,类似的事件来得太突然,让整个行业发展很被动。希望有关行业组织和政府部门尽量给老百姓做一些知识科普。作为企业,也会考虑更透明地标识,并且通过各种渠道更好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记者许雪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