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食品安全收到法律和舆论双重严格监督。很多餐饮店都采取开放设计,厨房食物加工全过程都可以看到,既让顾客安心,也迫使店家注意每一个细节。
即便非开放厨房,也大多统一设计施工,典型的日本餐饮店厨房内部,一般包括照明、换气、冰柜、烤炉、两个以上独立清洗池、地面污水口等标准设备。
从原材加工到烹饪过程,食品清洗、工具消毒,服装、工作环境都有严格规定,让人感到很放心。
厨房工作服也有严格规定:头发要完全装入发套,口罩覆盖到鼻子,整洁的衣服鞋子,特别强调女性小心头发脱落混入食物。
对食材的管理更为严格,为了便于责任追踪,日本食品都会标明原产地,甚至会公布生产者名字进行“实名制”贩卖。
日本高居世界前列的物价,也和日本食品的超短保质期有很大关系。
在大小超市,很少能看到保质期超过一周的食品,很多家庭常见食品保质期基本只有两三天,熟食类甚至会精确到小时,时刻一过,所有食品必须下架销毁。
因此,很多超市在当天营业结束前一个小时左右,都会把把当天过保质期的视频大幅打折促销,即便如此每天还是会有大量食品被销毁。
日本每年被销毁的食品价值高达1200亿日元,按照其他国家的标准,这些食品其实完全可以食用。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巨大浪费,但是为了国民健康着想,日本没有在食品安全上妥协。
1、麦当劳混入异物事件
事件经过:
2015年,日本麦当劳发生了多起食物混杂异物事件,最严重甚至有人在薯条中吃到了一颗类似于人牙齿的物体,此事件被各大媒体持续报道。
处理结果:
日本麦当劳公开谢罪,营业额与前一年相比降了20%(1375亿日元),最终造成了292亿的赤字,被迫关闭190家店铺。
2、生牛肝中毒致死事件
2011年4月19日到26日的一周之内,连锁烤肉店“烤肉酒家惠比寿”提供的生牛肝因怀疑被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造成4人死亡,34人中毒
4月29日起全部店铺被责令停业,当年7月8日宣布公司倒闭,公司经营层被起诉,目前仍在进行漫长的巨额民事赔偿。
3、“船场吉兆”剩食材再利用事件
2008年,日本高级料理“船场吉兆”出现篡改食物保质期、伪装产地、以及将顾客吃剩下的菜再次加工出售等欺骗消费者行为。
全体员工遭解雇,公司全面停业并宣布破产。
4、“不二家”过期原材料事件
不二家社长在发布会上公开谢罪
2007年,不二家被曝出使用过期的鸡蛋、牛奶等原材料。
下属5家制造工厂以及分厂全面停业,不二家社长藤井林太郎谢罪,并宣布辞退社长职位。
5、MARUKA方便面蟑螂事件
2014年12月2日,日本一男子在购买的MARUKA方便炒面中发现蟑螂,随后立即举报。
工厂全面停产整顿,召回同一生产线上生产的2种共约4.6万件商品,并对所有购买产品客户谢罪赔偿,半年多后才重开生产。
6、猪肉冒充牛肉事件
2007年,北海道苫小牧一家肉品加工企业以猪肉冒充牛肉被曝光。
社长田中稔元遭逮捕,同时公司60名员工遭解雇。
7、“赤福”伪造生产日期事件
赤福总店遭无期限停业整顿,各地地区店铺也被迫临时停业,品牌形象受到沉重打击。
8、“白色恋人”伪造保质期事件
2007年6月,石屋制果公司遭公司内部职员检举曝光,两罐各28片装的“白色恋人”商品食用期限原本标记为“2007年8月31日”,但被篡改为“2007年9月30日”。
日本食品安全管理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最主要是《食品安全基本法》和《食品卫生法》,从重从快的处罚涉事企业,才能起到真正的警示作用。
可能在不少中国食品企业看来,日本人死抠条款,严控保质期的做法过于“死板”而不够“精明”,但是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真心希望他们在这时候不那么聪明......
日本食品企业之所以能够保持高度自律,首先是因为“犯错”的成本实在太高。
而真正让大家觉得日本食品安全放心的原因,是日本人多年来对食品清洁、新鲜近乎苛刻的要求。吃最放心和安全的食品,几乎成了日本人的国民性格之一,基于此,日本的媒体监督、行业自律在食品安全这个领域才会格外严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