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强调以大食物观为指引,高质量发展设施农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
非耕地设施农业是指在戈壁、荒山荒坡、沙质荒漠、盐碱地、滩涂等不适于耕作的土地上,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机械设施设备和企业管理方式,在起初不适宜进行作物种植的土地上经合理开发之后获得较为可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是增加耕地面积,缓解经、粮争地的一条重要渠道。
2010年,中国在西北地区实施了非耕地农业开发项目,为在西北地区戈壁荒漠开展设施农业生产提供了样本和参考。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强调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指出“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年10月,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强调以大食物观为指引,高质量发展设施农业。
2023年6月17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发布我国第一部《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指出:合理利用各种非耕地资源,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盐碱地等发展设施农业,对促进设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期还发布了《现代设施种植建设专项实施方案(2023—2030年)》,把非耕地现代设施种植开发作为重点任务之一,主要在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8个地区布局建设300个千亩以上戈壁现代设施种植园区;在天津、河北、辽宁、江苏、山东等5个省份主要布局建设200个千亩以上盐碱地现代设施种植园区。
2023年农业农村部还制定发布了《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指导意见》和《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深入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我国的非耕地资源在西北地区分布最广,占到国内非耕地面积的70%以上,沙漠、戈壁滩等荒地面积达到了56.95万k㎡,占到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36%。
新疆土地面积的54.91%(约9133.3万h㎡)为戈壁、盐碱地、荒地、荒漠等难以开发利用的非耕地,位居全国首位,其中荒地、荒漠、盐碱地分别占到39%、31%、3%。
青海畜现有非耕地面积3038.4万h㎡,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2%以上,非耕地主要是砂砾戈壁、沙漠、盐碱地、盐沼和高寒山地,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地区。
甘肃非耕地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地区,其中戈壁、石滩、荒漠等面积23万h㎡,占河西走廊总面积的82.6%。
宁夏非耕地面积达297.4万h㎡,以荒地为主,占到全自治区非耕地总面积的48%。
内蒙古未利用土地面积2066万h㎡,其中荒山、荒地、荒滩后备土地933万h㎡,宜农荒地135.2万h㎡,从东到西有黑土地、低洼易涝地、沱沼地、盐碱地、丘陵山地、沙地、滩地等多种类型,主要集中在东部沙漠地区。
西藏可开发的非耕地面积超过200h㎡。
陕西荒漠化土地面积大约有265万h㎡,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漠南缘。
此外,我国盐碱地总面积达1亿h㎡,约占世界盐碱地总面积的1/10,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在内的17个省区,其中长江口以北的江苏、山东、河北、天津、辽宁诸省市海滨盐土面积达100万h㎡。
截至2023年,新疆已建成在用非耕地日光温室100多万座。甘肃已建成戈壁农业设施2.7万h㎡,其中河西地区新建2万h㎡,千亩以上蔬菜生产基地28个,其中酒泉市肃州区设计建造了全国最大的非耕地日光温室示范基地,面积达1667万h㎡;武威市建设了1000座高标准非耕地日光温室;河西五市新增非耕地设施农业累计达2.4万h㎡。青海非耕地设施农业总面积达7840万h㎡。
我国非耕地设施农业快速发展,设施主要类型有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玻璃温室等几类,其中日光温室是非耕地设施农业的主要生产设施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塑料大棚主要分布在陕西和青藏地区。玻璃温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东及华北等地。
a设施结构与材料
经过多年的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设施不断优化创新,设施结构不断完善,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是石砌墙半地下式无立柱日光温室,还有近年发展很快的采用轻钢结构骨架配备柔性墙体的日光温室。非耕地设施结构的研发成果较多,例如温室环境温度保障技术,新疆非耕地日光温室建造参数,“西北非耕地农业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开发的25种新型温室墙体结构、12种新型轻简化温室骨架,集成设计了标准化的日光温室结构35种以及32项配套设施设备,例如易组装、抗风雪能力强的新型组装式卡槽型日光温室骨架、混凝土预制板+夯土形式的装配式后墙以及可移动支撑结构日光温室,还有可变倾角日光温室、草砌墙体日光温室、非晶硅薄膜太阳能日光温室等。
b设施配套设备
在设施配套设备方面,卷帘、保温被、喷药、施肥、收获、运输、采摘等环节基本可以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部分标准化设施内还配置了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此外,因温室个性化设计和特殊用途还配备有自动喷灌机、蔬菜移栽定植机、精量播种机、温室通风系统、自动吊蔓系统、屋脊智能通风装置、保温遮阳系统、流体蓄热装置、相变保温后墙、后墙蓄放热帘、浅层土壤水媒蓄放热装置、金属膜集放热装置、太阳能双级增温沼气发酵系统等。
通过准确把握非耕地设施农业所处地理环境的自然条件,推广应用了节水、节肥、节能、抗旱、抗寒、保温、优质高产等一系列高效技术与模式,例如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模式、太阳能光伏提水自动化控制雨水优先灌溉技术及沙培防渗漏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环境温度保障技术、自动监控及低温预警系统等,为温室环境调控提供了技术保障。
从栽培方式来看,非耕地设施栽培模式可分为生物质基质栽培模式、无机基质栽培模式、混合基质栽培模式、寒地设施栽培模式和大田沙田栽培模式等。
非耕地设施生态环境(光、温、气)具有一定特殊性,需要具有耐低温、适应强光照、需水量小、抗早衰、耐贮运等特点,目前栽培较多的是番茄、辣椒、黄瓜、茄子、食用菌、野菜等蔬菜和葡萄、桃、西甜瓜等水果以及其他经济作物(菊芋、蓖麻、食用玫瑰等)。柠檬、无花果、番木瓜、台湾青枣等南方果树也先后试种成功,丰富了栽培果品种类。
从运营角度看,根据各地区自身发展需求和具体实际,非耕地设施农业呈现不同的开发模式。
一是多元化投资与运营模式。鼓励多方资本参与,采用政府与企业、合作社合作等多种投资与运营模式,共同推动非耕地设施农业的发展,例如甘肃省引进山东水发等龙头企业,为当地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二是打造节水型非耕地设施农业基地。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开展高效节水等方面的技术示范并进行推广。
三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结合当地资源条件,构建生态循环系统。
此外,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多产融合模式,例如利用沙化地带进行规模化设施农业生产,促进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
以色列设施滴灌技术领先世界,可通过太阳能驱动的计算机控制滴灌设备,比通常的灌溉技术可节水90%,平均增产30%;生物杀虫技术也位居世界前列,如培育出的一种梨形橙色蜘蛛,可专门对付螨类、粉虱等,减少了化学药品的使用,提升了农产品品质。
埃及针对沙漠地区的地形地貌、水资源和土壤情况启动土地改良项目,建设温室大棚,开发了风光智能节水灌溉系统,该系统可以将水分直接送达作物根部,保障水分供应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水分浪费。2019年,埃及节水农业大棚项目揭牌,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农业大棚综合体,包括1300个大棚,面积达4200h㎡,蔬菜年产量达18.4万t。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班牙东南部的阿尔梅里亚省针对沿海滩涂盐碱地多、土壤贫瘠、水资源不足的特点,开发了以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的简易型大跨度平顶温室,大约90%的温室都采用了一种叫做“覆沙土”的人工土壤,发展水肥一体化沙土栽培,形成了“简易设施非耕地生产模式”;其余10%的温室则采用水培系统,由计算机精量控制灌溉。西班牙东南部地中海沿岸的阿尔梅里亚省,是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的代表,建有占地2.6万h㎡的全球最大温室农业基地。阿尔梅里亚省是欧洲最重要的温室蔬菜供应商,被称为“欧洲蔬菜之都”,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绿色奇迹”。
日本是全球植物工厂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尤其在人工光与太阳光并用型植物工厂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日本最大的植物工厂Spread公司每天可以生产近25000株生菜,每年可生产900万株。
海湾国家(位于波斯湾沿岸的8个中东国家)近年来纷纷着力追求用水效益最大化,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提升食品自给率,取得积极成效。2017年,阿联酋投入运营了海湾地区的第1家室内垂直农场,农场占地2550㎡,采用水培技术,该农场用水量降低了70%,种植18种蔬菜和香料。2022年7月,全球最大的垂直农场Bustanica在迪拜世界中心的阿勒马克图姆国际机场附近落成,该农场拥有设施面积30658㎡,每年可生产生菜、菠菜、芝麻菜等优质叶类蔬菜超过100万kg,每天产量为3000kg,其用水闭环系统每年可节省用水2.5亿L,比传统农业减少95%。2022年,卡塔尔建成的垂直农场采用气雾培技术,可减少用水95%。2023年,沙特阿拉伯建成首家垂直农场,可年产蔬菜110万kg。
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2014年酒泉市肃州区已建成非耕地日光温室555h㎡,主要种植精细蔬菜、食用菌以及各类果树,总产值超过3.21亿元。2017年,张掖市建成非耕地设施121.73h㎡,并形成了贯党珍稀菇业公司非耕地食用菌产业园等多个特色优势非耕地设施农业园区。2017年,酒泉市人参果产业园等18个特色农产品非耕地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开工建设,全市非耕地设施蔬菜生产全部配备了高端设施设备,配套膜下滴灌及微喷灌技术,棚均用水量仅为大田用水量的1/4,强力推进了当地戈壁农业发展,全市非耕地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已达893h㎡。
2020年,新疆在干旱带沙荒地、盐碱地生态区建立日光温室面积已达6086.7h㎡,设施蔬菜品种除马铃薯、白菜、萝卜“老三样”外,还有茄子、番茄、菠菜等10余个品种。2020年,新疆启动实施南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逐步形成了深冬以标准日光温室生产为主,春秋以大小双膜拱棚生产为补充的“周年生产、均衡供应”生产模式。如今,南疆地区非耕地设施有拱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和植物工厂,已成为新疆最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2020年,阿克苏地区种植设施蔬菜1.18万h㎡,新建日光温室4216座,拱棚4.66万座;2021年,阿克苏冰雪蜜脆园设施农业基地落成,建有日光温室和标准大棚1600余座,主要发展集观光旅游、果品采摘及特色民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和田地区建成设施总数达13.6万座,其中日光温室13670座。
目前非耕地设施农业栽培品种仍以传统果蔬为主,如番茄、茄子、黄瓜、辣椒等,特色不突出,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建议加大各种食用菌、叶菜、瓜果、花卉、中药材等区域性优势品种,尤其是“名、优、特、新”品种的选育和示范推广,生产出质优、特色、价优的农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设施建造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设施建造不规范,导致冬季安全生产能力不足;设施规模偏小,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建议结合不同区域地理和气候条件,走低能耗、低成本、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的中国特色设施种植业发展之路,合理优化设施结构性能,引进使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提升设施整体保温蓄热功能,设计建造保温蓄热效果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适于机械化操作的农业设施,推进非耕地设施农业的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规模化生产。
当前,农业劳动者老龄化严重,专业素质偏低;然而设施农业新技术不断涌现,合理有效使用新技术成为困难。建议加强专业化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助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创新、应用与推广;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涉农技术、技能培训力度。
非耕地日光温室果蔬栽培在部分地区还采用土壤栽培方式,专用基质缺乏,无法满足生产需求,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偏低。建议继续完善无土栽培技术,根据不同种植结构新型基质,探索农机农艺融合,加大新技术、新装备的创新攻关,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关环节作业机械化水平;按照蔬菜标准园创建的生产技术措施要求进行生产,推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生产。
非耕地设施农业土地成本低,但生产需水量较大;高端的农业设施的建设投资成本高,且投资回收缓慢、管理成本高。建议各级政府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激发行业活力;开发低成本的设施农业结构类型;设计雨水和灌溉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系统,降低用水成本;加强特殊材料的应用,创新设施结构设计,降低建设及生产成本。
非耕地设施农业的社会效益甚微。建议延伸产业链条,就近对当地非耕地农产品进行初加工、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展非耕地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打造精品园区,发展壮大休闲农业;打造优质品牌,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值;打造高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和营销体系,提升整体效益。
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可以有效解决粮菜、粮果等争地的矛盾,有助于保障我国人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产品供应,将是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充分利用非耕地地区的光热资源,发展低碳农业,可有效节约能耗,推进设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还将对促进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践行大食物观等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简称“中农富通”)是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和技术为依托的“产、学、研、推、用”一体化的农业高科技服务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被认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关于设施农业
——超500万平温室设计施工的经验
开展包括农业园区规划、温室工程、设施园艺、智慧农业等领域的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工作。目前,研发推广的设施面积已超过500万平方米,技术远输非洲、美洲等海外地区;通过与国际温室设计建造及设备企业的广泛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温室设施,不断加强集成创新提升温室工程设计和建造水平。公司规划设计与建设运营的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被授予科技部唯一的“温室设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农富通发起成立“设施农业产业国际合作联盟”,不断推动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典型案例设施类型涵盖连栋温室、日光温室、数字驱动温室、植物工厂、拱棚、网室、旱棚、避雨栽培等,可用于高效生产、科技试验、科技推广及休闲观光等用图。
关于都市农业
——推荐一个可持续盈利的农业项目“百蔬荟”
百蔬荟智慧农场,以农业生产活动为背景,以狂欢活动为载体,颠覆传统休闲农业模式,集“吃东西、买菜种菜、亲子农活互动、农业科普、旅游放松、露营休闲”为一体,将“吃喝玩乐”高效结合,是一个“农场+餐饮+购物”的体验式智慧农场。
百:百种农事生产活动。
蔬:蔬果生产、展示、采收、装配、销售等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经营。
荟:荟聚打卡地、新场景、露营、简餐、时尚景、应季采摘等新农业理念,四时更替,精彩纷呈。
重点项目:全区智能化、鱼菜共生、特色集市、草莓采摘棚、叶菜采摘棚、瓜果类采摘棚、反季节樱桃采摘棚、南果北种采摘棚、育苗温室棚、萌宠乐园、坑爹过山车、蹦蹦云、步步惊心、丛林魔网、旋转自行车、自行车榨汁机、露营活动等。
百蔬荟功能:绿色果蔬周年生产,全年可采摘。配套各类研学教育课程,可作为农业劳动教育的实习实训基地;助农直播外景平台、商超餐饮企业直供基地、政校企联合办园基地等,园区可持续盈利。
关于鱼菜共生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
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即把水产养殖与蔬菜生产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且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可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超高标准:0土壤、0化肥、0农药、0营养液、0污染、0排放。系统优势:人工智能算法驱动、全生态高产能、超低成本生产、全年稳定运行。
澳门特首都来看的九江国家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云中心
江西九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18年由科技部认定的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9年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3月18-19日,澳门行政长官贺一诚于本月18至19日率特区政府代表团访问江西期间,考察了由中农富通负责深化设计并承建的九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云中心。现代农业云中心占地面积约20亩,新建智能温室占地约6960㎡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农业会客厅”全新的理念营造,应用智能化装备,引进国际领先的生产技术,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生产、研学农旅休闲、智慧农业展示、农产品展示推广等功能于一体,具备生产、研学、农旅休闲等功能。现代农业云中心由中农富通承建,施工过程中紧盯项目建设目标进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推进,打造九江乡村振兴的精品样板工程。施工过程中何市镇政府对施工过程给予高度评价,并授予了“2022年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年产5000000公斤优质果蔬的中国南和设施农业产业集群
设施农业产业集群一期项目占地160000平方米,总投资2.8亿,按照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采用世界一流农业设施和国际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同荷兰高新农业科技企业合作,按照欧盟全球良好农业认证(GAP)、国内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认证,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并进行全程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打造从果蔬生产到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使项目成为在河北省乃至全国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每年可以生产番茄、黄瓜、彩椒等优质果蔬5000000公斤。项目依托中国农业大学雄厚的技术与资源,汇聚全球设施农业顶端高新技术和设施设备,为项目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高新科技融入传统平民教育的定州农业嘉年华
定州农业嘉年华项目位于东亭镇东庞村,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承建及运营,是践行乡村振兴、回乡创业投资理念兴建的项目。项目以农业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文化为纽带、以旅游为特色,注入“科技农业、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等理念,通过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功能,带动农村区域发展;整合多种资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带动农民共同致富。融合政策、资本与技术,汇聚中农富通的新思维、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新工艺、新设施、新设备、新品种,推进定州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项目结合定州农业特色,结合独有历史文化背景和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经历,通过特色主题场馆串联起整个项目。场馆主要包含鱼菜工厂科技馆、农耕文化主题场馆、热带风情主题场馆、工厂化育苗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特色食品体验馆。室外主要包括音乐田园、萌宠乐园和无动力乐园等项目。以都市农业体验、主题节庆为主要特色活动,结合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课堂和研学教育、农民职业培训教育等课程,发挥社会化服务技术优势服务周边农业项目,实现服务都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的目标。作为定州市首个农业嘉年华主题园区,定州农业嘉年华建设项目从都市农业的“赏、采、尝、学、耕、戏、憩、养、淘、归”十大体验要素出发,本着“生态自然、回归本真”的设计理念,以新视角、新思路,通过构筑物、雕塑、植物、地形和水景等景观元素,创造新颖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精致农业景观,让消费者情不自禁产生回归大自然的情愫,产生心灵的归属感。
定州农业嘉年华建设项目以都市农业体验、主题节庆为主要特色活动,结合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课堂和研学教育、农民职业培训教育等课程,发挥社会化服务技术优势,服务周边农业项目,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品牌,实现服务都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的目标。据项目经理介绍:“项目集科普、展览、娱乐、文化等为一体,建成后不仅能提升、丰富农业活动,还将以点带面培育、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通过长期的运营管理,带动群众就近就业”。
一个文化+旅游+农业的深度融合体,“蜀龙花镜”农业嘉年华
“蜀龙花镜”农业嘉年华将是一个结合丰富的产业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一个低碳生态为主题,集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培训教育等为一体的农业嘉年华。
项目地位于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与阿斗寨景区、飞龙瀑布、金线河大地景观形成一个核心旅游组团,而嘉年华作为核心区的核心起到引爆周边的作用。
蜀龙花镜农业嘉年华项目总面积109.2亩,包含4个主题温室总面积15421.2㎡、3个主体建筑面积4234.3㎡、2个服务性建筑和10个景观节点。
目前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各个大型单体建筑已经初见雏形,主题温室已经完成主题骨架搭建。其中“花舞鹤山”主题馆主要是从鹤山区的支柱产业(花木产业)出发,以新奇特品种苗木引进,产业融合为核心,带动项目周边及鹤山区花木产业的融合发展,整个场馆将展示500多个花木品种,满足游客的参观、旅游、体验、科普的多个需求。
中特农业创新园|世界科技引进来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成功实践
中特农业创新园占地200英亩,是中农富通支持国际农业合作的项目之一,服务内容包括五个子项目,即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规划编制,农业设施设备设计选型及现场指导安装,高效栽培模式展示,蔬菜品种引种,玉米品种引种筛选与引种等。2014年2月,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简称特多)比塞萨尔总理的见证下,时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与特多共和国西印度大学圣奥古斯丁分校校长Sankat共同签署“中特农业创新园”项目框架协议。2015年10月21日示范园建成开园。示范园通过引进中国蔬菜、热带水果、甜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以及中国的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新理念、新模式,进行中国农作物的试验种植、科技展示,采取“政府+高校+企业”的组织模式,探索我国农业“走出去”新模式及加勒比海农业发展模式,密切服务中特两国乃至中国与加勒比海地区的政治外交大局。
中农富通
提供乡村产业项目策划、农业规划设计、工程建造、科技推广、运营策划、农产品产销对接等多元化、全方位、一站式农业高科技服务
往期推荐
联系方式
咨询手机:15811564620,13910786667
咨询热线:010-62392460
网址
中农富通规划设计800余个精品项目;自建、参与运营15个千亩以上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与百余个国家的300余个农业机构有密切技术交流,1000余名实战经验丰富、硕博士为主的专业人员!国内外1000余位科研院校资深专家!全年打造5个农业高端会议。中农富通在山西太原、山西忻州、山西吕梁、江苏南京、江苏金湖、安徽马鞍山、广西南宁、广西玉林、四川成都、河北定州等地设立20余家分子公司和科技示范基地、产业示范基地,可以就近为各地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做深度服务。真诚期望与您携手共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我国“三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