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同食品联系在一起,“民以食为天”说明食品对人类来说如同阳光雨露一样重要。
1食品科技史中的四个里程碑
从茹毛饮血到燧木取火,从原始蒸煮到美味佳肴,以及罐藏食品的出现和现代营养学的建立是食品科学史中的四个里程碑。
2二十世纪末的食品
2.1二十世纪末食品发展的总趋势
二十世纪后期,人们开始从健康、卫生、营养、科学的角度注重食生活,过去高能量、高脂肪、低纤维等引起心脏、血管、消化道等疾病的食品用量逐渐减少-食品发展的总趋势表现为:高质量低热卡食品;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食品;方便食品;保持自然体系食品;强调“天然”组分食品;单一组分含量丰富食品;微波制品和高档次包装食品。
2.2微波热处理食品
传统的食品加热方法是表面热交换,传热速度慢,受热不均匀,制品营养破坏严重,且热交换器表面易积垢,清洗困难。九十年代,人们开始使用微波加热,微波加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高频发射极随机发生,如家用微波炉;另一种是APV磁控方式,从高频发射极产生恒场强,食品能受到均匀的磁场强作用。微波技术开发后,被广泛用于食品的调和、融冻、干燥、加热、焙烤、杀菌等方面,经它处理的食品不仅受热均匀,而且在结构、营养和感官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产生高的附加值。
2.3辐射食品
用射线(如Co60-γ射线、Cs187-γ射线、X射线、电子射线等)辐照能够杀死霉菌,抑制酶的活性,推迟果蔬成熟期,对延长食品货架期和贮藏保鲜期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卫生方面来看,辐射可杀死或显著减少肉类、菜类和淀粉等多种制品中的致病菌或腐生菌;辐射还能抑制土豆、洋葱、萝卜等的发芽,防止谷类及其它贮品的昆虫侵害。
3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食品
根据二十世纪末世界食品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人造食品、方便食品、变态食品、水产食品、绿色食品、昆虫食品等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们已成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主要食品。
3.1人造食品
近年来人造食品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发展迅速。美国人造食品年销售额达23亿美元,人造肉产量达45万t,占肉类产品总量的20%左右,人造黄油占黄油用量的60%。美国生产的人造鸡蛋、人造鱼子、人造火腿、人造虾已成为家常菜肴。日本人以猪皮为原料生产的“人造海蜇皮”,不仅外观与天然海蜇皮一模一样,且鲜脆可口,畅销国内外。俄罗斯人用8种有机物合成人造胡椒,香味与天然胡椒几乎一样,已获准在食品工业中使用。专家们指出,人造食品前景广阔,它将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昆虫食品
3.3方便食品
4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向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食品生物技术
4.2食品酶学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催化效率和高度专一性的生物催化剂。已发现自然界的酶有2700多种,但截至目前真正投入工业化生产的仅有几十种,现在世界酶制剂年总产量为十多万t,食品工业用酶占一半左右。
4.3食品加工高新技术
未来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将使用高新技术,使食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目前已经研究成功的或尚未开发的高新技术,如膜分离、超过滤、反渗透、油米过滤、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微胶囊包埋、挤压与膨化、快速冻结、微波加工、真空浓缩、真空冷冻干燥、超高压加工、超微粉碎、超高温瞬时杀菌、电阻加热杀菌、辐射杀菌、无菌贮存与包装、果品蔬菜气调贮藏和冷湿保鲜技术等将得到广泛的应用。食品种类将逐年增多,质量将进一步提高,附加值将进一步加大。食品质量卫生保障体系将逐步健全,各类食品标准将进一步完善,多功能、高精度、快速方便的食品检测仪器和手段,如栅栏技术、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技术、微生物预报技术等将广泛应用,以保证食品安全、营养与卫生。在食品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将采用合理的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计算机在产品研究和生产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将使食品工业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唐璎,孟宪刚.新型天然生物功能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发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1(03)
关键词:CDIO;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教学改革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是2000年起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和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四所前沿的工程大学共同开发的一个新型工程教育模型。CDIO是英文单词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缩写,注重培养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我国第一个全面应用CDIO的学校——汕头大学从2005年起,即开始学习研讨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加以实施,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效果,CDIO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到推广。2007年11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2007年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论坛”和“CDIO国际合作组织会议”两个大型会议,来自国内外40多所高校的专家和学者,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反响强烈,形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大力进行工程教育改革的共识。2008年4月,“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立,旨在研究、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做法;通过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指导有关院校开展CDIO试点工作;另外,还负责组织开展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研讨与交流活动。目前全国共计已有39所高校在开展CDIO试点工作,其中2008年确定了18所,2010年确定了21所,这种规模还在继续扩大。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以“就业为导向”“实境耦合”“教学做一体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资源库建设”等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实施,充分说明高职院校在CDIO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目前已有多所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入围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
二、课程原有教学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之一,示范院校建设期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大力地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效,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课程经过几年的运行,有些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亟待改进。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创新型的部分仍偏少
课程三个主要项目中,除“手工焊接导线造型设计”项目,能调动一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外,其余两个项目:“小型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与“SMT产品装配与调试”,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购买相应的收音机、万用表、小音箱等电子产品套件,根据说明书或操作指导书完成产品的装配、焊接和调试过程。虽然学生在此过程中,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也有助于部分理论知识的理解,但从整体看来,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帮助不大,学生对一个电子产品从设计、采购、制造等一系列工艺流程理解得不够透彻。
2.学科知识的连贯性、紧密性方面体现不足
元器件的识别与检验部分在“电路基础”课程中一般均有介绍,但当在工艺课程中再次提到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基本上已遗忘殆尽了。而对于学生要组装的那些套件来说,电路原理的分析通常不是工艺课程的重点。这样,似乎课程间知识脱节比较严重,导致学生觉得学这些课程没有用处。究其原因,仍是学科体系的设置存在问题,没有将各门课程通过案例、项目等有机联系起来。
3.学生团队意识较弱
综观工艺课程中各个项目,虽然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如:工艺文件的编制项目,但效果不明显,仍有部分学生存在消极应付的思想,没有在团队中发挥实际作用。
三、借鉴CDIO模式对课程进行改革
以课程中“电子小制作”项目为例,介绍CDIO模式的探索与实施。由于是初步尝试,对产品的复杂程度、技术含量等不做太过具体的要求,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去发挥。
1.构思(Conceive)
给出项目任务: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不局限于本课程),完成一个中小型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和调试,严禁直接购买套件组装。
根据任务目标,将学生以3~4人分为一组(也可自由组合),组成一个团队,要求学生做好人员分工。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会主动通过查阅资料、产品调研、小组研讨等方式确定方案,进行产品功能分析和初步结构设计。
2.设计(Design)
针对确定好的方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电路结构设计、程序设计,实现方案选择。如有的团队要完成一个单片机控制的电子时钟或模拟电梯的制作,在这一阶段,需要画出电路原理图,进行各功能模块程序设计,还要确定好硬件电路制作方案,选择好元器件和材料,对电路板制作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
3.实现(Implement)
各团队根据设计方案,自行购买元器件和材料,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产品的制作和调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强调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也要求每个学生熟悉整个项目流程和原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4.运作(Operate)
通过项目考核的方式实现。要求每个团队派出代表,对本组产品的功能、实现方法以及人员的分工合作等情况进行阐述,本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其余同学可随时提出疑问,达到交叉学习的目的。最后的考核结果由学生自评,小组间互评和教师总评共同决定。
四、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通过改革,发现同学们对此次活动热情高涨,整个过程中,从方案的选择、元器件的购买和检测、硬件电路的搭接以及软件的编程实现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起辅助和监督的作用。虽然有些同学的作品不是那么美观,功能还不是很完善,但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普遍认为收获很大,很享受整个过程带来的乐趣。很多作品都用到了其他课程知识,如:单片机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Protel、电子测量技术,等等。即使是同类型作品,不同组采用了不同的方案。如SMT器件的焊接,有的组采用手工焊接,有的组利用实训室的小型回流焊机实现;又如PCB板的制作,有的利用雕刻机雕刻实现,有的则是先用电路CAD软件画出原理图,然后通过腐蚀方法实现,还有的采用万能板实现。这样,既有效加强了课程间的联系,又增进了团队间协作,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效果非常好。
1分子营养学的产生和发展
随后,科学家们考虑到人们年龄、性别的差异,尤其是考虑到了个体在营养素需要量上的特殊性,根据对特异营养素影响基因表达及特异基因不同基因型对营养素需要量和营养素利用程度影响不同等方面的研究,营养学研究者制订了不同基因型人群相应的推荐摄入量(RNI)。这些研究推动了分子营养学研究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对人类健康有利的基因进行表达,抑制或沉默与营养代谢疾病有关的基因进行表达。随着分子营养学的产生和飞速发展,以及学生渴求知识的范围更广泛,自主学习的氛围更浓,食品科学与营养科学等同类院系为本科或研究生开设分子营养学课程,无疑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前沿、最新兴的专业学科,更快地进入科研状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2分子营养学与食品营养学的关系
3食品科学专业分子营养学的教学内容
4食品科学专业分子营养学的教学方法
5分子营养学在食品科学专业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研导师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本文作者结合所在专业的特点,详细论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讨,将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培养实践创新型本科人才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教育教学模式。
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
1.1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目前,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培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2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食品工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当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等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科研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更好地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要。
1.3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途径
2.1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2.2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2.3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都或多或少承担着各类科研项目,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能接触到最新的食品学科发展前沿和食品产业发展动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同时,还能深化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情感和热爱。此外,导师以其人格魅力和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感染学生,与学生共建良好的交流和科研氛围,对于拔尖本科人才留校读研从事可延续性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4通过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科研导师制
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3.1加强本科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首先依赖于本科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需加强国家级、省级食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课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同时依托与本地高新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和食品企业等的平台,建设校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实习基地,以此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实践平台。此外,还需发挥本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学院与专业间的界限,实现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等的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3.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导师选择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还依赖于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应建设专门的教师发展培训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应强化对教师实践经历的要求,建立教师定期到食品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科学研究,以及参加海外学习考察等的机制。利用校企合作和海外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科研导师选择机制,从师德、学术和实践创新水平等方面进行导师选拔,必要时可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创新人才作为校外导师,不断丰富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教师资源。
3.3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在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与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中,导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同时,应该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与其他导师制区分开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需要将学生科研、社会实践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如由学校组建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各项细化的管理制度,在学生和科研导师的遴选、科学研究过程、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对本科生和导师进行监管,以进一步规范科研实践过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应建立合理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评价体系,从专业实践、文献资料收集、科研项目申报、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开发、、专利申请、科研获奖、学位论文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更全面合理地衡量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还需完善优秀本科生科研导师的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4结语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之一。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食品工业发展,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都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载体和平台。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9):56-59.
关键词:工程技术方法论;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张齐军,男,1962年9月生,大学本科,学士,副教授,长期从事食品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一、我国目前的食品工程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食品工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一
二、食品工程师培养的方向
食品工程师作为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的受益者,食品企业一定要加大对
对食品工程师的培训力度,明确他们的培训方向。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的是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食品工程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食品的工程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食品工程服务的对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食品工程师却很难接受有效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在解决新问题、新方法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面对着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食品行业的确需要一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企业一定要从根本上认清食品工程师的重要性和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同时还要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等方面入手,正确认识食品工程师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打造出一支强有力的食品工程师队伍。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食品工程师进行培训:知识、能力与素质。
(一)知识培训
知识的培训对于食品工程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工程开始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是他们步入标准食品行业的基础。食品工程师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培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能力培训
能力的培训在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因为食品工程的发展需要的是一大批有真实能力的人。要想提高食品工程师的能力,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提工程师的觉悟水平,增强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对其灌输能力的培养要靠自身的多实践。其次,食品生产本身就是一个运转的过程,工程师一定要不断进行亲手操作,对于操作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发现,通过失败的经验教训,自己要认真总结,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最后,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企业与工程师之间的相互配合,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提高工程师的工作热情。
(三)素质的培养
在对工程师进行培养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工程师们的素质,各个行业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为他们创造价值。在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时刻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鼓励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使他们很好地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
三、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强调方法论的重要性
食品工程原理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知识,它融入了数学、物理和化学
等基础学科。通过具体的物理操作过程、精确的数学计算和正确的化学反应原理,对食品生产的全过程中进行全面管理。方法论对于对于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担负着食品工程的技术发展的重任。技术方法论注重的是工程的理论观点和计量计算及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的重要性,尽可能运用技术手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工程原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技术方法,才可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企业在对食品工程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讲述、耐心讲解,时刻提高方法论的重视度。
四、工程技术方法论在食品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建立数学模型
工程方法论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系统全局、掌握主次关系、分清教学要点,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的方法原理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通过模型的引入,以达到食品工程原理教学的最佳效果。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清楚直观地对其进行讲解分析,提高食品工程师的学习效率。
(二)量纲分析法
量纲分析法是一种较为深入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逻辑性强的问题通俗化。研究该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实验进行验证,将每一个对象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不断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准确结论,有效解决复杂问题。量纲分析法实际上就是思维与实验的相互结合,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不断深入分析,将理论付诸实践,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比,我们可以探索自然发展规律。该方法的使用一定要注意避免外界的各种干扰,防止外界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如果实验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一定要将各种外界因素考虑到实验中去,综合对比得出结果。
(三)技术经济优化方法
工程技术理论会直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对食品工程师进行教育培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术经济优化法。因为工程技术理论考虑的是社会的实际经济效益,注重实际价值,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尤其是在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更应该注重经济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尽可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该方法的应用还应该注意结合社会条件和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遵循经济与科学的同一性原则。
结束语
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企业一定要注意工程技术方法理论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提高食品工程师的学习水平和操作技能,使他们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该方法中我们一定要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通过让工程师们不断自己动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对于失败教训不断总结,探索出适合食品工程发展的新方法。
[1]刘学文.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概述[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1)
[2]张伟刚.科研方法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1(11)
关键词: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以满足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3]。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总和;其内容涵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构成要素[2]。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培养模式需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迎合食品加工业需要,构建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总报告(2004―2020年》指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指导方针是“优化机制、协调发展、注重创新、跻身世界[3]。因此,在反思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以满足日益发展的食品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工作改革、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3个方面着手,探索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工作改革
1.以模块式教学为主,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生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设置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展开。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分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实践课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程设置应体现前瞻性、层次性、个性化特色。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因人设课、课程及内容陈旧、理论不强、学科交叉不虻任侍狻C拦韦恩州立大学(WayneStateUniversity)课程设置具有个性化和特色化,课程设置强调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课程选择个性化,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接受培养,同时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学习[4]。国内研究生培养方案重视相对较窄的学科领域,不利于通过多学科交叉而产生的学术创新观点。基于此,课程设置方面,建议开设国际前沿理论、食品法律法规等方面课程;同时,在应有必修课程基础上,适当补充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如电化学工程、表面与胶体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课程。这就需要对其他学院开设的课程实行学分互认,这样导师可以根据研究生课题内容进行课程选择,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学工作改革。教学工作包括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充分采用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案例式与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需要丰富课堂内容,开拓学术视野。例如,在《果蔬精深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果蔬粉加工技术内容包括果汁粉加工的必要性(启发式教学),果汁喷雾干燥黏壁问题产生原因(引导式教学),粉末发粘温度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讨论式教学),同时将教师在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给学生(案例式教学)。在“玻璃化转变理论及其在食品加工、贮藏中的应用”这一章中,结合教师近年来的科研成果,通过案例式教学,结合国际研究前沿,将这方面知识点生动、形象地介绍给研究生。
目前,研究生教材尤其是专业课程教材内容陈旧,有相当数量的课程没有教材。学生需要教材来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若缺乏教材或教材质量不高,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就是空话。因此,要重视教材建设。选择系统性强、内容新颖、水平较高的研究生教材。对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鼓励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例如FoodChemistry,IntroductiontoFoodScience,FruitandVegetableProcessingImprovingQuality,NewTopicsinFoodEngineering等;根据学科研究方向与科研成果积累情况,加强自编教材建设,建议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教材的出版与发行。积极开展精品课程与重点课程建设。
二、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培养过程是导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互交织的过程。导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高素质导师群体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必要条件。大学能否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归根结底是看它是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导师队伍[5]。
目前,导师方面存在创新意识弱、学术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导师学术水平低,很难期望指导的研究生能出高水平成果。因此,导师应加强自我完善与自我修养,潜心研究与教学。学校或学院应根据近三年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等方面的评估(或者有在研项目,或者有SCI/EI等高水平论文以体现导师水平),出台严格的导师遴选、招生资格的审定、研究生指导工作制度等文件。
食品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每位研究生导师不可能熟悉所有领域的知识。因此,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对于高质量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导师团队中要有不同研究背景的老师,才能实现优劣互补,实现团队功能。此外,鼓励知名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性强的专家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
三、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目前,研究生教育由初期的规模发展向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转变。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关系,建立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确保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和探索的重点。研究生培养过程包含中期考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数量相对过剩而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紧缺的弊端。食品是一门综合性强,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也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现代食品科学的发展应该与食品技术自主创新的需求相适应。因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基于此,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现代化的教学体系,组建责任心强和素质高的团队导师队伍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与保障。
[1]候利霞,梁少华,王晓坤,周蕾.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3):74-75,86.
[2]程顺昌,冯叙桥.农业院校食品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58-60.
[3]谌素华,王维民,吉宏武.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735-12737.
[4]姜燕,张海悦,薛冬桦,孙秀秀,鲍慧娟.美国韦恩州立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10):162-165.
[5]张海德,梁丽仪,杨劲松.食品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0):159-160.
[6]冯镇,陈志红,李晓东,杜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17-219.
ExploreofInnovativePostgraduateTrainingModeforFoodScienceSpecialty
SHIQi-long,LIZhi-he,ZhaoYa
(CollegeofAgriculturalEngineeringandFoodScience,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
Zibo,Shandong255049,China)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果蔬贮藏加工学;效果评价
近年来我国果蔬种植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水果和蔬菜生产国,果蔬生产在我国仅次于粮食作物,居种植业第二位。果蔬贮藏加工业的发展是保证果蔬种植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减少采后损失,建立现代果蔬产业化经营体系,保证农民增产增收的基础[1]。高校尤其是农业类院校要特别重视果蔬贮藏加工人才的培养。果蔬贮藏加工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应用性很强,要求学生掌握果蔬贮藏与加工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果蔬贮藏保鲜和生产加工技术,熟悉和了解果蔬贮藏加工的新知识、新产品和新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果蔬贮藏与加工的基本原理、贮藏方法及管理、加工工艺,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从事果蔬贮藏加工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开发等工作奠定基础。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果蔬贮藏加工学课程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对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在果蔬贮藏加工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案例教学法在果蔬贮藏加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果蔬贮藏加工学教学中的实施
果蔬贮藏加工学包括果蔬贮藏和果蔬加工两部分,贮藏部分包括果蔬的采后生理、病害、采收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的方法、果蔬的运输方法和要求、贮藏方法、不同果蔬的贮藏特点及方法。加工部分包括果蔬加工原料选择及前处理、常见果蔬加工制品(如果蔬罐头、速冻、糖制、腌制、干制、果蔬汁、果酒等)加工原理及加工工艺。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先对理论进行系统性地讲解,然后通过来实验加深对理论的掌握。这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中,学生没有参与到其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实验课的设置也是根据实验指导和老师的讲解及演示进行,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不太适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和创新要求较高的课程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理论的更新及新技术的应用也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细节调查分析
四、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及作用
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是否提高学生学习《果蔬贮藏加工学》知识的积极性和是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方面对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和作用进行分析。如表6所示,88%的学生对《果蔬贮藏加工学》案例教学效果感到满意或者非常满意,其中有16%的学生感到非常满意,这表明学生对《果蔬贮藏加工学》案例教学效果整体评价较高。并且96%和93.33%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果蔬贮藏加工学》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满意的教学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1]胡小松,廖小军,陈芳,等.中国果蔬加工产业现状与发展态势[J].食品与机械,2005,(21).
[2]刘荣.案例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综合运用于法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3]胡凤玲,学进,周艳.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育,2005(8).
[4]赵丹丹,武英,李云.案例教学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6).
[5]郭伟,孙海燕,于立河.案例教学法在经济作物栽培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16).
[6]马成云,马淑梅.浅论案例教学法在种植专业植物保护教学中的运用[J].农业与技术,2009(29).
[7]孙庆杰,熊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
论文摘要:“食品机械与设备”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其知识抽象,内容繁多,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困难。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简单地展示,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食品机械与设备”是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的要求,讲授各类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主要性能及主要工艺设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掌握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选型、安装维护及安全操作等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食品加工机械设备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主要性能等方面的知识有深人的了解,为将来从事食品加工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产品开发等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1、课程性质及教学难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等的基本知识,能从事食品加工工艺设计、农产品加工及贮运保鲜、食品加工产品品质控制、食品新产品及新技术开发、食品加工设备选用、品质分析检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食品机械与设备”为该专业学生的提供学习了解食品生产过程所涉及的机械及设备的平台,对于学生的工程基础的建立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画法几何、机械原理,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等。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应掌握食品生产中各类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性及性质等方面得知识,培养学生设备选型、设备使用维护、设备配套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在该课程中的优势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中在一起,利用计算机这一先进设备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点,它形象、直观、快捷、高效地展示教学内容,还可以进行师生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多媒体教学在“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2.1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使用的是挂图或胶片投影来展示机械设备的图片,展示的效果一般,没有立体感和色彩,更谈不上动画效果。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将其还原成立体的实物,对此相对枯燥的教学元件,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而采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动画、录像、彩色图片等,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2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帮助教师更深入讲授教学内容
传统的图片展示,对于一些设备的结构图、流程图还可达到清晰效果,但一般的胶片投影均来自教材原图的复印,不可能再添加更多的知识信息,并且做不到进行局部效果的放大缩小,教师在讲解时也颇费精力。使用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将需要展示的图片进行局部处理,方便对设备的关键零件或组件的讲解。对于某些设备的工作原理或流程图,还可以用动画效果,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3、多媒体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3.1多媒体课件素材的收集
要制作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收集多媒体素材,包括食品机械设备的各种数据、文字、录像、图片、声音、光盘等资料。获得这些素材的途径通常有三种,一是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现场可很直接地了解到食品机械设备的外形、结构、工作过程参数、设备的配套设施等资料,在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得到录像、照片等资料。这些素材对于帮助学生了解生产设备的构造及使用情况非常有利。二是食品机械设备的生产或经销企业。通过参观机械设备展览会或产品介绍会,可获得各类机械设备的大量资料,另外,设备生产企业为了展示他们的产品,通常会制作一些较直观的录像VCR或动画影片,这些是制作多媒体课件非常有用的素材。三是通过网络、专业书籍等也可以获得大量多媒体课件的素材。
3.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关键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应用最多的软件是Powerpoint,但对于食品机械设备课程的教学内容,光使用Powerpoint并不能完全满足要求,还需要使用如Flash,Photoshop,Authorw,等多种动画或图形处理软件,如果能使用VC,VB等高级软件,更能使多媒体课件生动多样,展示效果更佳。
3.3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近年来,本人在“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全面应用了多媒体课件,虽然未能将全部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但在教学过程中辅助作用非常突出,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如在讲授食品输送机械设备这一章时,我应用Flash软件将各种泵的输送原理及过程用动画显示,学生就能非常清晰直观地了解液体物料的吸人、加压、送出等过程,使泵的结构、各种部件的作用原理等知识点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在食品浓缩设备的章节,将不同浓缩方法的食品物料运动过程用动画模拟,学生就能看到在实际生产现场也不可能看到的物料运动状况,对理解浓缩设备的流程、原理及使用操作有非常深刻的感性认识,知识的掌握也较牢固。
偶氮二甲酰胺是一种工业泡沫熟料发泡剂,用于瑜伽垫、鞋垫或人工皮革,来增加弹性。在馒头、面包一类的有气孔的食物中有应用。各国对偶氮二甲酰胺的态度也不一样。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偶氮二甲酰胺在美国、加拿大、中国都是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而在欧盟、新加坡、澳洲、日本等国则因为可能会引致呼吸性疾病和过敏,被明令禁止用于食物,而我国规定限量为0.045g/kg。
尽管偶氮二甲酰胺这种食品添加剂在中国可以限量添加,赛百味、星巴克面包里含有“鞋底”成分的消息还是让不少消费者心里不踏实。曾是赛百味的忠实顾客的林小姐表示,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自己不会再买赛百味和星巴克的产品了,“当初选择赛百味就是因为它家产品是以全麦、燕麦面包等健康食品作为卖点。”
新闻链接
专家呼吁
少吃面包算“赚了”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分析综合性实验教学
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食品分析实验课是食品分析教学的重要组成,是锻炼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途径之一。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技术涉及有机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等综合知识内容,在食品分析学中开展ELISA综合性实验,不仅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锻炼学生综合技能运用能力。
1ELISA综合实验在教学中开展的意义
2ELISA实验的原理
ELISA技术是用酶标记的抗原或酶标记的抗体为主要试剂,通过复合物中的酶催化底物呈色反应来对被测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一种免疫分析方法[3]。其原理是把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在测定时,将受检样品(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样品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有色产物即可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含量[4-5]。目前ELISA的分类方法众多,主要技术类型有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捕获法、竞争法。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竞争法为主要类型[6]。检测原理示意图见图1。
3实施过程及具体实验步骤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该综合性实验约需教学时数,10~12学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带教老师讲述ELISA的原理,应用及注意事项。
(2)通过观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操作视频,了解整个实验流程及操作要点。
(3)将学生分组,每组3人,开展ELISA综合实验。
(4)实验操作结束,带教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以测定牛奶和鱼肉中的氯霉素为例,采用酶标抗原的直接竞争法,介绍本实验具体实验步骤。
(1)包板:将抗体用包被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加入96孔酶标板中,100μL/孔。37℃孵育,过夜。
(2)封板:洗板两次,加入封闭液120μL/孔,37℃孵育,3小时。
(3)样品前处理:封板时,分别对样品牛奶和鸡肉进行前处理。
(4)烘干:将封闭好的板倒掉封闭液,37℃烘干。
(5)加样:加标准品/样本50L/孔,然后加入酶标记物50L/孔,再振荡混匀,用封板膜盖板,37℃条件下反应30min。
(6)显色:洗板4~5次,每次浸泡30s,拍干。每孔加入底物缓冲液50L,再加底物液50L,轻轻振荡混匀,37℃或室温环境避光显色10min。
(7)测定:每孔加入终止液50L,轻轻振荡匀,设定酶标仪于450nm处测定吸光度值。
(8)结果判定:以标准品百分吸光率为纵坐标,以氯霉素标准品浓度(ng/mL)的半对数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将样本的百分吸光率代入标准曲线中,从标准曲线上读出样本所对应的浓度,乘以其对应的稀释倍数即为样本中氯霉素实际浓度。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等专业的食品分析实验课中,我们为部分同学开设了ELISA综合实验,检测过的对象包括氯霉素、盐酸克伦特罗、三聚氰胺、和孔雀石绿等。本实验内容丰富充实,实验现象生动有趣,深受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何紫薇,郭琦.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在食品检验的发展应用[J].生物科技与医药卫生,2011(11):71-72.
[2]李明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在食品检验的发展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380-381.
[3]王守法,阚春月,许学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9,30(23):489-492.
[4]孙太凡.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81-1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