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_UnionStyleP{LINE-HEIGHT:24px;MARGIN-TOP:6px;FONT-FAMILY:宋体;MARGIN-BOTTOM:12px;FONT-SIZE:10.5pt}.Custom_UnionStyleTD{LINE-HEIGHT:24px;MARGIN-TOP:6px;FONT-FAMILY:宋体;MARGIN-BOTTOM:12px;FONT-SIZE:10.5pt}.Custom_UnionStyleDIV{LINE-HEIGHT:24px;MARGIN-TOP:6px;FONT-FAMILY:宋体;MARGIN-BOTTOM:12px;FONT-SIZE:10.5pt}.Custom_UnionStyleLI{LINE-HEIGHT:24px;MARGIN-TOP:6px;FONT-FAMILY:宋体;MARGIN-BOTTOM:12px;FONT-SIZE:10.5pt}.Custom_UnionStyle{LINE-HEIGHT:24px;MARGIN-TOP:6px;FONT-FAMILY:宋体;MARGIN-BOTTOM:12px;FONT-SIZE:10.5pt}一、背景分析
(一)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近年来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实现了1958年以来的首次连续7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连续7年快速增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的形势,为实现全局发展目标奠定了较好基础,也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对“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城镇规模扩大和人口的持续增加等必将促使农产品需求刚性持续增长以及对农产品质量的更高要求。面对不断加大的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的压力,农业发展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加剧等突出问题,需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以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二)物联网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物联网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新生力量,是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推动我国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先进传感器、无线通讯和网络、辅助决策支持与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资源环境、动植物生长等的实时监测,获取动植物生长发育状态、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生态环境的实时信息,并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动态模拟和对生长环境因子的科学调控,达到合理使用农业资源、降低成本、改善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三)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基础良好
近年来,在政府、科研机构及农业生产企业等的共同推动下,部分地区在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不少地方利用温度、湿度、气敏、光照等多种传感器对蔬菜生长过程进行全程数据化管控,保证蔬菜生长过程绿色环保、有机生产。也有地方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农作物生长、畜禽和水产养殖等进行监测,可实现准确感知、及时反馈,提升农业决策指挥水平。有的地方应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实现对农业用药、用水、用肥、用工状况的精确控制,减少浪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指导思想
以保障国家农产品有效供给、质量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围绕构建农业物联网感知与应用技术体系,通过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加强资源整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可持续发展运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紧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一批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制定与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相衔接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规范,研发一批适合农业特点的农业物联网自主产权技术产品,建设一批国家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创新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技术模式,建立农业物联网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使农业物联网技术成为新型生产力,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融合,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阶段目标
1.2011年-2015年,试点示范应用,夯实工作基础
选择种植业、设施农业和养殖业领域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在黑龙江、北京、江苏等地启动一批示范项目,研发多种不同应用目标的高可靠、低成本的农业资源环境、作物生长动态信息获取传感器和动物行为信息传感器,构建低成本、全覆盖、实时监控的农业物联网传输网络,建立与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相衔接的农业物联网感知、传输和应用层技术标准,实现农业多源信息的智能采集、传输和应用,促进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运行机制和模式,带动农业物联网技术产业发展。
2.2016年-2020年,完善技术体系,加快推广应用
四、推进策略
根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优先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实施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集成应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快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
支持研发符合农业多种不同应用目标的高可靠、低成本、适应恶劣环境的农业物联网专用传感器,解决农业物联网自组织网络和农业物联网感知节点合理部署等共性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农业应用需求的农业物联网基础软件平台和应用服务系统,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系统集成、批量生产、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二)探索建立农业物联网运行机制和应用模式
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创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模式,按照需求牵引、技术驱动、因地制宜、突出实效的原则,在大田生产、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开展规模化应用,完善农业物联网应用产业技术链,实现农业物联网全面发展。
(三)建立完善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
农业物联网工作涉及面广,资源整合和共享问题突出,为了减少重复投资,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转化、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组织开展国家层面的农业物联网专项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二)成立领导机构,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农业物联网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开展国家层面的农业物联网政策制定工作,强化政府对农业物联网工作的宏观指导,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转化、推广和应用,将支持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纳入到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中。
(四)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持续发展
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具有基础薄弱、一次性投入大、受益面广、公益性强的特点,在当前农业产出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化市场化运作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优先考虑、重点支持农业物联网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物联网发展和建设工作。
(五)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制定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与培训计划。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对农业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能力;联合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培训,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稳定和扩大人员队伍,满足农业物联网发展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