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动物生产繁殖过程中,饲料的营养充足与否是维持动物正常生长、繁殖乃至健康的先决条件,饲料的品质对实验动物生产和动物实验的结果起到关键、直接的影响。
一、实验动物营养需要及影响因素
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是指为了满足动物的维持生长和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基本需要。具体为动物对蛋白质、维生素、脂类、糖类、矿物质、水、纤维素以及能量的需要量。
在动物生产过程中,常根据动物的品种、年龄、生理状态将其营养需要分为:①生长期的营养需要:动物正常的不同生长时期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②繁殖期的营养需要:动物性成熟、妊娠和哺乳期的营养需要;③维持期的营养需要:能够维持动物体温、呼吸、心跳、基础代谢等基本生命活动的营养需要;④其他营养需要:动物实验、生长环境、加工方法、消毒方法等因素也影响着动物营养需要。因此,在配制饲料时必须分别对其进行配比。
二、实验动物配合饲料营养成分国家标准(GB14924.3-2010)
表5-1配合饲料常规营养成分指标(每千克饲粮含量)
饲喂时配合饲料氨基酸指标应符合表5-2的规定。
表5-2配合饲料氨基酸指标(每千克饲粮含量)
饲喂时配合饲料维生素指标应符合表5-3的规定。
表5-3配合饲料维生素指标(每千克饲粮含量)
饲喂时配合饲料矿物质指标应符合表5-4的规定。
表5-4配合饲料矿物质指标(每千克饲粮含量)
配合饲料营养成分指标检测方法按GB/T14924.9、GB/T14924.10、GB/T14924.11、GB/T14924.12执行。
三、饲料的分类
1.根据营养成分可以分为全价饲料、混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饲料、代乳饲料。
2.根据饲料外形按饲料加工后的物理形状可以分为粉状饲料、颗粒饲料、膨化饲料、液体饲料、灌装饲料、半湿饲料等。
3.根据动物种类可以分为大小鼠饲料、兔饲料、豚鼠饲料、犬饲料、猫饲料等。
四、饲料的加工、贮藏和管理
实验动物饲料是必须以国家标准规定的成分配方,经过严密设计、科学配合、精心加工生产、贮藏、管理及灭菌而形成的标准化产品。
1.加工根据不同种类的动物或动物实验要求的不同,对饲料加工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对饲料加工机器的要求和操作比较高,比如:大小鼠、兔喜欢硬些的颗粒饲料;犬、猫喜欢膨化饲料;有些动物实验,因实验要求的不同需要粉状、糊状或液体饲料等。所以,在加工饲料时,必须考虑规格、营养及其他不同的需求。
加工饲料务必注意以下事项:
(1)按饲料配方中各种原料成分的比例,认真计算并逐一称量加入。
(2)保证将各组成原料能够充分搅拌、混匀。
(3)对发霉、变质的饲料原料坚决淘汰。
(4)尽量避免少量或微量添加剂在混匀过程中的损失。
(5)定期维护加工机器,确保机器良好状态;经常清理机器里死角的存料,避免发霉变质。
(6)因饲料加工机器存在一定的使用危险性,务必注意安全生产。
2.贮藏
(2)产品饲料的贮藏:对每一批产品饲料要严格详细登记生产日期和使用日期,并分开放置。库房应当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注意温、湿度的变化情况。保持库房卫生清洁,防止微生物的滋生繁殖。产品饲料的保质期一般在3个月左右,因此在使用时必须坚持“先进先用”的原则。
五、饲料的灭菌
屏障环境动物饲料必须经过灭菌处理,才能进入屏障饲喂实验动物。饲料的灭菌既要保持饲料的物理性质不变,还要尽量不破坏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因此,选择合理的灭菌方式很重要,常用的灭菌方式有以下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