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电(申奇)2023年中国罕见病大会21日至24日在京召开。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已累计登记罕见病病例约78万例,这对了解我国罕见病流行病学、临床诊疗和医疗保障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制定人群干预策略、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完善患者医疗保障制度、提高药物可及性提供了科学参考。
“虽然罕见病单病种患病率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罕见病患者规模庞大。”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中国罕见病联盟副理事长张抒扬介绍,目前全世界发现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约80%的罕见病与遗传有关,约50%的罕见病在儿童期起病。罕见病的防治关键在于早筛早诊早治,以延缓罕见病患者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为提升罕见病管理水平,国家卫健委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今年9月,该委联合6个部门发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我国罕见病目录病种增加至207种。同时,通过建立诊疗协作网、制定诊疗规范、开展医务人员培训、推广多学科会诊模式、建立罕见病质控中心、规划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并制定设置标准等,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力量,不断提高罕见病规范诊疗能力和照护管理水平。
2019年,我国遴选324家医院组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机制,北京协和医院成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国家级牵头医院。各级医疗机构通过中国罕见病诊疗服务信息系统进行罕见病病例诊疗信息登记。
焦雅辉表示,未来将结合《第二批罕见病目录》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的辨别诊治能力;强化医疗机构间的协同配合,发挥牵头医院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立与成员医院之间的协作管理制度,畅通双向转诊、专家巡诊、远程会诊通道,打造罕见病诊疗的医联体;持续提升罕见病患者就医体验,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高层动向
第26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即将开幕
2023-10-26健康报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指导,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26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将于11月4日(青岛场)、11月18日(天津场)举办,招聘会期间将开展一系列人力资源交流活动。
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受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委托,自2000年起主办的全国卫生行业专场招聘活动,已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多元、体系健全、线上线下融合的大型人才交流活动。
第三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媒体吹风会举行
(记者段梦兰)10月25日,由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与清华大学全球传播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媒体吹风会暨“清华会客厅”媒体沙龙在清华大学未来媒体实验室举行,与会专家就第三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的筹备情况、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及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讨论。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表示,随着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传染病大流行已不再罕见,而是有可能随时发生,必须提早准备。他强调,大流行危害大、危害面广、传染性强、走向趋势不明确。针对这些特点,很多工作亟待加强。第三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希望总结以往大流行的应对经验,推进国际、国内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加强重大传染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防患于未然。
据悉,第三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将于11月4日—5日举行。
第三届药品监管科学论坛在沈阳举办
(记者阎红邹欣芮)10月24日,由沈阳药科大学、辽宁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主办的第三届药品监管科学论坛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
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哲表示:“药品安全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目前国家药监局在大力推进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进行高质量的药品监管科学研究,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沈阳药科大学将持续推动监管理念制度机制创新,为我国从制药大国转变为制药强国作出贡献。”
据悉,2019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基地落户沈阳药科大学。自基地建立以来,沈阳药科大学紧跟时代步伐,突出使命导向,在监管科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监管科学研究等方面为中国药品监管事业建设、制药强国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支持。
沈阳药科大学将以此次论坛为新起点,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积极开展监管科学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持续丰富监管科学的理论创新,构建监管决策的知识体系,形成高效能监管的策略措施。
疾控动态
省疾控中心举办全省病毒性疾病监测和防控技术培训班
2023-10-26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做好全省流感、手足口、肾综合征出血热和病毒性腹泻等病毒性疾病监测工作,推广监测及检测新技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10月18~20日,省疾控中心在石家庄举办2023年河北省病毒性疾病监测和防控技术培训班。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助理、脊灰室主任张勇,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出血热室主任李建东等专家出席授课,省疾控中心主任李琦出席开班仪式。各市负责病毒病监测工作技术骨干以及监测哨点医院的技术人员,共130余人参加。
本次培训班就病毒性传染病监测和检测新技术,流感、手足口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和病毒性腹泻等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及监测情况做了详细介绍和分析,对病毒性传染病实验室检测及监测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做好全省病毒性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病毒所)
国家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现场培训班在湖南湘乡市召开
2023-10-26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4日上午,参会人员前往湘乡虞塘中心卫生院开展长期随访调查现场的观摩学习。冷婷婷处长在随访现场详细询问了工作人员日常随访工作开展的情况、调查对象的干预开展情况;各兄弟省份的与会老师们实地参观、学习,就开展项目现场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
目前我省心血管病筛查工作在14个市州和20个县区开展,截至至2023年10月,全省累计完成19.8万人初筛,5万余人高危对象的干预,短期随访4.5万人次,长期随访14.6万余人次。本项目执行以来,湖南省级项目办连续6年获“全国先进奖”表彰,多次受邀在全国和外省做经验介绍,各县区项目点多次位列全国排名前10%,多个项目点荣获先进表彰。在以后的项目管理中,我们将会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为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贡献出一份力量。(作者:刘雅倩)
科研动向
新型双光子荧光探针可快速检测脑瘤
2023-10-27科技日报
研究显示,这种新型双光子荧光探针可以在20秒内完成对标志物的检测,是目前已知检测单胺氧化酶A的最快荧光探针,不仅如此,该探针还可以精准检测并区分不同细胞系标志物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该探针在胶质瘤临床快速诊断和荧光术中导航方面有巨大应用潜力。
业内人士认为,一直以来,由于胶质瘤浸润性生长特性,其与脑组织间无明显边界,难以通过手术完全切除。基于荧光探针实时成像的技术,荧光分子探针能在术中实时“点亮”癌细胞,让外科手术有了“地图”的指引,突破了传统手术治疗的精度极限,显示出极大的临床价值。
导致晕车的脑细胞找到
一项在老鼠身上进行的新研究可能解开了困扰部分人许久的谜团——晕动病。据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报道,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弄清楚大脑中的哪些细胞会误解内耳、眼睛和腿部的感觉信号,从而导致令人痛苦的晕动病。研究结果表明,晕动病可能是由前庭系统中的神经元引起的。
研究人员介绍说,在此次实验中,毫无防备的小鼠被放入塑料管中,绑在旋转器上,然后被送去“兜风”。半小时后,这些小鼠的移动距离是其他5只没有激活神经元的小鼠的三分之一。神经元被激活后,小鼠吃的食物也减少了。
研究表明,灭活一组表达VGLUT2蛋白质的前庭神经元可预防动物因旋转引起的晕动病。打开这些相同的神经元会在不旋转的情况下引发小鼠类似晕动病的行为。研究还发现,在那些表达VGLUT2的神经元中,产生CCK-A受体的细胞是实验中大多数晕动病行为的原因。他们还绘制了这些神经元的回路图,发现CCK-A神经元向大脑的臂旁核发送密集投射,臂旁核已知功能包括调节食欲抑制、体温和嗜睡。在小鼠旋转之前阻断CCK-A受体可缓解一些晕动病的症状。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首抵南极洲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刘霞)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25日报道,南极动物此前从未接触过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但英国南极调查局科学家近日首次在该地区发现了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已导致全球数百万只野生鸟类死亡,人们担心它可能会对南极地区的海豹、鲸鱼、企鹅等产生毁灭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灭绝。
自2020年以来,H5N1已导致欧洲、亚洲和非洲的许多野生鸟类死亡,2021年通过大西洋传播到北美,2022年10月到达南美洲,在那里杀死了数千只海洋哺乳动物和数十万只鸟,2022年12月蔓延到南美洲南端。
英国南极调查局科学家发现了一些生病的棕色臭鼬和巨型海燕,并将样本送回英国测试,H5N1检测结果呈阳性。尽管科学家迄今只发现了30只死鸟,但他们担心H5N1病毒可能会在大型密集鸟类群落中迅速传播。
贼鸥和巨型海燕会杀死或捕食其他鸟类,从而传播病毒。这些鸟类也在南美洲海岸过冬,并在夏天迁徙到南乔治亚州等地,因此很可能在南极地区传播这种病毒。
研究人员指出,有些物种是南极特有的,而且只有数百或数千只。如果病毒传播到这些种群内,它们将面临灭绝的危险。此外,企鹅和信天翁等鸟类繁殖速度较慢,如果其中某个群体的死亡率达到50%或70%,那么这些种群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南极研究人员正在采取预防措施,如对鞋类和设备进行消毒,禁止游客在出现病毒的地区旅游等,除此之外,没有太多措施可以阻止病毒的传播。但最令人担心的可能的情况是,病毒在鸟类之间传播。
研究发现膳食后生元混合物可改善斑马鱼肝脏、肠道健康及菌群稳态
2023-10-27网络
高脂饲料因具有促生长、提高饲料效率、节约成本及减少氮、磷排放等功能而被广泛应用,但长期使用会造成鱼体脂肪肝、氧化应激、炎症及免疫力降低等问题。后生元可以提高宿主的抗氧化、抗炎及抵抗病原体感染等功能,是目前水产行业的一大研究热点。与益生菌相比,后生元制剂在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但目前缺乏有效的后生元制剂。
该研究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在高脂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后生元混合物开展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后生元混合物可以缓解斑马鱼的肝脏脂质沉积,提高斑马鱼的抗氧化能力,降低炎症,改善斑马鱼肠道菌群稳态及其抗病能力,可作为水产绿色添加剂。
研究揭示大脑新皮层精准有效组装机制
2023-10-26网络
大脑新皮层(neocortex)是哺乳动物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由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神经细胞有序分布组装形成的规则层状结构,调控感知﹑运动﹑语言和认知等所有高级神经功能。然而,如何在发育过程中形成大脑新皮层这一高度复杂且有序的结构,一直是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的未解之谜。
大脑新皮层神经元起源于胚胎发育中的放射状胶质前体细胞(radialglialprogenitors,RGPs)。在神经发生(neurogenesis)时期,RGPs通过不对称分裂产生一个保留RGP特性的子代细胞和一个神经元或中间神经前体细胞(intermediateprogenitors,IPs)。IPs可进行有限的分裂,产生两个或多个神经元。由单个RGP分裂产生的同谱系的子代神经元克隆(clone),在皮层中柱状聚集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不同RGP产生的克隆的神经元数目和空间分布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因而,解密变化的RGP神经元克隆如何稳定且高效地构建几乎不变的大脑新皮层,是理解大脑新皮层发育组装的一个核心问题。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时松海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马健助理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已出站博士后﹑清华大学水木学者沈忠福博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杨嘉俊﹑张强强博士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夔宇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胡晓林教授为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研究得到了英国剑桥大学BenjaminD.Simons教授的宝贵建议,并获得了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北京市科技委员会科技计划﹑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与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资助。
科研人员开发出提高糖苷水解酶催化效率的新策略
糖苷水解酶是降解多糖的主要酶系,在食品行业、饲料行业、农副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废品降解等领域应用广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市场对糖苷水解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提高糖苷水解酶的催化效率,发挥其最大催化潜力仍然是一个挑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黄火清研究员、田健研究员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关菲菲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刘汗青、关菲菲、刘拓宇和杨丽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科学家们揭示了p53作为DNA损伤修复中信号转导中介的理解
2023-10-26生物谷原创
在应激环境下,细胞的生存依赖于正确激活DNA损伤信号反应的能力。放射治疗(RT)是治疗多种肿瘤的主要遗传毒性细胞杀伤疗法之一,电离辐射(IR)引起的DNA损伤通常触发多种细胞程序性反应的激活,包括DNA传感效应对双链断裂(DSB)修复的早期转导途径,以及细胞周期停滞或凋亡。
通常,在侵袭性癌症中,复制应激导致基因组不稳定,通过γ-H_2AX的磷酸化以及DNA损伤修复早期成员的激活而导致肿瘤细胞杀伤逃逸,如ATM/ATR、BRCA1、三聚体蛋白复合体MRN、Chk2和XLf,这些成员在DSBfoc中被检测到。
癌症治疗的成功,如RT,依赖于对每个肿瘤模型的分子基础和增殖行为以及它们的细胞分裂特性的了解。靶向DNA损伤反应的放射增敏剂是克服治疗无效,防止肿瘤再生长的有前途的策略。
体外放射治疗(RT)是前列腺癌(PCa)的主要一线治疗方法,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RT耐药性可能会出现,并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导致长期复发或疾病进展。因此,为PCA放射增敏发现新的靶点至关重要。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建立了一个辐射抵抗的PCa细胞系,并发现P53在辐射抵抗的PCa细胞中高表达,以及在接受RT治疗的复发/疾病进展的PCa患者中也是如此。机制剖析表明,RT可通过表观遗传调控促进P53的表达。
抗辐射22Rv1(RR)PCa细胞系中的DNA损伤信号
未来需要在这一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克服肿瘤对细胞杀伤治疗(如RT)反应较差的问题。在这方面,本研究强调了表观遗传靶向的重要性,强调了KDM6B-P53相互作用的作用及其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从而获得了PCa的RT抗性。(生物谷Bioon.com)
参考文献
CatarinaMacedo-Silva1etal.EpigeneticregulationofTP53isinvolvedinprostatecancerradioresistanceandDNAdamageresponsesignaling.SignalTransductTargetTher.2023Oct16;8(1):395.doi:10.1038/s41392-023-01639-6
Cell:结核分枝杆菌形成索状结构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生物物理机制
论文通讯作者、海德堡大学的VivekThacker说,“我们的研究清楚地表明,MTB索状结构的形成对感染很重要,以及为何这种高度有序的结构可能对致病机理很重要。”
这项新的研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技术组合来研究所形成的MTB索状结构的作用。其中的一种技术是肺芯片(lung-on-chip)模型,它使这些作者能够直接观察MTB与宿主细胞在肺部气液界面的“首次接触”。这揭示了这种索状结构在早期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还使用了一种会出现模拟人类肺结核的病理变化的小鼠模型,因此获得了可以使用共聚焦成像技术进行研究的组织,并证实了索状结构形成也发生在体内感染的早期。
这项新的研究获得了多项新发现,涉及这种索状结构如何与宿主细胞核相互作用并挤压细胞核、这种挤压如何影响免疫系统以及宿主细胞和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以及这种索状结构的形成如何影响肺部中的肺泡。它还揭示了这种索状结构如何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它们如何提高对抗生素治疗的耐受性。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之前就职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全球健康研究所而如今年就职于斯坦福大学的MelanieHannebelle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机械力会影响细胞的行为和反应,但由于传统的细胞培养模型无法再现组织的机械环境,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一直被忽视。因此,了解细胞和组织层面的机械力或分子层面的拥挤如何影响细胞和组织的功能,对于全面了解生物系统的工作原理非常重要。”
Thacker说,“通过将感染中的MTB视为聚集体而非单个细菌,我们可以想象已知的MTB致病效应因子与宿主蛋白的新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菌结构的力量影响宿主功能的新型致病模式。”
未来的研究将侧重于了解这种索状结构的形成是否能使已知的MTB致病效应因子发挥新的功能,其中的许多效应因子位于MTB细胞壁上。此外,它还将研究细菌菌落中的细菌紧密组装在一起的后果,以及这可能如何导致它们免受抗生素的攻击。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全球健康研究所的RichaMishra说,“抗生素疗法是治疗MTB感染的主要手段,但治疗方案漫长而复杂,耐药性的威胁与日俱增。人们认识到需要宿主导向疗法或抑制特定毒力机制的疗法,以缩短和改善抗生素疗法。”(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RichaMishraetal.Mechanopathologyofbiofilm-like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cords.Cell,2023,doi:10.1016/j.cell.2023.09.016.
2.Howcord-likeaggregatesofbacterialeadtotuberculosisinfections
3种大病爱找喜欢吃肉的人!研究发现:吃肉别超过这个“安全量”
2023-10-27健康时报
俗话说,“凡事须有度,过犹而不及”,我们的日常饮食也是一样。很多人爱吃肉,顿顿饭无肉不欢。但肉吃多了对健康也有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3种大病爱找喜欢吃肉的人——糖尿病、冠心病、中风。
3种大病爱找喜欢吃肉的人!
2023年10月,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显示:大量食用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以及加工红肉制品(如香肠、培根和热狗),会大大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①
这项长达36年研究跟踪调查了21.6万人,每2-4年收集一次他们的红肉、加工红肉和未加工红肉摄入量,每2年检查一次这些人的糖尿病情况。
36年间,共有22761人患上糖尿病。与食用最少的人相比,红肉摄入最多的人(每天2份),与糖尿病风险增加62%。每天每多吃一份加工红肉,糖尿病风险增加46%;而每天每多吃一份未经加工红肉,糖尿病风险增加24%。其中,一份未加工的红肉相当于85克猪肉、牛肉或羊肉,一份加工红肉相当于28克培根或45克香肠。
除了糖尿病,不久前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食用加工和未加工的红肉,可能会增加冠心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以及2型糖尿病风险。②
研究共收集了620多万人的数据,在刨除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家族史等混杂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
未加工红肉摄入量每增加100克/天,分别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11%、17%、27%。
加工红肉摄入量每增加50克/天,分别与心血管疾病、中风、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26%、16%、44%。
吃肉别超过这个“安全量”
红肉到底吃多少才安全?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数据,2015~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每标准人摄入畜肉(即“红肉”)量为72克/天,推荐摄入量为:
18~65岁成人:40~75克/天
65岁以上人群:40~50克/天
同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还建议,少吃深加工肉制品(培根、火腿、香肠、牛/猪肉干、肉罐头等),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优先选择鱼,每周最好吃鱼2次。③
这5种吃肉最好少吃或不吃
1.烟熏肉
烟熏腊肉、熏鱼、熏鸡等这类烟熏肉尽量少吃或不吃。因为烟熏肉类在制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苯并芘”这种物质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归为强致癌物。长期或大量摄入会增加自身的癌症风险,得不偿失。
2.烧烤肉
烤肉、烤串等烧烤肉类也建议少吃。重庆市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主任医师孙浩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大家熟知的烧烤也能诱发癌症。在临床中发现30岁到40岁的胃癌患者中,过半的人都爱吃烧烤等。食物经过烧烤或烟熏后,容易产生如3-4苯并芘和环芳烃类物质,这些都是明确的致癌原。④
3.腌制肉
4.冷冻肉
5.内脏类
动物内脏虽然具有一定的营养,但是由于有些动物内脏里脂肪、嘌呤、胆固醇等含量比较高,所以日常建议大家少吃、适可而止。特别是患有痛风、血脂高的人群,建议少吃或不吃。
舆情信息
基本医保参保率保持稳定
2023-10-27人民网-人民日报
这位负责人介绍,2022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由于参保质量提升、参保数据去重等原因,2022年居民医保参保数据为98349万,虽较上年数据表面上有所下降,但由于重复参保等情况显著减少,真实的总体参保人数实际上还略有增加,基本医保参保大盘保持稳定。具体情况是:
一是部分原来参加居民医保的群众转为参加职工医保,基本医保参保数据呈现“居民降、职工增”的趋势,越来越多群众参加职工医保。5年来,居民医保参保数据从102778万下降到98349万,职工医保参保数据从31681万增加到36243万,特别是2022年职工医保参保数据增加达812万。
二是群众重复参保等情况减少,更真实地反映了参保情况。国家医保局持续开展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群众在多地重复参保的需求明显降低,重复参保数据显著减少,再加上规范参保统计口径等因素,累计减少超过4000万数据。2022年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上线后,重复参保数据减少的现象更加明显。
这位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居民医保的补助力度,2022年财政补助居民医保6355.77亿元,相当于居民医保参保人人均享受646元财政补助。在此基础上,困难群众还享受个人缴费资助,全国累计支出223.8亿元资助9777万困难群众参保。同时,国家还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11405万纳入参保动态监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达99.9%以上。
这位负责人指出,客观上看,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持续发展,可以预见未来居民医保参保数据在一定时期内会呈现略有下降的态势,甚至总参保数据也有可能缩小。
国家药监局:7批次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涉及婴童产品
2023-10-26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孙红丽)国家药监局网站26日发布通告,公布7批次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标示名称分别是幻臻水性彩色指甲油HZ088、幻臻水性彩色指甲油HZ056、unna美甲功能胶加固胶、unna美甲功能胶底胶、贝比拉比蛋黄油、婴贝萱婴肤霜、VISIONAL威尔仕植物水润平衡素。
根据通告,在2023年国家化妆品抽样检验工作中,经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单位检验,产品标签标示委托方为温州市钰启化妆品有限公司、受托生产企业为金华市纤烁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幻臻水性彩色指甲油HZ088等7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检出《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规定的禁用原料。
记者注意到,此次通报的7批次含禁用物质化妆品,其中2批次是婴童产品。产品标签标示为金发拉比妇婴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贝比拉比蛋黄油被检出含有黄体酮;产品标签标示为广州恒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婴贝萱婴肤霜被检出含有特比萘芬。
甘肃举办卫生宣传培训班
(特约记者王耀林丽)近日,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甘肃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承办的全省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班在张掖市举办。该省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14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在开班式上,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胡原生表示,要深入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做好主题教育宣传引导,有力有效做好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贴近公众做好健康科普宣教,讲好甘肃卫生健康故事,打造健康传播甘肃名片;要动员所有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工作,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不断建设和完善宣传教育平台,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宣传阵地。
培训班邀请4名行业专家围绕全媒体时代舆情风险防控与化解、健康教育领导力提升等内容举办主题讲座。在培训期间,参训学员赴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芦水湾健康主题公园、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观摩学习。
湖北加强住培宣传队伍建设
(特约记者萧济康通讯员张慧慧张青松)近日,由湖北省卫生健康委组织,湖北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承办的2023年全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宣传业务培训班在湖北省襄阳市举行,来自湖北省37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40余名住培宣传工作者参加培训。
今年是国家全面开展住培工作10周年,此次培训旨在进一步加强湖北住培宣传队伍建设,加强住培宣传力度,推进新时代毕业后医学教育宣传工作发展。据悉,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加大住培宣传力度,宣教中心组织策划住培10周年专题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推广湖北住培人才培养模式,宣传住培工作先进典型,展现10年住培工作成果,为助力毕业后教育工作全面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江苏医养结合机构电子地图上线
北京长峰医院重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记者崔芳)10月25日,应急管理部公布北京长峰医院重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报告称,2023年4月18日12时50分,北京市丰台区靛厂新村291号北京长峰医院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29人死亡、4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831.82万元。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丰台长峰医院“4·18”重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经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调查认定,这是一起因事发医院违法违规实施改造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不力、日常管理混乱、火灾隐患长期存在,施工单位违规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缺失,加之应急处置不力,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职责不落实而导致的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报告指出,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4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国务院安委会对该起事故查处实行挂牌督办。鉴于该起事故性质严重、影响恶劣,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应急管理部牵头,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消防救援局、全国总工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参加的国务院北京丰台长峰医院“4·18”火灾事故调查组,在北京市前期工作基础上,对该起事故进行提格调查。
事故调查组查明,事故直接原因是施工单位违规进行自流平地面施工和门框安装切割交叉作业,环氧树脂底涂材料中的易燃易爆成分挥发、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角磨机切割金属净化板产生的火花发生爆燃;引燃现场附近可燃物,产生的明火及高温烟气引燃楼内木质装修材料,部分防火分隔未发挥作用,固定消防设施失效,致使火势扩大、大量烟气蔓延;加之初期处置不力,未能有效组织高楼层患者疏散转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调查查清事故暴露的主要问题是医院主体责任严重不落实,施工单位违规动火交叉作业,地方党委政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意识薄弱,医疗卫生机构行政审批和安全管理短板明显,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存在漏洞,消防安全风险防控网不严密等。
江苏发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耐药地图”
本报电(陈渡归)日前,由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健康中国建设工作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泰州市委员会主办的“健康中国肿瘤早筛与预防发展研讨会”召开。研讨会上,“江苏省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耐药地图”发布。
据悉,江苏省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耐药地图是《幽门螺杆菌个体化诊疗及胃癌综合防治体系构建》科研项目的中期数据。项目采用了国内自主研发的粪便幽门螺杆菌核酸检测技术,首次针对江苏省内自然人群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耐药流行病学调查。
“感染地图”显示,受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整体感染率为30.0%,其中成年人感染率为32.7%,儿童感染率为11.4%。常州、镇江、泰州、徐州、苏州、南通、南京、扬州8个城市的感染率均高于江苏省整体感染率,其中常州感染率最高,为42.9%。
专家指出,儿童是幽门螺杆菌的易感人群,在家庭内部被感染主要发生在12岁前。对于父母均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庭,其子女感染率为69.34%。家中有儿童的成年人应定时检测幽门螺杆菌,发现感染积极根除,生活中注意不共用餐具,不对婴幼儿进行咀嚼后喂食,避免幽门螺杆菌在家庭内传染。
“耐药地图”显示,成人和儿童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均超过50%,其中成人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为51.9%,儿童为55.8%;成人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约40%,儿童为23.3%;成人对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为10%,儿童为4.7%;成人和儿童均对阿莫西林和四环素基本不耐药。同时,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耐药情况差异较大,其中淮安市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最高,为66.7%;扬州市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69.6%;盐城市对呋喃唑酮和阿莫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20.9%和2.3%。
专家提醒,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在接受治疗时应该根据自身耐药情况,选择敏感抗生素,避开已知耐药的抗生素,这样可以大大提升首次根除的成功率。
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振玉表示,“江苏省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耐药地图”包含了许多此前没有的数据,加深了临床上对江苏省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耐药情况的理解,为幽门螺杆菌个体化诊疗和胃癌综合防治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
美报告:好时、星巴克巧克力产品重金属超标,对孕妇婴幼儿更危险
2023-10-27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25日,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称,在其测试的各类巧克力产品中,有1/3的产品铅、镉含量“令人担忧”。
据路透社26日报道,科学家共测试了48种巧克力产品,其中16种含有超标的铅或镉,其中包括好时的可可粉、雀巢和星巴克的热巧克力粉。报告称,长期接触这些金属会导致人体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抑制免疫系统、损伤肾脏,对于孕妇和婴幼儿而言更危险。
今年3月,好时首席财务官沃斯奎尔表示,该公司正在努力降低其产品中的铅、镉含量,还称这些金属元素来自于土壤,因此在巧克力产品中确实会天然存在。
室外热,办卡贵,沙特人在购物中心里散步健身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虽然店铺都还没开始营业,但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的一家购物中心里,已经有很多正在“健步走”的沙特人了。据法新社26日报道,尽管已经到了10月末,沙特的气温仍在40摄氏度左右,想要清凉健身的沙特人一大早就来到利雅得的各大商场。“外面太热了,没法锻炼。商场里很凉快,还不会口渴。”55岁的工程师穆罕默德说,“而且在健身房跑步太无聊了。”
法新社报道称,这样的场景凸显沙特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缺乏合适的锻炼空间之间的矛盾。世界银行去年的数据显示,约有1/5的沙特成年人患有肥胖症。为解决这一问题,沙特政府正在利雅得铺设一条体育大道,但可能还需要数年才能完工。加之利雅得的健身房收费高昂,让很多沙特人望而却步。有当地居民表示,这就使购物中心成为许多人的“唯一选择”。
美国《外交政策》:砸钱搞不定日本生育危机
存在许多结构性因素
日本女性平均只生1.26个孩子,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所必需的2.1个孩子的生育率。日本政府估计,高达42%的成年女性和50%的成年男性一生中不会生育。岸田今年1月称,“日本正站在我们能否继续作为一个社会发挥作用的边缘”。他强调必须现在解决这场危机,否则永远没机会了。但是岸田向儿童保育投入资金的计划主要是延续以前的生育主义政策,而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不成功。
这种做法虽然比许多西方国家提供的社会安全网慷慨得多,却掩盖了阻碍日本年轻人结婚生子的结构性因素:生活成本飙升、工资停滞以及严重的性别不平等,后者迫使许多女性在成为母亲和事业之间作出选择。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人口统计学家以及80%的日本公众怀疑岸田的计划能否解决日本的生育危机。
育儿成本过高
对许多日本年轻人来说,生孩子实在太贵。30年来,日本的工资水平几乎没有变化。20多岁的人平均年收入在1.7万到2万美元之间。这种停滞与飞涨的生活成本形成鲜明对比。10月,岸田宣布应对生活成本危机的措施。虽然这可能为当前通胀提供暂时缓冲,但并不能解决几十年来工资停滞的问题,这使得日本年轻人在经济上难以为继。
东京等城市中心的高房价促使年轻上班族选择“微型公寓”,这些公寓小到几乎不适合当成家。2020年,东京一居室公寓的平均租金约为每月1100美元,两居室升至1600美元以上。
儿童的教育和保育费用使生育问题进一步复杂化。虽然公立教育比私立便宜得多,但日本家庭仍然为各级公立教育付费。2021年,日本两个孩子的年度托儿费用总额占全职夫妇平均收入的近一半,在发达经济体中相对较高。
性别失衡严重
减少的不仅仅是生孩子的欲望。调查显示,日本人对恋爱的兴趣正在减弱,尤其是年轻人。在东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员坂本遥看来,这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她解释说,年轻人的收入不足以为长期发展作打算,这使得稳定的两性关系显得遥不可及。她说,“过去,人们认为日本的情感文化淡薄,源于人们对动漫和虚构人物的兴趣取代了对现实生活中感情的兴趣,但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专门研究日本年轻人社会孤立现象的美国雪城大学学者鲍尔默说,许多日本年轻女性想结婚,就是负担不起。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人没有足够的经济稳定来标榜自己是一个合适的伴侣,结果就是不结婚。2013年,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女性经济学”政策承诺将女性纳入劳动力市场,并推动她们从事高薪工作,但该政策并没有解决女性的经济问题。如今,在几乎所有的衡量指标中,日本仍然是发达经济体中性别失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日本女性陷入了双重困境:高昂的生活成本意味着一旦有了孩子也不能停止工作。然而,由于她们仍然承受着家务劳动的压力,即使是日本慷慨的育儿假福利,也不足以使女性免受生完孩子后退出劳动力大军的压力。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一旦在生完孩子后离开劳动力市场,最终回归工作也非常艰难。
一些女性担心,一旦离婚,她们将无法在经济上维持下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性别收入差距太大。“如果女性认为经济独立和抚养孩子是相互排斥的,她们通常会选择前者。”坂本遥说。
霜降啦这个部位的保暖要跟上
2023-10-27北京青年报
霜降来了,不觉已是深秋。这个早晚凉的时节,有一个身体部位的保暖最容易被忽视——膝盖。经常能看到户外锻炼的人上身已经穿上了外套,下半身还是短裤打扮,虽说老寒腿和不穿秋裤没啥直接关系。这时养生的重点之一是避免突如其来的寒邪侵入身体。
四个地方不能再露了
“秋冻”也有限度,北方早晚温差大,尤其是霜降作为秋日的最后一个节气,也预示着凛冬将至。如果穿得太少,早晚较凉,容易寒气侵袭身体而生病。
暖颈中医认为,“颈项”风木同气,易受风邪侵犯,秋风挟寒,易伤颈项,导致伤寒病。寒露保暖首先要保护颈项部,可佩戴围巾或穿高领衣物来确保颈部温暖。
暖腰腰在人体阴阳属性中属阳中之阳,也是易受寒邪侵袭的部位。腰部保暖,可将双手搓热放于腰眼处,还可以做缓慢转动腰部的运动,以及艾灸腰部穴位,如腰阳关、命门、肾俞、腰俞等穴,以温煦腰部,固肾壮腰。
日常生活中避免穿低腰裤子使得腰部受寒。
暖脚霜降以后尤其要注重脚部的保暖。不穿凉鞋、穿厚袜子是必不可少的,还可以做踮脚运动——即踮起脚尖再放下,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这个动作可以增快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瘀、通行经络的功效。运动过后,用热水泡脚,按摩涌泉穴,舒筋活血,驱除内寒,温煦全身。
膝盖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较薄,易受寒冷刺激,导致气血不畅、关节不适甚至出现病症。因此,秋季不要为了时尚或“秋冻”盲目穿短裤,适时增衣以保护身体健康。
养阴润肺防凉燥
凉燥顾名思义,一方面是凉,一方面是燥,凉燥侵犯人体,多出现畏寒怕冷、发热无汗、头痛、口干、鼻咽干燥、喉咙干痒、干咳少痰等表现。饮食上需注意多吃温煦润燥的食品,注意减辛增酸,选用性平偏温的滋阴润燥食材,如柿子、石榴、苹果、广柑、核桃、银耳、山药、鸡肉等,温煦而不助热生燥,滋阴而不生寒伤胃。
积极乐观防秋悲
宋代养生学家陈直有言:“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寒露时节,秋风萧瑟,万物凋零,难免使人伤感,引起萧条、凄凉、垂暮的感觉,勾起忧郁的心绪。然而,寒露又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人们可以多做户外运动,登高远望,及时宣泄郁闷情绪,也可以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摘引网址: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7/c14739-40104647.html
看东西变形飘黑影眼睛这是怎么了?
干扰人们视觉的黑影大致分为几类,有的黑影是固定的、很黑的一块,比如视野缺损,这就要引起注意了,可能眼底视网膜出现了问题,比如视网膜局部脱离。
有时,中心视野出现了黑影,看哪儿都是一片黑,看不清楚,这种情况也要注意,可能是出现了黄斑病变。
还有一类黑影,它不会特别大,一般来说像小蚊子、小苍蝇一样。有些人还会出现类似圆环状的黑影,会动、会飘,眼睛动一动,还会左右转,这时,往往是玻璃体出了问题。玻璃体就是眼睛中心的一些胶冻样的物质。在我们年轻时,它是一个半固态的部位,随着年龄增长它会逐渐出现液化,变成像水一样会流动。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混浊,像一盆水里有一些混浊的点点在里面。所以你的眼睛动一动时,它也跟着飘。但实际上你的眼底没有问题,一般不用太担心。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人出现移动黑影时,有小概率视网膜上也会伴随出现一些裂孔或者变性区。出现这些症状时,还是建议您前往医院进行散瞳检查,避免更严重情况的出现。
看东西变形多是黄斑出状况
眼睛“老了”也该多歇歇
对于老年人而言,建议尽量少用眼。建议大家适当地去用手机,平时多在户外,往远处走一走、散散心,往远处看一看,多运动。
另外,中老年人还注意要清淡饮食。食用一些有色食物,比如红色的西红柿、橙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菠菜等。
腰带别勒太紧当心伤了嗓子
这个病常“伪装”成咽喉炎
咽喉反流综合征是指胃内容物异常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的咽喉部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和疾病的统称,患病率为10%至35%。
除了胃蛋白酶和胃酸以外,胃内容物还包括胆汁酸及胰酶。上述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后能够刺激损伤咽、喉部黏膜,造成黏膜炎症、上皮增厚及分泌物黏稠,从而引起咽异物感、咽喉痰多、慢性清嗓、发音疲劳及声嘶等症状。
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咽喉反流综合征的患者都会出现声音嘶哑的症状,因此大多前往耳鼻喉科门诊就诊,但由于该病病因特殊往往容易被误诊为普通咽喉炎。结果,抗生素、清热祛火类中成药没少吃,却并不对症,导致患者服药后仍然久治不愈,给生活和心理造成较大影响。
随着耳鼻喉科医师们近年来对咽喉反流综合征的认识不断加深,发现该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50%以上的嗓音疾患与此有关。
不良作息习惯也能引起反流
从医学上来看,这种胃内容物反流导致咽喉病变的困扰,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疾病因素是引发反流的一大原因,比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也很容易诱发反流,侵害咽喉健康;从生活和精神因素来看,饮食及作息习惯欠佳以及抑郁紧张等精神困扰也很容易引起反流。
另外,从解剖因素来看,咽喉部较为脆弱,抗酸能力较差。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位时,自然而然会对咽喉黏膜产生刺激与伤害。与之相应的,反流物质通过刺激食管迷走神经,在引发咳嗽严重损伤声带黏膜的同时,引起上食道括约肌的松弛反射,使反流入咽喉的胃内容物增多。
目前认为,咽喉反流综合征与以下疾病有关,包括慢性咽炎、慢性喉炎、喉部接触性肉芽肿、声门下狭窄、阵发性喉痉挛、声带白斑、哮喘等多种疾病。特别是最近,该病还被怀疑是无烟酒接触史的喉癌患者的危险因素。
高风险人群有症状要就医
咽喉反流综合征的诊断依赖于患者的症状问询及内镜检查。与咽喉反流综合征最为密切的镜下表现包括:披裂、后联合区域红斑、水肿及增生,声带及气管黏膜广泛水肿。
目前根据患者症状、喉镜检查喉部严重程度,学界已经制定了反流症状指数量表和反流检查计分量表。当反流症状指数量表大于13分、反流检查计分量表大于7分可认为异常。
咽喉反流综合征是一种涉及耳鼻咽喉科、呼吸科,以及胃肠病科的多种化表现的疾病。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争议颇大,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现阶段推荐的治疗方案为抗反流治疗,包括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抑制胃酸分泌及促进肠胃排空。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多拉唑等)、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和肠动力药(莫沙比利)。质子泵抑制剂和肠动力药应在饭前半小时服用,而H2受体阻滞剂常在睡前服用。药物治疗应在3个月以上,一般需2至4周方能显效。
阻止反流须改掉四个习惯
行为治疗在于改变与反流有关的饮食及作息习惯,包括:
改变饮食习惯戒烟、酒,减少摄入过多的高糖及高脂食物、酸性水果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上述食物能够刺激胃酸分泌并增加胃内压,导致胃内容物反流。
调整进餐方式以少食多餐为主,睡前2至3个小时需严格禁食,适当将头部抬高5至8厘米。卧位容易增加胃酸反流的几率,采取上述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睡眠过程中胃酸分泌及胃内容物反流。
避免腰带过紧腰带过紧易导致胃内压增高,促使胃内容物反流。
控制体重增强锻炼,避免肥胖。肥胖可引起上气道狭窄,睡眠吸气时咽喉腔负压形成可导致胃内容物反流。
“挤痘痘”可是个技术活儿
痘痘里挤出的都是啥?
痘痘在医学上叫“痤疮”,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当毛孔被堵塞后,发生细菌感染,就会出现红色、白色、隆起的皮疹,中心有脓疱,伴有疼痛。
痘痘挤出来的是什么?
白色长条状含有螨虫的“粉刺栓”。挤痘痘时,挤出来的东西呈白色长条状,那么可能是皮脂、坏死的角质细胞等混合物形成的“粉刺栓”。粉刺栓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有:皮屑、皮脂以及一些细菌等,部分粉刺栓中含有螨虫。
白色液体白色液体则可能是皮脂的分泌物,即脂肪酸。这种痘痘是由于皮脂分泌过多,导致皮脂腺中释放出游离的脂肪酸,刺激皮脂腺分泌后形成了痘痘。
褐色或黑色颗粒如果挤出来的痘痘呈褐色或黑色颗粒,这是由于痘痘长期潜伏在皮肤表层,且暴露在皮肤外面的部分因为长期接触空气,被氧化后颜色变黑、变硬。这种痘痘放任不管,会撑大毛孔。
教你挤痘痘的正确步骤
洗手、洗脸先彻底洗手、洗脸,减少细菌附着。
消毒痘痘区和手指以从中间向周围螺旋形画圈的方式,用酒精或碘伏消毒痘痘及周边皮肤,同时消毒自己准备用来挤痘痘的手指。
物品消毒取一根粉刺针,用酒精或碘伏擦拭消毒粉刺针头,没有粉刺针时,也可以用一次性无菌针头作为替代。
针挑痘痘的方向从平行于面部的方向对着痘痘顶部横向将它挑破。在这里提醒一句,针头尽量不要垂直刺入痘痘,因为大家往往因为掌握不好刺入深度而导致刺入偏深,进而刺破皮肤的真皮层,一旦真皮层被刺破就很容易留下疤痕。
棉签挤痘优先选用两根医用无菌棉签从痘痘两侧5毫米处挤压,挤出痘痘内白色、黄色的内容物,直至淡红色血液流出即停止。在没有棉签时也可以用消毒后的手指来挤压。
事后护理痘痘挤完后,再次用酒精或碘伏自内向外螺旋形打圈消毒,然后以甲硝唑凝胶厚涂于痘痘上(至少停留一小时才可考虑擦除),它可以预防感染,同时加快痘痘消退。到这一步,整个挤痘痘的过程就大功告成了。
挤到见血就快停手
挤痘痘一时爽,一直挤一直爽……等一等,挤到什么程度该停止?见到出血就该考虑停手了。
如果挤着挤着,流出清澈的液体,这就是皮下组织液,说明挤得太过了,再继续挤容易留疤或色素沉着。如果痘痘硬硬的,一直挤不出来,说明根部很深,一般无法挤出,强行继续挤的话,易留坑留疤。
说了这么多挤痘痘的注意事项,还是建议大家平时尽量不要挤痘痘。
敲黑板
三角区的痘痘“严禁”挤压!
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面部三角区”的痘痘切忌挤压。
“面部三角区”是指鼻根至两侧嘴角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它包括了上唇、鼻子及鼻翼两侧。这个地方的血管与大脑血管相通,用力挤压痘痘容易将病菌挤入大脑血液循环中,继而引起颅内感染,后果会非常严重。
总感觉身心疲惫?这四招帮你有效恢复
2023-10-26环球网
当我们感觉劳累、不想说话、情绪不佳、没有胃口并且脑子不转时,这是身体在告诉你:身体电量已经触底,需要充能和休息。让身体休息、恢复精力的方式看似有很多,但是事实却很残酷:有的人“充电5分钟待机2小时”,有的人“充电2小时待机只有5分钟”。
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各自体质不同,也和你的充电方式是“快充”还是“慢充”、是“充电成功”还是“无效充电”,以及你的耗电方式是“省电模式”还是“费电模式”、是“变频”还是“定频”有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从“我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我感觉棒极了”?今天来详细说说。
睡眠休息
快速减轻疲劳,加快恢复速度,让身体精力充沛的方法,睡眠永远蝉联冠军。但是,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过度都会加重疲惫感、引发各种身体疾病。
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重要
对于“每天要睡够多少小时,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的问题,在各类健康科普的传播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是,每个人所需的睡眠时长是不同的,有的人不睡够9小时起不来床,有的人睡4个小时就能活蹦乱跳;有的人睡一整天依旧昏昏沉沉,有的人只需要打个盹儿就活力四射。
“睡眠负债”的有效补救方法
“睡眠负债”是指睡眠不足导致疲劳无法恢复而残留了下来,疲劳就会像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滚利,是隐性疲劳的原因之一。出现了“睡眠负债”,需要及时修复、避免隐性疲劳继续累积。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已经“睡眠负债”呢?
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注意,不是睡懒觉或者睡回笼觉),计算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相差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
自然醒的睡眠时长-工作日的睡眠时长≤2,即每天没有负债;
自然醒的睡眠时长-工作日的睡眠时长=3,即每天负债1小时;
以此类推。
如何偿还“睡眠债务”呢?可以试试:
有计划地多睡一点
补觉是偿还睡眠“债务”的方法,但是想要睡个昏天黑地以便一次性还清,只会扰乱你的生物钟,让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因此,有计划地补觉,才有利于疲劳恢复。
例如,如果你工作日每天“睡眠负债”2小时,一周下来“负债”共10个小时,那么,可以在节假日的前一天提前1个小时上床睡觉,第二天早晨推迟1个小时醒来,这样就可以偿还2小时的“睡眠债务”,周末两天下来,能偿还4小时“债务”的同时,又不会扰乱生物钟。而剩下的6小时“债务”,则可以利用其他休息方式补足。
工作间隙打个盹儿
因此,如果前一晚的睡眠质量不太好,或者睡眠时长不够,累积了“睡眠债务”,不妨在中午或工作间隙打个盹儿,既能有效消除困意、缓解疲劳、补充精力,还能减少隐性疲劳的累积。
运动休息
众所周知,运动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身体休息、减轻身体疲劳感、提高睡眠质量,帮助恢复活力。
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强健大脑,达到缓解心理疲劳效果的“灵丹妙药”。
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的蛋白质,对产生新的神经元、保护负责记忆的神经细胞、促进突触形成以及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起到关键作用。
60秒摇摆身体
摇摆运动是克服久坐带来的疲劳和危害的良方。站起来,扭扭脖子,伸伸腰,转转胳膊,摆摆腿,抖落抖落因为久坐而积聚的疲劳,放松僵硬的关节、缓解紧绷的肌肉和促进血液循环,能够缓解身体疲劳,也能减轻心理压力。
起身接水喝一口
将“接水喝”作为一个提醒自己暂时休息的契机。给自己准备容量小一点的水杯,当水喝完时,起身走到饮水机接水并喝一口,一举三得地实现短效休息、轻微运动和充分补水的目的。
户外休息
户外能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光照能促进维生素D的分泌,自然光可以降低近视和疾病风险、减轻眼睛疲劳,自然光能够调整生物钟和心情等等。
现有的科学研究表明,日照水平会影响血清素(serotonin)的水平。血清素,也叫5-羟色胺,是一种神经递质,是“调节心情”的关键物质。
如果你平时很忙,那么周末是你户外活动、休养生息、补足日照的好时机。当然,工作日也不要错过户外的机会:
上班方式改用步行/骑行
上班路上或者在某一段路程改用步行或骑行的方式,运动的同时还能晒晒太阳,绿色、低碳又健康。
休息间隙到窗边站一站
饮食休息
人们在疲惫时,会难以自控地渴望高糖、高盐和高碳水,这是因为在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之后,体内血糖值下降,人会变得暴躁或情绪低落,急需糖、甜甜圈和可乐瞬间提升血糖水平。
因此,高糖高碳水的饮食方式,不仅不能让你缓解疲劳,还会造成慢性疲劳。那么,疲惫的时候实在想吃东西怎么办?请认准咪唑二肽,能帮你对抗疲劳的身体。
咪唑二肽具有精准抗疲劳的效果
咪唑二肽是一种蛋白质,是毫无疑问的最强抗疲劳成分,在人类和某些动物中广泛分布。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通过增加体力消耗大的部位的咪唑二肽含量,来实现抗疲劳的效果。
事实上,生物体内存在着“咪唑二肽合成酶”这种物质,密集分布在消耗剧烈的器官里,例如人类的大脑和骨骼肌、鱼类的尾鳍、家禽的胸部,咪唑二肽合成酶在身体最疲劳的部位,促成咪唑二肽的合成,发挥精准抗疲劳的神奇效果。
值得欣喜的是,咪唑二肽能够通过饮食来补充。因为咪唑二肽一被消化,会暂时分解为两种氨基酸,随着血液流动被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在最疲劳的部位,通过“咪唑二肽合成酶”重新合成,发挥作用。
在我们的日常膳食中,鸡胸肉是咪唑二肽含量最高的食材。鸡胸肉能成为减肥食材榜首,不仅仅是因为低卡路里、高蛋白质,更是因为100g的鸡胸肉就能摄取并吸收200mg的咪唑二肽,大大缓解了在运动过程中造成的骨骼肌疲劳。
因此,当你备感疲惫且饥饿难耐时,鸡胸肉排、风干鸡肉条、鸡肉肠将会是你缓解疲劳、快速恢复、健身解馋的最佳选择。
总之,疲劳就像债务,如果不及时缓解,就会逐渐累积和升级为慢性疲劳。
而有效休息是还清这种疲劳债务的关键,及时的自我照顾、调整生活方式,可以帮助预防疲劳的产生和积累,确保我们能够保持身心健康、精力充沛。
如何预防宫颈癌?专家:抓住接种重点年龄时期推进适龄女性HPV疫苗接种
2023-10-27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记者李青云】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女性的“红颜杀手”,宫颈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且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2020年全球宫颈癌新发60.4万例,死亡约34.2万例。我国宫颈癌发病和死亡例数在全球占比较高,2020年新发10.97万例,死亡5.91万例,发病和死亡数已占到全球近18%。
接种HPV疫苗构建宫颈癌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消除宫颈癌是全球范围内的一项重大公共卫生议题。2020年11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94个国家首次共同承诺要消除一种癌症。
王临虹教授补充道,宫颈癌防治强调“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开展健康教育和接种HPV预防性疫苗,对适龄男女开展安全性行为的健康教育;二级预防是对所有适龄妇女定期开展宫颈癌筛查,对确定为宫颈癌前病变的患者及早进行治疗,因为大多数女性在发展为宫颈癌之前不会有任何症状,所以定期筛查至关重要;三级预防是针对已发现的宫颈癌进行治疗,晚期治疗比早期难度更大,疾病负担更重,甚至威胁妇女的生命,因此强调早发现早治疗。
可以看到,接种HPV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第一步。因此,推动HPV疫苗接种,构建宫颈癌防治的第一道防线就显得尤为重要。“接种HPV疫苗是最主要的一级预防手段,可以大大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王临虹教授强调。
二价、四价、九价有何不同HPV疫苗该怎么选?
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200多种HPV型别,并根据能否引发癌症将HPV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
在中国,约98%的宫颈癌由高危型HPV导致,虽然HPV16、18是在全球范围以及我国导致宫颈癌最主要的高危型HPV,但是在人群中HPV感染型别存在着差异性。2022年ICO和IARCHPV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一般女性人群中最常见的前五位HPV型别为HPV52、HPV16、HPV58、HPV53和HPV33。
目前,针对导致宫颈癌的HPV病毒亚型研发的预防性疫苗,以“价数”(涵盖的HPV型别)分为二价HPV疫苗、四价HPV疫苗和九价HPV疫苗。
魏丽惠教授介绍说,二价HPV疫苗是针对HPV16型和18型,可以预防70%的宫颈癌;四价HPV疫苗针对HPV16、18、6、11型;九价HPV疫苗则涵盖了HPV16、18、6、11、31、33、45、52、58九种型别,可以预防92%的宫颈癌和90%的生殖器疣。特别是,我国女性HPV52、58型别的感染率相对较高,九价可以更全面和针对性预防包括HPV52、58等型别引起的病变。
预防HPV感染需抓住重点接种年龄时期
哪个年龄段进行HPV疫苗接种的效果更好?
王临虹教授谈道,17-24岁是我国女性人群HPV感染的第一个高峰,如果在高峰到来之前接种HPV疫苗,效果是最好的,所以我们更为强调9-14岁女孩是重点的接种人群。此外,研究显示我国女性HPV感染年龄有“双峰状”分布的特点,40~45岁是另一个感染高峰,在这一高峰前接种HPV疫苗也有一定的效果,所以45岁之前也可以接种HPV疫苗。
尽管大众对HPV疫苗的认识和接受度越来越高,疫苗接种量也在逐年上升,但我国HPV疫苗总体接种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研究估算,2018年到2020年,中国9-45岁适龄女性累计接种2159.74万剂次HPV疫苗,累计估算接种率仅为2.24%;其中,对接种HPV疫苗获益最大的9-14岁女孩接种率仅不到2%,距离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实现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HPV疫苗接种的目标相距甚远。
王临虹教授也表示,目前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接种HPV疫苗的重要性,以及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做好大众科普教育工作,提高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