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这几天,随着知名品牌卫生巾“塌房”事件之后,知名品牌山姆超市也被爆出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
那就是近日,很多网友在网上反应山姆超市的“迷你双色山楂”在吃完之后就出现了呕吐胃绞痛等不适症状,更是有些体质不好的网友直接吃进了急诊,不仅如此,就连售卖的泰国椰青也出现了霉斑状黏液等情况。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山姆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作为付费会员制的高端超市,张女士在山姆购买的“迷你双色山楂”,虽然口感香甜,却让她在第二天凌晨经历了数小时的胃痛折磨,干呕清水、难以入睡,最终不得不服用药物和可乐缓解症状。
可在等待的过程中,苏珊就发现这些椰青的外边缘已出现霉斑状黏液。于是她就认为孩子之所以出现不适的症状,很有可能就是椰青导致,最终经过医生的诊断之后,她的孩子被确诊为了急性肠胃炎。
要知道,山楂富含鞣酸等物质,过量食用容易导致胃结石;而椰子水作为一种鲜食水果饮品,糖分高、酸度低,极易受到细菌污染。山姆在销售这类易腐易变质食品时,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潜在的风险,也未采取足够的预防措施。
从山楂事件来看,山姆虽然在事后在商品主图上添加了食用提醒,但这远远不够。提醒内容不够全面,例如未明确指出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胃结石的风险。而且提醒位置不够醒目,容易被消费者忽略。
更重要的是,在事件发生之前,山姆并未对这类高风险食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预警。如果从椰子水事件来看,问题可能出在供应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从泰国的采摘、包装,到运输、仓储,再到门店的销售,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导致椰子水变质。
而且在售卖之前,山姆还将这些椰青设计成了“易开椰”,虽然这样做的方式能为消费者带来便捷,但也增加了椰青受污染的风险。头顶的开口,一旦密封不严或储存不当,就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而且山姆在事后的回应也暴露出其在危机处理上的不足。面对苏珊的投诉,山姆仅仅表示“已立即展开自查,近期未收到类似情况”,这种缺乏诚意的回应,无疑会加剧消费者的不满。
食品安全如何保障?
山姆会员店近年来在国内市场快速扩张,门店数量激增。这种高速扩张的背后,隐藏着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巨大隐忧。毕竟扩张意味着更大的市场份额、更高的品牌影响力以及更强的议价能力。
如果管理能力跟不上扩张速度,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其中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从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山姆的质量属实让人担忧。毕竟除了山楂和椰子水事件,山姆还被曝出卤菜“阴阳标签”事件。
那就是在售卖的时候,上面专门标注了“生产”日期,而且还特别表示保质期为3天。可在商品底下却备注的是,这些卤菜属于冷冻预制菜,保质期为1年。如果消费者知道自己购买的是冷冻预制菜,而不是新鲜现做的卤菜,他们是否还会愿意支付同样的价格?
而且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山姆会员店的投诉量高达数千条,主要涉及食品有异物、食物变质以及售假等问题。这表明,山姆的食品安全问题并非个案,而是系统性的问题,反映出其在食品安全管理和消费者服务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面对消费者的投诉,山姆的处理方式往往不够积极、不够有效,甚至出现推卸责任、敷衍了事的现象,这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与山姆之间的矛盾。
虽然监管部门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山姆,促使其采取了补救措施。然而,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仍然有限,无法完全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对于山姆会员店而言,需要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例如,建立更严格的供应商审核制度,对原材料进行更全面的检测,加强对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而且山姆还需要改进消费者服务,建立更便捷、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回应消费者诉求,并给予合理的赔偿。例如,简化投诉流程,设立专门的消费者服务部门,对消费者投诉进行认真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给予相应的赔偿。
结论
山姆会员店作为一家高端会员制超市,其快速扩张的战略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也带来了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挑战。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山姆不能忽视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只有平衡扩张速度与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消费者服务机制,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只有将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放在首位,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获得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