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程序(10分);程序设计(40分)。
二、考试方式
笔试
三、主要参考教材
《C程序设计教程》,谭浩强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四、考试要求及内容范围
考试要求:理解C语言的数据类型、语法及其特点,掌握程序设计基本方法,能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内容范围:
第一章C语言基本概念
C语言程序的历史、特点、C语言的组成。
第二章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
C语言的常量与变量、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
第三章顺序程序设计
C语句结构和格式化输入/输出。
第四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C语言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if语句、swith语句。
第五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C语言的循环语句结构及使用。
第六章数组
语言中的一维数组、二维数组和字符数组。
第七章函数
第八章指针
第九章用户建立的数据类型
第十章文件操作
标准输入输出函数,格式化输入输出函数,文件操作函数。
第二部分,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关系数据库语言和SQL语言(30%);简答题(30%);计算与综合题(40%)。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王珊、萨师煊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4版
《数据库系统概念》(第五版)本科教学版,AbrahamSilberschatz等著,杨冬青、马秀莉、唐世渭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4月第3版
四、考试内容范围
第一章绪言
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
关系数据结构及形式化定义;关系操作;关系的完整性;关系代数;关系演算
第三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SQL概述;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更新;视图
第四章数据库安全性
计算机安全概述;数据库安全性控制;视图机制;审计;数据加密;统计数据库安全
第五章数据库完整性
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完整性;完整性约束命令子句
第六章关系数据理论
规范化;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模式的分解
第七章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概述;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
第八章数据库编程
嵌入式SQL;存储过程;ODBC编程
第九章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
关系数据库系统的查询处理;关系数据库系统的查询优化;代数优化;物理优化
第十章数据库恢复技术
事务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恢复概念;故障的种类;恢复的实现技术;恢复策略
第十一章并发控制
并发控制概述;封锁;活锁和死锁;并发调度的可串行化;两段锁协议;封锁的粒度。
第三部分,网络技术与应用
简答题30分(5×6分)、计算分析题20分(2×10分)。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基本概念、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其分类;掌握几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理解层次结构的优越性,熟悉OSI和TCP/IP两种参考模型。
第二章物理层
数字通信基础;数据传输技术;传输介质;数据交换技术;信道复用技术;物理层基本概念;物理层功能及特性;物理层标准举例。
了解数字通信基础知识;了解各种传输介质特性;掌握信道复用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了解物理层基本概念;通过对物理层标准实例的学习深刻理解物理层功能及特性。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概念和功能;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点对点协议PPP的特点、组成、帧的格式;局域网的特点、CSMA/CD协议;传统以太网;以太网的MAC层;扩展的局域网;高速以太网。
了解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深刻里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了解PPP协议的特点及帧的格式;理解局域网的特点;掌握CSMA/CD协议的工作原理;了解以太网的MAC层帧格式,熟悉局域网扩展方式。
第四章网络层
网络层基本概念、基本功能;虚拟互联网络的概念;IP地址的分类,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关系,ARP协议和RARP协议,IP数据报的格式,IP层转发分组的流程;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因特网ICMP协议;因特网路由选择协议的概念、RIP、OSPF、路由器的构成;IP多播;VPN与NAT。
了解网络层基本概念、基本功能;理解IP地址的分类,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关系;理解IP数据包格式,掌握子网划分和子网掩码概念;掌握IP分组转发的流程;了解因特网ICMP协议报文管理与控制原理;理解路由选择的概念;掌握不同路由选择协议的运行机制;了解IP多播与VPN。
第五章运输层
运输层协议概述;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DP概述、UDP的首部格式);传输控制协议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TCP可靠传输的实现;TCP的流量控制;TCP的拥塞控制;TCP的运输连接管理。
了解进城之间通信的概念;理解端口的概念;了解TCP报文段的结构,熟练掌握TCP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机制,拥塞窗口大小的改变情况,以及可靠传输序列号的使用机制。掌握TCP协议发起连接三次握手的过程以及断开连接四次握手的机制。
第六章应用层
域名系统DNS、文件传送协议、万维网WWW、电子邮件、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第七章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问题概述;数据加密模型;常规密钥密码体制、公开密钥密码体制、数字签名;鉴别;密钥分配;因特网使用的安全协议;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防火墙。
了解网络安全所面临的主要威胁;了解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理解一般的数据加密模型;了解两类数据加密技术;理解数字签名实现机理;理解报文鉴别和实体鉴别;了解密钥分配的过程;了解因特网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的安全协议;理解链路加密和端到端加密的区别;了解防火墙功能及其分类。
第八章下一代因特网
解决IP地址耗尽的措施;IPv6的基本首部、扩展首部、地址空间;ICMPv6;从IPv4向IPv6过渡的方法;MPLS;P2P文件共享。
了解IPv6产生的背景及意义;了解IPv6的基本格式;掌握IPv4向IPv6过渡的方法;了解MPLS;理解P2P文件共享的原理。
第四、五、六部分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部分
第二部分: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占30%
第一章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及规范
掌握关键控制点、关键限值、操作限值、纠偏行动、监控、验证的定义。掌握SSOP的概念及主要内容,掌握GMP的基本原则,掌握HACCP计划的原理及实施HACCP的步骤。
了解实施GMP的意义,了解国内外GMP的发展情况,了解推行ISO9000族标准的一般步骤和意义,了解ISO22000与HACCP的区别。
第二章食品安全溯源及预警技术
掌握食品溯源定义,掌握食品安全预警及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定义,掌握食品溯源的基本要素及食品溯源系统建立的原则,掌握食品溯源过程实施的原则,掌握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功能。
了解国内外食品溯源制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食品溯源技术手段,了解开展食品安全溯源技术的研究意义及中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概况。
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掌握标准,区域标准,行业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国际标准等的定义。掌握制定标准的原则,了解标准制定的程序及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快速程序”的定义,掌握标准制订需具备的要素及标准化概念的内涵。
第四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管理体系
掌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目的,掌握食品法律、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掌握食品规章的制定程序,掌握食品法典的制定目的。
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立法思想的转变方向,了解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现状及对策。
第三部分: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占30%绪论了解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熟悉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方法。第一章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掌握农药的种类;农药残留测定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检测技术。第二章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掌握兽药的分类;兽药残留测定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检测技术。第三章食品添加剂与加工助剂检测技术掌握食品添加剂的种类;食品添加剂测定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检测技术。第四章食品中有害金属检测技术掌握食品中有害金属测定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检测技术。第五章食品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掌握食品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第六章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技术掌握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技术第七章食品加工中形成污染物检测技术掌握食品中亚硝基化合物测定、多环芳烃测定、杂环胺测定的前处理技术及检测技术
一、农村社会学(部分)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农村社会学》是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之一,占《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李守经主编的《农村社会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三)考试内容
1、乡村建设运动。
2、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
3、农村家庭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4、农村邻里关系及其特点。
5、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
6、农村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7、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分化。
8、农村社会流动。
9、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及现状。
10、农村社会控制的原则与机制。
(四)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五)试卷结构
(农村社会学考试内容占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基础课试卷内容的三分之一,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村社会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
名词解释10分
简答题25分
论述题15分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七)主要参考书
[1]《农村社会学》,李守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二、农业政策学(部分)
《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农业知识综合课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何忠伟主编的《中国农业政策与法规》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1.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农业政策实施的概念与特点;
2.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
农业政策与经济理论;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3.农业政策的制定
农业政策问题内涵和特征;农业政策目标的特点和确定原则;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原则。
4.农业政策的执行
农业政策执行的涵义、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5.农业政策的评估与调整
农业政策的评估原则和基本内容。
6.我国主要的农业政策
考生应全面掌握农业政策的实质、基本特征,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农业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农业政策。能够运用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些具体的农业政策问题。
(五)试题结构
(农业政策学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四》的三分之一,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业政策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
名词解释题15分;
简答题20分;
分析与论述题15分;
(六)考试方式
[1]《中国农业政策与法规》,何忠伟,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11月。
三、农业经济学(部分)
农业经济学是报考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订出本考试大纲。
1、绪论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多功能性
2、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均衡、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弹性、农产品供求均衡理论应用
3、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家庭经营的概念、家庭经营作为农业主要经营形式的理论分析、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
4、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的含义、原则、作用与运行特征
5、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主要因素
6、土地与水资源
土地概念与特征、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其流转、水资源概念及特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7、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概念、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8、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概念、内容、作用和特点、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9、农业保护政策
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理论依据与判别标准、农业保护政策的内容、发展与演变
10、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概念与特点、传统农业的改造、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主要内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1、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持续农业发展趋势
考生应全面掌握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农业经济学的有关方法,并能够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类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农业经济学考试内容是农村与区域发展综合试卷内容的30%,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业经济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
农业经济学试题的基本结构为:
1.名词解释(15分);
2.辨析简答(20分);
3.综合论述(或案例分析)(15分);
综合论述题要求用农业经济理论结合当前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管理与农村发展问题进行回答。案例分析要求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考试性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础》考试是为招收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设置的,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具体考试内容一般包括下列内容: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基础理论与技能。
三、考试基本要求
1.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能力,要求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
2.对国内专业前沿理论与实践要有较深入的了解;
3.具有正确的生态观、社会观、艺术观;
4.对专业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考试内容
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基础理论,是风景园林本科及以上学历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以上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生应掌握以下内容:
(一)园林艺术及设计理论
包括园林艺术原理、园林设计基本构图原理、园林景观构成要素、造景手法、国内著名园林实例分析;
(三)中国古典园林史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熟悉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