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巨大成就,基本满足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但是,随着消费者膳食营养结构的改善优化,以及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升级,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显著,突出表现为供需时空匹配差、养殖利润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价格波动异常。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发展草食畜牧业。”“十三五”规划指出:“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这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探索“科技+政策”双轮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准确把握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
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是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围绕“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等关键词,通过分析研判畜牧业当前瓶颈、未来需求,准确把握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
1.供给结构合理调整
2.畜产品迈向中高端
3.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是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线和红线。我国2015年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9.4%,但往往“小概率大事件”,严重威胁城乡居民身体健康。一是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等动物疫病,要应免尽免,制定应急方案;针对其他动物疫病,要全进全出、消毒净化、处置得当、有效控制,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传播。二是坚决防范药物残留。杜绝使用违禁兽药、疫苗、饲料添加剂等药物,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降低畜产品药物残留风险。三是严格防止二次污染。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极易滋生致病的病毒、细菌、微生物,以及形成保鲜剂、防腐剂的药物残留,必须全面防范。四是全面强化质量监管。针对畜牧生产、疫病防控、饲料兽药、屠宰加工、检疫监督等领域,要建立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强化饲养档案、强制免疫、官方兽医、职业兽医、定点屠宰等制度建设,全面履行《防疫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所赋予的监管职能。
4.饲草饲料科学利用
饲草饲料是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基础和保障。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饲草饲料资源,稳定生猪家禽生产,加快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家畜,是调整畜牧业供给侧畜种结构的重要内容。一是积极扩大饲草饲料种植。牢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借助玉米去库存的客观要求,以“粮改饲”为突破口,扩大青贮玉米、优质牧草种植面积,满足节粮型、食草型畜禽发展,合理配比“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未来5年,争取调减籽粒玉米6000~7000万亩。二是合理利用草山草坡。我国草山草坡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但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出现了大量荒芜、闲置、浪费现象。例如南方地区草山草坡可供开发利用面积约7亿亩,但其中的38%没有利用,载畜潜力很大。三是充分利用秸秆资源。秸秆过腹还田要比直接还田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也能够避免秸秆焚烧所引起的各种问题。我国每年各类秸秆产生量约8亿吨,而饲料化利用的比例不到30%,大部分秸秆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5.畜禽粪污综合治理
6.畜禽产品节本增效
“降成本”始终是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应对“天花板”“地板”双重效应的有效措施,是促进畜产品消费和提升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一是降低生产成本。我国生猪养殖成本比美国高约40%,每千克增重比欧盟多消耗饲料约0.5千克。在人工成本高企不下的情况下,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设施化水平,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经济,提升劳动生产率;在“粮改饲”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做到“宜草则草、宜饲则饲、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实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提升土地产出率。二是提高产品附加值。以产品迈向中高端为目标,瞄准国内外市场高端需求,积极开发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培植名牌产品,增加产品价值,提高产品收益。建立健全畜产品等级标准体系,提高产品区分度,实现优质优价,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三是提升畜牧科技含量。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贡献率仅为50%左右,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明显偏低。例如我国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16头,最高水平丹麦达到30头,高出我国将近1倍。要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加投入产出效益,提升科技贡献率,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打造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
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要紧紧依靠生物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加快畜牧科技创新步伐,强化科技驱动作用,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1.加快畜牧生物技术创新
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关键技术,针对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以下领域实现创新和突破:一是优良品种培育。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畜禽良种选育技术研究,如全基因组选择、转基因、胚胎工程、动物克隆、DNA标记辅助、RAPD、基因芯片等技术,充分利用我国地方品种的优良性状,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新品系,提升我国畜禽良种核心竞争力。二是动物疫病防治。加强DNA诊断技术、ELISA技术等动物疫病诊断技术研究,开展DNA克隆重组、基因工程等技术在动物疫苗研制中的应用研究,开展兽用生物制药研究,减少兽药残留,降低防治成本。三是饲草料开发利用。开展优质牧草、青贮玉米的分子育种研究,培育适合我国区域特点的优质饲草料品种,开展生物饲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开展生物技术在饲料加工工艺中的应用研究,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效率。四是畜禽粪污处理。加强微生物发酵技术在畜禽粪污资源化、能源化的应用研究,开展以生物反应池为核心的集粪池、干湿分离、沉淀池等生物处理技术设备研发,研究突破有机肥生产技术和沼气技术。
2.加快畜牧信息技术创新
3.加快畜牧科技集成创新
依靠政策创新驱动,激发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活力
我国现行的畜牧业发展政策,主要是针对“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而制定的。当前面临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加快政策顶层设计,提升政策驱动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水平、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