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禽》教案

授课教师:温飞跃班级:牧医062授课日期:07年9月6日课时:2

课题:第1章绪论

教学目的:介绍现代养鸡业的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现代养鸡业的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现代养鸡业的特点,现代家禽业的组成。

教学方法:讲述

授课内容:

一、主要介绍现代养鸡业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代家禽生产的概念家禽:家禽是指经过人类长期驯化和培育而成,在家养条件下能正常生存繁衍并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的肉、蛋等产品的鸟类,主要包括鸡、鸭、鹅、火鸡、鸽、鹌鹑、珠鸡、鸵鸟等。其中鸡、鸭和鹌鹑分化出蛋用和肉用两种类型,其余的家禽均为肉用动物。鸭和鹅合称为水禽。主要特点:家禽具有繁殖力强、生长迅速、饲料转化率高、生产周期短、适应密集饲养等特点,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营养丰富的蛋肉产品。现代家禽业:人类饲养家禽的历史悠久,在我国就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家禽业主要是农家副业,即一家一户自繁自养、产品自给为主的生产方式。现代家禽业主要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各主要发达国家从养鸡业开始向现代生产体系过渡,带动了整个家禽生产的现代化,至今已发展出高度工业化的蛋鸡业、肉鸡业和肉鸭业。

现代家禽业可概括为:

(1)以现代科学理论来规范和改进家禽生产的各个技术环节;

(2)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科学地组织和管理家禽生产;

(3)实现家禽业内部的专业化和各个环节的社会化;

(4)合理利用家禽的种质资源和饲料资源;

(5)建立合理的家禽生产结构和生态系统;

(6)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禽蛋和肉的产品率和商品率;

(7)使家禽生产实现高产、优质、低成本的目标。

现代家禽业的支柱

1、良种繁育体系:现代家禽生产需要有高产、优质、高效、专门化、规格化的优良品种,而原始标准品种就很难适应这一需要。因此,在现代家禽生产中利用家禽品种的丰富资源,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指导下培育出各种优秀的商业杂交配套系。优良品种通过合理、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按照曾祖代、祖代、父母代的层次,将优良品种扩散到广大的商品生产场,用于大规模的家禽生产,为现代家禽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饲料工业体系:饲料是生产禽产品的主要原料。高产家禽品种必须要在满足各种营养需要后才能将遗传潜力发挥出来。在完全舍饲的条件下,家禽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必须全部由人们以饲料的形式供给。因此,要对不同种类和不同生理状态下家禽的营养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形成较完善的家禽饲养标准,根据饲养标准制定饲料配方,经过饲料厂加工成全价配合饲料,供家禽饲养场使用。饲料工业体系是现代家禽业的根本物质保证。

3、禽病防治体系:现代家禽业的高度集约化生产模式,为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今,虽然许多传染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新的禽病不断出现,至今仍然是世界家禽生产的严重问题。现代家禽生产中,要认真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预防措施主要为:疾病净化,全进全出,隔离消毒,接种疫苗进行免疫,培育抗病品系,辅以投药预防。一整套禽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构成了现代家禽业的保障体系。

4、畜牧工程设施:在研究掌握环境因素对家禽生产性能影响基础上,设计建造适应不同生理阶段的禽舍,大体分为密闭型和开放型两种类型,采用工程措施控制温度、光照、通风、湿度等,使家禽生产不受季节影响而变成全年连续作业。良好的环境条件保证了家禽遗传潜力的发挥。大量养禽设备的使用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增加饲养密度,如在蛋鸡和种鸡生产采用笼养,在供料、供水、清粪、集蛋和环境控制等环节采用机械化甚至自动化。

6、产品加工销售体系:现代家禽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于提供质优价廉的禽蛋、禽肉产品。因此,现代家禽业不能仅局限于生产过程本身,对产品加工销售体系的建立也要予以重视。通过产品的加工,可以丰富禽产品的种类,扩大消费者对禽产品的需求,这对家禽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知名品牌的形成和维护、营销队伍的建设,不但是大型知名家禽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起到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

二、简单介绍中国养禽业及国内禽肉、禽蛋产品的消费情况并与发达国家情况进行比较。

三、借助从FAO统计数据库最新肉鸡存栏、鸡肉产量数据制成的趋势图介绍肉鸡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四、借助从FAO统计数据库下载的最新鸡蛋产量数据制成的趋势图介绍蛋鸡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五、先按生产流程分别介绍家禽育种、孵化、饲料、肉鸡及蛋鸡饲养管理、产品加工及销售、养禽设备供应及疫苗药物等部门,最后总结成六大体系。

六、发展我国养禽业的主要措施

(一)养鸡良种化

养鸡良种化是指采用经过育种改良的优种鸡,这是能否获得高产的先决条件。目前大都选用四系或三系配套商品杂交鸡种,其生活力、繁殖力均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常用的商品杂交鸡种有:

1、蛋鸡:新罗曼、黄金褐、海兰鸡等,产蛋量在270-300枚。

2、肉鸡:AA鸡、艾维菌鸡、皮特逊鸡等,6周龄体重可达1.8-2kg,料肉比在2∶1以内。

(二)饲料全价化

饲料全价化是指根据饲养标准和家禽的生理特点,制定饲料配方,再按配方要求将多种饲料加工成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一般由65%的粮食、25%的农副产品(如饼粕、糠麸类)和10%的矿物质、动物性饲料和人工合成的添加剂组成,能充分满足鸡群不同生长发育和产蛋时期的营养需要。

(三)设备标准化

采用标准化的设备,可以提高鸡群的生产性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如果从喂料、饮水、清粪等均实行机械化,每个饲养员可管理1-2万只鸡。

(四)管理科学化

管理科学化是指按照鸡群的生长发育和产蛋规律给予科学的管理,包括温度、湿度、通风、光照、饲养密度、饲喂方法、环境卫生等,并对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储存、分析、实现最优化的生产管理。

(五)防疫系列化

防疫系列化是预防和控制鸡群发生疾病的有效措施,包括全进全出、隔离消毒、接种疫苗、培育抗病品系,辅以药物防治等。

问题思考1.现代化养鸡概念、标志、支柱?

2.我国养鸡业的发展趋势?

授课教师:温飞跃班级:牧医062授课日期:07年9月8日课时:2

课题:第2章鸡的品种与繁育体系第1节蛋的形成及构造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蛋的正常结构及蛋的形成机理,同时介绍部分畸形蛋的形成原因,为后续的孵化打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蛋的结构及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讲述与操作。

一、蛋的构造及营养价值从大体营养、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角度介绍鸡蛋的营养价值、特点。由外向内逐步介绍蛋的结构、各结构的功能以及各功能对孵化及鸡蛋产品的商品率的影响。蛋白质:鸡蛋含丰富的优质蛋白,每100克鸡蛋含12.7克蛋白质,两只鸡蛋所含的蛋白质大致相当于150克鱼或瘦肉的蛋白质。鸡蛋蛋白质的消化率在牛奶、猪肉、牛肉和大米中也是最高的。脂肪:每100克鸡蛋中含脂肪11.6克,大多集中在蛋黄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多,脂肪呈乳融状,易被人体吸收氨基酸:鸡蛋中蛋氨酸含量特别丰富,而谷类和豆类都缺乏这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所以,将鸡蛋与谷类或豆类食品混合食用,能提高后两者的生物利用率。其他微营养素:鸡蛋还有其它重要的微营养素,如钾、钠、镁、磷,特别是蛋黄中的铁质达7毫克/100克;蛋中的磷很丰富,但钙相对不足,所以,将奶类与鸡蛋共同食用可营养互补。鸡蛋中维生素A、B也很丰富。蛋的构造:蛋黄、蛋白、胚盘(胚珠)蛋壳、蛋壳膜

二、蛋的形成分蛋黄形成、排卵及蛋其他部分形成三部分介绍蛋的形成过程及与鸡产蛋规律的关系。在性成熟前,卵泡大小不等,生长缓慢。接近性成熟时,未成熟的卵子开始迅速发育。鸡的卵子在9-10天内成熟。排卵前7天卵子和卵黄的重量约增加16倍。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肝脏中形成卵黄蛋白质和脂类,随后转运至卵巢,沉积于发育的卵泡中。在输卵管中形成蛋清约需24小时。卵泡成熟后,卵泡破裂释放卵子,卵子被输卵管喇叭部纳入,送至输卵管膨大部,由膨大部腺体分泌的蛋清将卵黄包围。在膨大部,包围卵黄的稠蛋清,因旋转而形成系带,随后形成稀蛋清层,尔后再在表面形成稠蛋清层和外稀蛋清层。卵子进入管腰部后形成外蛋壳膜并吸收水分。当卵细胞通过输卵管腰部和子宫部的连接处时,蛋壳上乳头核附着在外膜上,在子宫部进行积极的钙化过程,少量的碳酸钙晶体成了连接位点,使乳头核又与外壳膜纤维相连。海绵层构成蛋的强度和厚度,也在子宫部完成,最后形成外表的晶体和胶护膜。

问题思考1.图示蛋的构造?

2.简述蛋的形成过程?

授课教师:温飞跃班级:牧医062授课日期:07年9月13日课时:4

课题:第2章鸡的品种与繁育体系第2节家禽繁育体系

教学目的:掌握家禽品种的分类方法及现代鸡种的生产性能,现代家禽的繁育体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现代家禽的杂交配套系及繁育体系

教学方法:讲述与多媒体

1:主要介绍标准分类法、鸡的起源与进化,简单介绍养鸡生产所使用的品系的发展历史。标准品种指育成品种或纯种。按国际上有影响的英国大不列颠家禽协会出版《大不列颠家禽标准品种志》和《美洲家禽标准品种志》中列有鸡的标准品种约200多个。但许多早期品种没有流传下来,目前用于育种配套生产的标准品种已经为数不多。

2:先介绍鸡标准品种识别中所用的主要外貌特征,然后分别从起源、品种形成、外貌特征、生产性能等方面介绍一些重要的标准品种,包括白来航、洛岛红、新汉夏、白洛克、横斑洛克、白科尼、浅花苏赛斯、九斤黄、狼山鸡、丝毛乌骨鸡等。

3:首先介绍现代蛋鸡系的分类,在介绍现代蛋鸡系育种特点及配套杂交利用特点,然后分别介绍著名的白壳蛋配套系、褐壳蛋配套系,在其中穿插讲解用快慢羽、金银羽进行自别雌雄的原理与方法。

4:先介绍肉用父系、母系的选育特点,在介绍适应于不同消费市场的白皮肤、黄皮肤配套系的特点,然后介绍几个在中国市场有较大份额的著名肉鸡配套系如AA,艾维茵等的生产性能,最后介绍近年来在中国市场出现的优质肉鸡。

5:介绍现代商用鸡种的销售方式及特点。约5Mins

6:简介美国国家家禽改良计划及家禽品种资源保存在家禽生产中的重要性。

问题思考:1.现代鸡种与标准品种的异同点?

2.简述家禽的繁育体系?

授课教师:温飞跃班级:牧医062授课日期:07年9月15日课时:1

课题:第3章鸡的外貌与生物学特性第1节鸡的外貌

教学目的:掌握鸡的外貌特点和鸡的解剖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剖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与实习

鸡的外貌

1.头部

(1)喙由表皮衍生而来的特殊构造,是捉食与自卫器官,其颜色因品种而异,一般与趾部颜色一致。

(2)眼鸡眼圆大而有神,向外突出,眼睑宜单薄,虹膜的颜色因品种而异。

(3)耳及耳叶位于头部两侧,耳叶在耳的下部,椭圆形或圆形,有皱纹,颜色视品种而异,最常见的为红色和白色两种。

(4)冠与肉垂是富有血管的皮肤衍生物。冠在头的上部,只一个,肉垂在下鄂的下方,左右对称两片。冠与肉垂的发育受雄性激素控制,公鸡比母鸡发达,去势鸡与休产鸡萎缩而无血色。鸡冠是品种的重要特征,大多数品种的鸡冠为单冠。鸡冠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2颈部体躯和头部之间部分,俗称鸡脖子。

3体躯

体躯由背部、胸部、腹部和尾部等组成。

4四肢

在这里四肢主要指腿、跖、趾和爪等部分。

5羽毛

禽类身体的大部分头覆盖有一种独特的遮盖物—羽毛,它是禽类的保护物,可以帮助它们保持体温,同时也是飞翔所必须的。羽毛的生长代谢和其生产有着重要关系。

根据羽毛的不同生长部位,有不同的名称,如生长在鞍部的羽毛称鞍羽,尾部的羽毛称尾

羽,翅膀的羽毛有主翼羽、覆主翼羽、轴羽、副翼羽和覆副翼羽。

鸡的翼羽构造非常复杂,其变化在生产上很重要。将鸡翅展开,可以看到两排宽大的羽毛,靠近尖端最长的一排为主翼羽,共有10根,其根部有一排较短的羽毛,称为覆主翼羽。靠肩有一排较短的羽毛称为副翼羽,一般为14根,其上也有一排短的覆副翼羽。主翼羽和副翼羽

之间有一较短的羽毛称为轴羽。主翼羽由靠近轴羽起依次往外数,换羽的次序即按此进行。主翼羽和覆主翼羽在成年鸡都是前长后短,但出壳时雏鸡则有所不同,根据这可以进行雌雄鉴别。

尾部羽毛有明显的大翘羽和小翘羽,母鸡颈部和腰部的羽毛呈椭圆性。

鸡的羽毛呈现不同的颜色,而且还形成一定图案。羽毛的图案取决于黑色素的分布,也取决于黑色素与其他色素尤其是类胡萝卜素的平衡。羽毛缎颜色和图案是由遗传决定的,是品种的标志。地方积种遗传构成复杂,羽毛颜色也复杂。现代鸡种经过高度选育,羽毛颜色单纯,以白色为主,辅以褐色,并可利用毛色进行雏鸡的雌雄鉴别。

别之间差别很大,这是第二性别差异造成的。

问题思考:简述主翼羽的脱换规律?

授课教师:温飞跃班级:牧医062授课日期:07年9月15日课时:2

课题:第3章鸡的外貌与生物学特性第2节解剖特点

教学目的:掌握鸡的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鸡的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特点

一、生理特点1.体温高40-440C2.心高率、血液循环快3.呼吸频率高

二、呼吸与体温调节特点1.羽毛和皮下脂肪隔热2.鸡冠和髯散热3.无汗腺

4.张口蒸发散热

三、繁殖特点1.卵生2.繁殖的季节性与光照3.抱性4光照对性成熟的作用机理5高温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机理

四、解剖特点

(一)骨骼与肌肉家禽的骨骼致密、坚实并且重量很轻,以利飞翔。长骨有骨髓腔,骨髓有造血机能。家禽的骨骼在产蛋期的钙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禽类肌肉的肌纤维较细。为适应飞翔,家禽的胸肌特别发达。

(二)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与嗉囊、胃、肠、泄殖腔和肝脏和胰腺。

(三)呼吸系统禽类的呼吸系统由鼻腔、喉、气管、肺和特殊的气囊组成。禽类喉头没有声带,发出的啼叫音是由于气管分枝的地方有一鸣管或鼓室(鸡称鸣管,鸭、鹅则称鼓室),气流经此处产生共鸣而发出不同声音。气囊是装空气的膜质囊,有下列作用:1.贮存气体2.增加空气的利用率3.调节体温4.增加浮力

(四)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器官、淋巴器官和造血器官。血液循环器官包括心脏和血管,禽类的心脏较大,相当于体重的0.4~0.8%,。鸡的血量约为体重的8%左右。

(五)泌尿系统由肾和输尿管组成。肾分前、中、后三叶,嵌于脊柱和髂骨形成的陷窝内。肾脏的功能是排泌体内的废物,维持体内一定的水分、盐类、酸碱度的重要器官。

(六)生殖系统公禽的生殖器官是由阜丸、附睾、输精管和交媾器(鸭、鹅称阴茎)所组成。母禽的生殖器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卵巢位于腹腔左侧,输卵管分为五个部分,即漏斗部、膨大部、峡部、子宫部和阴道部,为形成蛋的器官。阴道部开口于泄殖腔。

(七)、内分泌器官主要有1.垂体2.甲状腺3.甲状旁腺4.胸腺5.肾上腺6.胰岛

问题思考:简述消化系统的构造与各部分的功能?

授课教师:温飞跃班级:牧医062授课日期:07年10月日课时:1

课题:第3章鸡的外貌与生物学特性第3节生物学特性

教学目的:掌握鸡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生物学特性

鸡的生物学特性有哪些

(2)生长迅速,成熟期早:在目前的遗传育种和饲养条件下,肉仔鸡饲养到8周龄出栏时,体重可达2.4公斤,是初生雏(40克)的60倍。肉用或肉蛋兼用型鸡养到160~180日龄开始产蛋,蛋用型鸡养到140~150日龄时可开产。如要发挥生长迅速、成熟期早的特性,必须给予适量的全价日粮,合理饲养,加强日常管理,并根据肉鸡、蛋鸡与种鸡的不同要求,适当调节光照与饲养密度,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4)消化道短,日粮通过消化道快:鸡的消化道长度仅是体长的6倍,与牛(20倍)、猪(14倍)相比短得多,以致食物通过快,消化吸收不完全。鸡口腔无牙齿咀嚼食物;腺胃消化性差,只靠肌胃与砂粒磨碎食物;盲肠只能消化少量的粗纤维。基于鸡的这种特点,把饲料制成颗粒状或于饲料中加入饲料酶制剂,可提高饲料利用率。

(5)饲料转化率高:鸡的日粮以精料为主。由于鸡代谢旺盛,因此,长肉快,产蛋多,耗料少,报酬高。一般现代化养鸡的饲料报酬:肉仔鸡料肉比为1.9~2.2:1;产蛋鸡料蛋比为2.5~3.0:1。饲料报酬的高低取决于品种、饲料、饲养管理条件的优劣。

问题思考:如何利用鸡的生物学特性提高鸡的生产性能?

授课教师:温飞跃班级:牧医062授课日期:07年10月25日课时:2

课题:第4章鸡的孵化第1节种蛋的选择、保存、消毒与运输

教学目的:掌握种蛋的选择、保存、消毒与运输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方法与消毒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与实际操作

二种蛋的保存种蛋应妥善地进行保存,以保持种蛋的品质新鲜,因此应有专门的保存种蛋的蛋库。蛋库内有专门的存蛋装置,并保持蛋库的清洁、整齐,注意经常消毒,通风换气良好,无鼠害和蚊蝇侵入。同时,提供适宜的保存条件。

(二)贮蛋室(库)的要求贮蛋库要求保温和隔热性能良好,通风便利,清洁卫生,防止太阳直晒和穿堂风,并能堵绝苍蝇、老鼠等的危害。若有条件,最好建成无窗,四壁有隔热层(可用保温砖砌成)并备有空调的贮蛋库,这样在一年四季内都能有效地控制贮蛋库的温度、湿度;贮蛋库的高度(天花板至地面)不能低于2米,并在顶部安装抽气简。内墙应抹灰、刷白

(三)适宜的湿度湿度过高,种蛋容易变质发霉;湿度过低,蛋内水分蒸发较大。一般保存蛋的湿度为70%—80%较为适合。

(五)种蛋充氮保存方法把种蛋装在充满氮气的密封塑料袋里(o.3毫米厚度),可以提高孵化率。由于种蛋蒸发的水分仍在塑料袋里,增加了塑料袋里的湿度,从而降低了蛋内水分继续蒸发的速度。具体操作:先将种蛋按常规消毒处理,然后降至贮存温度,再将种蛋装入蛋箱里充满氮气的塑料袋里密封保存。

四种蛋的运输

2.种蛋从产出到出壳须几次消毒?

授课教师:温飞跃班级:牧医062授课日期:07年10月26日课时:2

课题:第4章鸡的孵化第2节家禽的胚胎发育

教学目的:掌握不同时期胚胎发育的特点

胚胎在蛋形成过程中的发育

(一)胚胎发育的外部主要特征

(二)孵化期

问题思考:1.各种家禽的孵化期是多少?

2.胚胎的发育分几期,各期的特点是什么?

授课教师:温飞跃班级:牧医062授课日期:07年12月10日课时:2

课题:第4章鸡的孵化第3节孵化的条件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孵化的基本条件,提高孵化率,确保雏鸡质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孵化条件的内涵,特别是温度和通风。

序言

从鸡的孵化短片引出新课。种蛋的孵化是养鸡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孵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养鸡生产的经济效益。要获得理想的孵化率和品质优良的雏鸡,除培育健康高产的种鸡群、提高种蛋的品质和加强种蛋的消毒外,孵化条件是一个关键措施。下面主要从温度、湿度、通风、翻蛋和凉蛋等方面讨论孵化条件对孵化率及雏鸡质量的影响,探讨提高孵化率及雏鸡质量的途径。

一、温度

1.温度的作用温度是孵化中最重要的条件,对孵化率和健雏率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的。没有适宜的温度,胚胎就不能发育或发育不正常,就得不到较好的孵化效果。

2.温度的要求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对温度的要求不一样。孵化初期,胚胎物质代谢处于初级阶段,缺乏自温调节能力,故需较高的温度;孵化中期,胚胎物质代谢日益加强,体温调节能力也逐渐加强,此时温度要保持平稳;孵化后期,胚胎已有调节体温的能力,加上本身代谢加强,产生大量的体热,因此孵化温度要求较低;出壳前胚胎新陈代谢旺盛,产生大量的热,温度更应降低,以利散热。

3.温度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2)影响雏鸡质量孵化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造成过高、过低或时高时低都会使弱雏增加,健雏率降低。如孵化温度高会造成雏鸡个体细小,绒毛太短或成小卷团,眼、喙异常,卵黄囊和肠留在腹腔外不能及时进入体内等;温度过低雏鸡不活泼,绒毛粗糙、干燥,腹部肿大柔软,脐环闭合不良,跗关节红肿,站立不稳等;温度时高时低也常出现脐环闭合不良,眼睛闭合,眼部绒毛粘连,脱水,弯趾或八字脚等。

4.温度的控制应根据胚胎需温特点、入孵方式和孵化方法正确供温。如分批入孵采用恒温孵化法,孵化机内的温度控制为37.8℃,出雏机的温度为37.0~37.5℃;整批入孵采用变温孵化法,1~7天温度为38℃,8~12天为37.8℃,13~18天为37.6℃,19~21天为37.0℃,孵化室温为22~26℃。这样,可取得较好的孵化效果。

二、湿度

1.湿度的作用(1)影响蛋内水分蒸发和胚胎的物质代谢湿度过低,加速蛋内水分向外蒸发,导致尿囊绒毛膜复合体变干,阻碍胚胎代谢产物CO2的排出和O2的吸收,破坏胚胎正常的物质代谢;湿度过大,阻碍蛋内水分的正常蒸发,尿囊绒毛膜和两层壳膜含水过多而妨碍胚胎的气体交换,同样也破坏胚胎的物质代谢。(2)导热作用孵化初期可使胚胎受热良好,孵化后期有利于胚胎生理热的散发,从而有利于胚胎发育。(3)有利于雏鸡破壳出壳时,在足够的湿度和空气中CO2作用下,使蛋壳的CaCO3变为Ca(HCO3)2,使蛋壳变脆,便于雏鸡出壳。

2.湿度的要求孵化室和出雏室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65%之间,孵化机内保持在50~60%,出雏机内保持在65~75%。

4.湿度的调节湿度过大,适当减少水盘数量,或加强通风,使水气散发;湿度低,则适当增加水盘数量,冷天加温水,夏天加冷水,也可洒湿地面,增加水分蒸发,以提高室内湿度。

三、通风

1.通风的目的供给胚胎生长发育所需的O2,排出CO2;使孵化器内温度均匀;促进胚胎散热,防止自温超温。

2.通风的要求保持空气新鲜,O2含量不低于20%,CO2浓度不超过0.5%,但不能因通风而影响温度和湿度。

3.通风对孵化效果的影响孵化机内CO2浓度达1%时,胚胎发育迟缓,死亡率增高,出现胎位不正和畸形等现象。据资料介绍,机内CO2浓度超过1%,每增加1%,孵化率下降15%,CO2浓度达到10%,胚胎将全部死亡。通风过度则会影响到温度和湿度,使雏鸡的眼睛闭合,眼部绒毛粘连,脱水,粪便呈绿色等。

4.通风的调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胚胎在孵化过程中的发育特点进行。一般孵化初期通风量可以小些,孵化中后期,随着胚胎日龄的增大,代谢加强,通风量应逐渐增强,尤其在即将破壳出雏的情况下,更应注意通风,避免孵化后期胚胎闷死在壳内。每个孵化机都有通风孔,通过开启通风孔来调节通风量,一般孵化第一周开启1/4~1/3,第二周开启1/3~1/2,第三周开启3/4~4/4。

四、翻蛋

1.翻蛋的目的避免胚胎与壳膜粘连;使胚胎各部位受热均匀,供应新鲜空气;有助于胚胎运动,保持胎位正常。

2.翻蛋的要求孵化第1~17天每隔1~2小时翻蛋1次,孵化满18天停止翻蛋。

3.翻蛋对孵化效果的影响长期不翻蛋或翻蛋不正常,胚胎粘在壳膜上,粘着的部分常出现畸形,如肢的缺少或畸形,并降低孵化率。据试验,整个孵化期不翻蛋,孵化率为29%;前7天翻蛋其后不翻,孵化率为79%;前14天翻蛋其后不翻,孵化率为95%。

4.翻蛋的方法翻蛋的角度要有90度,以水平位前俯后仰(或左右)各45度为宜,并要防止震动。

五、凉蛋

1.凉蛋的目的驱散孵化机中的余热,让胚胎得到更多的新鲜空气;同时给胚胎泠刺激,促进胚胎发育。一般在鸭蛋、鹅蛋孵化时用。

2.凉蛋的要求在较冷天气,孵化机供温稳定,通风良好,孵化机内不超温,可以不凉蛋。但在高温季节孵化或整箱入孵,上蛋量较大,通风不良时需进行凉蛋。一般从第2周开始,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15分钟。

3.凉蛋对孵化效果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凉蛋对孵化率影响不大。但在高温季节,整箱入孵时孵化机内温度超温不进行凉蛋,则会引起死胚和弱雏增加,孵化率下降。

4.凉蛋的方法将孵化机的通气孔或门窗打开,关闭电源,让胚蛋温度下降。凉蛋时用眼皮测温,以蛋贴眼皮,感觉微凉即可。然后再徐徐给温,逐渐达到孵化所需的温度。

课堂总结本节讲述了孵化的五个基本条件,五个条件缺一不可,最主要的是温度和通风。前期注意保温,后期重视通风,鸭蛋、鹅蛋孵化必须凉蛋,保证孵化场的卫生。

问题思考:

1.孵化时为什么要通风?

2.有人试图采用提高温度的办法,缩短孵化期,分析是否可能?

3.填空

(1).鸡的孵化期是—天,鸭是—天。

(2).孵化的首要条件是—。最佳孵化温度—。出雏温度—。

(3).孵化过程中一般每—翻蛋一次,翻蛋角度为—。

(4).孵化过程中湿度要求——。

授课教师:温飞跃班级:牧医062授课日期:07年11月10日课时:2

课题:第4章鸡的孵化第4节孵化效果的检查

教学目的:掌握照蛋的方法及孵化的效果检查

教学重点和难点:照蛋的方法及孵化效果分析

1.头照一般在第5~6天进行,这时胚胎的特征是出现黑色的眼点。头照目的是挑出无精蛋和死胚蛋,特别是观察胚胎发育是否正常。

2.抽检在第10~11天进行,这时胚胎的特征是尿囊血管在蛋的小头合拢,除气室外整个蛋布满血管,俗称"合拢"。抽检仅抽查孵化器中不同点的胚胎发育情况。

二、孵化期间的失重在孵化过程中,由于蛋内水分的蒸发,胚蛋逐渐减轻,其失重多少,随着孵化器的相对湿度、蛋重、蛋壳质量及胚胎发育阶段而异。孵化初期失重较小,第二周失重较大,而第十七到十九天失重很多。从孵化开始到第十九天,鸡蛋失重约为12%~14%.蛋在孵化期间的失重过多或过少化率和雏鸡质量不利。

(三)孵化效果不良的原因分析由于造成孵化率低的因素很多,为了能够及时找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使孵化率迅速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必须从孵化效果分析出具体的原因,然后结合孵化记录和种鸡的健康及产蛋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2.影响孵化率的因素有那些?

授课教师:温飞跃班级:牧医062授课日期:07年11月日课时:2

课题:第4章第5节孵化的基本操作及提高孵化率的措施

教学目的:掌握孵化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提高孵化率的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操作步骤

一、孵化的基本操作

(一)、预热种蛋及上蛋

1.入孵前12小时,将种蛋大头朝上码在蛋盘里,放在22-25度的环境预热。

预热的作用:减少孵化器温度下降的幅度,使胚胎渐醒,对孵化环境有个适应过程,除去蛋表面的凝水,便于消毒和感受实际的环境条件。

3.分批入孵的种蛋要插花放置。

(二)、孵化机的管理

1.温度的管理温度经调整固定后不要轻易变动。每2小时记录一次温度。定期测定胚蛋温度,以确定孵化时温度是否正确。

2.湿度的管理通过干湿温度计观察湿度。

3.通风系统管理定期检查进出气孔的防尘纱窗,及时清理灰尘和油污,保证空气畅通。

(三)、照蛋前已讲述。

(四)、移盘把孵化器中的胚蛋移至出雏器中的过程为移盘。

(五)、出雏将出雏器中已出壳的雏禽拣出的过程为出雏。

二、提高孵化率的措施

(一)、孵化率低的原因

1.种鸡的原因

(1)遗传因素不同品种或不同品系的孵化率不同;近交种蛋孵化率低,因为鸡的致死基因可导致孵化末期的胚胎死亡;杂交种蛋孵化率高。

(2)种鸡周龄母鸡初产期的蛋孵化率低;在30—42周龄产的蛋孵化率最高;以后随周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约在45周龄后,孵化率降低2%—5%。

(4)种鸡营养日粮中营养不全如缺乏VA,孵化初期死胚增多;缺乏VD,孵化后期胚胎死亡率高;缺乏B族维生素,蛋白稀薄,孵化中期死胚增加,弱雏增多。矿物元素钙、磷、锌、锰等缺乏,孵化率降低。

(5)种鸡管理鸡舍温度、通风及垫草的状况不良,造成舍内卫生较差,种蛋受到污染,从而影响孵化率。

(6)健康状况种鸡感染蛔虫、鸡白痢、鸡支原体等病均影响孵化率。有些疾病如鸡白痢、鸡支原体病等,可以通过带菌母鸡经蛋传染。尤应注意。

2.种蛋的原因

(1)种蛋的品质裂缝、污秽、畸形、太大、太小的蛋孵化效果不佳。

(2)种蛋的保存①短期保存种蛋对孵化率的影响不大,但保存期延长就会导致孵化率不断下降。②保存种蛋的温度太低,相对湿度不足,通风不良,翻蛋不当,都影响孵化率。③种蛋受冻、受振以及消毒不严,均可造成胚胎早期死亡增多,胚胎发育受阻,孵化率降低。

3.孵化条件的原因

(1)温度孵化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胚胎发育,严重时造成胚胎死亡。

(2)湿度孵化湿度过大过小,都影响蛋内水分代谢,胚胎死亡率高。

(3)翻蛋孵化中翻蛋不当或完全停止翻蛋,卵黄容易粘附于蛋壳膜上,影响胚胎运动,造成胎位不正,导致胚胎死亡。

(4)通风换气孵化中通风不良,会出现胎位不正和畸形,胚胎死亡率增高。

4.其他原因

(1)气温夏季高温时种蛋保存条件差,蛋白稀薄,孵化率低;冬季气温低时,如果种蛋受冻,同样影响孵化率。

(2)人工光照孵化期间连续进行人工光照,将降低孵化率。

(3)孵化器(机)的类型不同,尤其是使用陈旧、坏损或未经检修的孵化器,势必影响孵化效果。

(二)、提高孵化率的措施

1.加强种鸡的饲养管理

(1)要提供全价配合饲料,正确地进行饲料的加工和贮存,以满足种鸡正常生长发育和产蛋的营养需要,维持其良好的种用体况。尤其是粗蛋白质,钙、磷、锌、锰,VA、VD、VE、VB2等,必须按饲养标准供给。

(2)加强种鸡的管理,确保鸡舍有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清洁的垫草;重视鸡病的防治,严格履行防疫程序,防止疾病的发生;合理安排公母鸡的配偶比例,保证种公鸡有旺盛的繁殖力,提高种蛋的受精率,从而提高鸡的孵化效果。

2.科学贮存和选用种蛋

3.提供适宜的孵化条件

(1)掌握主要孵化条件①孵化温度温度是孵化最重要的条件,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保证胚胎正常的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适宜的孵化温度为37.5—37.8℃。可采用恒温孵化法供温:即1—19天为37.8℃;20—21天为37.5℃。要求孵化室内的温度为22—26℃。如果室温较低并无法提高时,则应提高孵化温度0.5—0.7℃;如果室温较高又无法降低时,则应降低孵化温度0.2—0.6℃。在孵化前要试温和调温,使孵化器(机)内各部的温度均匀并达到标准;孵化中应经常检查孵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采用分批入孵时,应将新老种蛋间隔放置,可使温度均匀。为杜绝孵化器内部出现温差,可在孵化期间增加倒盘次数,进行调节温度。

②通风换气通风换气至关重要,特别是孵化后期,胚胎代谢增强,产热量多,需要氧气量大。在孵化操作时,将孵化器的进出气孔,第1周全部关闭;7胚龄时各打开1/3;10胚龄时各打开1/2;12胚龄时各打开2/3;从孵化的第3周开始全部打开。但是,孵化室的温度应维持在20—25℃。一般在验蛋、转盘之后,将进出气孔全部关闭;待温度回升到正常时,再将气孔恢复到应该关、开的水平。

(2)抓住关键时期1—7胚龄和18—21胚龄是孵化中的两个关键时期。前期可采取种蛋入孵前预热,关闭进出气孔,在5—6胚龄后照蛋,提高孵化室温度等措施。后期应降低孵化温度0.3—0.5℃;孵化湿度应达到65%—70%,孵化室的相对湿度为75%;加大通风量;转盘在19胚龄进行;在1/2雏鸡出壳后进行第一次拣雏,注意雏鸡出壳后的处理。

3.加强卫生和消毒工作

(1)孵化厅卫生应实行种蛋质检室、种蛋贮存室、种蛋消毒室、孵化室、出雏室、雏鸡贮存室、雏鸡发放室隔离操作,并按一个顺序流向,以减少和避免疾病感染。应经常清洗、消毒工具,保持孵化厅的清洁、清新。

(2)种蛋入孵前后的消毒集蛋后和入孵前,应进行2次熏蒸消毒;转盘后,对出雏器也要进行消毒。还要加强灭鼠、灭蝇工作,以减少污染。

问题思考:1.简述孵化的操作步骤?

2.如何提高种蛋的孵化率?

授课教师:温飞跃班级:牧医062授课日期:07年11月日课时:4

课题:第5章蛋鸡的饲养管理第1节雏鸡的饲养管理

教学目的:掌握雏鸡的饲养管理要点,为饲养蛋鸡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雏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一、雏鸡的生理特点

(1)雏鸡体温调节机能差:初生的幼雏体小娇嫩,大脑调节机能不健全,体温调节机能差,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雏鸡的正常体温比成年鸡体温低2~3℃,从4日龄起体温开始上升,10日龄以后才接近成年鸡体温。初生雏鸡全身都是绒毛,缺乏抗寒和保温能力,既怕冷又怕热,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绒毛随着羽毛的生长慢慢脱落,温度调节机能逐渐健全。因此,雏鸡出壳后,在育雏开始时必须提供较高的温度,从第二周开始逐渐降低温度,并根据季节的变化和鸡场的条件,大约从4~6周龄开始脱温。

(2)雏鸡的消化机能差:初生雏鸡消化道细、短、小,胃肠容积小,不能贮存足够的食物。胃肠消化机能不健全,饲料利用率低。因此,喂料时要少喂勤添,要喂给容易消化的配合饲料。

(3)雏鸡生长速度快:雏鸡的生长速度在出壳后前两周并不很快,两周后则明显加快,体重迅速增长。6周龄时蛋鸡的体重是初生体重的10倍多,肉鸡则是23倍多。

(4)群居性:雏鸡胆小,群居性强,对外界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因此,饲养环境要保持安静,无噪音,防止鼠、猫、狗、鸟等侵入,育雏温度要稳定,防止忽高忽低。

(5)抗病力差:雏鸡体小,抗病能力差,很容易感染脐炎、白痢、球虫、葡萄球菌等疾病。

(6)羽毛生长快幼雏的羽毛生长特别快,在3周龄时羽毛为体重的4%到4周龄时增加到占体重的7%,而从育雏到体成熟(20周龄),羽毛要脱换4次:分别在4~5周龄,7~8周龄,12~13周龄,18~20周龄。因此,雏鸡对日粮中蛋白质<特别是含硫氨基酸>水平要求较高(18%以上,代谢能约2850千卡/千克),并且在脱羽时应注意预防慢性呼吸道病。

五、雏鸡的管理

由雏鸡的生理特点可以看出,培育雏鸡的主要条件有:温度、温度、通风、光照、密度以及良好的卫生环境。

(一)、温度

温度是育雏成功的第一关键因素,必须严格且正确地掌握。雏鸡的温度是否合适由雏鸡的表现和行动可观察出来。

育雏温度:

周龄

1

2

3

4

5

育雏温度℃

32—35

30—33

28—30

26—28

24—26

1、温度正常,雏鸡活泼好动、食欲旺盛,饮水适量、粪便正常、羽毛有光泽,在育雏室(笼)内分布均匀,晚上安静,伸脖休息。

2、温度过高:雏鸡远离热源,两翅张开,伸颈张口呼吸,大量饮水,发出吱吱的叫声。

注意:在温度的控制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安置供热系统:应按方框式安装烟窗,这样能保证温度的均衡性,

2.每周降温2~3℃,一定要注意平稳降温,每日的温差不要太大,不应超过2℃。

3.温度表用前要校对正确,挂在与雏鸡背齐的位置上,或高于网上5cm为准,并应在鸡舍内悬佳均匀,远离火炉,以免引起误差。

4.温度表显示的数据与鸡群状态结合起来。

5.对健壮的雏鸡群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低些效果好,此时雏鸡采集量大,生长也快。

6.夜间雏鸡的活动量小,温度应比白天高1~2℃。

7.弱雏或病雏,温度应比健康雏高1~2℃,断喙、接种疫苗等比正常高1~2℃。

(二)、湿度湿度对雏鸡的健康生长影响也较大。

1.湿度过高:高温高湿时,雏鸡散热困难,引起体温升高甚至中署;低温高湿,会增加雏鸡的蒸发散热量,使鸡感到更冷,且在高湿情况下,有利于病源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发病率增加。

2.湿度过低:空气环境过于干燥,空气中灰尘量大,易发生呼吸道病,并且雏鸡,羽毛生长不良,雏鸡绒毛枯脆脱落,严重时患病率增多,死亡率高。更重要的是造成雏鸡的卵黄吸收减慢,体质差,鸡群的抗体水平不高,不均匀,育雏率下降。

育雏期所需的环境湿度:

日龄

1-10

11-30

31-42

相对湿度

70%

65%

40-60%

适宜极限高湿

75%

极限低湿

40%

3.实际中保持湿度方法有三种:

①蒸汽法:用锅或桶在火炉上烧水,用水蒸汽来增湿。

②喷雾法:用喷雾器喷温水以增加湿度。

③地面洒水法:向地面洒水以增加湿度。

(三)、通风通风换气是育雏不可忽略的方面,其目的有二个:⑴供给新鲜空气,供给氧气。⑵维护舍内卫生和正常的生活环境,排除舍内有害气体,多余的热量、水汽、尘埃及空气中的微生物。通风可将鸡舍内的CO,CO2,NH3,H2S等有害气体排出,保持鸡舍内空气新鲜,并可调节舍内温度、湿度。如果通风不良,鸡舍内有害气体聚集,特别是氨气舍量过高会直接刺激鸡的呼吸系统,诱发呼吸道疾病。

通风换气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通风时要把舍内温度提高1-2℃,这样通风后才能达到正常温度。

2.对于自然通风的鸡舍来说,打天窗是向舍外排有害气体,开窗是向舍内进新鲜空气,二者不可相互取代。舍内空气要有对流才起到通风的作用。

3.要看风向,迎风面窗口开小些,背风面开大些,避免冷风直换吹到鸡身上。

4.窗口大小随天气变化而调整,不可突然变化太大,避免应激。

2.光照强度:前2周10Lx,2周后5Lx(仅见吃食)

光照注意事项:(1).采用弱光即3瓦/㎡,避免强光引起啄癖,且单个灯泡不超过60w。

(五)、密度密度是指育雏舍内每平方米所饲养的雏鸡数,密度过大,雏鸡发育不整齐,易感染疾病和和生啄癖,死亡率增加;密度较小,经济效益低。

蛋用型雏鸡不同饲养方式、饲养密度

地面平养

立体笼养

网上平养

鸡数/㎡

0-6

13-15

1-2

60

12-15

7-16

10

3-4

40

7-18

8-10

12-20

8-9

5-7

34

8-11

24

12

14

(六)、环境卫生雏鸡个体小,抗病力差,饲养密集,一旦感染弊病易于传播,所以应本着“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共同遵守,严格执行。

1.禁止外人参观。

2.鸡粪、死鸡不准乱堆乱放,死鸡要深埋。

3.饲养人员工作时穿工作服、工作鞋。

4.鸡舍门口设消毒池或撒白石灰、消毒液要经常更换。

5.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鸡舍内、外环境消毒。

6.出鸡后,鸡舍要严格按照消毒程序消毒。

六、雏鸡的饲养技术

(一)、饮水管理

1.雏鸡的第1次饮水称为初饮,初饮最好在出壳后24小时左右,饮水中可添加3-5%的葡萄糖及保健药物以及多维。饮水的温度应接近室温(16-20℃),初饮用糖水可降低死亡率,第1周最好用凉开水。

2.开食前先饮水,要用新鲜水,不能用陈水,且开水后不可断水。

3.饮水器在每次换水时,应进行彻底的清洗后再灌水(每天应刷洗消毒2次),尤其是饮水器内壁上,水中有葡萄糖,多维等营养物质时,大肠杆菌繁殖特别快,清洗不及时易引起大肠杆菌病。

4.有的雏鸡不会饮水,可轻轻抓住雏鸡头部,将喙部按入水中1秒左右,全群能很快的学会开饮。

5.每只雏鸡一般占饮水器的长度为2cm<肉鸡所应占长度为2.5cm料槽长度应为水槽的2倍为5cm>,每个饮水器可供100-150只鸡子使用料槽则为一半。

(二)、开食管理

开食应注意:

1.由于雏鸡容易受应激,在第1周要多补充多维。

2.开食用的硬纸或浅开食盘,面积越大越好,以便让更多的雏鸡采食。

3.雏鸡阶段由于生长迅速而胃肠容积不大,消化机能较弱,第一周每天多次喂料为好,每2小时饲喂一次,平均每次每只喂0.5-1克左右,为了便于雏鸡采食,饲料中应加入30%的饮水,拌匀后饲料捏起来能成团,撤下去能散开即可,便于雏鸡采食,也比较适口。饲喂量应该逐渐地增加,每次喟料能在25分种内吃尽为好,一般一、二周内每天喂5至4次,也可以在一周之后让雏鸡自由采食。(可以在第一周用肉鸡一号料饲喂雏鸡)。

4.及时清理粪便。

5.有会采食者要人工诱食,初生雏其有天然的模仿性,只要有1只鸡啄食,其他雏鸡很快就会学会。

6.一般一周后可逐渐撤掉浅开食盘,换成料槽,任其自由采食。

(三)、雏鸡耗料量

雏鸡日龄与耗料量单位:克/只/天

耗料量

10+2

11-20

日龄+2

21-50

日龄+1

51-150

<日龄-50>/2+5

产蛋高峰稳定后<150龄以后>

125克左右

注:以上采食量受饲料品质、天气、料槽结构、喂料方法、鸡群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而有所变动。育雏期(0-6周)总计耗料1Kg左右,育成期(7-20周)总计耗料8Kg左右。

(四)、断喙

1.断喙目的:①防止啄癖(恶癖)的出现,减少死亡率。②节约饲料,提高饲料报酬。

3.断喙方法:断喙时左手抓住鸡的腿部,右手拿鸡,将右手拇指放在鸡头顶上,食指放在咽下,稍微用力使鸡舌后缩,以免断喙时伤着舌头,在断喙器上重直切上的1/2,下喙的1/3(幼雏用4.4mm的孔径,在上喙离鼻孔2.2mm处切断,应使下喙稍长于上喙。断喙时要求切刀加热至暗红色,断下之后应烧灼二秒左右,以防止流血,并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

4.断喙的注意事项:①断喙前后及当天(至少三天),饲料在添加UK3,每公斤料加约2-5mg,以防止大量出血,其他维生素也要增加2-3倍②断喙后水料要充足,以免鸡喙碰到硬的槽底有痛感会影响饮水及采食。③阴雨或太热太冷天不断,免疫期不断,鸡群健康状况有佳时不断。

④发现个别鸡创口出血的应及时再行烧烙止血,以免失血过多引起死亡。

七、雏鸡的防病1~20日龄是雏鸡死亡的高峰时期,约占死亡数的50%以上。死亡主要原因多为育雏温度不适宜、鸡白痢、球虫病、鼠害以及人为因素等。一年当中,早春死亡主要是低温、白痢造成的,夏天死亡率最高,主要是湿热、球虫病、饲料发霉变质中毒引起的。一般来讲,5月份雏鸡死亡率最低。育雏期间要及时进行法氏囊疫苗、新城疫苗、鸡痘苗的免疫接种。千万不要错过免疫时机。经常进行带鸡喷雾消毒,防疫前后应停止使用消毒药物2天。在注意保温的同时要适当通风换气,如果人在鸡舍中感到沉闷、气味难闻,一定是通风不好,要及时通风。要注意及时清粪,每天打扫卫生,保持舍内清洁。

1.简述雏鸡的饲养方式及其优缺点?

3简述提高雏鸡成活率的措施?

授课教师:温飞跃班级:牧医061授课日期:07年11月日课时:2

课题:第5章蛋鸡的饲养管理第2节育成鸡的饲养管理

教学目的:掌握育成鸡的饲养管理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限制饲养

一、育成期的划分7—20周龄的鸡。

二、育成的目的和意义

1.饲养管理的重点是合理地控制性成熟和体成熟。

2.育成期的任务是:在提高育成率的前提下,将鸡育成合格的青年鸡,并在生理上为产蛋作好准备。否则在产蛋阶段会出现开产过早、过迟、脱肛、蛋小、产蛋高峰上不去或高峰期短。

三、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1具有健全的体温调节能力和较强的生活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明显增强。2消化能力强,生长迅速,是肌肉和骨骼发育的重要阶段。整个育成期体重增幅最大,但增速度不如雏鸡快。体重增长速度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渐减慢,但脂肪沉积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多。3育成后期鸡的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在光照管理和营养供应上要注意这一特点,顺利完成由育成期到产蛋期的过渡。

四、育成鸡的饲养管理

(一)育成舍的准备及转群

育成舍的准备主要是育成舍的清洗、消毒、检修、空舍等。鸡群从雏鸡舍进入到育成鸡鸡舍的转群一定要减少鸡的应激。

(二)育成鸡的日常管理

1、饮水保证清洁充足,定期洗刷消毒水槽和饮水器。

2、喂料均匀,日喂三次,每天要净槽。

3、环境控制首先是温度,育成鸡的最佳生长温度是21℃左右,一般控制在15-25℃。夏天要注意防暑降温工作,冬天注意做好保温工作。其次是通风,尤其是深秋、冬季及初春的通风,一定要与温度协调起来。最后是清粪,清粪一定要及时,每2-4天一次。因为鸡粪过多,导致有害气体含量过高,从而诱发呼吸道疾病。

4、卫生预防工作按照推荐的免疫程序作好免疫工作。

5、分群饲养其一,将一些瘦弱的鸡挑出,提高一些营养水平,单独饲喂。平时将一些不合格的鸡检出,进行隔离饲养。其二,有条件的鸡场最好在70-90日龄对鸡群进行一次整理,分出大、中、小三群,分别进行饲养管理。

6、观察鸡群目的是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保证鸡群的正常发育。

(三)育成鸡的光照管理

1、密闭式鸡舍的光照管理密闭式鸡舍因不受外界自然光照的影响,可以采用恒定的光照,即0-1周23小时光照,2-20周龄恒定为8-9小时光照。从21周龄开始使用产蛋期光照,密闭式鸡舍不应有漏光。

2、开放式鸡舍的光照管理应根据出雏的日期、季节、地理位置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方案。第一周龄光照制度基本同密闭鸡舍,从第二周龄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为利用自然光照。在我国从4月15日至9月1日出雏的雏鸡,其生长阶段的后半期处于日照逐渐缩短的时期。只要光照不超过10小时可完全利用自然光照。

第二种是人工光照与自然光照结合的方法。此法适合于每年9月1日到次年4月14日出雏的生长鸡。在具体实施中,又可分为恒定和渐弱两种光照制度。

以上两种光照制度相比前者实行容易,但控制性成熟效果不如后者,后一种生产中实践具有一定的难度。

(四)育成鸡的限制饲喂

1、限制饲喂的意义是适当的推迟性成熟,节约饲料,淘汰病弱鸡。首先限制饲喂可以控制鸡的生长、控制性成熟.鸡在自由采食状态下,除夏季外都有过量采食的情况,这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会促使鸡积蓄脂肪超重,脂肪过多,产蛋表现软柔,容易脱虹,易发脂肪肝,死亡率高、性早熟,易发生小鸡产大蛋,导致难产,死亡。限饲使鸡性成熟适时化和同期化,还可以节约10%左右的饲料。

2、限制饲养的方法:限量饲喂,一般限量为正常采食量的80%左右;限时饲喂,又有隔日限制饲喂和每周限制饲喂;限质饲喂,此法一般很少采用。

3、限制饲喂应该注意:

(1)限制饲养时要随时抽测体重,根据抽测情况来决定是否继续限饲或限饲多少,如若低于标准重10%则增料1%,反之亦然。

(2)限饲时应有足够的采食空间,使鸡吃料时同步化,不管什么周龄饲喂,都能做到80%鸡在采食,20%的鸡的饮水。

(3)限饲时一定要注意饲料的完全营养。

(4)限饲过程中,若有其它应激如接种、发病等,应恢复为自由采食。

(5)限饲前应简单地分群,瘦弱鸡应分别饲喂。

(五)体重与均匀度控制

2、育成期鸡群均匀度与蛋鸡生产性能的关系

一般要求育成鸡的均匀度在80%以上,若低于70%,那么饲养管理上需要改进。实践证明,只有鸡群的体重符合本品种(或品系)所要求的变异范围时,才能表现出遗传性能所赋予的生产性能,即产蛋率、产蛋数以及母鸡的存活率等都有表现为最优。当体重低于最佳体重范围时,上述各项指标显著下降;当体重超过最佳体重范围时,指标差异也显著。

3、称量

只有详细的称量才能够很好地控制育成鸡的体重与均匀度,对超重的进行限饲,对于低体重的要加强饲喂。当称量测得鸡群的均匀度低于70%时,尤其是低于平均体重严重时,就要及时地分析原因。一般从疾病、喂料的均匀性、密度、管理等方面去查找。根据其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问题思考:1.简述育成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2.育成鸡限制饲养的目的和方法及注意事项?

授课教师:温飞跃班级:牧医061授课日期:07年11月日课时:4

课题:第5章蛋鸡的饲养管理第3节蛋鸡的饲养管理

教学目的:掌握蛋鸡饲养管理的基本要点,使蛋鸡稳产高产。

教学重点和难点:蛋鸡高峰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教学方法:讲述与实践操作

一、蛋鸡的饲养

(一)产蛋鸡的营养需要及日粮配

1.产蛋规律

倍增加,即5%、10%20%、40%、60%、80%.在产蛋6—7周之内达90%以上,这就是产

蛋高峰。产蛋高峰最早可在27—29周龄到达,至少持续2周以上。

(2)产蛋高峰过后,产蛋串下降平缓,一般每周下降不超过1%至72周龄降至65%一70%。

(3)在产蛋过程中如遇饲养管理不当或疾病等应激,使产蛋所受到的影响,产蛋率低于正常标

是不能完全补偿的。这种影响如发生在产蛋率上升过程中,则会造成严重后果。一般表现在产

蛋下降.永远达不到正常产蛋高峰。而且在以后各周产蛋率还会依产蛋高峰低于标准高峰的百

分比等比例下降,例如,某鸡群产蛋高峰低于标准高峰10%,以后备周产蛋率就会比该周标准

产蛋率低10%。由此看来,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为鸡群减少各种应激.对整个鸡群的生产性

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褐壳蛋鸡的产蛋率在20—21周龄达5%,然后按每周12%—20%的

比率直线上升。鸡的体重和蛋重同时增加.在28周龄产蛋率达90%以上的高峰.高峰期持续

到33—34周龄开始缓慢下降,到72周龄降到60%低左右,根据这一规律,要提高年产蛋量,

2.产蛋鸡的营养需要

(1)能量产蛋鸡平均每天需代谢能1.47兆焦,日粮中应含代谢能11.95兆焦/千克,产蛋鸡

的能量需要随体重、环境温度,产蛋率的变化而变化。气温升高或饲料能量提高时,鸡采食量

减少。加高峰期处于炎热夏季,会因饲料消耗降低致使蛋白质等营养物的小足,从而造成产蛋

率下降,蛋重变小。

(2)蛋白质产蛋初期,每只鸡每天约需要19克粗蛋白,共中包括410毫克蛋氨酸和820毫克

赖氨酸,才能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高产的需要。产蛋鸡的蛋白质需要量与产蛋率有着密切关系。

产蛋日粮个蛋出质比早期生长所需的18%—20%要低得多。开产前,小母鸡日粮蛋白质只需13

%.但产蛋达高峰时,蛋白质需求量高达17%—19%;产蛋后期又降罕14%。

(3)矿物质产蛋鸡饲粮中含钙且一般为3%—3.5%,过多会抑制食欲,缺钙时易出现软骨症、

软壳蛋、砂皮蛋;超量时会影响其他矿物质的吸收。一般从18用龄开始增加钙摄入量。总磷含

量力o.5%左右,总磷太多或太少会影响蛋壳的正常钙化。

(二)阶段饲养阶段饲养分四阶饲养法,三段饲养法和两段饲养法。

1.四段饲养法是根据产蛋曲线下降的趋势,逐渐减少饲粮中粗蛋白水平,每期减少1%,但饲粮

中含硫氨基酸o.59%,赖氨酸o.68%,始终如一。此法可节约蛋白质及氨基酸饲料,但质量

必须好,喂量必须保证。

2.三段饲养法:第一阶段产蛋前期:自开产到40周龄。如饲养管理良好,一般在20周龄开产,

在26—28周达到产蛋高峰,产蛋串也达到如%左右,至40周龄仍在80%以上。蛋重也由开始的

40克增至56克以上。母鸡体重增加也快。因此产蛋前期是产蛋期的关键,在饲养上重点注意提

高饲料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水平。产蛋前期母鸡繁殖机能旺盛,代谢强度大,摄入营养多

用于产蛋和增重,故鸡抵抗力差,易患疾病。应加强防疫工作,但不要进行免疫接种和驱虫,且

要注意防止其它应激。第二、三阶段产蛋中、后期:分别在母鸡40周龄和60周龄以后,42周龄

母鸡体重几乎不再增加,产蛋率下降,但蛋重仍略有增加。故此时可将饲料蛋白水平适当降低。

3.两段饲养法:从开产至42周龄为产蛋前期,42同龄以后则为产蛋后期。两段饲养法的蛋白质

含量、代谢能含量与产蛋时的气温有密切关系,一般代谢能范围为11.05—13.35兆焦/千克;

在产蛋前期,蛋白质含量19%,在炎热天气下为16.3一19.7兆焦/千克。在普通气温下为

14.7—17.8兆焦/千克。产蛋后期代谢能范围在炎热天气下为14.6一17.7兆焦/千克,在普

通气温下为13.2—16.0兆焦/千克。

(三)我国的蛋鸡饲养者常采用三段制饲养:

产蛋的期饲养:18—22周龄将小鸡料钙含量提高到2%,22—24周龄含钙量提高到3%.逐步改

为产蛋期饲料,蛋白质含量为16%。

产蛋高峰期饲养:25—34周龄或产蛋率在85%以上,采取自由采食方法喂料,并提供产蛋高峰

期饲料。蛋白质含量17%。每天早晨喂料时检查料槽中剩料情况,如果槽底还有很薄的一层料,

说明头天的喂料量合适。当天可仍照头天的喂料量加料;如果槽底完全没有一点剩余饲料。说明

头天喂料量少了,当天就要增加喂料量,35—38周龄或产蛋率在85%—70%之间,此时产蛋率

虽有所下降,但是产蛋率仍不算低,要给以足够的调料,可采取定量喂料的力法。

产蛋后期饲养:59—69周龄或产蛋率在70%—60%的产蛋后期,产蛋率低,蛋鸡容易长肥,必

须降低调料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同时限制饲养,限饲量力自由采食量的90%—95%。若不够吃,

也不要增加饲料量。此时,母鸡对钙的吸收利用率降低,蛋壳质量变差,应将饲料小的钙含量增

到3.7%—4.0%。

商品蛋鸡一般利用一个生产周期。当产蛋率低于50%或饲料价格高,蛋价低,出现亏本,即使不

到72周龄也应淘汰。如果继续利用—年,则必须实行强制换羽技术,让母鸡重新恢复产蛋高

二、产蛋鸡的管理

(一)喂料量鸡群开产后,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来决定投料量。

1.产蛋率种母鸡开产后喂料量的增长率应先于产蛋率的增长,这是因为鸡需要足够的营养来满

足生殖系统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且卵黄物质的积累也需要大量的营养。鸡群的均匀度水平直

接决定鸡群到达产蛋高峰的快慢。若鸡群产蛋率上升侠(每天上升3%一4%),产蛋率到30%时

应给予高峰料。对于开产后产蛋率上升较慢(每天1%一2.5%)的鸡群、高峰料最好在产蛋率达

35%一40%时再给。

3.舍温这是影响吃料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舍温应保持在21—25℃。低于20℃时,每低于l℃每

只鸡每日就需增加约21干焦能量。夏季天热时一定要早晨凉爽时喂料。

4.体重鸡每日摄取的大部分营养主要用于维持需要。因此,体重越大的鸡需要的饲料量也就越

多。如果鸡群超过其标准体重,那么在产蛋期就应增加其喂料量,在实际生产中鸡群每超过标准

体重100克,每日每只鸡需增加33.5干焦能量。

(二)保持外界环境相对稳定。鸡由于有胆小易惊的特性,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突

然的声音灯光的变化都是不良刺激,甚至工作人员的服饰变化都会引起惊群,所以进行各种工作

时尽量做到轻稳,尽可能减少进出鸡舍的次数,定人定群,按时饲喂,每天固定工作程序,以最

大限度减少鸡的应激。

(三)网上平养时应设置足够的产蛋箱。产蛋箱设置的原则是3—5只鸡一个产蛋窝。产蛋箱设

置不够时,窝外蛋就会增加,不可避免地使破损串上升,降低种蛋合格率。捡蛋次数可多些,最

好上午和下午捡2次,以防蛋破损利污染。笼养时可每天上午11时至12时捡蛋1次,下午3时

至4时捡蛋1次。种蛋捡出后.应尽快将不合格种蛋跳出,然后就要送入种蛋库保存。

(四)不同季节要加强管理。在目前情况下,由于一般中小型鸡舍客观存在外界气候因素的影响,

所以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可能降低不良气候的影响,如应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冬季防寒保温工

作等。

(五)正确的光照管理光照管理是提高产蛋鸡产蛋性能的重要管理技术之一。产蛋鸡补充光照的目

的是刺激产蛋,维持产蛋平衡:增加光照能刺激性激素分泌而促进产蛋、缩短光照则抑制排卵产

小时,产蛋鸡从20周龄开始实行产蛋期光照程序。上半年育成的中鸡在20周龄时,增加的光照

每天16小时光照。光照制度一经确定,就应严格遵照执行.不能随意变动,否则,将会给产蛋

带来严重的影响—般光照制度是早晨6时开灯,上午日出时关灯,下午日落时再开灯,晚上10

时在关灯。光照强度以20—25勒克斯为宜,在20勒克斯以下和超过40勒克斯时,对鸡的产蛋

THE END
1.依据鸡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简述其营养需要与消化特点?无牙齿、无唇,唾液腺不发达,属单胃动物,胃液中主要含蛋白酶和盐酸,胰液和胆汁中主要是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只有盲肠有浮华纤维素的作用,但从小肠来看食物仅有6%-10%进入盲肠,所以家禽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很低。因此在饲料中使用谷物饲料为主,纤维素成分高的的饲料含量不宜过高,同时,鸡的饲料不宜粉碎...https://www.shuashuati.com/ti/eccb865cf07a400195db5dd2081fcb58.html
2.家禽生产学5 胃的容积小,消化功能弱。 6 敏感性强,特别是雏鸡对温度非常敏感,抗病力差。 二 家禽的解剖特点 1 骨骼与肌肉 骨骼质密、坚实、质量轻,支持身体,减轻体重,利于飞翔,肋骨分段,椎肋和胸肋、耻骨开张,利于生殖,部分骨骼充满空气,与呼吸系统相通,母禽有髓质骨。 https://www.meipian.cn/1phx32rv
3.首页动物肠道不仅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场所,也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维护正常的肠道机能对动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动物在处于营养素缺乏、感染、遭受应激及病理等情况下,均可导致肠道结构和功能损伤、细菌和内毒素移位以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在规模化饲养条件下,早期断奶仔猪消化系统尚未发育...http://www.gzcno.com/instance-detail.php?CaseId=31
4.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教学大纲精要.doc文档全文免费阅读在线看了解马属动物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组成,掌握马属动物的食管、胃、肠、心、肺、肾、膀胱、脾、睾丸、卵巢、子宫、阴囊的形态、位置和构造特点。了解马属动物的消化生理、呼吸生理、泌尿生理和生殖生理特点。了解马属动物体温、心率等生理常数,了解马属动物的生活习性。(五)家禽的解剖生理特征了解...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0222/35515220.shtm
5.《家禽生物学特性》课件负责饲料的消化和吸收肠道则负责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营养鸡的呼吸系统鸡的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气管、肺和气囊鸡采取持续式呼吸模式,肺和气囊有助于提高氧气摄入效率这种高效的呼吸系统使鸡能在各种环境中保持活跃鸡呼吸系统的特点包括:1气囊容积大;2肺组织致密,转换肺部气体效率高;3呼吸频率低,一次呼吸量大这些特点确保...http://yxfsz.com/view/1862055305694777345
6.执业兽医考试: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试题预测(最新版...其中肺小叶的组织结构是由()连同其所属分支及周围的肺泡共同组成 A.小支气管 B.细支气管 C.终末细支气管 D.呼吸性细支气管 E.叶支气管 点击查看答案 33、单项选择题 下列器官系统中是由外胚层分化发育而来的是() A.神经系统 B.肌肉 C.骨骼 D.心血管系统 E.消化管的黏膜上皮 点击查看答案 34、单项...http://www.91exam.org/exam/87-1086/1086828.html
1.鸡消化过程3D动画食物怎么消化的过程动画导读:引言:鸡消化过程是指食物在鸡的消化系统中经过一系列化学和物理变化的过程,最终被分解、吸收和利用。本文将介绍一种创新的鸡消化过程3D动画,通过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和生动的动画展 本文目录一览 1、食物怎么消化的过程动画 2、食物消化的全过程动画 http://www.haizd.com/article/2156619.html
2.营养物质消化率8篇(全文)(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a96dpny4.html
3.执业兽医网执业考试十六、家禽解剖特点 1.消化系统的特点 (1)口腔的特点 (2)嗉囊的特点 (3)腺胃和肌胃的特点 (4)小肠和大肠的特点 (5)盲肠扁桃体和泄殖腔的结构特点 2.呼吸系统的特点 鸣管、气囊和肺的特点 3.泌尿系统的特点 组成和特点(肾、输尿管) 4.公禽生殖器官的特点 ...http://zgzysy.com/index/news_xq/id/1534.html
4.畜牧兽医考试题(精选10篇)6. 反刍家畜对糖类的消化代谢是以为主,代谢是以 7. 机体的重要造血器官包括、。 8. 躯干骨包括、、和1 9. 皱胃的腺体有、、和。 10、肝的基本单位是。 11、胎膜主要包括、。 12、淋巴系统有和组成。 13、抗原的构成条件是、、和。 14、免疫应答包括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g5pl1g0.html
5.畜牧兽医类1.了解家禽骨骼、肌肉、皮肤及皮肤衍生物的结构,了解家禽的正常体温范围和体温调节特点。 2.理解家禽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及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的组成,理解家禽的消化生理、呼吸生理、泌尿生理和生殖生理特点。 3.掌握家禽蛋的形成过程。 https://www.cqksy.cn/site/infopub/2022/gzfl/2022cmsylzhllkssm.html
6.畜牧兽医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哪些,考什(2)理解家禽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和免疫等系统的组成。(3)掌握家禽腺胃和肌胃的功能。(4)掌握家禽卵巢的功能。 (5)掌握家禽法氏囊的位置及功能。知识模块2.畜禽营养与饲料 1.畜禽营养基础知识 (1)掌握动植物体内含有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2)掌握蛋白质对畜禽营养作用的特点和饲料中蛋白质不足对畜食生长...https://www.zhijiao.cn/news/detail/75975
7.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物知识点总结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2)小肠的结构特点: 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https://www.unjs.com/fanwenku/247599.html
8.?2022年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专升本动物解剖学考试大纲第十一章 家禽解剖特征 一、了解: (一) 禽类泌尿系统的器官组成 家禽泌尿系统包括肾和输尿管,没有膀胱。 二、掌握: (一) 禽类运动系统特点 禽类骨骼的主要特征是重量轻、强度大。家禽肌纤维较细,肌肉没有 脂肪沉积。 (二) 禽类消化系统组成和特点 https://m.educity.cn/zhuanjieben/356962.html
9.酵母培养物在动物生产中营养及保健作用研究表明可提高动物机体的...YC是活细菌的前体,进人胃肠道后其繁殖和活力会加强,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对防治动物消化系统疾病起积极作用。研究表明, YC具有显著降低健康奶牛血浆内毒素的作用,并减少奶牛疾病发生率。研究表明,在开士米羊日粮中添加YC,可显著增加血清中IgA含量,且IgG含量有增高的趋势”。对隐性乳房炎奶牛免疫功能、抗氧化功能进...http://www.fjc001.com/weishengwuzhishi/wswsybg/931574124252.html
10.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28、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9、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30、消化道是一条长长的管道。消化腺可分为两类: 有的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如肝脏,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如肠腺。 3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https://www.ruiwen.com/zhishidianzongjie/6602162.html
11.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范文“从生物圈到细胞”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1节的内容,由“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两部分组成。本节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第一节生物课,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高中三年生物学习,又因教材内容涉及较多的初中知识。因此,本节教学除完成知识上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具有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https://www.gwyoo.com/haowen/250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