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原酒采用“跑窖循环”,“固态续糟”,“双轮底发酵”,及“人工窖泥快速老熟”等发酵技术;通过“分层起糟”、“混蒸蒸馏”、“分段摘酒”等操作;按照“量质摘酒,按质并坛”进行生产。
“基础酒”经验质分级分别储存,储存期满后,勾兑人员要进行逐坛感官尝评和理化分析,根据不同产品在质量和风格上的要求进行勾兑组合。五粮液的勾兑工艺技术,已形成了以计算机勾兑专家系统和人工尝评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综合工艺技术。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五粮液集团将现代分析技术和现代分析仪器用于五粮液生产的全过程检测。采用了惠谱、岛津、PE等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及色谱质谱联用仪等现代分析仪器,对原材料采购、原酒分级、陈酿、勾兑操作等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包装是塑造五粮液的外观形象、保真防伪的重要环节。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五粮液集团从普通玻璃瓶,到水晶瓶,到PET瓶;从塑胶瓶盖,到三防瓶盖,到激光防伪盖,再到3M回归反射胶膜防伪……进行了多次包装材料革命。
宜宾属南亚热带到暖湿带的立体气候,山水交错,地跨北纬27°50′-29°16,东经130°36′-105°20′,年平均气温在15℃-18.3℃间,全年降雨量高达1200毫米/年·平均,年平均相对湿度81-85%,年平均日照950-1180小时,常年温差和昼夜温差小,湿度大,土壤丰富,有水稻土、新积土、紫色土等六大类优质土壤,非常适合种植糯、稻、玉米、小麦、高粱等作物。这些正是酿造五粮液配方中的主要原料。
特别是宜宾紫色土上种植的高粱,属糯高粱种,所含淀粉大多为支链淀粉,是五粮液独有的酿酒原料。而五粮液筑窖和喷窖用的弱酸性黄粘土,粘性强,富含磷、铁、镍、钴等多种矿物质,尤其是镍、钴这两种矿物质只有五粮液培养泥中才有微弱量,其他酒厂的培养泥中都没有。这个生态环境非常有利于酿酒微生物的生存。五粮液的生产需要150多种空气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参与发酵,因此,必须要有能适应150多种微生物共生共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只有在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才能找到。如果缺了这些环境,五粮液的酒味就没有这么全面,可以说,自然的天成给予了五粮液独一无二的天时地利之美,这使得五粮液更具独有性。
五粮液的酿酒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五粮液现存明代地穴式曲酒发酵窖,其历史已达600多年之久。正是这些窖池,奠定了五粮液辉煌史的基础。
走进酒都宜宾的一条悠然老街,醉人的芳香扑面而来,循香望去,古色古香、历史悠久的一处明代风貌的古典式五粮液糟坊映入眼帘。进入糟房,便能看见那历经风雨沧桑后,气质却依然高贵的古窖神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文物部门的考古专家从窖中出土的碎墙砖分析,这些窖池属明朝初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16口明代古窖池经几百年的连续使用和不断维护,成为我国唯一现存最早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五粮液一直使用至今。而其他酒厂所宣称的古窖只是一个遗址而已。
酒业谚语曰:“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须得窖池老”,五粮液明代古窖的美名,就像它酿出的美酒,香了一条大江,香得山高水远,香得地久天长,香醉了人间600多年时光。
(2)续糟配料:粉碎后的原料与百年老窖中取出的发酵糟进行充分的混合。
(3)蒸馏取酒:蒸煮粮食和蒸馏取酒同步进行,发酵产生的各种香味物质与五种粮食带来的清香味共同被蒸馏到酒中。
--看酒花取酒
--两段取酒、三段取酒、七段取酒
--调味酒
(4)出甑、打量水、摊晾:蒸粮和蒸馏结束后加入适量的温水以便糊化的淀粉充分吸收糖化。再将蒸熟的粮食从甑中取出摊在晾堂进行冷却并自然接种微生物,并加入优质小麦制的中高温曲(包包曲)。
(5)入池封窖:将冷却后的糟封入窖池,并用窖泥密封以隔绝空气,防止空气中的杂菌侵入,同时抑制窖池内好气细菌的繁殖生长。发酵六十天后又投入新的粮食,如此反复就形成了千年的老窖,万年的糟。
(6)储存、陈酿:蒸馏出来的大曲酒通过评定等级,分级储存在陶瓷坛中醇化陈酿。
(7)勾兑、调味:各种口感、各种年份的基酒经过国家级勾调专家精心勾调,终于成型为“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五粮液,成型后的五粮液还需经一年的储存方可出厂销售。
(8)原酒经过勾兑降度之后,经由38道工序进行成品灌装、包装出厂销售。
“酒都”宜宾,酒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老的僰人的“蒟酱酒”,到唐宋时代的“荔枝绿”、“姚子雪曲”,从明清时代的“杂粮酒”到五粮液,至今已走过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
最早评价五粮液的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黄庭坚,他称赞早期的五粮液(姚子雪曲)时说:“杯色争玉、白云生谷”,“清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浓缩了古人对五粮液美酒的审美感受。早在1963年计划经济时代的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严谨认真的评酒专家们就给予了五粮液“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酒味全面”的高度评价。专家的评语恰与900多年前黄庭坚的评价惊人地相似,不仅说明了专家评语的真实可靠,以及五粮液长期稳定的卓越品质,而且还反映出五粮液所蕴涵中国的传统中庸文化。同时,也证明了只有五粮液才是中华民族文化酒的典型代表。
由此观之,集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五种粮食之精华的五粮液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味觉层次全面而丰富,谐调地调动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三种美感的最佳享受,体现了中国“中庸”文化的极高境界,因此五粮液酒深受中外消费者的喜爱。
五粮液得名于百年前,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创业于20世纪中期,发展、腾飞于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的今天。
1959年,“宜宾五粮液酒厂”正式命名,前后五粮液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扩建:
第一次是1958年,国家拨款60万元,建成了金沙江南岸的“跃进区”,完成了第一次扩建,使全厂产酒能力达到1141吨,构成了五粮液酒厂的最初规模。
第二次是1979年,投资1800万元在岷江北岸修建了新的生产区,占地9.96万平方米,产酒能力达到4440吨。
第三次是1986年,投资2500万元在江北主厂区新建了占地22.8万平方米的3000吨车间,全厂总产量达到1万吨。
第四次是1992年——1994年。投资8亿元,完成了8项建设,面积达20万平方米。建成了横卧酒圣山下的两幢排列着6000口窖池的世界最大酿酒车间,使全厂产酒能力达到9万多吨。
第五次扩建是1995年——2002年,这是集团公司高速跨越式发展时期。
十里酒城,无边春色。五粮液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生产能力只有3000多吨。到2003年扩展到40余万吨;80年代初由一个不到千人的小厂嬗变为拥有19个子公司、2万多名职工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目前,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窖房和世界最大的酿酒车间,行业内最先进的全自动包装生产线,比国家专业检测部门更先进的质量分析检测仪器,这些先进的硬件设施有力地保障了公司产品质量的稳定提升,保证了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的稳定。现在,公司生产能力已达45万吨,是世界最大的酿酒生产基地,也是其他白酒厂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目前,五粮液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益已相当于1986年前的160个五粮液酒厂,连续14年稳坐全国酒类行业的头把交椅,其2009年品牌价值跃升至472.06亿元,继续保持中国食品行业领跑地位。
公元1900年,宜宾有一陈氏家族的作坊叫“温得丰”,陈氏家族第10代子孙陈三,继承祖业,在原有酿造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出小麦、大米、糯米、高粱、玉米5种粮食作为酿制五粮液的原料,其配方全文如下:大米糯米各两成,小麦成半黍半成,川南红粮凑足数,地窖发酵天锅蒸,此方传男不传女。这就是五粮液历史上的《陈氏秘方》。五粮液一直沿用《陈氏秘方》的特殊工艺,采用五种粮食作为酿酒的原料,从而规避了其他白酒用单一的红粮或两、三种粮食为原料酿酒风味单一、口感欠佳的不足,所以味觉物质比其他白酒丰富得多。
说到酿制五粮液的《陈氏秘方》,就不能不令人想起一个人。他就是献出《陈氏秘方》并用一生智慧与心血,奠基五粮液这座大厦的邓子均。他被称为“五粮液的传人”。百年来,五粮液所有的宣传,都有过关于邓子均的记述。为纪念他,五粮液人在“酒文化博览馆”专门修建了有功于五粮液的人物塑像和浮雕纪念碑,邓子均理所当然地被排在第一位。在他的雕像下镌刻着“五粮液的传人”6个大字。
新品五粮液
交杯牌五粮液
五粮液1618
五粮液1618"五粮液"是浓香型白酒的杰出代表,五粮液1618是用1639年明代窖池酿造,定位是高端商务用酒,其口味延续了五粮液以往的香醇厚重"不上头"的特点,在工艺上更加精细化,使其浓香型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金装五粮液
金装五粮液在传承五粮液高品质基础上,对其包装及口感进行了全面升级,每一瓶皆保证优中选优,摘选最优质的基酒生产而出,高贵气质由内而外彰显无余。为保证金装五粮液的专属性,产品仅限于五粮液专卖店渠道销售,其他任何渠道无法获取。五粮液每一年能够生产出来的优质基酒有限,决定了金装五粮液无法大批量供应市场,产品具有非常明显的稀缺性。
低度五粮液
五粮液作为最早开发低度白酒的企业,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推出的低度系列35度、39度、42度,是汇聚五粮液独有六大优势,融合公司强大的创新理念和先进技术而酿造的引领饮酒低度化、时尚化潮流的高品质“五粮液酒”。而低度系列产品的推出,是顺应了未来白酒消费低度化趋势,也符合国际酒品低度化的特征,更加有利于中国白酒融入和开拓国际市场。这也是五粮液作为中国白酒领军企业践行行业责任、社会责任的体现,有利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1995专卖店酒
1995专卖店酒为了纪念1995年全国首家五粮液专卖店成立而诞生,只在五粮液专卖店限量销售。
“1995专卖店酒”不但秉承了五粮液“和谐”的酒文化,更因其专为盛世而推出成为五粮液的一个突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