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青冈:玉米“鲜”入为主百姓领“鲜”致富

新华网哈尔滨6月15日电(李硕杨鑫焱)芒种已过,草木葱茏。黑龙江省青冈县万亩玉米田间,苗壮叶展、长势喜人。两个月后,这里的玉米将进入适宜采摘的乳熟期。一穗穗汁水丰盈的鲜食玉米经过灭菌、锁鲜、包装,再由早已等候多时的各地采购商运往全国。软糯香甜的鲜食玉米满足着远方食客的味蕾,引领着青冈百姓的“甜蜜”增收。

“鲜”声夺人——中国玉米之乡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鲜食玉米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这种在乳熟末期采摘棒穗、用于加工或直接食用的玉米,相较普通玉米口感更为香甜、软糯,深受消费者青睐。

黑龙江省青冈县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素有“中国玉米之乡”的美誉。这里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土壤呈弱碱性,优良的自然资源为玉米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鲜食玉米产业的崛起注入了底气。2022年,青冈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17万亩,年产鲜食玉米3.9亿穗,实现产值6.5亿元。

“玉米以前按斤收,现在按穗卖。”从事玉米种植16年的董德旺既种过按斤收的“笨苞米”,也侍弄过按穗卖的“金贵货”。董德旺介绍,俗称“笨苞米”的大田玉米是早年村子里的主要种植作物。这种用于饲料、玉米淀粉加工的大田玉米易种植,但赚钱少。逐渐地,大家把目光转向更容易“卖上价”的鲜食玉米。“相较于每斤几毛钱的大田玉米,在价位高点时,鲜食玉米收购价能到2元一穗。”董德旺说。

鲜食玉米的身价高,对种植技术要求也高。良种投入、防虫害、抗旱控温、精细收割等田间管理,让很多农民望“鲜”却步。为深挖鲜食玉米产业潜力,确保鲜食玉米产能,青冈县推行“科技+基地”技术模式,依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组建鲜食玉米种植基地,大力开展鲜食玉米新品种展示试验、新技术示范、新产品研发攻关。同时积极引进鲜食玉米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创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种植主体以每亩高于市场100元以上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并优先雇佣农户入企务工,在保证流转土地总量和效果的同时,切实让农民得实惠、增收益。截至目前,通过这种运营模式流转土地约17万亩,解决了约7000个农户的增收问题,为当地约5000人创造了就业岗位。

“我流转了家里的20亩土地,土地流转费用再加上打工收入,比我自己种这些地赚得还要多,还省心了。”一手拿着企业给的土地流转费,一手握着在企业打工的薪资,董德旺对自己如今的生活很满意。

“鲜”入为主——技术锁鲜为青冈玉米产业按下“快进键”

徐洪福口中的企业就是青冈县祯祥镇的黑龙江大董黑土地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董农业”)。这是一家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初夏时节,走进大董农业生产车间,一台长达30米的设备格外引人注目。“一穗玉米鲜穗在这个设备上经过清洗、烫漂、冷却、杀菌、速冻、分级和包装、低温收藏等流程,不超过三小时就可以在设备尾端看到一穗锁鲜完成的玉米。”黑龙江大董黑土地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德才指着公司新引进的锁鲜生产线说。

近年来,青冈县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借助龙头企业在市场营销、机械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引领鲜食玉米产业不断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在龙头企业的引带下,全县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3家,打造万亩以上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千亩标准化生产基地14个以上,现有标准化冷藏库增至8.5万平方米,年储藏能力可达5亿穗,生产线40套,年加工能力可达4亿穗。

想要保“鲜”,除了先进的机械设备,科学严谨的技术工艺也必不可少。为了进一步明确“鲜”的标准,制定“鲜”的体系,由青冈县农业农村局提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多家单位、企业共同参与起草的《鲜食玉米栽培技术规程》《鲜食玉米速冻加工技术规程》《鲜食玉米真空包装加工技术规程》等三个团体标准在国家信息化平台公示通过,并已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按照我们的标准种植、加工、包装,玉米一定新鲜、好吃。”青冈县蔬菜(鲜食玉米)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文祥说。

行业领“鲜”——“种得好”更要“卖得火”

“去年玉米产量和品质都不错,速冻玉米每穗比市场平均价格高3毛钱都不愁卖。现阶段,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尹德才说,“青冈玉米”对业内的“玉米人”来说,就是品质保证。

多年来,由于生产的鲜食玉米品质高、口感好、技术标准完善,“青冈玉米”成为全国首个鲜食玉米区域公用品牌,青冈县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国家鲜食玉米种植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区”,先后被授予“全国鲜食玉米新品种示范基地”“全国中高端鲜食玉米生产示范基地”等称号。

为进一步规范产品质量、创建品牌优势、拓展营销渠道,2018年,青冈县开创了鲜食玉米区域公用品牌——“青冈玉米”,并推行“公共品牌+自有品牌”双品牌市场营销策略。截至目前,“青冈玉米”已销往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20余个省市。

当前,青冈县政府、各企业也在根据玉米低脂高纤维等特性,积极研发、推广玉米浆包、花青素茶、玉米须茶等产品,做精做深玉米产业链,开发出鲜食玉米的多种“打开方式”。在第三十二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期间,青冈县举办了鲜食玉米推介会,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尔滨商业大学签署战略协议,助力“青冈玉米”品牌走得更远。“糯又甜”的鲜食玉米产业已经成为青冈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

微风吹过,绿色的田野里流动着生命最初的蓬勃,寄托着青冈“糯又甜”的美好向往。

THE END
1.不可思议的玉米收割机,从收割到脱粒一气呵成老外百亩玉米地失火了,只因机器在干活时,没注意后面的轮胎! 小磊搞笑 打开APP 稻子终于成熟了,家用小型收割机,比人工效率高几十倍 油炸逗比 20跟贴 打开APP 农民打玉米粒了,没想到还整上高科技了! 资讯追踪 打开APP 大爷辛苦了一年结果一场空,收割机出来的麦子已经黏在一起像糊糊 青岛广播 1跟贴 打开APP...https://m.163.com/v/video/VFHKQCUGJ.html
2.北海日报夜半抢“鲜”机——云南芒市鲜食玉米采摘二三事 10日夜里12时,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芒赛村的一块玉米地里一片漆黑。万籁俱寂,耳畔只有凉风拂过玉米地发出的“沙沙”声,湿润泥土特有的芬芳味道弥散在田间。 记者打开手机的手电筒,慢慢走进地里。不一会儿,前方能看见星星点点的光亮在晃动,吆喝声、掰...https://epaper.bhxww.com/bhrb/h5/html5/2023-12/12/content_3_133973.htm
3.卖相效率两手抓!鲜食玉米采摘进入“大农机”时代地方新闻鲜食玉米采摘进入“大农机”时代 又是一年鲜食玉米丰收好时节,5日,巴彦县名溪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鲜食玉米基地内机声隆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秋收主角全是大型农机。 新鲜的玉米棒装满车厢、秸秆被粉碎抛撒还田……拿起一穗玉米认真查看一番,名溪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德峰频频点头:“鲜食玉米表面怕伤,...http://df.youth.cn/dfzl/202309/t20230907_14772307.htm
4.鲜嫩玉米系列饮料的制作方法3.一种鲜嫩玉米浓缩汁,其特征在于采摘鲜嫩玉米穗,去皮、去杂、脱粒、精细打浆机打浆、精细过滤,将滤液熬制成浓缩汁,装罐、瓶,饮用时加入洁净标准地下深井水或矿泉水即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鲜嫩玉米浓缩汁,其特征在于将灭菌后的鲜嫩玉米浓缩汁分别加入一定比例的鲜苹果汁、鲜荔枝汁、鲜草霉汁、鲜弥猴桃汁...https://www.xjishu.com/zhuanli/02/96110165.html
5.一台相当于100人作业!黑龙江海伦鲜食玉米开启机械化收获模式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这样的收割机每台每天作业可以达到100亩左右,如果用人工采摘需要100人才能达到这样的速度。鲜食玉米实现机械化收割、运输,以及就地进行食品加工,让鲜食玉米从采摘到加工,时间缩短到了1个小时左右,保证了鲜食玉米的口感达到最佳。 鲜食玉米口感的提升赢得了更多人们的喜爱,同时也让鲜食玉米的价格得...https://sannong.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SVjPpcUvcRLRvt6qkgP9210915
1.4YZT4鲜食玉米收获机4YZ-4型鲜食玉米玉米收获机专门用于收获水果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等鲜食玉米品种。针对鲜食玉米籽粒无破损的苛刻收获要求,该机器创新性配备仿生割台,采摘动作模拟人工作业。割台特有双重液压升降,对于不同高度鲜食玉米、作业区间,实现轻松收获。 产品应用地区:黑龙江、吉林、江苏、河北、山西、广东、浙江、海南、四川、内...http://www.jilongtech.cn/productinfo/1218995.html
2.全自动鲜食玉米生产加工流水线设备山东潍坊安邦全自动鲜食玉米生产加工流水线设备鲜食玉米又称水果玉米,是指在乳熟期采摘新鲜果穗,利用果穗或种子直接食用加工的玉米,主要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等。其可溶性糖或支链淀粉含量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要求。新鲜玉米营养丰富,富含花青素、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符合当今大众消费者“抗氧化、粗粮精吃、营养均衡”的健康饮食理念...https://www.21food.cn/product/detail21916959.html
3.芒市遮放镇万亩鲜食玉米丰收啦!近日,芒市遮放镇万亩鲜食玉米陆续成熟上市。 在田地里,一排排鲜食玉米整齐排列,饱满的玉米挂满枝头。 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种植户们就开始穿梭在玉米田中采摘了。采摘了之后,他们就要及时把玉米送到收购点,以保证玉米的品质。 运输车辆的轰鸣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在田间地头奏响了丰收的交响曲。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5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