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有内燃机构造总论、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统、柴油机燃油供给系、进排气系统、排放控制系统、点火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起动系统共11章,教学部分共包含理论40学时,以期末闭卷考试形式结课。
Introduction
“Internal-CombustionEngineConformation”isabasicprofessionalcoursefortheEnergyandPowerEngineeringundergraduates.Thebasictheoriesareintroducedinthiscourseaboutthetypesoftheautomobileenginesandtherole,workingprincipleforeachsystemoftheengine.Throughthiscourse,studentswillunderstandthehistoricalbackgroundofautomobileenginetechnology;learntheenginecharacteristicsduringdifferenthistoricalperiodswhichareaffectedbythesocialandenvironmentalrequirements;masterthetypicalconformationsoftheinternal-combustionengineandthegeneralmaterialforeachcomponent.Emphasisisplacedontheprinciplesoftheworkingcycleofthefour-strokeengine.Thiscourselaysasolidfoundationforthesubsequentrelatedprofessionalcourses.
Thecontentofthisbookincludes:introduction,crankandrodmechanism,valvetrain,fuelsupplysystemofgasolineengine,fuelsupplysystemofdieselengine,intakeandexhaustsystem,emissioncontrolsystem,ignitionsystem,coolingsystem,lubricationsystem,startingsystem,totalelevenchapters.Itwilltake40theoreticallessons.Theexaminationisbasedonclosed-booktest.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
421201
英文名称
Internal-CombustionEngineConformation
课程学时
40
课程学分
2.5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开课学期
第4学期
课内实验学时
0
适用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开课单位
内燃机系教研室
选用教材
陈家瑞.汽车构造(上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顾柏良译.BOSCH汽车工程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内燃机手册.SAE(2004).
制定人
苏岩
2018年9月
教学大纲
1、教学目的
2、教学要求
3、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
先修课程包括:工程制图、理论力学、电工学Ⅰ-Ⅱ。
4、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后参观和作业为辅。
5、实验环境和设备
参观在能源与动力大楼实验室进行。设备包含单缸机、两缸机、三缸机、四缸机解剖模型等。
6、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章内燃机构造总论(5学时)
1.1发动机历史及分类
1.2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
1.3二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
1.4发动机的总体构造
1.5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命名
教学重点:内燃机的重要里程碑;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过程;点燃式与压燃式的区别。
习题作业:思考及复习题1,2,3,4,5
学习要求:了解内燃机工业的发展状况,掌握发动机的基本名词和术语,四冲程、二冲程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区分混合气的不同形成方式及着火方式,理解点燃式与压燃式的区别;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命名方式。
第2章曲柄连杆机构(5学时)
2.1概述
2.2机体缸盖组
2.3活塞连杆组
2.4曲轴飞轮组
教学重点:机体缸盖组的基本构造特点;缸套的类型;活塞的构造;活塞环的构造;连杆的定位方式;曲轴的结构及定位方式;多缸机曲拐的布置方式及发火顺序的确定;曲轴扭转减振器的结构。
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以及零部件的功用、工作条件以及对它的主要要求为中心,使学生掌握基本构造。
第3章配气机构(4学时)
3.1配气机构的组成
3.2配气相位及气门间隙
3.3配气机构零部件
3.4可变配气相位机构
教学重点:配气相位、气门间隙的概念,掌握气门组及其传动机构之间的联接关系,液压挺柱的工作原理,可变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
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配气机构的基本组成,零部件的特征与功能;配气结构的不同布置形式与特点;配气正时、气门间隙的概念,气门间隙的调整方法;气门组零部件的功能、结构特征、常用材料;气门传动组零部件的功能、结构特征;液压挺柱的工作原理;一些常见的可变配气相位机构。
第4章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统(6学时)
4.1汽油机供给系的组成及燃料
4.2可燃混合气的形成过程及成分与汽油机性能的关系
4.3汽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混合气的成分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理解可燃混合气的形成过程,典型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了解电控汽油机基本传感器和控制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汽油机供给系的作用及基本组成;汽油的重要性能指标;可燃混合气的形成过程及成分与汽油机性能的关系;混合气浓度的表示方法;混合气浓度对汽油机的基本影响特性;汽车发动机工况特点及不同工况对混合气成分的要求;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特点;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分类;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控制功能;电控汽油喷射的基本组成;电控汽油喷射的主要传感器的基本类型及工作原理;电控汽油喷射的执行器类型及基本工作原理。
第5章柴油机燃油供给系(7学时)
5.1柴油燃油供给系统组成
5.2喷油器
5.3柱塞式喷油泵
5.4调速器
5.5电控柴油机系统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柴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特点,柱塞式喷油泵的基本工作原理,高压共轨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的作用及基本组成;柴油的主要性能指标;可燃混合气形成特点;柴油机燃烧室的构成及特点。孔式喷油器和轴针式喷油器的基本构造特点及工作原理;柱塞式喷油泵的基本工作原理;两极调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电控柴油喷射系统的特点;电控柴油喷射系统的分类;共轨式柴油机供给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单体泵式柴油机供给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6章进排气系统(4学时)
6.1进气系统
6.2排气系统
6.3增压系统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进排气系统的布置方式、增压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进气系统的基本组成;空气滤清器的作用及基本组成;进气歧管的布置方式;可变进气管的基本工作原理。排气系统的基本组成;排气系统的布置。消声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机械增压;涡轮增压。
第7章排放控制系统(2学时)
7.1基本有害排放物及排放法规
7.2汽油机排放控制系统
7.3柴油机排放控制系统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EGR系统,DPF,SCR,曲轴箱通风系统,汽油蒸发控制系统,三效反应催化转化器,二次空气喷射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第8章点火系统(3学时)
8.1点火系统的功用及基本类型
8.2点火系统工作原理及基本组成
8.3微机控制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
8.4蓄电池及发电机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最佳点火时刻的基本影响因素,点火系统产生电火花的基本工作原理,车载电源的基本工作模式。
学习要求:让学生了解点火系统的功用及基本类型;点火系统工作原理及基本组成;点火时刻;点火线圈和火花塞;微机控制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独立点火系统,同时点火系统;蓄电池的基本类型,发电机的基本构造。
第9章冷却系统(2学时)
9.1冷却的功用及基本类型
9.2冷却系统的基本组成及零部件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冷却系统的功用;水冷却系的冷却水循环水路;闭式冷却系统的优点;节温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冷却强度的调节。
学习要求:让学生了解冷却系统的功用及基本类型;过冷过热的危害;冷却风扇;百叶窗;电动风扇;硅油风扇离合器;节温器的工作原理。
第10章润滑系统(1学时)
10.1润滑系统的功用及组成
10.2润滑油的基本分类
10.3润滑系统零部件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压力润滑的基本方式;典型润滑系统的组成。
学习要求:让学生了解润滑系统的功用及基本组成,润滑油的种类,机油滤清器的工作方式及几种阀的作用,油泵的类型及特点。
第11章起动系统(1学时)
11.1发动机的起动过程及辅助装置
11.2起动机的组成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起动机中单向离合器的基本作用。
学习要求:让学生了解起动系统的功用及基本类型;辅助起动的几种方式;起动机的基本构造。
实验项目内容、学时分配、实验小组
无
8、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1)课程考核成绩由期末考试(80%)、课后作业(10%)和平时成绩(10%)三部分组成。
(2)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形式,按授课学时比例抽题,采用统一评分标准,公正、公平、公开。
(3)最终课程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