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
答:应该先用擦镜纸将镜头擦干净,以防上次实验的污染操作时,先低倍再高倍用完要擦掉油.加香柏油,作用是增加折光率,也就是增加了显微镜的分辨率油的折光率和分辨率成反比(有公式),同时与波长成正比
2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它在显微镜观察中有什么意义?
答:在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他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准焦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物镜的同焦。利用这种同焦现象,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或油镜等放大倍数高、工作距离短的物镜时仅用细调节器即可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由于使用粗调节器时可能的误操作而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3.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物镜的NA值(物镜的数值孔径)与照明光源的波长.
5.镜检时如何区分放线菌基内菌丝,气生菌丝以及抱子丝
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直生或分枝丝状,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可看到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6.在进行细菌涂片时应注意哪些环节
1、载玻片应该冷却后再涂片。
2、如果是涂布液体,可以用毛细管或接种环滴一小滴,
然后轻轻抹开,一圈足够。3、如果是涂布菌落或菌苔,应该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水,
流不能太大,而且尽量避免水流直接冲在涂片上。7、冲洗后干燥,可以用酒精灯加热
7.进行细菌制片时为什么要进行加热固定?在加热固定时应注意什么?
固定的目的有三个:
1)杀死微生物,固定细胞结构。
2)保证菌体能更牢的粘附在载玻片上,防止标本被水冲洗掉。
3)改变染料对细胞的通透性,因为死的原生质比活的原生质易于染色。
固定时应注意:手持玻片,菌膜朝上,在微火过3次(手指触摸玻片反面,不烫手为宜):固定时应尽可能维持细胞原有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iFFF-r-F-FFFF-=.FXF—…八扌彳-FFFFF-*-F.-F---=*XFXF*"~'
8.为什么要求制片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1.因为用油镜观察时,镜头离玻片会很近如果未完全干燥,载玻片上的液体会污染油镜镜头镜头非常精密,被污染后不利于下次观察.2、若未完全干燥,水滴会影响油与玻璃之间折光率,造成视野不够清晰。
9.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色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答:涂片环节、加热固定环节、脱色环节;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脱色环节。
10.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用老龄细菌染色会出现什么问
题?
答:菌龄太老,细胞壁通透性改变。着色不均,染色效果不好。阴性阳性不明显分不太清楚,问题是:不便于显微镜下观察是阳性菌还是阴性菌。
11.革兰氏染色中那一步是关键?为什么?你是如何操作的?
12.革兰氏染色中,哪个步骤可以省略?在什么情况下采用
媒染目的是在所有的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脱色后使革兰
氏阴性菌变为无色。复染使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所以鉴别细菌的革兰氏阴阳性只
须媒染,复染的目的是为了看清革兰氏阴性菌。
13.你主要根据哪些形态特征来区分四种不同的霉菌
曲霉:具有分隔;气生菌丝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分生抱子梗,顶端膨大成球状顶囊,
表面辐射出一层或两层小梗,小梗上着生成串的球形分生抱子。分生抱子梗生于足细胞上,并通过足细胞与营养菌丝相连。
根霉:菌丝无隔、多核、分枝状,有匍匐菌丝和假根。在假根的上方直立地生长出一至数根抱囊梗,其顶端膨大成球形抱子囊。囊的基部有囊托,中间有球形或半球形囊轴。
毛霉:菌丝无隔、多核、分枝状,无假根或匍匐菌丝。菌丝体上直接生出单生、总状分枝或假轴状分枝的抱囊梗。各分枝顶端着生球形抱子囊,无囊托。
青霉:菌丝有横隔,分生抱子梗亦有横隔,光滑或粗糙。基部无足细胞,顶端不形成膨
大的顶囊,其分生抱子梗经过多次分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的小梗,形如扫帚,称为帚状体。
抱子颜色:黑曲霉是黑色,青霉是青色,根霉是白菌丝黑抱子,毛霉则是淡黄色。以上为实验室观察
1)菌丝特征:青菌与曲霉菌丝与膈;毛霉与根霉则无;
2)菌丝的特化结构:曲霉有足细胞,其它霉菌无;根霉有假根与匍匐枝,其它霉菌无;
3)抱子头特征:青霉的抱子头为扫帚状;根霉与毛霉的抱子头为囊状;曲霉为菊花状抱子头。
iFFF-r-F-FFF-F-=.FXF—…八扌彳-FFFFF-*-F.-F---=-*XF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