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肠是新民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产品,他的起源历史悠久,传承故事内容丰富,发展壮大声名远播。血肠三部曲如下:
新民血肠制作工艺起源于清朝天命六年(1621年),名为“血灌肠”,在家族代代传承了300多年,最早制作是努尔哈赤军营里的一个小灶厨,名字已经没人记得。1922年段玉琢父亲段连贵传承了“血灌肠”手工工艺,并创建了一个“血灌肠”小手工作坊。1940年,18岁的段玉琢为了生计,通过马驮车拉的方式,把血肠带到奉天,挑挑到抚近门老街出售(今大东副食位置)。“血灌肠”手工工艺生产出的血肠口感鲜嫩,入口清香、润滑,颇受奉天百姓欢迎。且人们不知道段玉琢的名字,只知道是新民人,也就是新民血肠在沈城叫响的开始,称之为“新民血肠”,段玉琢干脆就把“血灌肠”的老叫法更名为“新民血肠”。
血肠是新民最具特色的美食,血肠的地位,绝对是独霸江湖,血肠不但是东北菜里的灵魂食材,也是新民一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彭革的家族世代做血肠,作为家里的第八代传人,彭革在美食江湖中闯荡了二十多年,手中有着做血肠的几大绝招。
猪肉在历史上并不受重视,当猪肉真正被普遍食用,已经是明代晚期了。猪肉出身卑贱,然而猪肠竟名闻全国,中间所经所历,让人忍不住倒吸凉气。将一段最平淡的猪肠变成一道名菜,就注定了他会走过太多坎坷之路。但是新民血肠做到了,彭革做到了。眼前这块煮好的血肠,似乎丝毫没有掩盖自己的前世──一段肥猪肠。然而,你若能轻易获得它到你的口腔,还真需要禅修的心气儿,不急、不火、不怒、不弃。何以至此?如此巧夺天工的食物,岂是凡君轻易得之。你必须立着把它夹起来,因为它嫩的刚刚好,不容你横着待它,否则它一定不听话的扭落在桌上。也不容你火火的入口,使你不极细心品其纯香。
二是味道的极致。你要酌一次蒜末入口,名约“关公巡营”。再喝一小口酸菜肉汤,我们再不会嫌弃它的过去,只对口里的美食赞誉有加。或许是因为,我们现在看到新民血肠的荣光,恰是它过去,我多年以来未曾抛弃的坚持。血肠终于走上了它生命的顶峰,并且与任何高端食材搭配都不卑不亢的站出来。“没有一个好食客,就辜负了我这一生调来的好味道”。就好像卞和抱着和氏璧不懈的寻着他的主人。从皇寺庙会展销的火爆,到著名作家李铭《辽宁民间文化》专门介绍彭革和他的新民血肠,再加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屡获殊荣,就连知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著名记者俞丽莎也专门跑到辽宁采访彭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责成农业大学教授武俊枕具此制定血制品标准。中央电视台两度做精彩专题。2020年9月,新民市长代言新民血肠并直播卖货成绩斐然。
2008年,我刚刚接手外祖父传下手艺的时候,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彭革还会做血肠。就像现在很爱听从前的歌一样,不都因为我们老了,而是因为我们都有了故事。
那就先说说我是如何做血肠的。先说说我人生中第一次吃糖葫芦吧,这么大个的糖葫芦是我七岁的记忆,我清清楚楚的记得我姥爷带着我,坐火车,那时叫小五辆,早上4:50出发,我姥爷拎着一个大“领浑”,我们到沈阳南站下车,然后又走40分钟,到达现在叫大东副食商场,就是现在的抚近门,干什么去?“卖血肠...”然后我就吃到了人生第一串糖葫芦,姥爷在那里叫卖,我在一边添着糖葫芦上的糖,最后是实在按纳不住的情况下,风卷残云地吃完了,姥爷看着我会心地微笑,我享受吃后的甜蜜和吃速太快的遗憾。
后来我长大了,时常回忆着用卖血肠的钱买得的糖葫芦和姥爷看着我时的幸福模样,现在姥爷早已不在了,我经常生出一种遗憾,遗憾啥?你说当初我要吃糖葫芦的时候,给姥爷分一颗大山楂该有多完美,相信大家应该是第一次知道,彭革不是平白无故做血肠了吧!是的,跟大家一样,我也是曾靠一股勇气投身商海,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和你之间横亘着20来年的时光。20来年时光,我和新民血肠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记忆的“清晨4点50”依然完好无损,见证我们心绪的“地方特色”正在创造新的历史。我做血肠只是一种情怀使然,是为地方特色添光彩,让我的家乡有更丰富的文化底蕴,让新民70万人都有个引以为荣的梦想。
新民血肠传承人彭革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自从继承了外祖父的事业以来,一直力争把新民血肠做的有声有色。我常常自恃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艺术家,而不是只有企业家的头衔。
血肠对我来说是艺术,这件艺术品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是新民70万大众的智慧。我只是改变了它,更新了它。我要把血肠做成一件不可复制的艺术品,而且做到前无古人。
做好新民血肠是一件关于科学的事情,而管理好新民血肠的品牌是“艺术”。彭革看待他的血肠是一门艺术,每一根肠,都让你心旌摇曳……只有竭尽全力的去做一件事,心才有安放之处。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新民血肠”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大家的手上。
彭革虽然是新民血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新民血肠是属于全体新民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