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景全(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实践深度与广度的增加,海洋话语的中国参与和中国构建日益迫切,海洋政治学作为新的知识体系成为时代需要。简言之,海洋政治学是关于海洋客体群落的实践、认知与感知/状态之政治意义的系统研究。
研究客体得以拓展
自人类海洋实践开展以来,海洋政治与海洋政治研究便应运而生。但是,以往的海洋政治研究呈现如下特征。
在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海洋话语的中国构建具有了广阔的理论空间,海洋政治学的研究客体得以拓展。海洋政治学研究客体呈现出群落性特征,即国家与组织群落、人与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非生命群落,三个群落分别以组织形式、生命形式和非生命形式介入海洋以及海洋事务。
海缘政治的研究张力
一般而言,自洽的知识体系需要自身的研究视角。海洋政治学的研究视角是海缘政治,这一视角将呈现出自己的研究特色,从而带来独特的研究张力。
海缘政治是指海洋客体群落的实践、认知与感知/状态深受海洋的塑造,从而对权力与利益、竞争与合作、生存与毁灭等基本政治问题构成影响。该概念强调将研究客体群落的场域置于海洋,在传统实践与认知分析维度基础上,将海洋生物与海洋非生命所具有的感知/状态引入分析维度,从而使海缘政治成为呈现实践、认知与感知/状态三个维度的全海洋场域概念。
海缘政治作为海洋政治学的研究视角,其特性源于海洋属性。海洋属性包括海洋自然属性的流动性与连续性,以及海洋社会属性的权属模糊性与认知模糊性。海洋自然属性与海洋社会属性塑造了海缘政治特性。总体上,海缘政治特性具有开放性、共生性、竞合性与未知性。
第一,海缘政治的开放性与共生性。海缘政治的开放性,是指海洋场域内一切事物与现象的流动性与连续性导致其空间与思维都是开放的,海洋自然现象以及海洋活动的参与和回应过程其起点与终点都是非闭合的,都具有开放性。海缘政治的共生性是指,海洋场域内一切事物与现象,在海洋流动性与连续性作用下都是一个生息融通、相互依赖的群落。海洋是一个联通的整体,各种生物置身于海洋这一巨大场域之中,形成了一个物理共生、命运共生的群落。
第二,海缘政治的竞合性与未知性。海洋社会属性的权属模糊性,导致海洋场域的权力、利益、生存、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博弈,但由于海洋是连续性与流动性的存在,这种博弈不同于传统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种非零和的、竞合性的博弈。由于海洋社会属性的认知模糊性,导致海洋场域一切行为、现象的政治影响与后果塑造,在目前以至可预见的未来,其领域、过程、后果都是难以预先知晓的,这塑造了海缘政治的未知性。
传统海洋政治研究的提升与转化
新时代的海洋政治学,以其研究思维的群落性、研究议题的整体性、研究时段的长期性、研究态度的包容性、研究取向的伦理性,展现了海洋话语体系构建的中国方案。
作为海洋话语的中国构建,海洋政治学尝试在如下方面完成传统海洋政治研究的现代化提升与转化。在研究视角上,完成从地缘政治学之海权到海洋政治学之海缘政治的转化;在研究场域上,完成从以陆为主或以陆思海到海洋全域转化;在研究对象上,完成从抽象与单一客体假设传统向具体与多元客体群落假设转化;在研究维度上,完成从实践、认知的二维到实践、认知、感知/状态的三维转化;在价值偏好上,完成从竞争到竞合转化;在政治要义上,完成从权力、利益界定到权力、利益与伦理的界定转化。
总之,构建海洋政治学,是“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谋识、谋士、谋域、谋势之举。进行海洋政治学的自主知识生产,构建中国海洋治理的话语,以谋识;进行海洋政治学的人才培养,储备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人才,以谋士;唯有先谋识、谋士,方能谋域,即实现陆海统筹;唯此,方能谋势,即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推进全球海洋治理的实践及国际海洋话语权塑造研究”(23AGJ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