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秋风起,又到开学季。为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厦门市场监管部门多措并举,对全市中小学食堂、校园周边食品进行安全排查整治,防范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广大师生饮食安全。
“首餐监厨”把控风险隐患
开学第一天学校食堂的饭菜卫不卫生?孩子开学第一餐吃得如何……
9月2日开学首日,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进驻辖区所有学校食堂开展“首餐监厨”,采取定人、定岗、定点、定位监管模式,从食材采购、加工制作、烹饪出锅、食品留样、餐饮具清洗消毒、食堂卫生等关键环节进行全链条现场监督。
“从原料采购到加工操作,再到备餐供餐,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
“长假过后,要对厨房、仓库的食用油、调味品的生产日期进行盘点,留意是否有过期食品,查看从业人员健康证是否在有效期内……”
现场
执法人员督促学校落实
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切实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当天,快检车也开进了校园,对食堂内的蔬菜、水果、畜禽肉、水产品、食用油等食材和餐饮具进行随机抽样快检,开学首日快检食材(含餐具)全部合格。智慧监管系统也派上了用场,在思明辖区,226家学校食堂已100%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执法人员在线上通过“雪亮厨房”监控视频对食堂动态情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立即截图、汇总问题清单通报学校立整立改。
改造提升完善硬件设施
利用暑假指导学校食堂进行提升改造,是市场监管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思明区
市场监管局联合教育局,督促学校(幼儿园)食堂、集中配餐单位、学校食堂承包经营单位利用暑期开展自查自纠,并在此基础上,推动14所学校食堂改造提升食堂软硬件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已有13家学校食堂完成维修改造。
在同安区
市场监管部门监督和指导厦门实验中学、滨城中学等学校启动食堂提升改造工程,从地板和墙面瓷砖的翻新、天花板加装吊顶,到功能间设置的完善,再到灯具、风扇等设备设施更换……经过一系列由内到外的改造,学校食堂在硬件设施上有了较大的提升,食堂加工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今年,厦门市预计投入3490万元用于学校食堂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已在全市104个学校食堂投入2596万元进行硬件设施改造升级。
强化培训压实主体责任
在秋季开学前
开展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培训
督促学校进一步落实
在海沧区
市场监管局联合区教育局举办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专题培训班,对辖区151家学校食堂食安员和43家中小学学校食堂涉及的承包商食安总监、食安员围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控制、有害生物防治等内容进行培训。此次培训还设置考核环节,通过培训考核的人员将获得厦门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控制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实现人员“持证上岗”。
厦门市食安工作亮点
大宗食材统一招标分片管理权责清晰
食材质量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为确保学校食堂食材安全与采购质量,学校实行大宗食品公开招标、集中定点采购制度。大宗食材主要指成品粮、成品食用油、乳制品、冷鲜畜禽肉、鲜蛋等,也就是米、面、油、肉、奶、蛋这类最常需的食品。
在湖里区,区教育局委托第三方招标公司对公办学校食堂大宗食材供应商进行统一招标。根据所在街道和有利于管理的原则将学校划分为5个片区,每片区确定一个中标人供应全部食材,一个供应商只能中标一个片区。
据了解,湖里辖区有学校大宗食材供应商7家,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湖里区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整治中小学配餐及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守护青少年‘舌尖上的安全’”点题整治,将学校大宗食材供应商列入重点监管名录,实施靶向式集中监管。同时,湖里区市场监管局与区教育局建立协同机制,共同督促学校落实进货查验、信息追溯制度,严守食材质量关。
秋季开学前夕,湖里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区教育局,对辖区8家学校食堂承包商和5家大宗食材供应商实控人进行集体约谈,通报督查检查问题,警示疏忽风险管控的严重后果,要求责任人亲抓亲管、严格把控、整改提升。开学初,湖里区市场监管局又联合区教育局、学校代表,对辖区2家学校大宗食材供应商开展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执法人员均要求经营者立即整改,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出台供校集配企业团标两家企业带头承诺执行
开学前夕,厦门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发布《供校集体配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团体标准,对配餐单位和学校等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进行了细化。
在集美区,市场监管部门组织辖区两家日供应近万份的供校集配企业——厦门市小马驹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集美分公司、厦门康来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全市率先承诺执行《供校集体配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8月28日,集美区市场监管局邀请媒体记者,对上述两家承诺执行这一团体标准的供校集体配餐企业进行了检查。监管人员严格按照该团体标准,对两家供校集体配餐企业的仓储间、冷冻库、消毒间等进行了细致检查。检查发现,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些瑕疵。例如使用其他容器或包装存储食材时,应该保留原包装,除了在标签上注明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基本信息,还应注明拆封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