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车1500辆!冷库总容量560万!吉林省冷链规划出炉–冷链物流园区规划中央厨房项目规划设计常/低温物流中心规划冷链物流规划咨询

“十三五”期间,我省农产品供给量稳步增加,其中水果、蔬菜和水产品产量均实现大幅增长,2020年比2016年分别增长6610%、3358%和2048%;牛肉、羊肉及牛奶产量稳定增长,2020年比2016年分别增长400%、549%和752%;猪肉和禽蛋产量出现回落。

“十三五”期间,我省生鲜食品消费量显著提高,其中进口数量增长约25%,进口总值增长约10%。我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16年的5875%增加到2020年的6264%,城镇人口的增多带动了生鲜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同2016年相比,我省城镇居民2020年肉类、水产品、蛋类、奶类和干鲜瓜果类产品消费量分别增长176%、3083%、3623%、1482%和2380%。

我省作为全国生物医药发源地之一,集聚众多生物医药健康企业。2020年,我省生物制品企业(含疫苗企业)全年共生产30余个品种169亿支冷链运输药品。随着我省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疫苗、血清等医药冷藏品需求大幅提升,医药冷链产品储运规模逐步扩大。

2设施设备逐步完善。

截至2020年,我省冷库总体容量为290万立方米,合计7254万吨,冷藏车辆保有量为789辆。“十三五”期间建设产地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5000余座,新增冷藏保鲜能力47万余吨。现有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物流中心、批发中心、加工储运企业能够为我省冷链物流发展提供设施与设备基础。

3经营主体稳步发展。

截至2020年,我省冷链物流企业共有84家,年冷链配送量694万吨,主要以提供肉类、水产品、农产品、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为主,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辽源市四个地区的冷链物流企业数量较多,企业总资产在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有所增加,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开始从事小型产地预冷业务。全省共有9家生物制品企业(含疫苗企业)生产的产品使用冷链物流运输,省内现有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1家,经营范围立足于长春市,辐射东北三省。同时,电商的蓬勃发展让更多小微经营主体开始从事生鲜和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

4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5民生需求日益增长。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对生鲜食品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对生鲜食品安全认知程度不断增强,将冷链物流发展提升到新的层次。在全球化趋势下,跨境冷链物流快速发展,部分居民对境外的生鲜食品、乳制品等需求显著增长。同时,随着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也加大了居民对速食、速冻食品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省冷链物流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依旧存在发展不均衡、资源浪费等现象,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冷链设施设备存在短板,整体设施设备陈旧、数量容量较少,冷库总容量和冷藏车数量占全国的比重仅分别为15%和05%,产地、销地冷链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部分集散地冷链设施设备过剩,多数冷链物流企业存在自有设施设备阶段性不足或闲置的问题。

二是冷链全链条运作不协调,部分农民的冷链意识薄弱,产地缺少专业冷链物流公司及人才,冷链物流冷藏运输率低,“断链”现象普遍,无法实现供应链一体化运作,冷储、运输等环节与生产规模不匹配,产品可溯源覆盖率低。

三是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尚无统一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监管平台,难以进行高效、科学化决策运营。

四是冷链物流市场主体不强,企业规模小、发展慢、服务范围有限,缺乏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品牌优势的大型龙头企业。

五是冷链物流监管制度尚不完善,缺乏行业标准和监管规范,有效监管不足。

六是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缺乏,部分冷链政策门槛较高,政策普惠性不强。

(三)面临形势

1政策支持不断增加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发〔2020〕1号)、《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发〔2022〕14号)、《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22〕37号)、《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7〕29号)等政策文件,强调了发展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加快推进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并在2019年明确把冷链物流列为补短板工程的重要内容,重点建设冷链物流设施。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8〕7号)等政策文件,支持省内冷链物流发展。

2融入新发展格局对冷链物流提出新要求。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省冷链物流需重视产地冷链设施建设、解决冷链运输环节的断链问题,全面推进产运销一体化服务,减少产品流通浪费,降低冷链各环节成本,扩大高品质市场供给,满足内需。立足“一带一路”我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定位,打造东北亚地区冷链物流核心枢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3乡村振兴加速发展为冷链物流建设提供契机。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加强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为冷链物流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将助推我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有利于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4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冷链物流发展添加推力。

消费者对高品质生鲜食品、冷冻食品的需求日趋旺盛,为冷链物流带来巨大发展空间;消费者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不断提升,要求冷链物流构建全程监管体系。居民快速增长的新型消费需求要求冷链物流提供高水平、现代化的服务,保障高质量消费增长的市场需求。

产后商品处理技术、低温控制技术、包装规模化技术、智能保温技术、绿色防腐技术、温度检测技术等新技术的运用为冷链物流的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减少了产品流通损耗,总体降低了冷链物流成本。大数据、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云计算等新技术助推冷链物流信息化、智慧化发展,实现现代化管理和运营。

6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对冷链物流安全提出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凸显了冷链物流安全的重要性。要保证疫情严峻形势下医药产品的质量和配送速度,必须解决冷链物流“断链”“伪冷链”等问题,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满足不同药品、医疗器械产品对储存、运输温度的不同要求。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冷链运输工具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防疫措施,在冷链产品流通中增加检查步骤,完善全程追溯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7双碳目标为冷链物流节能减排发展指明方向。

冷链物流部分环节存在高能耗和资源浪费情况。制冷设备运转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流通中的托盘、周转箱、包装盒、保温材料等循环利用率低,产生资源浪费;冷藏运输车辆在运输中排放尾气,对大气造成污染。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降低冷链物流碳排放、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绿色节能设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市场运作,政府扶持。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发挥政府对冷链物流在规划、政策、标准、检验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扶持冷链物流项目,做到全面兼顾、重点突出,促进冷链物流市场健康发展。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结合我省农产品生产规模与布局状况,分析产品流量、流向及其储运的技术要求,综合考虑居民消费水平、消费习惯以及交通区位等条件,科学规划冷链体系、合理布局冷链设施。

3因地制宜,重点突破。

针对不同区域的市场差异,结合各类农产品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在发展全品类冷链物流、扶持冷链物流企业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消费安全影响大、价值高、生产规模相对集中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重点支持规模大、带动强、辐射广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

4创新驱动,智慧赋能。

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通过创新和变革实现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加强冷链技术、数字技术等先进技术与冷链物流的结合,提升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赋予冷链物流发展新动能。

5绿色低碳,持续发展。

推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降低冷链物流总体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扩大绿色节能技术应用范围。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平衡冷链物流发展与节能减排,运用绿色低碳观念助推冷链物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6产业协同,整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到2025年,全省有1-2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省冷库容量达560万立方米,专业冷藏车辆保有量达1500辆。产地预冷水平显著提高,全省新建、改扩建农产品产地预冷保鲜设施总容量约50万吨。

2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显著提高,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32%、42%、52%以上,全流程追溯系统覆盖率达70%,冷链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3行业规模稳步扩大。引进培育冷链物流企业3家、星级冷链物流企业1家。

4减排效果更加显著。

降低冷库空置造成的碳排放和资源浪费,库容利用率提高至70%。

三、优化冷链物流空间布局

打造“1+2+3+N”现代冷链物流空间布局,即以长春经济圈为核心+两个基地+三条冷链物流通道+N个冷链物流节点。

(一)“1核心”。

长春经济圈地处东北亚区域地理几何中心,是“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区,是我省城镇最密集、高教资源最丰富、城市承载能力最强的区域。以长春经济圈为核心,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集调配、集散、初加工、管理、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冷链物流综合枢纽平台、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全面提升核心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联通我省其他地区,向北对接哈尔滨经济圈,向南对接沈阳经济圈,打造东北地区“东西一体、南北联动、走向世界”的冷链物流核心枢纽。

(二)“2基地”。

充分发挥长春、四平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科教优势,积极申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强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设施设备改造以及数字化升级,搭建大数据服务中心、冷链产业孵化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为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提供平台和组织支撑。依托基地促进农产品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整合,强化全产业链组织功能,打造冷链物流与产业融合新生态。加强基地与辐射区域内农产品生产、流通设施功能对接、分工协作、高效联动。通过基地间联动,推动冷链物流活动规模化、通道化、网络化运行,鼓励引入铁路专用线,实现干支配一体化运作,打造供应链组织中心。以融入国家物流网络、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为目标,将长春、四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为承接我省冷链物流各节点、通道和网络的重要枢纽。

(三)“3通道”。

依托“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和我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人字形”双通道,结合冷链物流发展现状,着力打造3通道,将省内各节点与国内外联通,形成内外畅通联动的冷链物流网络。利用国家冷链物流北部骨干通道沈阳—四平—长春—哈尔滨段,畅通我省与黑龙江、辽宁农产品产区,联通全国其他六大农产品产区。打通白松长通至辽宁(丹东港、营口港、大连港)大通道①,南下联通辽宁港口群,对接环渤海、京津冀经济圈,实现优势农林特产品、道地药材等资源输出及水产品的回流;北上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借助中欧班列,畅通乳品、肉类流通渠道,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实现与欧洲腹地融通。利用长吉珲大通道②对接中俄“滨海2号”国际交通走廊、环日本海经济圈,促进水(海)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四)“N节点”。

依托国家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建设工程,结合我省发展状况,分三级布局冷链物流节点。

①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以白城为起点,经松原、长春、伊通、辉南、梅河口、白山、通

化,最终到达丹东、大连,通过内联外扩、通江达海,促进吉林与东北亚区域相连通,与环渤海、京津冀对接。

②长吉珲大通道以长春为起点,经吉林、敦化、延吉、图们,最终到达珲春,辐射俄罗斯、日本、韩国和朝鲜。

1完善省级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发挥其引领作用。

围绕长春、四平2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依托我省农产品优势产区和集散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中心等,布局吉林、珲春、白城、通化等省级冷链物流基地,主要提供大规模冷冻冷藏、应急物资储运、国际国内集散分拨、批发交易等服务,加强与其他地区联动对接,整合存量冷链物流设施资源,完善功能性设施建设。

2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布局,发挥其支撑作用。

结合我省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战略,围绕我省主要冷链产品产区,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中部地区围绕长春、四平、辽源等地区打造玉米大米集配中心,东部地区围绕通化、白山、延边等地区打造“长白山人参”及土特产集配中心,西部地区围绕白城、松原等地区打造杂粮杂豆集配中心;建设一批集仓储、分拣、包装、配送、半成品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完善销地城市冷链物流系统,提高区域分拨配送效率。

3优化端点冷链物流设施布局,发挥其保障作用。

四、夯实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基础

(一)完善产地冷链基础设施。

1建设完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

加强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产地预冷重要性引导,提高生产主体对生鲜农产品产地预冷的意识。依托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已登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种植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脱贫地区为重点,围绕水果、蔬菜等农特产品,建设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和预冷配套设施,提高生鲜农产品产地预冷比率。依托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项目,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建设。结合产业分布情况,加强统筹,做好与销地需求衔接,形成布局合理、产需衔接、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基础设施网络。发展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租赁等社会化服务,探索发展共享式“田头小站”等移动冷库,提高产地源头冷链物流设施综合利用效率。

2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

以现有的农业产业园、示范园、物流园区等为平台,引导市场主体在县城以及特色农产品产业小镇建设或改造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拓展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服务功能,为农产品主产区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初加工、分拣包装、贮藏保鲜、分拨配送等低温直销和品牌增值服务,打造区域冷链物流中心节点,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水平,减少产后损失,实现优质优价。

(二)提高产地冷链集货效率。

坚持设施建设与规范经营、政策支持相结合的原则,培育壮大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运营主体,增强产地冷链物流运营能力,提高农产品集货效率。依托既有冷链物流网络基础,鼓励供销合作社、邮政和大型电商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产品冷链物流,整合产地冷链物流各类资源,拓展农产品出村进城冷链物流服务渠道,提高“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集货效率。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加强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发展设施巡回租赁、“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物流园区)”等模式,构建产地移动冷链物流设施运营网络,提高从田间地头向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移动冷库等的集货效率。

(三)提升产地冷链服务质量。

拓展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冷链物流基地、冷链物流园区等的交易展示、安全检测、溯源查询、统仓统配等功能,助力打造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带动全省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等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冷链物流与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社区超市等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合作,推动冷链产品直销模式发展。加强产地冷链物流运营主体与科研院校、农业企业等的合作,重点解决保鲜技术、专用设备、温控标准等关键问题,提升产地仓储、保鲜、装卸及商品化处理等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

五、提高冷链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

(一)提高运输设施设备水平。

鼓励企业购置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冷藏车,逐步淘汰不符合标准的敞篷车、棉被车、面包车。增加冷藏车投入量,推广使用多温层冷藏车、冷藏集装箱、冷藏厢式半挂车、低温保温容器等标准化运载单元,推广轻量化、新能源等节能环保冷藏保温车型,提高冷链物流装备的专业化、标准化、轻量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冷链企业应用标准化运载单元,更新一批托盘、货架、叉车等标准化设备,推动冷链运输全程“不倒托”“不倒箱”。加快建设中转冷库、流通型冷库等中间环节冷库,减少流通环节损耗。

(二)促进干线支线有效衔接。

大力发展公路冷链专线、铁路冷链班列等干线运输模式,推动干线运输规模化发展。推动冷链物流干线运输与区域分拨配送业务高效协同,构建干支线运输和两端集配一体化运作的区域冷链物流服务网络,鼓励物流企业延伸业务链条,强化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集配中心、物流园区、分拨中心、物流中心等物流设施资源集聚优势,促进干线支线有机衔接,提供“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市配送”冷链物流服务。

(三)强化冷链多式联运服务。

加强自动化、专业化、数智化冷链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培育冷链多式联运企业和经营人,统筹开展全程冷链运输组织,积极发展全程冷链集装箱运输。鼓励现有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整合信息资源,拓展完善冷链物流服务功能,提高货源、运力、仓储等冷链资源供需匹配效率。鼓励珲春、图们等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口岸城市创新发展陆海、铁海、公铁等跨境多式联运运输方式,强化与国际物流节点的合作、对接。稳步扩大“长满欧”中欧班列运能运量,推进“长珲欧”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依托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打造一批国际冷链物流门户枢纽和冷链多式联运中心。

六、健全销地冷链服务功能

(一)完善销地冷链设施建设。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新建、改造和扩建一批销地冷链集配中心,集成整合流通加工、区域分拨、城市配送等功能,提高冷链干线与支线衔接效率。加大城市冷链前置仓等“最后一公里”设施建设力度。鼓励移动冷库、智慧冷链自动售卖机、冷链自提柜等在城市末端配送领域广泛应用。完善零售市场冷链设施,支持农产品零售市场运营主体改善零售冷链物流运作条件,支持零售市场配套小型冷库、冷柜以及保温设施。鼓励批发企业、菜篮子零售网点以及兼营农产品商业网点,配套相应的冷链设施。鼓励社区试点配备冷藏配送柜(城市冰箱),推进社区生鲜直销店建设,加快构建惠民便民的生鲜直销配送体系,解决生鲜宅配“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提升冷链分拨配送效能。

推动城市群、都市圈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共用共营,完善冷链物流分拨服务网络,构建高效分拨服务圈。依托销地冷链集配中心搭建城市冷链智慧公共配送平台,整合冷链运力资源,动态优化城市配送路径,提升城市冷链配送效率。以批发市场冷库、公共型冷链基地冷库为载体,以服务城区冷库、冷柜终端消费群体为目标市场,整合市区零售网点、餐馆饭店、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消费需求,开展集中采购、流通加工、多温共配的集约式冷链配送模式。鼓励城市群、都市圈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同城化冷链配送体系,补齐停靠接卸设施短板,加强城市通行政策协同,便利冷藏车装卸通行。

(三)创新销地冷链配送模式。

鼓励冷链运输企业合作,充分整合资源,积极推广“分时段配送”“无接触配送”“夜间配送”等配送模式。鼓励物流企业规模化集并城市冷链和常温货物配送,加大多温区配送车、蓄冷保温箱和保温柜等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多种形式多温共配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冷链共同配送,谋划建设大型共同配送中心,积极布局城乡末端配送公共站点,共享共用末端设施网点和配送冷藏车,深化城乡冷链配送网络协同发展,提高存量网络资源利用率。推动冷链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支持互联网电商平台企业与大型连锁超市和冷链运输企业合作,发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物流模式。

七、全面推进产运销一体化服务

(一)上行下行通道双向融合。

1加强城乡冷链设施对接。

重点提升产地冷藏保鲜能力,做好城乡协调工作,实现与销地冷链设施对接。推动冷链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支持城郊建设冷链专业市场与冷链物流基地,鼓励供销、快递、电商企业等共建共用。布局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设施、配送投递设施与农贸市场网点设施,以各级冷链物流节点为纽带,打造“上行下行一张网”,提高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效率。

2创新城乡生鲜消费品一体化销售体系。

打破传统电商平台运作模式,推广“产地直采+社区零售”“产地+合作社+超市”等产运销对接新模式,通过集约化管理等方式,解决生鲜消费品上行难题,挖掘生鲜消费品下行潜力,实现上行与下行融合。部分冷链物流企业可充分借助信息获取与配送网点覆盖率优势参与农村电商业务。打造消费品双向冷链物流新通道,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升级。

(二)加快供应链上下游整合。

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组织协调性,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做好有效衔接,实现各环节无缝对接。充分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库存、配送等信息在供应链上下游及时共享、协同响应。促进供应链节点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高质量满足客户需求。建立和完善冷链物流全过程监管体系和追溯系统,对采摘时长、运输时长、温度控制等环节进行明确记录,确保冷链物流运输环节温度控制和质量监测不断链,实现上下游透明管控。推广从产品生产到末端消费环节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保障模式,持续推进“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产销联动”机制落实,实现全程不断链。

(三)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八、优化冷链物流全品类服务

(一)肉类冷链物流。

1完善肉类冷链物流体系。

大力发挥畜禽养殖优势,构建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全程可追溯的“无断链”肉类冷链物流体系。坚持养殖、饲料、加工、物流等全产业链引进冷链企业和项目,加快由卖生猪向卖猪肉、卖食品转变,推进副产品精深加工。挖掘“延边黄牛”“草原红牛”等品牌优势,适应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建设畜禽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形成肉类产业上下游企业间平台共享、合作共赢的共享经济新模式。

2加快发展冷鲜肉物流体系新模式。

顺应畜禽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需要,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加快构建“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的肉类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冷鲜肉生产、流通企业对接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社区生鲜店铺、生鲜电商等,拓展直营零售网点,健全冷鲜肉生产、流通和配送体系,提高冷鲜肉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促进肉类冷链物流与上下游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发展“牧场+超市”“养殖基地+肉制品精深加工+超市”等新模式。

(二)水产品冷链物流。

1强化水产品产地设施建设。

完善鱼塘、渔船、渔港预冷保鲜设施装备,建设速冻、冷藏、低温暂养等配套设施。推动建设一批冷藏加工一体化的水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引导水产品就近加工。完善覆盖养殖捕捞、到岸装卸、加工包装、仓储运输、质量管控等环节的冷链物流设施装备,支持冷链全链条无缝对接和安全温控数据共享。

2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三)果蔬冷链物流。

1完善果蔬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适应市场需要,推动果蔬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产地预冷、初级加工、保鲜储存、冷链运输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建立跨地区长途调运的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反季节销售,提高优势特色果蔬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针对农产品销售难、流通损耗大等问题,在重点城市周边规划建设服务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产品加工、储存及配送中心。

2助力打造果蔬产品品牌。

围绕特色果蔬优势产区,拓展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交易展示、安全检测、溯源查询、统仓统配等功能,增强果蔬产品品控能力,完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证配套,着力打造长白山寒地蓝莓、长白山葡萄、优质蔬菜、草莓等特色鲜明、品质一流的农产品品牌。

(四)医药冷链物流。

1保证经营药品质量。

严格施行低温药品运输、储存和配送管理要求,推行“互联网+医药物流”,变革终端配送模式,打造集中转、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结算于一体的医药供应链服务体系。严格执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冷链(运输、贮存)管理指南》和《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GB/T28842-2021)要求在医药冷链运输、储存等环节配备相应管理人员改善冷库(冷藏库)、冷藏车、冷藏柜、冷藏箱等硬件条件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过程控制。

2提高第三方医药物流专业化水平。

鼓励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提供冷链物流服务解决医药生产、经营企业自营冷链物流利用率低、重复投资等问题促进我省医药产品冷链物流走向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从政府层面综合统筹布局医药冷链物流园区培育专业化医药冷链物流服务主体在场地、税收、金融、人才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3提升医药产品应急保障水平。

统筹将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纳入国家应急物资保障平台整合行业医药冷库、车辆、标准化载器具等资源健全应急联动服务及统一调度机制从而提高医药产品冷链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特别管理机制保障紧急状态下疫苗及其他医药产品冷链运输畅通和物流过程质量安全。

(五)乳品冷链物流。

1推进奶业产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鼓励规模化乳制品企业依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作业安全、无污染原则建设升级冷链物流设备配备生乳专用恒温运输槽车支持牧场、奶农合作社、养殖小区、生鲜乳收购站等建设生乳冷却设施提高生乳冷却、储存、运输一体化运作效率和温度质量管控水平。

2优化乳制品全程冷链物流系统。

发挥龙头乳制品企业以及电商、连锁超市等流通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物联网与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对各环节实时监控,配套建设与乳制品生产加工相适应的冷链储藏、运输、销售网络,规范温度控制管理,推广新型低温液体运输车、冷藏车,完善从原材料至消费者的乳制品全程冷链物流系统。(六)速冻食品冷链物流。

1构建速冻食品全流程服务体系发挥我省速冻食品生产优势,引导速冻食品产业集聚区、龙头生产企业对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产销冷链集配中心,打通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冷链服务链条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与调制食品》(GB19295-2021)要求,加强对速冻食品的抽检、监管,构建速冻食品冷链过程质量快速检测体系,完善冷链物流服务追溯体系。

2提升速冻食品消费保障能力顺应快节奏生活方式,大力发展速冻食品加工项目,向健康、方便、国际化的食品消费方向发展拓展速冻食品线上线下流通新渠道,提升末端配送服务效能,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适应连锁餐饮、团餐等标准化、流程化经营要求,依托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中央厨房等设施,积极发展速冻类标准食材、食材半成品供应链,提高品控能力。

九、积极推进冷链物流创新升级

(一)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

1加快冷链设施数智化建设。

升级改造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温控设施健全与冷链物流相配套的查验与检测基础设施提升冷链物流监控数字化水平。支持冷链龙头企业依托物流枢纽整合冷链资源新建数字化智能化等高端冷库建设冷链物流数智化中心扩建冷链物流数智化中转基地。鼓励市(州)政府大型物流园区和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冷链物流技术创新中心。

2加强数智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的应用强化数据整合和资源配置能力实现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流大融合实现及时准确高效数据处理合理安排采购库存配送等服务提高冷链物流数字化智慧化服务水平。推广自动立体货架物流机器人智能分拣清洗和加工包装设备等智慧化冷链物流装备应用打造自动化无人冷链仓。(三)推动冷链物流模式创新。

优化“冷链物流+”发展环境推进“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新零售”等业态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探索创新“用地混合功能混合”的冷链物流园区业态模式。积极推进我省中欧班列口岸平台建设大力支持“长满欧”和“长珲欧”国际货运班列开展国际冷链运输业务。推广“网络化冷库+生鲜加工配送”“连锁直销+冷链配送”“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型冷链物流业务模式。围绕长春、珲春、吉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长春兴隆、珲春综合保税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鼓励企业发展农产品跨境电商,开展进口和出口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与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加强基础设施、生产能力、设计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化冷链流通组织,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由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

十、加速冷链物流低碳发展

(一)加强冷链全程碳排放统计。

1明确低碳冷库建设评估标准。

2推进低碳冷库新建改造。

在新建改造冷库时充分考虑地区的环境、资源、经济与产业等特点,在设计使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鼓励新建冷库采用绿色低碳技术,推动现有冷库绿色改造,充分利用人防工程等存量资源,建立公共型低碳冷藏冷冻库。支持冷库新建改造,给予适当补贴,加快冷库低碳转型。

(三)推进冬季节能减排。

1利用冬季低温期。

我省冬季气温较低,可充分借助环境低温的自然条件,降低冷库、冷藏车能耗,利用“冬歇期”安排进行制冷设备、系统等的维护、保养,减小设备运行压力。在保障食品安全卫生条件情况下,新建改建临时小型天然冷库、中转场所,开展符合规定的天然冷冻、冷藏作业,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不必要能耗。

2合理利用保温材料。

对于部分易冻损生鲜食品与药品,需在冬季采取针对性保温措施。为降低能耗及保温材料消耗,鼓励低碳可回收保温材料的应用,选择绿色环保隔热材料,减少铝箔保温袋、泡沫箱等一次性保温材料使用数量。

(四)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

十一、强化冷链物流全方位支撑

(一)推进冷链物流标准建设。

1梳理完善冷链物流标准。

2加大冷链物流标准宣贯实施。

组织开展论坛、座谈、展会、培训研讨等专题活动,加大对标准化的普及和宣传力度,提升冷链物流企业服务标准化意识,增强标准化知识储备,加强标准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培养,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参与标准的研制,强化标准应用实施。加强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全省冷链物流企业标准化发展。综合运用行业准入条件、生产许可、合格评定、行政执法、监督抽查等手段,推动标准实施。(二)完善冷链物流统计体系。

开展冷链物流调查,全面掌握市场规模、行业结构、人员设施设备等情况,科学制定统计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冷链物流统计制度,单列冷链物流统计体系。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营运平台作用,利用冷链物流信息平台的统计数据分析行业状况、发现问题、研判趋势,为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三)加强冷链物流市场主体建设。

1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

引进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国内外知名冷链物流企业,重点引进涵盖产地预冷加工、保鲜运输、销地冷藏等业务的全产业链型冷链物流企业,建设一批集配送、零售和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冷链物流配送终端项目,统筹国内消费市场和国际供应市场,发挥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2支持本省企业做大做强。

支持本省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业务融合和流程再造,对“小散乱”的冷链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提升冷链物流企业公共化、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质量认证、信用等级评定和星级冷链物流企业评定。鼓励生鲜农产品生产企业向下游发展,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围绕冷链细分领域、特定场景培育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提高精益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能力,满足不同产品个性化、多元化冷链物流需求。

(四)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

十二、加强冷链物流全链条监管

(一)健全监管制度。

1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2健全政府监管机制。

完善协同监管机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规范性和透明度,着力解决好“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分品类建立完善日常巡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重点检查、专家审查等相结合的检查制度,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入市查验溯源凭证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分类监管、重点监管、协同监管、精准监管的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对注册、处罚、消费维权等数据的分析利用,为政府决策、部门监管、企业经营提供服务。(二)创新行业监管手段。

1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鼓励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性约束和惩戒机制,发挥其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并监督会员遵守,对失信企业依法依规实施奖惩。建立冷链物流企业信用记录,并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将企业信用信息通过“信用吉林”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吉林)依法向社会及时公开。

2强化冷链物流社会监督。

探索建立行业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模式。鼓励生产及销售企业引入二维码信息查询系统,供消费者查询产品采用标准和流通环节储运温度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建立举报人奖励机制,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冷链物流监督,营造社会共治氛围。

3加强冷链物流日常监管。

1完善检验检测检疫体系。

依据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标准化法等,完善果蔬、肉类、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等产品检验检测检疫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各环节冷链产品检验检测检疫的相互衔接与工作协同,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加强冷链产品检验检测检疫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完善应急检验检测检疫预案,实行闭环式疫情防控管理,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2提高检验检测检疫能力。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工作力量,尽快配齐必要的冷链产品检验检测、执法取证、样品采集、质量追溯等设施设备。优化冷链检验检测检疫站点布局,增强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专业技术机构冷链产品检验检测检疫能力。严格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跟踪评价和能力验证,加快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和市场中介组织,提升市场专业化服务能力。优化提升口岸/属地检查、检疫处理、实验室检验等流程,推动冷链产品检验检测检疫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及跨区域信息互通、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3严防疫情疫病输入。

十三、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协统筹推进规划细化落实。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以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的冷链物流发展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协调农业农村、商务、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管、邮政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共同推进规划实施,认真研究和解决冷链物流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评估。

(二)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冷链物流要素保障。

(三)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冷链物流营商环境。

(四)强化疫情防控,保障冷链物资安全供应。

加强党的领导,政府统筹安排,发挥行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作用,依据《吉林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吉政发〔2021〕30号),加强抗疫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研究,制定冷链物流保供应急预案,并定期对预案进行演练和修订,提高疫情防控期间冷链物流应急响应速度。摸清我省冷链物流人员、企业、设施设备等资源情况,及时对冷链物流各类资源进行备案,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确保在疫情突发时实现冷链物流资源的快速调动。制定冷链物流全过程的卫生和消杀标准,优化冷链物流在不同环节“货与场”的消杀及人员管控,实现疫情防控期间冷链物流闭环管控,严防疫情输入、扩散、蔓延,全方位保障物资供应与居民安全。

THE END
1.吉林市东北亚农产品批发市场营业时间本地生活目前东北亚农产品批发市场营业时间为每天8:00至18:00。补充资料:根据全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东北亚农产品批发市场从3月30日起进行了封闭管理,蔬菜交易改为在市第三十中学临时交易场地进行。封闭后,市疾控中心对东北亚市场涉疫区域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多次终末消毒及消毒效果https://www.bendishenghuo.net/b304666.html
2.休闲食品市场休闲食品批发市场休闲食品城吉林市东北亚农产品批发市场(以下简称市场)是吉林市集蔬菜、果品、干调、肉品等综合的“一站式”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全国农...【查看完整】 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 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始建于1993年,是首批“农业部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近年来,水产品批发市场在...http://www.6888.tv/market/
3.东北亚超市加盟费东北亚超市加盟费是多少钱?东北亚超市作为超市行业内知名的品牌之一,成立至今一直将品质和服务作为其最主要的经营理念,自创立起,便一直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等,其产品因款式新颖、做工精细、健康环保等优点,家喻户晓,自推出市场以来,一直深受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依靠着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如今东北亚超市的品牌知名度是越来越大,希望在...https://www.jiamengfei.com/xm/106649
4.#创业##朝鲜商品##不可辜负的美食#东北...来自东北亚小铺...“东北亚小铺朝鲜馆”是合巨企业中俄朝韩日五国商品销售连锁百亿品牌“东北亚小铺”的“子小铺”,也是合巨企业携手朝鲜外务省和亚太国际等多家中朝官方许可的跨境贸易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中国朝鲜跨境商品销售连锁直销馆。神秘朝鲜,全球瞩目,计划经济,自强自立;朝鲜商品,国营生产,品质保证,天然有机;出口中国,优中选...https://weibo.com/1170970972/KbkSdsPLc
1.供货配送方案(通用14篇)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加快发展生鲜温控供应链,推广“连锁直销+冷链配送”、“网络化冷库+生鲜加工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型冷链物流运作模式。(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畜牧兽医局、省邮政管理局)...https://www.wenshubang.com/fangan/2609437.html
2.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精选十篇)目前这种模式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农产品销售的网上超市, 如东北亚农产品批发市场, 吉林百姓网等。二是专门的农产品网上商店。如吉林省通榆县实施了农产品“原产地直销”计划, 在淘宝上线的旗舰店“三千禾”大力推介通榆的优质杂粮杂豆, 仅“双十一”前后的销售就突破了100万元, 有效解决了通榆“种强销弱、优质...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jei01x0.html
3.生鲜物流配送中心设计方案(通用16篇)建设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打造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省海洋与渔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商务厅、...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加快发展生鲜温控供应链,推广“连锁直销+冷链配送”、“网络化冷库+生鲜加工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https://www.ruiwen.com/fangan/6619191.html
4.新奥天天正版资料大全,深度解析与综合概述综述速冻食品摘要:新奥天天正版资料提供全面、深度的内容解析与综合概述。本书汇集了新奥公司的最新信息,包括产品介绍、市场分析、行业趋势等。通过深度解析,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公司的运营模式和业务特点。综合概述部分总结了公司的整体情况和发展前景,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参考资料。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奥公司,把握市场机遇。 http://www.hljhssp.cn/post/14396.html
5.营口市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十四五”发展规划营口市位于辽宁省中南部,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都市圈衔接点,北接盘锦市,南接大连市,东临鞍山市,西临辽东湾,是东北地区现有两个港口型的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之一。 营口市是辽宁的陆路交通重要节点,G15沈海、G16丹锡、G4513阜营、S19庄盖,四条高速穿过市域,G228、G305、G20...https://www.yingkou.gov.cn/govxxgk/ykszf/2021-10-21/7a112627-86d5-4cee-b41b-1940b5da1c39.html
6.中共大连市委办公室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连是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具备系统整合冷链物流资源、整体推进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和基础条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推动大连市冷链物流率先发展、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冷链物流发展基础、市场需求和服务功能,制定本行动计划。 https://dalian.runsky.com/2022-07/06/content_6202365.html
7.食品仓储配送项目文案范文(共6篇)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加快发展生鲜温控供应链,推广“连锁直销+冷链配送”、“网络化冷库+生鲜加工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型冷链物流运作模式。(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畜牧兽医局、省邮政管理局)...https://www.77cxw.com/fl/89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