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到了!快抢!”“怎么才5分钟就没了!”每年11月11日零点开始疯抢,24个小时之后各大电商捷报频传——您还记得这样的场景吗?
如今,随着线上购物节种类变多、战线拉长,很多人仿佛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零点蹲守的紧张。
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认为,消费者在购买一件商品时会得到两种效用:获得效用和交易效用。后者指的是商品实际价格与其参考价格之间的差别。交易效用通常使消费者作出欠理性的购买决策。打个比方,一件羽绒服标价2000元,“双11”零点突然改价成700元,此时,即便羽绒服不是刚需也有可能促使消费者下单。
在网络购物节推出之初,除了造势的电商平台外,整个大众舆论场也营造出浓浓“节日”氛围,出现了消费者攒着购物需求在购物节那天集中释放的独特消费场景。
但近些年,消费者获得优惠折扣的渠道越来越多,直播带货的出现,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还促使各大平台调整了发展策略。在“地板价”“秒杀”“天天双11、月月购物节”的宣传下,消费者发现,原来“过了这个村,还有其他店”。随着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社交平台也加入直播赛道,针对目标受众开展差异化竞争,购物平台日益分众化,单个大型购物节已非消费者首选。
获得交易效用的机会和场景越来越多,冲淡了消费者对特定购物节的期待。在这种环境下,购物节开始拉长周期,营造“优惠实在”的伴随式氛围,这是市场竞争、商家需求和消费者行为变化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百米冲刺演变为一场耐力赛,购物节逐渐变身为更高品质、更好服务与更本真需求的长久比拼。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