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6/NUMPAGES6食品加工厂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食品加工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说明:此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
目录
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4)
1.1农特绿色食品发展背景(4)
1.2项目提出理由与过程(7)
1.3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8)
1.4项目建设的条件(10)
第二章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14)
2.1项目法人所有制性质(14)
2.2企业主营业务(14)
2.3企业近三年经营销售情况(15)
2.4企业工艺技术水平(15)
2.5企业产品概况(15)
2.6企业人员结构及技术研发(16)
2.7企业主要获得的业绩、专利、资质、荣誉(17)
第三章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19)
3.1农特食品市场前景分析(19)
3.2项目建设规模(23)
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25)
4.1建设内容规模(25)
4.2技术实施方案(26)
4.3设备选型方案(35)
4.4工程建设方案(50)
第五章总图、运输、仓储及公用工程(51)
5.1总图布置(51)
5.2厂内外运输(54)
5.3给、排水工程(55)
5.4供电工程(57)
5.5通信设施(59)
5.6维修设施(59)
第六章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节能(60)
6.1环境保护(60)
6.2劳动安全(65)
6.3劳动卫生(65)
6.4消防(66)
6.5节能(68)
第七章项目建设进度(69)
7.1项目实施进度(69)
7.2项目建设管理(69)
第八章主要设备、土建工程招投标(71)
8.1招投标依据(71)
8.2招标范围(71)
8.3招标组织形式(71)
8.4招标方式(72)
第九章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73)
9.1建设投资估算(73)
9.2主要经济指标(75)
9.3建设期贷款利息(77)
9.4流动资金估算(78)
9.5总投资估算(78)
9.7资本金(79)
9.8用款计划(79)
第十章财经经济效益测算(80)
10.1财务评价的依据(80)
10.2营业收入、税金测算(81)
10.3总成本费用测算(82)
10.4利润测算(83)
10.5项目清偿能力测算(84)
10.6财务效益评价(85)
第十一章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86)
11.1定性分析(86)
11.2投资风险的控制(88)
第十二章其他附件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
附表1:财务评价指导标汇总表
附表2:资产负债表
附表3: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附表4:项目还本付息计划表
附表5:建设投资估算表
附表6: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7: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和资金筹措表
附表8: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附表9: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费估算表
附表10: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11: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附表12:利润和利润分配表
附表1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附表14: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1.1农特绿色食品发展背景
1.1.1项目国际国内现状
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农特绿色食品加工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已经成为农特产品加工业的重中之重。
1.1.2项目技术发展趋势
⑴管理机构及产品标准
⑵产品开发与生产现状
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农特绿色食品产品数目从1990年底的127种发展到2000年底的1831种,占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29个分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共中初级产品占30%,加工产品占70%。绿色食品实物生产总量达1000多万吨,使用的农田、草场和水面达到333万公顷,贸易额达到400亿元人民币。从全国来看,产品开发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省区,东北几省
区及江苏、山东等由于开发较早,产品数量也较多。
⑶农特产品加工业概况
近年来全国从事绿色食品生产和开发的省区和企业呈逐步上升趋势。2000年底,全国参与绿色食品开始的企业共有964个,企业年生产总值达到402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为285亿元人民币,税后利润17亿元人民币。2009年,我国绿色食品企业逐步发展到6003家,产品由127个发展到15707个,国内一些著名的大企业也开始积极申报绿色产品,从事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经营,如内蒙古伊利集团、中国蓝田集团、山东鲁花集团等。目前从事绿色食品开发和经营的国内上市公司达到20家,绿色食品产值达亿元的企业达到35家,在全国确定的15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中有12家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市场”的产业链条现已逐步形成。
⑷农特加工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特绿色食品发展中依然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一是绿色食品生产管理体系还不尽完善。当前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未能与国际接轨,组织管理体系还没有协调统一,尤其是农特食品的加工方式较为粗放和滞后。二是绿色食品开发力度明显不足,产品种类过于单一,精深加工水平不够,生产和加工还没有形成规模,农特产加工规模偏小、产品经济附加值低、食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较为突出,加工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能力偏弱。三是农特绿色食品的市场体系还未健全,包括无公害基地建设、产品冷藏保鲜、现代物流配送、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仍然较为滞后,一定程度影响和制约了农特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后劲。四是农特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现代营销体系尚未健全,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消费者对农特绿色食品的独有品质特点认知不足。
XX区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拥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
特征,境内气候环境优越,农特资源多样,农特资源丰富,盛产粮、油等农产品和柑橘、茶叶、香菌、木耳、天麻等经济作物,是全国特种绿茶和农特产品生产的优势区域。但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加工设施老化、生产工艺落后等因素,山区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传统农业发展仍呈现规模小、低投入、低产出、低科技含量“一小三低”的突出问题,导致在农业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关联体制创新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与农业县区相比有较大差距,现有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效益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所受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引进先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发挥规模效益,已成为当地特色农特产业壮大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1.2项目提出理由与过程
XX区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生态环境优越,农特资源丰富,盛产粮、油等农产品和柑橘、茶叶、香菌、木耳、天麻等经济作物,是全国特种绿茶和农特产品生产的优势区域。以茶叶、天麻等为代表的农特产作为XX区重要的传统经济作物,现已逐步发展成为富农惠农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但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加工设施老化、生产工艺落后等因素,山区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品牌多乱杂、质量参差不齐、经济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仍然存在,现有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效益优势和经济优势。引进先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发挥规模效益,已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
本项目结合国内外无公害农特产品市场需求和绿色有机食品发展趋势,充分依托XX区的农特产资源优势,加快绿色农特产品标准化加工基地建设,建立区域性农特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保鲜、质量检测、物流配送等专业化产销体系,将有利于转变XX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对于培育
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助推农业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可加快构筑我区传统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大通道,将满足和适应XX区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
1.3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1.3.1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区域,“三农”问题在我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够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形势要求紧迫。本项目建设充分依托山区农村的传统优势产业,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以产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带动和网络XX乡3万亩茶园、60万㎡天麻以及2000多亩蔬菜基地,积极推行标准化种植采摘模式,推广和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广大农特产原料基地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有效带动农民安稳致富,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将推动XX区西北山区农村、农业的发展进步。
1.3.2培植特色支柱产业的重要举措
茶叶、香菌、木耳、天麻是XX区西北山区的传统经济作物,同时也是惠农、富农的优势产业,直接关系到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就业安置等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但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加工设施老化、生产工艺落后等因素,山区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传统农业发展仍呈现规模小、低投入、低产出、低科技含量“一小三低”的突出问题,导致在农业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关联体制创新和新技术应用能
力等方面与农业县区相比有较大差距,现有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效益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所受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本项目着力发挥农特产品加工的产业集群效益,对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培植支柱型主导产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当地特色农特产业壮大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
1.3.3适应消费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提升,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是未来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当前,绿色食品产品开发已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区,产品大类包括粮食、食用油、水果、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奶类产品、酒类和饮料类产品等,其中初级农产品占30%,加工食品占70%。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国共有2000个产品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绿色食品实物生产总量达1000多万吨,贸易额达到400亿元人民币。除了国内市场消费外,到日本、欧盟等产品进口国家或地区,已全面推行绿色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来约束和规范生产行为,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因此,大力开发健康绿色食品,着力保障农特产品质量安全,是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
1.3.4助推农村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农业,是推动我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贯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持续获取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是解决当前我区森林开发不合理,农业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