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进货查验、入库贮存、疫情防控等关卡
一大早,记者来到靠近黄河南岸,位于郑州市惠济区的河南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以下简称“物流港”),物流港中一派繁忙景象,商户们都在忙碌地交易着。找到惠济区市场监管局大河路市场监管所所长张浩和物流港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张迅时,他俩已在这里检查食品安全两个多小时了。
“批发市场都是这规律——早上最忙,卸货多在深夜至次日凌晨时分,进货多在上午。”张迅告诉记者。他还自豪地说,这里的交易大厅6000平方米,里面的1000多家商户来自全国各地,冷库储存量28万吨,年交易额达700多亿元,可谓“买全球,卖全国”,因此抓好食品安全是头等大事。
张浩介绍,他们所对物流港市场的日常监管主要督促市场把好进货查验关、冷库入库贮存关、疫情防控进口食品市场流通关等方面,今年前三季度下达监管文书620余份,确保了整个市场的食品安全。市场内商户被评定为省、市、区食品安全示范店数量分别为1家、5家、16家。绝大部分商户风险等级评定为A级。“这里的海鲜,安全、放心。”他说。
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变被动为主动
这里有着一整套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记者看到交易大厅的墙上张贴着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示意图。示意图显示:由食品安全专干、一级网格长及监督员组成食品安全管理的头部,下设四个二级网格长分管西区、东区及交易大厅的食品安全,每个网格长下面又设有一名食品安全员。
张迅坦言,由于整个物流港商户多,管理难度大,网格化的管理有利于责任到人,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每个商户都是‘透明人’。”张迅向记者解释道,“商户都是一户一档,信息不齐全禁止进入市场。”他领记者走进交易大厅一个办公室内,只见商户档案都集中摆放在这里,不同片区商户的档案被规整在不同档案盒内,食品安全专干温新伟拿出一个档案盒向记者展示,档案盒中的档案袋上写着商户的姓名、联系方式及摊位号等信息。打开档案袋,里面存放着入场食品销售者基本信息表、食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书、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及营业执照等。
不仅如此,各个商铺都要亮证经营。记者随机走进几家商铺,看到每家商铺墙上都贴着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为随时提醒商户规范经营,墙上还张贴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这是物流港制订的,对食品进货查验、进销货台账等都作出了明确要求。
不合格产品禁入冷库入库前逐件消杀
食用海鲜,大多冷冻贮存、冷链交易,这对冷库提出很高的要求。这里的冷库怎么样呢?
穿过交易大厅,就来到了整个物流港的“心脏”——库容达28万吨的巨型冷库。刚走到冷库楼下,就感觉气温有些许下降,记者看到,每个冷库门口都摆放着等待卸货的商品,两旁的柱子上张贴着“重点阻断疫情传播渠道,坚决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红色巨幅标语。
张迅告诉记者,为阻断疫情传播渠道,物流港设32名消杀人员专门负责进口食品的消杀。入库之前,每一件进口产品都要进行六面消杀(即对产品的上、下、左、右、前、后进行全方位消杀)。
生鲜产品的储存离不开温度的控制,一旦冷库温控出现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那么这里的温度是怎么调控的呢?
但是停电了怎么办?管理冷库的高级工程师告诉记者,物流港的冷库采用的是双回路供电,万一大面积停电或者其中一条线路有故障停电时,另一条线路可以马上切换投入使用,确保永续供电。此外,冷库的温控系统还储存了近三年的温度监控记录,有需要时可以随时调出数据进行对比。
“溯源通”让消费者放心、国家放心
“物流港被确定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市场,并且这次疫情发生以来,从没检出问题,我们既能让消费者放心,又能让国家放心的管理体系和‘溯源通’起了大作用。”张迅告诉记者。
为了全面掌握冷链食品供应链流向,11月3日,冷链食品物防追溯系统——“郑冷链”上线启动仪式在郑州市惠济区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举行。11月16日,郑州市出台《进一步加强全市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工作方案》。11月19日,郑州市召开全市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会,对全市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再安排、再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