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日报讯(记者李丽钧)近日,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度受理消费者投诉情况。消费者投诉热点主要集中在食品类,生活、社会服务投诉,直播网购等七个方面。
食品类投诉频发高居不下
2023年全省消保委组织共受理食品类投诉4356件,占投诉总量的15.73%,较前一年上升了14.03%,上升幅度较大。
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有经营者以次充好、掺杂掺假、非法添加食品原料、售卖过期、霉变食品、“三无”食品;虚假夸大宣传,保健食品宣传预防或者治疗疾病;网购生鲜食品不新鲜,网购境外食品无中文标识、标签不符合有关规定;一些社区团购出售低价食品,进货渠道不明,存在安全风险等等。
消保委建议:消费者要注意选择正规购买渠道,查看食品标签内容、检验检疫证明等,远离低价低质食品。通过社区团购选择食品的,要慎重选择交易对象,注意保留食品介绍、服务承诺、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
生活、社会服务投诉集中在商家诚信缺失
2023年全省消保委组织共受理生活、社会服务类投诉3107件,占投诉总量的15.73%,同比上升9.48%,是投诉最多的服务类别,这类消费纠纷集中在餐饮、住宿、美容美发和摄影照片冲洗加工等消费领域。
消费者反映主要问题有:住宿环境差、存在安全隐患、收费不合理;经营者擅自变更预付费(卡)合同条约,拒不履行之前办卡时约定;变更经营地址、搬迁、停业、装修不告知消费者;美容美发效果与宣传时差异大或产品不安全导致过敏或强制消费等;摄影照片冲洗加工存在不履行合同、照片质量效果差等。
教培机构退费难
2023年全省消保委组织共受理培训服务投诉220件,同比小幅下降。
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有,因新冠疫情影响,一些办学机构不能按约定提供服务,也不退还费用。也有培训机构经营不善,趁机关门停业;培训机构服务质量差,存在夸大教学效果、夸大师资力量、编造用户评价等违法行为。有些培训机构教师无证上岗;随意作虚假宣传、保证性承诺,不按照协议的要求退费;有些培训机构对某些不符合职业资格考试条件的参训人员,伪造报名资质,承诺保过,事后又以各种借口拒不担责。
消保委建议:消费者也要选择合规的培训机构,不轻信口头承诺,在签订合同前,仔细查看合同条款,不要一次性缴纳高额费用,谨防培训贷陷阱和停业跑路风险。
珠宝首饰质量引发纠纷
2023年全省消保委组织共受理首饰及文体用品类投诉702件,其中首饰类投诉392件,占该类投诉的55.52%。
主要问题是,珠宝玉石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用虚假概念欺骗消费者;经营者告知成分不明确、不完整;金银首饰维修中,出现超出正常的金银损耗;有些饰品工艺、加工存在质量问题等等。
直播网购套路层出不穷
直播网购虽然给消费者带来了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乱象。
消保委建议:消费者要尽量选择信誉好的网购平台和正规有营业执照的经营主体。不要轻信带货主播的表演,特别是老年消费者,要提高警惕,谨防沉迷情感剧本,激情消费。购物前要对比同类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不要被商家“特价”“秒杀”“限量”等营销手段影响,做到购物自主。收到商品后要尽快查验,发现问题尽早与商家沟通,在时限内及时退换,同时注意保存商品单号、快递单号、商品宣传页面等信息,以备维权之需。
家电产品和售后服务质量还需提高
近年来,各类小家电、智能家电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短板明显。
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有:部分智能家电功能与实际不符、故障频发、部件不予保修、维修成本高;小家电质量参差不齐、维修困难,网上小家电以低价、新颖吸引消费者,但质量差,使用中容易出现故障;家电售后存在免费安装设陷阱,收费混乱,不留维修记录;通过非正规渠道找到的“黑维修”以非品牌维修冒充品牌售后,服务无保障,高额收费,发生问题索赔无路。
预付款消费有较大风险
2023年有关预付式消费投诉案件增长较为明显,并且涉及领域较多。
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办卡手续不规范。如故意不签订书面合同、不提供收费单据或发票。二是一些不法经营者以“限时充值有福利”“充值返利”为诱饵,吸引消费者高额充值,随后跑路失联恶意逃避债务。三是部分商家转让店铺后,后续经营者不履行此前协议、不同意此前优惠承诺、不承认先前赠送服务,或者设置不合理消费限制等。四是转卡收取高额手续费。经营者以格式条款规定消费者转卡需支付高额的手续费。
消保委建议:消费者在办理预付卡和充值前要保持清醒头脑,越是折扣力度大、消费周期长的,越要警惕商家跑路风险。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消费频次和消费习惯,谨慎选择一次性支付大额、长期的预付卡。同时,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尽量签订书面合同,并保管好经营者的宣传资料以及自己的付款凭证和消费记录等,便于在发生消费纠纷时能够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