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为政首”。食品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涵盖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精制茶制造和烟草制品业四大类别,承担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进入新发展阶段,立足陕西食品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培育食品行业竞争新优势,推动食品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需要。
陕西深鲨集团富硒预制菜生产车间
一、陕西食品产业蓬勃发展
(二)资产运营水平稳定,盈利能力总体靠前。陕西四大食品行业资产运营情况稳定,盈利能力在全省工业体系中总体靠前。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获利能力,集中体现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2021年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分别位居全省工业行业第13位、第9位、第5位和第1位;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资产运营情况,2021年规模以上食品四大行业分别位居全省工业行业第5位、第7位、第12位和第25位,资产运营指标均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
(三)优势产业实力增强,特色亮点不断涌现。由于产业规模、现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突出,乳制品、富硒食品和白酒产业先后入选全省24条重点产业链。羊乳产量与加工能力、羊乳制品产销量以及品牌数量均居全国首位。苹果产量、浓缩果汁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和货值均居全国第一。安康形成10余个门类的富硒食品产业体系,产值居全国各大富硒区之首。作为植物提取行业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植物提取产量居全国第一。以渭南“中国酵素城”为载体,形成国内领先的生物发酵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酵素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园区之一。
(四)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引领带动效应增强。全省食品产业营业收入达百亿元的有3家,达10亿元的有45家。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开展种养、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物流销售、文化旅游等全产业链经营,成为全省传统食品行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引领带动力量。截至目前,县域共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7个,国家级和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60个,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加快向园区聚集,累计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5个、农业产业强镇34个、食品工业强县24个,产业集聚发展提速增效。
(五)品牌建设步伐加快,绿色发展提升明显。实施品牌战略,全省食品产业不断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和产品标准化建设,创建区域公用品牌117个,有效提升了陕西食品的品质和形象,扩大了市场份额。现有中国驰名商标32个、陕西著名商标212个,全国影响力增大,辐射带动范围渐广,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成为陕西食品产业亮丽的名片。食品产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绿色制造工艺推广等有序开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成果明显。
(六)科技创新不断赋能,产业空间不断拓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趋势、推动国家“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依托优势科技资源,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聚焦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强化国际合作,加快食品产业科技创新步伐,拓展食品产业发展空间,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食品生物工程、绿色制造、食品检疫检测、主食加工、富硒食品、现代化养殖等一批食品产业层出不穷,丰富了食品内容,优化了食品结构,完善了食品产业体系。
二、陕西食品产业长足发展存在的现实困难
(一)生产集中程度不高,产业格局“小弱散”。全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数量较少、实力不强,中小微食品企业和小作坊经营主体2万余家,龙头企业和规模以上食品企业总量占比低,生产集中度不高,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产品质量保障能力不足,标准化生产程度低,集约进程缓慢,抵御风险能力较低,总体格局未摆脱“小弱散”状态。
(二)科创开发转化不充分,产业支撑弱化。陕西拥有丰厚的可食资源和国内领先的科创实力,但未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机制滞后,高校院所科研产出与企业需求错位,供求对接脱节,部分企业存在“短视行为”,专利实施率和产业化率处于较低水准。另一方面,食品企业多处县域,难以引进并留住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自主创新能力差,投入少,研发不活跃。
(三)要素集聚效能不强,产业发展受限。食品产业的主战场在县(区),由于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模体量相对较小,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不完善,吸纳先进生产要素集聚能力较低,受制于观念、技术、资金、人才、土地等多重瓶颈,本土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发展速度慢,战略规划、资本运作、新品开发及市场拓展乏力,难以突破区域局限成长为全国性企业,而外部引进的大企业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有限,本土龙头企业与全国性龙头企业的差距日益拉大。
(四)陕食品牌建设不到位,产业竞争低效。陕西食品品牌建设与品牌消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有品无牌”现象凸显,难以形成品牌溢价。一是地理标志产品注册保护和组织运用不到位,“重申请、轻使用”“重炒作、轻实效”现象普遍存在,市场秩序不规范,甚至一些龙头企业拒绝使用本地地理标志的标识。二是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品牌文化尚未有效整合,互促互赢的产业大品牌格局缺位。
三、推进陕西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立足省情,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制定布局食品产业专项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深度与中央和省上重大战略规划的紧密衔接。精细部署“一体两翼”战略格局,优化产业组织方式,强化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职能,重点突出富硒食品、预制菜、乳业、白酒、粮油、植提、小杂粮、魔芋和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产业体系,优化经济结构,提高食品产业竞争力和质量效益。
(二)顺应演进趋势,大力发展新兴导向产业。新兴导向产业是特定历史时期食品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产物,客观反映食品产业的实际生产力水平。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抓住工作主动权,大力发展新兴导向产业,不断推进陕西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顺应群众对高质量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建立要素完善的新兴导向产业体系,筹划建立产业大数据中心,全面掌握行业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富硒食品、功能食品、乳制品、预制菜和白酒制造等产业链的社会综合效益,助推我省创新驱动和加快转型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强化企业主体,加大创新成果有效供给。依托秦创原创新平台,开展全省食品科技资源配置调查,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对接做好基础工作。分行业实施技术创新考核评价,健全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环境,积极鼓励大型龙头企业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做精做特,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完善产业创新链条,推动科研成果快速就地转化应用。
(四)推进品牌战略,打响做亮“陕食”品牌。实施“陕食品牌”培育工程,加快构建陕食品牌体系,规范政府品牌监督管理,建立品牌动态管理机制,严打侵犯知识产权、仿冒伪造品牌等行为。一要擦亮一批“陕字号”金招牌,针对陕西“老字号”食品,鼓励地方传统特色食品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支持帮助非遗项目参与各类宣传展示活动。二要支持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将绿色安全、低碳达标、环境友好融入品牌价值。
(五)重视食品安全,构建科学长效共治体系。调动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加快构建“企业主体、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食品安全共治体系,树立“陕西食品”就是“放心食品”的市场形象。一是支持龙头企业创新供应链建设模式。支持企业通过各类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认证,要求企业赋予产品“全国商品可追溯信息查验标识”的全链防伪与可追溯。二是加快食品行业新型标准体系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导向,支持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并实现全覆盖。推进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大数据资源共享和应用,强化食品安全执监督管理。
(六)加强文化建设,夯实产业发展柔性支撑。立足陕西绵延深厚的饮食文化历史根脉,深入挖掘陕西食品文化价值,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食品产业文化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夯实柔性支撑和精神动力。一是依托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及协会学会,开展陕西食品产业文化研究和资源调查,建立陕西食品产业文化资源库,规划建设一批食品产业文化标志性工程。二是制定陕西食品文化赋能产业发展计划,开展“文化+企业+产品”系列活动,实施产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认定食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设立食品文化示范教育基地等,创作各类文艺作品,推出系列融媒体产品,面向国内外讲好陕西“食品故事”。
[作者系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高级农艺师、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