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到2023年1月1日,一度重症肺炎合并双侧胸腔心包积液的新冠感染者陈先生(化姓)与他的59位病友一起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跨年”。“医生告诉我,预计这两天可以转出,真是最好的新年礼物!”陈先生说。
14岁少年从重症心肌炎逃生
12月31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普通病房里,14岁少年小乐(化名)安安静静地等着医生来查房,此前刚度过六天危重期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是新冠疫情暴发3年来省医遇到的第一例疑似新冠感染且严重心肌炎的儿科病例。
一场生命拯救随即展开,小乐被送进儿科重症监护室抢救。
22时20分,小乐复查新冠病毒抗原为阳性,伴随着紧急吸氧、心电血压监护、建立静脉通道,转入新冠阳性重症病房,此时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小乐已经左右心室、左右心房均明显扩大,左右心室收缩功能显著减退,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左室射血分数只有33%!床边多学科会诊,根据病史体征及检查结果,结合小乐半年前胸片心脏大小正常,明确了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衰竭诊断。
幸运的是,经过专家们药物为主的积极治疗与监护,足足6天,小乐终于脱离随时死亡的风险,从重症病房转出,做进一步治疗。
门急诊量在回落,重症救治正临考
急诊医生蔡佳驹透露,他所在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排班“四班倒”,这几天每个班都平均要进行10例左右的急诊抢救,日均收治40-50例患者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或各个新冠感染救治小组。
因重症救治病床持续满员,广州地区医院纷纷创新救治机制,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兜底”。
刚从医护减员里缓一口气的多家医院,部分医护人员带病在岗,增援医护负责非重症急诊患者的诊治,释放急诊科医生力量负责急诊重症患者的救治。
▎门急诊直击
南方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市内三甲综合医院等,近日同样观察到类似的就诊量回落情况。
“(发热患者的量)这几天似乎看到了下降趋势。”来自基层的越秀区大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赖国彬医生也表示。
◎医务人员逐渐返岗
12月19日晚上10点,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天河院区产科副主任医生赵莉娜完成当晚的第3台阳性产妇剖宫产手术,走出手术室的她筋疲力尽,没有力气走回办公室,只得就地坐下,短暂休息补充体力。当天白天,赵莉娜已在门诊看诊一天。彼时,她是该院天河院区产科唯一未感染新冠病毒的医护人员,已连续多日坚守临床一线。
实际上,赵莉娜所面临的工作节奏是当时大多数医护的缩影。
不少医疗机构都表示,正逐步渡过最缺人手的“至暗时刻”。
“本周起,医务人员病愈返岗率达到70%,经过适当的休息后,大家坚守在岗位上,情况逐步好转。”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姚和瑞介绍说。
“目前基本上是平稳地过渡过来了,感染后的医务人员基本都返岗了,还有部分没有感染的,继续做好防护。目前医务人员人手是够的。”彭劼说。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表示,随着人员逐步回归岗位,增援急诊的人数也将不断增加。
◎就诊高龄症状偏重患者比例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受访医院都告诉记者,在近日就诊的发热患者中,明显观察到高龄患者的比例正在上升,且临床症状整体来说也比前期的就诊者偏重。
“很多头晕、乏力、胸闷、气喘、气促的,支气管炎、肺炎增加,需要用到激素类药物的比例也上升了。”赖国彬说。
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约占急诊收治人数的三成到四成。“目前急诊收治的病人中,重症约占三成到四成,其中要上呼吸机的危重症病人约占4%-10%。”该院医务科科长、急诊科副主任余涛表示,两个院区急诊科接诊的多为感染了新冠病毒且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其中老年人就诊人数是往年的3-5倍。
据分析,经过前期的科普引导,目前许多轻症患者都采取居家自我照护的方式;另一方面,重症和感染高峰相比有滞后,外出活动较少的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的感染高峰或和青壮年相比有所延迟,因此造成早期年轻感染者多、症状较轻,近日老年感染者增加、症状较重的情况。
▎重症救治直击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逸仙重症医疗突击队”迎战
“广州新冠疫情高峰期已经到来,且平台期会持续两到三周!”12月3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如是说。
急诊收治的重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缺氧,采取呼吸支持治疗,通过高流量吸氧、气管插管、无创呼吸机、俯卧位通气等办法改善症状。医院原有90多个重症监护床位,目前已可扩充到180个重症床位。
“目前医院重症床位使用已经达到80%。这次增设的重症六区和七区位于南院区博爱楼后座,前天北院区岭南楼16楼也腾空一层楼设置为重症八区,这三个病区总共增设了90张重症监护床位。”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姚和瑞表示。
一下子ICU床位翻倍,医护人手能跟得上吗?宋尔卫院士介绍,来自医院各科室的100位年龄在45岁以下的医生组成“逸仙重症医疗突击队”,充实到医院新增设的重症六区、重症七区、重症八区,投入ICU专业培训和急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医院3个综合ICU和7个专科ICU,原有400多人的第一梯队ICU医疗力量,现正招募300人组成第二梯队,成为救治的新生力量。
另一方面,该院获得广州市卫健委和兄弟单位的支持,筹集到一批生命支持类、急救类设备,确保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成立26个老年感染者救治小组
“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我们要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兜底’!”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田军章告诉记者,医院刚刚召开了全力收治急危重症患者工作部署会,以各临床科室为单位,成立了26个老年感染者救治小组,全力做好老年重症患者的收治、救治工作。
在省二医,近日明显发现急危重症患者就医需求增大,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老人急诊就医时大部分都合并基础病的急性加重。
为有效遏制病情加重,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省二医建立了“1+X”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多学科团队覆盖呼吸、心血管、脑血管、肾脏、消化、外科、内分泌、血液及重症医学等专业,同时确保中医、营养、康复等全程参与。
“我们每8小时换次班,每个班次的人员配置做到多学科构成,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应对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邢锐表示,多学科团队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各司其职、各展专长,将大大提高老年重症患者的医疗质量。
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进行危重细分,采取“一人一策”开展精准救治。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主任医师孙瑞琳表示:“目前,科室病房60张床位已经全部收满,80%为老年人,我们按照危重症、重症、次重症分类救治,同时积极防治感染、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多家医院反馈收治资源充足
记者在现场探访中发现,广州地区多家医院反馈,面对急重症救治高峰,通过扩容增配等措施,将可提供较为充足的收治资源。
针对儿童患者增多情况,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整合院内儿科病房资源,打破专科界限,设置新冠感染儿童病房。对院内儿童ICU资源进行整合,成立院内儿童重症救治专家组,针对每个病人制定详细救治方案,举全院之力保儿童重症救治安全。针对孕产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增多的情况,为保证母婴安全,省妇幼专门开辟隔离病区50张床位收治合并新冠病毒感染孕妇,并抽调全院妇产科医生支援产科病房及隔离病区,保证救治力量。
▎专家访谈:“扶着,背着,抬着,跨过这道坎”
记者(下简称“问”):现在重症收治情况如何?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孙瑞琳(下简称“答”):我们科共60床,从12月10日至今处于满员状态,超过50名医护绝大部分阳康回来了,每班医护都是“脚不粘地,忙到飞起”,正开足马力救治重症患者。
问:患者是怎么样的重症病情?
答: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重症肺炎,肺影像学表现较为明显,比如双肺斑片甚至病灶范围较广的人们所谓“白肺”,根据新冠病毒核酸检测Ct值归类为病毒感染重症肺炎;一类是基础病加重合并重症肺炎;还有一类是病毒性肺炎症状不重,细菌感染严重,出现低氧、呼吸困难等状态。
问:对重症患者如何实施救治?
总的来说,在这波感染中,患者因为免疫力低、基础疾病尤其是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储备功能差,成为一道坎,而守着最后一道防线的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扶着他、背着他、抬着他,跨过这道坎。
问:对于预防老人发生重症,您有什么建议?
答:首先,建议老人、老人的子女,要格外重视个人防护,能不感染尽量不要感染;其次,当前非常注意老人的身体状态,积极处理咳嗽、退热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很多老人营养状况比较差,不想吃东西,机体免疫力差,而且心、肺、肝、肾等功能储备不好,当打击来临时,别人能抗得住,他却成为“历劫”,建议平时就要注意坚持治疗、稳定基础疾病,保证营养,储备机体抗打击力。
还要提醒的是,目前各大医院都开设了互联网医院,线上就可实现实时视频问诊,这么好的医疗资源,对于轻症、普通型患者获得及时诊疗,专业指导,避免耽误病情,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雪华、伍仞、任珊珊、张青梅、王婧通讯员:郝黎、朱健、何昊书、李雯、刘文琴、林伟吟、刘丽芳、张灿城、刘元铃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杨耀烨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杨耀烨、何雪华部分图由医院提供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