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社会实践,改变了他的后半生。20年间,他去江西10多次,帮助援建2所希望小学,个人长期结对20多名学生,为400多名学生牵线找到结对者……期间,他虽然因为心脏搭桥曾在生死线上徘徊过,却从未停止过爱心助学事业。在他的带动下,身边人也纷纷伸出援手,让这场爱心“马拉松”绵延不断,一场涤荡人们心灵、崇德向善的新风悄然兴起。他是上海大学退休教师、曾任上海大学文明办副主任的沈启华。
漫画:“沈爷爷”20年自发帮困助学。资料图片
一双双求知的大眼睛,让沈老师与贫困生结缘。
1994年的暑假,上海大学嘉定校区照例开始筹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这一年的活动临时落到了沈启华身上。于是,52岁的沈启华怀揣上海大学师生捐助山区贫困学生的2万元钱,带领一批大学生到江西省浮梁县经公桥镇社会实践。即使是今天回想起来,那里的所见所闻都让沈启华感到震惊和心酸。“房子都非常简陋,嘉定地区养鸡、养猪的房子都比这个好。特别是有一家,四个人一张床,四个人一床被子,床是用石头垒起来的,上面是板。这个房子是四面透风的。吃什么呀,我们一看,锅里就是地瓜一只,菜就是地瓜的茎。”有些家庭穷的连买种子的钱也是借的,又哪里交得起哪怕只要几十元的学费?让这个闭塞山区落后的,不仅是贫困,更多的是愚昧和无知。尤其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下,“做做农活、早早嫁人”便是当地绝大多数女孩的全部生活。破烂透风的教室、满身补丁的衣裤和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深深地刺痛了沈启华的心。他将带去的所有钱和衣物都送给了村民们,仅仅留下了回家的钱。沈启华还决定资助计文娟、施秀琴两个女孩,帮助她们读完初中。两个孩子成绩都很好,如果仅仅因为贫穷而放弃学业,这是做了几十年教师的沈启华不忍看到的。
1994年正是希望工程刚刚兴起的时候,沈启华等人的善心如同一缕凉风,吹散了七月小镇湿热的空气。临行时,依依不舍的村民们一直送到村头的车站,在车辆刚刚启动的瞬间,一对不知该如何表达谢意的祖孙,竟然双双跪下。震撼中,一种责任感与同情心从他心底油然升起。“在那一瞬间,我意识到,这里的人们太需要帮助了,自己的后半生,也许从此再也割舍不下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沈启华说。回到上海后,薪水不高的沈启华将做班主任每学期70元的津贴、监考一次5元的费用一点点攒起来,都寄给了孩子们。不仅如此,每年他还主动再多捐助一两个贫困孩子上学。2003年,老沈退休了,助学的热情一点儿没减退。他要求自己每年帮助10名困难孩子结对,打算在退休10年后帮助100个小孩,而如今年已古稀的他已经结对帮扶了246个小孩,募集的资金按当地生活水平可以让940人上一年学。此外,沈启华自己长期结对的20多名学生,每人资助500元。
二十年过去了,计文娟、施秀琴早已长大成人了,但是她们依然和沈老保持着通信,信的开头,依然亲切地叫着“爷爷”:“山里的女孩很少能读到中学,一般都早早地嫁人,帮家里做做农活,一辈子就在山里。很幸运我能遇到爷爷,因为您,我开阔了眼界,有了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未来。真的感谢爷爷!”在孩子们的心中,沈爷爷带给他们的不仅是金钱的资助,更是亲人般的惦记与温暖。沈启华资助过的一位学生在给他的来信中写道:“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关怀,而不是爱心活动过后的忘却。很少人能像沈爷爷一样,二十年来坚持给予孩子们关怀。我想说声:爷爷,你真棒!”
一座座希望小学建起来,沈启华的“好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第一所希望小学建起来了,沈爷爷的心愿只完成了一半,他还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亲自捐资建希望小学”。
时隔10年,沈启华的助学梦终于圆满了!身为上海一家企业副总的大女婿再次出资20万元,帮助丽阳中心小学重建,真正圆了岳父“亲自捐资建希望小学”的梦。
更令沈爷爷欣慰的是,早期结对的女孩庄玉萍,大学英语系毕业后“接过爷爷的爱心接力棒,把希望带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她放弃去沿海地区就业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地处穷乡僻壤的丽阳中心小学任教。在希望工程的雨露下长大的施秀琴也成了当地希望小学的老师,继续浇灌着新的希望之苗。受助——感恩——回馈,就像沈爷爷设想的那样,这个贫困地区教育真的开始自我“造血”了。
多年的爱心助学,沈启华投入了数不清的的金钱和心力,家人就没啥说的吗?其实,沈启华最初助学是瞒着家人的“地下工作”。当年教师待遇并不高,沈启华每月工资也就两百多元钱。一家四口住的还是二十多平方米的简式公房,连卫生间都是和邻居合用的。妻子以前是农村户口没工作,大女儿刚刚毕业,小女儿还在读大学,到处都要用钱。他怎么敢把助学的事说出来呢?直到小女儿沈磊读大学时一直抱怨父亲吝啬,给的零花钱太少,他的事才被“揭穿”。沈磊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爸爸的一张汇款单,“想不到爸爸平时一向俭省,对外人却那么大方,一给就是200元。”沈磊有点不高兴,就将此事告诉了妈妈。沈启华的妻子想到家里还有2个正在上学的女儿,她劝丈夫放弃助学。沈老师二话不说,带着妻女来到了江西山区,看到那里贫困的情景,妻子流泪了,背着丈夫偷偷塞给孩子50元钱。“那是96年,我们和爸爸一起去了一次山里,触动特别很大,那种穷困不是我们这些大城市的孩子能想象的。现在我们都很支持爸爸。在爸爸的影响下,我也资助了个小孩。”沈磊说。女儿们工作后,继承了老爸的“衣钵”,每人结对一个孩子,这让沈启华极其欣慰,自己的“希望事业”后继有人了!
不仅是女儿们,随着沈启华事迹逐渐被传开,他一个人的“希望事业”变成了更多人的“希望工程”。“当时有不少人找到我,都表示要献爱心。有一个女同志,说要捐助一个学校,但是不肯张扬。愿意献爱心的人很多的,不一定很有钱,也不图回报……”沈启华说。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上海各界已在景德镇结对帮扶了246名学生。在这批爱心人士中,汇集了上海的教师、医生、公务员、学生、农民等各界人士。随着一个个助学对子的结成,沈启华用真情搭起了一座沪赣“爱心桥”,孩子们口中的“上海爷爷”名副其实了。
2007年景德镇市举行首届“感动瓷都十佳人物”评选活动,上海好心人“沈爷爷”成为入选“十佳人物”的唯一一位非当地人士。2011年9月,沈启华同志被上海市文明办授予“上海好心人”称号,2012年被评为嘉定区十大杰出人物提名奖。2013年获得“嘉定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提名奖”荣誉称号。2014年9月,沈启华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身边好人。
“‘希望工程’浮梁行,结对助学两地情,扶贫帮困一片心,转眼不觉二十年。”从1994年到2014年,整整20年,沈启华从一个人偷偷助学,到带动一家人扶贫助学,再到动员社会力量合力助学,他的爱心使他多了无数个孙子孙女,获得了很多赞誉。如今,年已古稀的沈启华老师身体不怎么好,可是对孩子们的牵挂却一点也不少。受助学生的学业完成如何,完成学业的还要惦记着帮他们就业找工作,找了工作的还思量着他们能成个好家。一想起孩子们,他会翻看自己的《“爱心缘”纪念簿》,一张张老照片映入眼帘,画面中有景德镇的乡村学校,有结对帮扶的困难孩子,还有孩子们长大后的结婚照。“看到他们的照片,我就开心!”沈启华说,“现在儿孙满堂,只要有能力,我会继续把爱心传播下去。”
2012年,沈启华获悉余嘉希望小学和丽阳中心小学缺少艺术类教师。他立即组织发动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的大学生们,利用暑假前往江西景德镇,为孩子们义务开设美术、英语、音乐等艺术类课程。从2011年起,经他牵线搭桥,嘉定区启良中学师生们也加入到了献爱心马拉松接力赛之中,嘉定镇街道花园弄社区的居委干部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捐钱捐物。
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乏善心和爱心,但很多人缺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显示感动的勇气,一种传递感动的行为。传递感动,就是传递“正能量”。沈启华用他的实际行动,穿透了世间的冷漠,用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理,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怀,传递着这份爱与感动。当一个人被感动之时,也是他的爱心和善心被触发之时。所以,又有了那么多和沈启华一样的人们,默默地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现的是爱心的接力,让人们为之感动,让人们感到温暖,因为它传递的是正能量,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