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张某,中年男性,因“病毒性脑炎、症状性癫痫、硬皮病、呼吸衰竭”入住ICU,入室时患者神志不清,入室后立即予经口气管插管,插管过程中出现置管困难,气管插管无法下送,医师反复尝试后送入气管插管,查验气管插管位置正确,且置管深度合适,予气囊充气,气囊漏气;随即利用导丝进行二次气管插管,仍出现气囊漏气;护士发现患者颈前胸骨上窝有一瘢痕,经询问医师,得知患者曾有气管切开史,存在一定程度的气道狭窄,予重新准备气管插管,充分润滑并测试气囊后,经导丝第三次更换气管插管,气囊仍漏气,随即查看患者口腔,发现患者右侧上颌一牙齿边缘残缺锐利,通知医师更换气管插管进入方向,插管成功。
案例思考讨论:
1.全面评估,不可或缺:
在行气管插管操作前,须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特别是对于有气道狭窄或气管切开史的患者,应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风险评估,实行个体化应对策略,避免意外的发生。本案例中,虽然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牙齿以及气道狭窄做出了评估,但是患者存在张口受限,且护理人员未及时充分清除口腔分泌物,导致不能充分暴露患者口腔及气道的情况,无法做到充分评估。
2.重视细节,细致观察:
护理人员因为发现气囊漏气而引发思考,将可能造成患者插管困难的原因一一剖析,并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患者颈前胸骨上窝的瘢痕和牙齿边缘的残缺,这些细节对于气管插管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3.缜密思考,分析排疑:
(1)为什么气管插管过程中会出现插管困难?
①患者患有硬皮病,硬皮病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结缔组织疾病,会导致患者口周皮肤发紧,张口困难,患者的口腔不能完全暴露,导致医师插管时气管插管进入和调整的角度受限。同时病可导致皮肤及内脏器官变硬和纤维化,进而影响气道结构,使气道变得狭窄,增加了插管的难度。
②患者既往有气管切开史,这可能导致气道瘢痕形成,进一步加剧了气道的狭窄程度,使得气管插管时送管困难。
③体位和解剖因素:此患者当天入院由于患者人数较多、护理人员有限,因此床位位于加床,导致医师进行插管时床头位置狭窄,影响操作体位及舒适性,加之患者肢体僵硬,未充分暴露气道,导致气管插管时送管困难。
(2)气囊为何频繁漏气,是气管插管的质量问题,还是另有原因?
①气管插管质量问题:气管插管本身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如气囊材料老化、充气阀门损坏等,都可能导致气囊频繁漏气,但从第二次插管开始,气管插管均经过检查,不存在质量问题。
②气管插管型号不合适:如果气管插管型号与患者气道大小不匹配,可能导致气囊密封不严,从而出现漏气现象,但是经过对损坏气管插管的检查,确认并非气囊密封不严,而是使用过的气管插管存在严重的漏气现象。
③气囊充气不足或过度:气囊充气不足可能导致密封不严,而充气过度则可能导致气囊破裂或漏气。经过气囊压力表进行充气,确认气囊压力充气在适宜范围内,不存在充气不足或过度的现象。
④排除前面的因素,护理人员认定原因来自患者自身:随即检查患者口腔,发现医师前三次插管均由右侧口腔进入,查看患者右侧口腔,发现患者右侧上颌一牙齿边缘残缺锐利,通知医师更换气管插管进入方向,插管成功。
4.警惕失败,预见护理:
5.对于困难气道我们应该如何警惕并做好护理配合?
①评估与准备:首先,应彻底清除口腔分泌物,对患者的气道及口腔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再了解是否存在道狭窄、解剖异常或其他可能影响插管的因素。基于评估结果,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
②协作与沟通:在进行插管前,护理人员应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医生的操作习惯、预计的困难及应对方案,这有助于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
③患者体位:在插管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保持合适的体位,以便医生更好地进行气管插管。
④密切监测:在气管插管过程中及插管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⑤记录与反馈:对于每次困难气道的插管过程,都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操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信息,这可为其他护理人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医生反馈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插管效果,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胡静,王丽.重症医学科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4):185-187.
[2]张伟,李娜.气管插管困难患者的处理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5):753-755.
[3]杨帆,陈芳.气管插管气囊漏气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国医学装备,2023,10(2):128-130.
[4]王丽霞,赵丽.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患者气道狭窄的识别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1):71-74.
[5]高峰,陈慧.气管插管患者气囊管理的最佳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22,22(6):867-870.
[6]杨帆,张伟.硬皮病的临床特点与诊疗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3,27(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