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广州市荔湾区芳村片区(鹤园小区除外)恢复对外人员和交通通行,而在鹤园小区的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与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等组成“三人小组”,仍在持续为居民提供暖心服务保障。已进驻鹤园近一个月的他们,收到了一些特别的信件。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封封感谢信,了解每封信背后的感人故事。
“吴伟雄爷爷”给“吴伟雄”写了封信
“吴伟雄,今天又是你来帮我们做核酸啊?”一位七旬大爷爽朗地笑道。
“是啊,吴伟雄爷爷!谢谢您的配合!”来自荔湾法院疫情防控先锋队的吴伟雄也高兴地应和着。
这些对话每天都会在这两位“吴伟雄”之间发生,他们一个是封闭小区的居民,一个是支援小区抗疫工作的志愿者。
三人小组工作网格刚刚组建时,队员吴伟雄在自己负责的网格调查住户信息,发现有一位和自己同名同姓的老大爷。就这样,吴伟雄志愿者与吴伟雄大爷开始了一段奇妙的缘分。
“怎么又要做核酸啊?到底还要做多少次啊?到底要封闭到什么时候啊?”三人小组第一次上门为吴大爷采样时,吴大爷不耐烦地连续问了几个问题,在取完核酸样本后,吴大爷直直地用力关了门,门外的队员吴伟雄一脸愕然。
吴伟雄并无泄气,通过积极沟通得知,原来吴大爷与老伴单独居住在鹤园小区,因为小区封闭,子女无法前来看望和照顾两老,生活上存在不便,情绪上有些焦躁。
“吴伟雄爷爷,我们来为您做核酸啦!”队员吴伟雄和组员再一次上门。“又要做?”吴爷爷虽然不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烦躁,但还是对取样表现得有些抗拒。“是啊,吴爷爷,虽然取样时有点不舒服,但是做完您也安心很多,我们护士‘手势’很好的,我刚刚才取完,一点都不觉得不舒服。”队员吴伟雄耐心劝导着,吴爷爷也终于配合完成了取样。
取样后,吴伟雄又和吴爷爷说道:“吴爷爷,我也叫吴伟雄啊,我们俩真是特别有缘分。您两老在家,我留我的手机号码给您吧!有需要可以随时联系我。”“哈哈,好啊!后生仔,多谢你们啊!”吴爷爷会心地笑了。
就这样,两个“吴伟雄”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此后每次相遇,两人都会互相打招呼。“吴伟雄同志!”“吴伟雄爷爷!”吴大爷每次打完招呼都会笑得很开心。渐渐地,吴大爷见到队员吴伟雄,都会和他拉几句家常,再见到上门做核酸取样的工作人员也都不排斥了,反而是热心地问候对方有没有吃饭,热不热等等。
6月23日,志愿者上门服务时,吴大爷请他们转交一封感谢信。信里特别提到:“向白衣天使致敬,尤其是每天做核酸检测抽样的钟小姐、吴伟雄。通过他们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使我们在疫情期间看到一线曙光和希望!”
主人被隔离了,“留守”狗狗怎么办?
“急急急!有住户的狗已经没有粮食了,有志愿者能帮忙投喂一下么?”
6月17日晚,荔湾法院疫情防控先锋队的队员白晶接到自己负责网格的楼主一条求助信息,迫切的文字紧紧牵动着同为萌宠主人的白晶的心。“今天上门做核酸时确实没有听到这家狗在叫了,会不会饿晕了?”她的眉头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
按照社区网格化管理安排,白晶和其他几名队员负责鹤园小区中其中一个网格的疫情防控协助工作,了解居民的生活情况和记录他们的需求、协助医生上门做核酸是志愿者们每天都要做的工作。
刚接受网格调查住户具体情况时,有一户“特殊”的住客引起了白晶的注意。“第一次入户调查时,这家敲了很久门,都没有人回应,倒是能听到门后有狗吠声。后来向对门阿姨了解,得知这家住户是密切接触者,在6月初的一个深夜转移到隔离酒店,家里只剩下一个‘留守宠物’了。”白晶笑着说,“我也养过猫狗,所以每天都会特别留意这个特殊的住客。之后每天经过这家时,白晶都会注意听有没有狗叫,听到狗的回应后才安心地继续工作。
6月17日,白晶来到这家门前时,没听到狗叫声,敲门也没有狗吠声作回应。她与同伴又再用力敲了多次门,依旧听不到回应。“今天怎么睡得那么沉呢?”她有些疑惑,可是手头上还有繁重的工作,只能告诉对门阿姨,希望这位阿姨能联系到狗主人。
当天下午,楼长就转发了“留守”狗狗主人的求助信息。白晶与狗主人取得联系,狗主人得知有志愿者可能救助狗狗,立即告知白晶备用钥匙的位置,并发来消息:“万分感激你的帮忙,辛苦嗮!”原来狗主人在客厅安装了摄像头以便监控狗狗的情况,当天上午发现狗狗已没有狗粮和水,可是由于封闭措施,也没有邻居可以帮忙投喂。
与狗主人沟通过狗狗的健康状况、习性后,白晶立刻与同组的队员们商量:“狗主人因为是密切接触者而被转移隔离,房间里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可是现在情况紧急,小狗也是生命,不能就此放弃,狗狗还可坚持一晚,我们明日做好防护工作,进屋救助小狗。”
几天后,白晶再次接到狗主人的求助信息。由于天气炎热,狗狗饮水量增大,水蒸发速度也快,狗狗的水碗已经又空了。次日,白晶与江警官备足了饮用水再次上门。在房间里,白晶按照狗主人的指引找到了备粮,足足有20斤重。穿着防护服,白晶吃力地将狗粮拖到客厅,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将狗粮倒出。这一系列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多了一层防护服、口罩、头套、手套与鞋套,每一次用力、每一次移动都需要克服呼吸不畅和防护服带来的沉闷感,要完成这些工作很不容易。
每次喂完狗狗,白晶和江警官都会快速收拾被狗弄到地上的东西,离开前用酒精对屋内两人停留的区域进行仔细消杀。
八旬老人手写感谢信致谢无名英雄
6月23日,队员陈文超和郑波照常上门为小区居民提供服务后,收到居委转来的一封感谢信,写信人是85岁的肖阿婆,感谢信用信封仔细包好,看得出信封上每一笔每一划都是极为认真地写下。
肖阿婆是独居老人,子女没有陪在身边,只有一名年过六旬的护工在帮忙照料。老人家年龄较大,耳朵也有点背,每次三人小组上门,总会问很多问题。陈文超和郑波每次总是耐心慢慢解答,天天关心肖阿婆身体健康状况。肖阿婆谈吐斯文,衣着整洁,每次得到三人小组的帮助后,都会笑盈盈地表示感谢。
回到驻地,陈文超和队友们打开了肖阿婆亲手写的感谢信。“……你们对居民特别关爱,急居民之所急,争分夺秒配送生活物资,雪中送炭,给居民无比的温暖。你们舍身忘我,无私无畏,日夜奋战坚守第一线。你们的爱心点亮了人间的大爱……”看着肖阿婆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的信,队员们都热泪盈眶,深受鼓舞。
“我不会写,但我要为你们竖起两个大拇指。”同是独居的八旬老人李奶奶,每次“三人小组”上门服务时,她都会隔着铁门,为他们竖起两个大拇指,说“你们每个人都很好,我感激不尽,我不会写,只能当面跟你们说谢谢!”
文、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通讯员荔法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