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疫情下的这群孩子,给出中国未来的样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军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疫情之下
有一群小小的人儿
用自己天真、善良的举动
带给世界大大的感动
因为有了他们
我们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孩子,谢谢你!
让我们看到中国未来的样子
小男孩路遇拾荒者,亲手为其戴上口罩
前些日子
#小男孩为拾荒者戴口罩#登上热搜
小男孩在路边扔垃圾交给拾荒者时
发现对方未戴口罩
便拿出一个口罩给拾荒者戴上
大家被小男孩这样一个简单的善举感动
网友纷纷留言道:
“给小朋友点赞!这才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千里走单骑!15岁少年只身一人
从国外背回1.5万只口罩
2月3日晚11时,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年仅15岁的赵珺延独自一人回国
背回5个重重的行李箱
里面装着1.5万只口罩
赵珺延对妈妈说
我已经是中学生了
在这个困难时刻
尽我所能为国家出力
为家乡做点事
义不容辞
赵珺延和舅舅
小萌娃多次用零花钱买零食
送给坚守岗位的警察叔叔
8岁的黄文博拿出自己的零花钱
多次购买零食
送给在疫情中坚守岗位的警察叔叔
小小的礼物温暖着
每个战“疫”前线人的心
派出所警察为黄文博带上红领巾并颁发了专门制作的“爱心小英雄”荣誉证书。
“敬礼男孩”的一封感谢信
一个身穿蓝色羽绒衣戴眼镜的小学生
匆匆走进医院急诊大厅
放下一个卡通信封
“啪”地向医务人员敬了一个少先队礼
腼腆地说了一声“你们辛苦了!”
便一溜烟地跑出了急诊大厅
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卡通信封里
9张100元5张20元的人民币整整齐齐地叠放着
还有一张言辞朴实而动人的感谢信
儿子蹦蹦跳跳为抗疫前线的特警爸爸打气
转身泣不成声
湖北咸宁一位特警爸爸抗疫十几天
抽空回家怕有感染风险
只能在门口看着儿子
儿子递上一袋零食
分别时连喊多声“加油”为爸爸打气
爸爸关门离开后
下一秒
儿子转身泣不成声
哭着说“爸爸还要多久才回来,我好想你”
16岁中学生写给患者的公开信:
“我把外公和妈妈都借给你”
16岁的陈琪方妈妈和外公都在抗疫一线
当得知年迈的外公也在前线时
她的眼眶早已通红
她给患者写了一封公开信
信中写道:
“在我的世界里面,
我的妈妈和我的外公是很行的,
我把外公和妈妈都借给你了,
他们能顶起我这个家,
那同样就可以顶起你们患者的这片天。”
民警收到小女孩心爱的小黄鸭储蓄罐
武汉,加油鸭!
扬州仪征胥浦派出所
收到一只小黄鸭“储钱罐”
这是10岁小女孩谢蓝一
向武汉捐出的495元零花钱
里面还有一张“武汉加油”的字条
之后小女孩一蹦一跳地离开了
可爱的样子打动了很多网友
军娃向战疫一线妈妈喊话
您永远是我们心中最亮的一颗星
隔着手机屏幕
13岁的双胞胎姐妹惠馨荻和惠馨乐
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妈妈郭玮
演唱了一首她们改编的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
视频尾声,歌声唱罢
懂事而坚强的姐妹俩
先后向妈妈献上了最真挚的祈祷和祝福
妈妈,我们已经长大会照顾自己了
请您在一线放心,您也要照顾好自己
您永远是我们心中最亮的一颗星!
少年强则国强
谢谢你,可可爱爱的孩子们
资料图片:夏思思生前留影
夏思思医生走了,年仅29岁。
武汉市协和江北医院住院部13楼医生办公室,靠窗的工位前,菊花静静开放,簇拥着夏思思曾经伫立在樱花树下的照片,年轻而美好;一旁的纸箱里,叠满了29只白纸鹤,每一只上面都写着“思思,一路走好。”
2月23日清晨6时30分,经救治无效,武汉市协和江北医院/蔡甸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夏思思的生命从此定格。这位凡人英雄用她的生命,为“白衣天使,白衣战士”留下生动注脚。
“她太认真了,对待病人从来不厌其烦。”在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邱海华一度哽咽、泣不成声的讲述中,夏思思在一线救治患者过程中不幸被感染的过程逐渐清晰——
1月14日,科室收治的一名76岁老人入院检查时被发现高度疑似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当天,夏思思刚下夜班准备回家,临时接到这一通知,便立即折回医院参与救治,协调专家会诊。由于担心老人病情,随后几天,夏思思主动留在病房照护。
尽管有做防护,还是没躲过感染。1月19日下夜班回家,夏思思突然发起高烧,CT结果显示肺部出现感染,便在协和江北医院隔离治疗。
“她对待病人特别暖心,像对自己亲人一样。”邱海华回忆,科室曾经有位患者是孤寡老人,一年要到科室看十几次病,每次她都忙前跑后、买饭递水,后来那位老人每次都点名请她照护。
对病人热心,待同事更似姐妹。“她太善良了。”护士左鑫总跟夏思思搭班,经常被她照顾,“她担心我们营养跟不上,每次一来都问我吃饭了没有,然后帮我们带饭。”
虽然只有29岁,但勤奋好学的夏思思已成为科室最年轻的业务骨干。“她肯钻研,医学理论扎得深,临床经验也丰富,虽然被分在不同科室,我也时常会跟她请教、向她学习。”夏思思的好友、外科医生蔡颖珂说。
医院每逢有下乡义诊的活动,夏思思都踊跃报名。“我家离医院近,大家伙有值班、顶岗、出差周转不开的,都我来。”科室的同事们记得,这是她最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一场简单而肃穆的追思会后,医护人员忍痛送别夏思思。“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只能更好地关心救治病人,用实际行动来缅怀她。”邱海华抹着淌在脸颊上的眼泪说,“我想我们的‘小英雄’一定不会怪我们的。”
同为医学专业毕业,相恋11年的丈夫吴石磊,如今是武汉第四医院的医生,“她在病重时,依旧心系着病人,如今那位病人康复了,她却永远离开我们了。”吴石磊说,她用生命践行了我们在大学时一起许下的庄严医学誓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
“思思从小就立志要做个好医生,守护每一个生命。”母亲姜文艳与夏思思同在一所医院担任护士,“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虽然直到现在还是不愿意相信她走了,但我内心里会一直以她为骄傲。”
“你是白衣天使,也是白衣战士。请原谅,现在以这样的方式来思念你。思思,我们会拼尽全力战斗,一如你!”一位同事这样写道。
编辑:黄品超
流程编辑:吴越
封控期间,艾文在做宠物医疗志愿者。本文图均为受访者供图
4月7日,深圳一只小狗在隔离之后获得“抗疫小英雄”荣誉证书的话题上了热搜。据深圳市场监管消息,深圳专门建立了一家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宠物集中托管中心,接纳主人处于隔离中,无法被照顾的动物们。
疫情封控之下,不仅仅是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宠物的生活、医疗同样成为宠物主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在三月底进入封控管理的上海,46岁的艾文(化名)成为了小区里一名宠物医疗志愿者。她曾在八年间救助了两百多只动物,有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背景和临床经验。
在小区业委会的支持下,她救治了误食巧克力的小狗,帮助一只14岁的老狗清创。更多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作用是安抚在封控状态下惴惴不安的宠物主人们。在网络上,她回答主人们关于宠物医疗的问题。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她建立起线上聊天群,和业主们提前规划无人照顾的宠物安置方案。
她说,“有个人在这儿,大家心里就踏实了……希望大家能站出来,不管是宠物医生、宠物医助,还是宠物美容店里的工作人员,能够给予养宠家庭多些支持。”
艾文和小狗在一起
以下是艾文的讲述:
这次上海封控期间,我家里有两只狗、三只猫、一只兔子、两只龙猫、一只金丝熊。浦东和浦西先后封控管理之前,我就已经在家储备了不少物资,比如猫粮狗粮兔草、常用的宠物药品、消毒和防疫用品等。在2020年初疫情之后,我就习惯在家囤这些东西,因为生活始终有种不确定性。另外,我以前经常救助流浪动物,一些宠物头套、牵绳、毛巾家里也常备有,所以物资上还比较充足。
封控之后,因为我有八年救助流浪动物的经验,也有三年动物医学专业学习背景和临床经验,就萌生了做宠物医疗志愿者的想法。一开始提出想法时,我老公担心我的身体和安全,但最后他沉默了一会,就说如果实在是有紧急情况,他也支持我去。我很感谢他。
我住在闵行区,小区里大概有三四百户人家。小区里很多人都知道我。有时候带着航空箱装猫,或者遛狗、遛鸟,小区里的业主和保安都能看到。久而久之,就都知道那栋楼住了个“艾文医生”。
要做成这件事,离不开业委会的支持。我们小区业委会特别好,五个负责人中有三个家里都养了小动物,其中一个还领养了救助的流浪猫。他们很能理解封控期间养宠人士的焦虑。于是,当我和业委会的工作人员们提出这个想法时,他们都很支持。
业委会安排了一间用于小动物们做紧急救治的小房间,如果谁家的小动物出现不舒服的情况,由志愿者送来,我去看诊。这样减少了人员的接触。房间里配备了酒精喷雾、紫外线灯,也能做到消杀到位。
上周,有只博美狗误食了甜甜圈上面的巧克力,主人很担心,就找到业委会的工作人员。业委会通知我,我穿好自己家里提前准备的防护服,赶紧去。在疫情防控不能及时去医院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是给它灌双氧水催吐。小狗很犟,不配合。我蹲下来用我的胳膊肘按住它下半身,手固定它的头,另外一只手用针筒灌,灌了四五次才达到理想的量。这全程都只能由我一个人完成。欣慰的是,小狗回家以后,听主人说这两天状态都挺好。
我还接到一只14岁的老狗,肛门腺破溃,一直流很难闻液体,还流血。我和它主人沟通,暂时只能先处理流脓流血的问题,建议主人解封了以后再带狗狗去医院做检查。我就用纱布蘸着生理盐水,把脓先排出来。给它开了消炎药,再让主人用痔疮膏止痒止痛。这两天它的主人特别开心,说之前狗狗难受,一直坐立不安,现在可以踏踏实实躺着休息了。
在不违背疫情防控规定的情况下,如果小区里面有养宠、医疗经验的人,希望大家能站出来,不管是宠物医生、宠物医助,还是宠物美容店里的工作人员,能够给予养宠家庭多些支持。
艾文所在小区志愿者们为宠物医疗救治提供了支持
之前,我看到其他城市的新闻,比如深圳给宠物们准备了专用的隔离方舱,吉林有安排人员上门喂养宠物。
目前,我们小区还没有养宠的业主被集中隔离。但在4月7日中午,我们小区成立了一个群,提前考虑如果有核酸检测阳性的养宠业主要被带走隔离,如何照顾家里的动物。现在群里有二十多个人,有的家庭养了多只动物。我们想可以有上门喂养的志愿者,或者招募有养宠经验的人来做临时的寄养家庭,这样主人就能够安心去隔离。
我觉得这些年,上海在救助流浪动物、科普知识方面做得都很不错。我身边的救助者、宠物医生、救助组织一直都起着很正能量的作用。我想疫情下有极端情况,但也相信上海这座城市也从来没有失去温暖、失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