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认为高血压、高血糖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但随着肥胖及不健康生活方式在儿童中的流行,儿童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儿童高血压会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害。
米杰介绍,首先,高血压儿童已出现心脏、肾脏及血管等靶器官的临床和亚临床损害;其次,高血压儿童很可能发展为成年高血压病人;第三,高血压儿童在成年期会较早出现靶器官损害,进一步加重成人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因此,及时识别高血压儿童是高血压早期防治的中心环节。而儿童血压标准是识别高血压儿童的基础和关键技术支撑。
“患有高血压的孩子如果没有出现头疼等临床症状,除非定期体检,否则不容易被发现。”米杰建议,如果家中有肥胖儿童,家长应该定期带孩子到医院测量血压并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基于上述原因,米杰主持制定了基于全国代表性数据的《中国3-17岁儿童性别、年龄别和身高别血压参照标准》。相对于2010版本的标准没有考虑到身高因素对儿童血压的影响问题,米杰指出,这份新标准不仅是一个符合中国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统计标准,同时是一个能预测结局发生风险的循证标准。米杰介绍,新标准可用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科学研究及临床医疗服务对高血压儿童的确定诊断。
而对于因为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人数的显著升高导致的Ⅱ型糖尿病发病率的急剧上升,北京积水潭医院儿科主任万乃君指出,临床诊断Ⅱ型糖尿病时,要注意与儿童青少年Ⅰ型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的鉴别,同时应仔细排查Ⅱ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合并症以及并发症,以便进行早期干预。“当难以分型时,要引导家长把重点放在控制孩子的血糖上,再通过治疗反应和追踪观察重新评估分型。”
亟须社会形成合力
在儿童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因素中,超重或者肥胖是首要因素。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指出,其他的因素包括盐摄入量过多、糖脂代谢异常、家族史、低出生体重或高出生体重等。
赵文华呼吁,家长们要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孩子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说简单点就是坚持吃动平衡,把一天的平衡变成一周的平衡、一年的平衡,甚至一生的平衡,这是保持健康体重最关键的措施。此外,“三减三健”行动中强调的“减盐、减糖、减油”也是在呼吁家长们注意引导孩子的健康膳食习惯。
专家们指出,人群肥胖防控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及早、从小抓起,从母亲孕期开始预防,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的防控网络。
链接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强调早筛查、早发现和早干预对慢性病防控的重要性,慢性病防控要贯穿全生命周期。规划目标是: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至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记者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