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是技术人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规模、结构、水平、比例等进行大量研究,发现这些社会现象量变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掌握量变的过程,找出质变的界限,进而把握住某些社会经济现象出现的关键。这种专业化的以统计资料为基础的服务,能推动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展开合理科学的经济管理活动。
2.统计监督的必要性。
(一)挖掘市场潜力,推动市场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生产管理的水平,催生经济效益
要想催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需要以市场需要为主导,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统计的运用对于实现这个目标至关重要。因为统计工作可以根据指标对企业各类产品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寻找出产品在生产过程和销售中的问题。找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产品质量得到了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不断增长。
(三)加强对劳动力资源的管理
三、统计在经济管理应用中的现状
(一)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企业管理层对统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统计就是制定一些数据表格,看看就抛之脑后,不知道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理,导致统计没有在经济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完善的统论统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计体系
建立完善的统计体系,对于科学获取信息和进行数据分析非常重要。很多企业的统计人员不具有专业的统计资质,这会直接导致统计工作变成无效工作,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统计体系的不健全,势必很难帮助企事业单位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发现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问题。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各企事业单位应当规范统计人员资质,在体系上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统计体系,将统计工作落实到实处。
四、强化统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功能
(一)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二)建立完善的统计管理机制
(三)增强统计人员的统计能力
1.规范化的统计程序。
制定和建立完整的原始记录、规范的统计表格、高规格的数据质量,是每一个合格的统计人员都应具有的工作能力。统计基础知识要过硬,是提高数据质量的关键。
2.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对新统计人员进行统计业务知识的系统化培训,并从所处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他们尽快掌握统计知识,了解各类指标。对于有经验的统计人员,也要定期开展业务知识讲座,就常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
3.开展统计法制宣传。
(四)协调好统计和会计、业务之间的关系
统计核算运用统计进行数据归纳和集中,为国家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但侧重点和会计和业务工作不同,主要是为了反映经济现象的发展规模、比例和变化。三者在核算对象、指标涵义和分类标准计算上存在不同特点,所以在平时开展统计工作时,要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注意协调会计和统计工作的关系,避免出现矛盾冲突。五、结语统计在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有效的统计体系有利于实现经济管理工作的全面实施,帮助企事业单位作出科学化、预见性强的决策和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