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能看懂。但更大的问题是,读者们能有耐心读到第三行吗?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故事更容易影响人的思想,作者在写作时可以选择以这个形式「说服读者」「增进理解」,自然也有可能有意无意地「诱导」读者的想法;故事中也有可能为了方便叙述或者渲染气氛,导致写出的文字与现实有所偏离。
就拿「疼痛」这个主题为例,早在编辑向我约稿之前,我已经从各种角度想过,该从哪里找切入点好好介绍它。疼痛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可以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被某种疼痛困扰过,受众肯定很广;但问题也是它的内容过于丰富了,从疼痛的分类、原理到各种止痛方法,再到可能会引发疼痛的种种疾病,不一而足。如果全写出来,骗稿费当然是很好的,但很难把握深浅,也容易没有重点,变成一篇流水账。
写好初稿之后,也是通过他人的反馈确定还有哪里解释得不够清楚。写作是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而其他人没有受过类似的训练,文中的某两个词在它们看来只是两个孤立的概念,但在我看来却一眼能看出联系。这完全是因为我受过的教育和训练让我习惯于类似的表达,因此在看到它们的那一刻无需思考,就能直接把它们联系起来,因此没有解释。就像不怎么做饭的人觉得苹果泥和咖喱饭之间应该毫无联系,但只要加一句「苹果能让咖喱的味道更柔和清甜」,人也能够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是其他人与我之间的knowledgegap。即,对某些药物和症状,读者可能是更接近它们的人,因此对这些病和药的了解就比我从书本中读来的更深刻。
另一方面,我也深知我了解到的知识只是人类智慧宝库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内容等我探索。写科普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让我深入了解了之前不太熟悉的领域,在已知的主题里探索更多未被我发掘的新知识……和写作的过程一样享受。
这些知识的存在也提醒着我,不要因为掌握了一些知识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发现了宇宙的真理,从此就可以不再学习。对我来说,未知的、不够了解的领域还有很多,固步只会自封,保持谦卑、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写科普的初衷是:我想帮助别人。
所以说,「多读多写多思考」真的有用吗?
虽说全文都在讲科普,但我其实相信这个原理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写作的类型。或许是量没写够的缘故,感觉也只有科普文可堪一说。希望我的感悟能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我自己能继续坚持写作下去。
2022年要特别感谢北鸮,不仅帮我审稿,还要天天听我各种吐槽_(:з」∠)_谢谢Leslie太太给我的写作建议和传授的科普经验,我学到了很多XD!谢谢Lincoln和Nick的信任,即使我一直拖稿却仍对我抱有信任(。谢谢Clyde、虎哥和Platy给我的写作建议,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很多启发。谢谢!我永远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