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科普,也是“治病”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深耕医学科普20多年,被称为“全网最努力科普”的外科医生
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左一)在带教学生。(中山医院供图)
一晃20多年过去了,意气风发的年轻医生,如今已是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虽然这些年工作越来越忙,但董健始终坚持着科普这件事。因为他始终认为,科普也是“治病”。
“想看看写书的医生长什么样子,所以特地来你的门诊。”董健教授多年来总是记得患者对他说的这句话。一位60多岁的浙江患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年,偶然在书店翻到董健写的《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如获至宝,因此心心念念,想看看这位上海专家到底长啥模样。
或许,这也是董健20多年来深耕科普的动力:通过科普,“走近”更多的患者。在业界,董健也被不少人称为“全网最努力科普”的外科医生。
让患者“见其书而感其人”的《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董健带领团队在诊治数万例腰椎疾病患者的基础上总结写成,2005年一经出版,广受好评。
之后,他们又出版了升级版、补充版,三本书累计发行超过10万册,在诸多同类科普书籍中重印版次及销售量均排第一。这些书还通过董健的网站免费供大众阅读,浏览量近千万。2014年,以这套科普书为基础,董健成了国内第一位因腰突症防治科普工作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医生,至高荣誉,亦是引领行业风气之先。
助患者防患于未然,是医者该做的事
董健其实很忙,每日面临的外科手术挑战极高。
“您这里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作为我国脊柱肿瘤外科先行者,董健不止一次听到患者和家属这样含泪诉说。因为,他专攻脊柱外科的“禁区”——全脊柱肿瘤整体切除术。
人的脊柱,前有胸腹主动脉大血管、后有脊髓神经,一不小心就可能导致患者大出血或半身不遂,而如果将肿瘤部分切除或刮除,又容易引起复发转移。因为这类手术风险极高,以前往往只能选择姑息治疗,患者不得不在瘫痪和剧痛中度过余生。董健立志要攻破“禁区”,一次次带领团队革新技术。也因此,更多疑难重症患者慕名而来。
此后,董健还开办学习班,毫无保留地向同行推广自己的技术。在首开脊柱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MDT)门诊、全国首个脊柱肿瘤综合诊治中心后,今年,他又联合复旦附属兄弟医院筹备复旦大学脊柱肿瘤研究所。
作为“断肢再植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中伟教授的弟子,董健视自己的恩师为偶像,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刻在他的行医自觉中:对每一名病人负责,对每一个生命真诚。
打造团队创新形式,科普是必须保证的“20%”
不但自己“下水”做科普,董健还将科普融入学科建设,打造“老中青”科普团队,鼓励科里的年轻人发挥互联网思维,探索医学科普新形式。
“骨骼是墙,成骨细胞负责砌墙,破骨细胞拆墙,骨质疏松症,就是这两名‘装修工人’捣鬼。”有趣的比喻,让骨科疾病浅显易懂,患者更易了解。团队拍摄的“骨健康”短视频浏览量已超过5000万人次。
截至目前,董健及其团队创作的科普视频、微电影和纪录片的总浏览量近2亿次,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而对董健来说,科普是一个愿望,一份情怀,甚至已变成一种习惯。
“我记得顾玉东院士说过一句话:要让病人把医生当成朋友。我觉得,通过科普能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让病人信任你、理解你,而不是猜疑、提防,让病人与医生一起携手应对疾病挑战。”在董健看来,科普不仅面向百姓,也可以推动政策出台,而后者也是一种更深意义上的科普。
2017年,他牵头多家医疗机构在中山医院联合成立国内首个中国医学传播智库。2018年,他又领衔成立国内第一家医学科普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推动科普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和高级职称评价的政策出台。
“当前,我们还面临不少问题。比如,很多医生经研究生阶段教育觉得自己水平很高,但和患者沟通时往往很吃力,‘不会说话’。”董健说。他联合多方撰写医学科普“工具书”。今年,他还有一个重大的期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将开设医学科普训练与实践课程。
董健希望,能带动更多人投身科普。“做医生,总有那一份热情在,就把这份热情带进科普里。”(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