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Y好医生好科普医学科普也可以很美很文艺
女性尿道短而宽,男性尿道细而长,是女性的3倍多长。(《“尿圈”细菌通缉令》插画)
《尿路结石是怎样炼成的》封面。
疼痛!堪比分娩的疼痛!疼得“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你身边有没有亲友因结石卡住输尿管而疼得痛不欲生?在我国,尤其是南方,尿路结石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结石如果长期得不到处理,结石引起的肾积水会严重损害肾功能。结石患者即使治疗及时,数年后也可能重新长出结石。尿路结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需要怎样预防和治疗?啤酒和海鲜是结石的“好朋友”吗?柠檬水多多益善吗?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尿路结石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找到答案。
2018年12月,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宋刚所著的《北大专家画说泌尿疾病》医学科普丛书(以下简称“丛书”),获得了中国科普创作领域最高奖项——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图书类)金奖。该丛书分为《前列腺七十二变》《“尿圈”细菌通缉令》《尿路结石是怎样炼成的》三册,分别讲述了前列腺、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方面的医学知识。
这是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医学科普书。
好医生做好科普
这套丛书有别于其他医学科普丛书之处,是它的文艺范儿,从行文到配图,都透着一股亲和力,像极了书的作者宋刚。
记者在一个在线医疗平台上,看到患者给宋刚留言的高频词是:耐心细致,技术精湛,平易近人。
据他的老师、中国工程院郭应禄院士介绍:“宋刚医师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工作多年,不仅业务过硬,而且在繁忙工作之余,经常参加各种医学科普和患者教育工作。正是这样扎实的专业功底,这样长期在一线的实践经历,才能厚积薄发,有了这套丛书的诞生。”
一位傅姓患者于2018年8月5日在一个医患互动的平台留言说:“对待病患的咨询,宋主任十分耐心细致地予以一一解答,消除了我们心中很多疑虑。后来,了解到宋主任还著有泌尿外科专业系列科普读物,帮助广大患者和读者了解泌尿外科疾病的防治,感觉找到宋主任心里踏实了很多。印象最深的是手术快结束时,宋主任到手术室门外和家属介绍情况,语气坚定而温暖,平时儒雅的医者之风更显器宇轩昂!”
对于宋刚来说,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也是医学科普的一部分。他认为医生除了会开药,会拿手术刀,还要会说、会写,善于运用好的医学科普传播方式影响和带动患者,“作用有时候比药物、手术还要大”。
将高深的医学知识转化成大众的语言
郭应禄院士认为,医学日新月异的进步令人叹为观止。但一边是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另一边却是普通百姓对自身身体的一知半解。如何改变这样的不平衡状态?医学科普,正是医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在丛书的自序中,宋刚写道:叹医书之八股,囿于病因、症状、体征、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虽对医者有益,凡人不能读也。所以“欲著一医学普及读本,著于医者,用于百姓。行动方知不易。开头难,通俗难”。经常是好不容易洋洋洒洒数千字,拿给前辈一看,被告知:还要简单点。“简单二字谈何容易!”宋刚感叹道。
医学科普,就是要将高深的医学知识转化成大众的语言。如果将医学名词直接“翻译”成大众语言,生硬的比喻会使人不知所云,个别词句的“改头换面”远远不够。
通俗不是简单地把医学名词说成大众词汇,而是思维模式、观察视角要完全从大众出发,想其所想,说其欲知。“读完宋刚大夫写的《北大专家画说泌尿疾病》,不由喜上心头。”韩启德院士表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用词或拟人、或比喻、或排比、或类比,幽默中把难以表达的科学道理说得明明白白,浅显易懂”。
“医学科普就是将医学知识、医学原理用受众易于理解的语言、文字、图画表现出来,达到非医学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和接受的目标。好的医学科普应不拘泥于形式,主要看结果。能让受众很容易、很愉快地接受和理解的医学科普就是好科普。”宋刚说。
通过艺术化的图像将医学逻辑形象化
在宋刚看来,做医学科普不单是将个别医学术语通俗化,而是要将整个医学逻辑形象化、系统化。“我在写这部丛书时,特别注意医学的逻辑,例如《尿路结石是怎样炼成的》分册封面图描述结石形成过程,最重要的环节是人体水分的丧失,我就用一个只盛有一点点水的大大的肾形烧杯表现出来,旁边易于成石的食物、药物只是配角,从图画和文字体现出医学的逻辑,而不是将一张简单的插图放入文中”。
这一点,给韩启德院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近200幅图画并不是简单的插图,而是体现医学逻辑的精妙绘画,其创意均来自宋刚。例如,在《“尿圈”细菌通缉令》分册中,将男性和女性的尿道绘制成通往湖心岛的桥,男性之桥细而长,女性之桥宽且短,具有中国风的唯美图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不同性别尿道解剖结构的特征,比直接使用医学解剖图具有更好的科普传播效果。
在书中,图不再是简单的插图。宋刚借图表意,“图是衣服”。他请了一位画家“描绘我心中之图,表我心中之意”,这一特色,被出版方评为“作者主导的图画创作模式”。
“每一段文字和每一幅画都是我怀着虔诚的心创作的,这颗虔诚的心是对科学的虔诚,是对大众的虔诚,是对文学和艺术的虔诚。”宋刚说。
医学科普的落脚点应在“健康之美”上
在采访中,宋刚多次提到医学科普的“健康之美”。他说,这是医学科普特有的“第五美”要求。
在宋刚看来,维护和促进群众健康是医学的目的。健康不光包括躯体的健康,更包括心理的健康。有些患者患病后心情抑郁,治病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地在心理上进行应对,就算疾病暂时治好了,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所以,医学科普的落脚点应在‘健康之美’上”。
宋刚举例说,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轻症服药即可,重症才需要手术。如果没有把疾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患者只能是糊里糊涂配合服药、配合手术。“在丛书中,我将前列腺增生设计成大胖子形象,并用文学化的语言解释前列腺的‘七十二变’,患者了解后就不会惧怕疾病,就会正确面对前列腺的自然变化,最终恢复健康之美,这就是医学科普的终极目的”。
在宋刚看来,健康之美是医学科普不同于其他学科科普的重要特征。除了医学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和促进群众的健康,医学科普的语言、文字、图画要处处体现健康之美,用健康之美的正气抵消疾病的负能量,让受众在阅读医学科普图书的过程中身和心都获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