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科研所传来好消息:他们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研究有新进展。好消息的背后是科研团队日复一日的努力。我们不禁好奇:为什么研究冰川,通过什么途径研究冰川,研究冰川能获得什么?日前,记者专访了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科研所高级工程师拉巴卓玛,一起来听一听她给山川湖泊做“体检”的故事。记者赵越
遥感就是“CT”气象业务中广泛应用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它通过遥感器“遥远”地采集目标对象的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获取有关目标、或地区、或现象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随着遥感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卫星遥感资料已经应用于气象业务中的许多方面。拉巴卓玛介绍,比如在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中,卫星资料可以应用在大尺度大气、温度探测,从而使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工作更为完全和准确。在气候研究中,可通过卫星监测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变化、海洋、下垫面等信息、大气成分等,这对气候学研究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在森林火点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卫星遥感资料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气温接近零下50℃GPS定位仪“失灵”了
2006年,年轻的拉巴卓玛成为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科研所的一员,从气象遥感监测业务到气象遥感研究,随着工作内容发生改变,她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研究青藏高原冰川积雪对区域气候变化有重大意义
经过多年实践,拉巴卓玛把自己的研究的目光朝向了青藏高原冰川和积雪遥感。同时,她还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
前不久,拉巴卓玛发表了最新的科研成果——《1976—2020年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及冰湖遥感监测数据集》。这篇论文利用1976年至2020年的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提取了西藏境内杰玛央宗冰川、普若岗日冰川、枪勇冰川、米堆冰川、什俄冰川、什磨冰川、增冰川7条典型冰川及其末端冰湖的矢量边界,分析了近44年的冰川和冰湖面积变化,尤其对断裂冰川和冰川消融所形成的小冰湖区域进行了重点讨论。
“这7条典型冰川分布在四川省西南部、北部、南部和东部区域,可以反映受西风和印度洋夏季风气候系统影响下的冰川变化情况,也可以反映受人类活动影响和相对自然条件下的冰川变化特征,为评估青藏高原河湖源头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拉巴卓玛对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如数家珍。
卫星遥感监测的意义是科研工作推进的初衷
下载卫星遥感影像,预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制作服务产品,最终应用于天气预报、科研支撑、政府决策等。“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当我们发现一片区域出现冰川退缩或前进,水体萎缩或重现等现象时,我们就会去当地验证这件事,了解周围地形和环境变化,获取实地观测数据。”拉巴卓玛说。所以,总的来说卫星遥感监测是一个不断求真的过程。
由于高原天空状况优良,晴空日数较多,十分利于开展卫星遥感监测。“我坚定地认为,开展卫星遥感监测工作意义重大,这也是我坚持科研的初衷。”拉巴卓玛娓娓道来。
首先,卫星遥感监测工作,可直观看到全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好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其次,森林火灾监测系统的运行,能够及时监测到全区火点信息,杜绝火灾的蔓延发展。再次,定期对于冰川的监测,可预防冰崩、冰湖溃决和融雪型冰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