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工作动态周报(2023年第45期)

环境健康素养指公民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健康风险防范必要知识,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并具备一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身健康的行动能力。

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环境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较快。2022年,15~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和60~69岁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1.6%、34.2%、25.3%、14.9%、9.1%和7.8%,是2018年的3.2倍、1.9倍、1.5倍、1.3倍、1.6倍和1.5倍。在环境健康分类素养中,基本知识素养水平大幅提升但依然偏低,基本行为和技能素养水平提升缓慢。2022年,居民环境健康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行为和技能的素养水平分别为36.1%、14.1%和25.7%,是2018年的1.4倍、2.4倍和1.0倍。总体上,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随文化程度升高呈上升趋势。

2022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印发《2022年全国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总体实施方案》,监测内容涉及环境健康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行为和技能三个方面。本次监测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8个县(市、区、旗)的752个行政村/居委会15~69岁常住居民53210人作为监测对象,获得有效问卷50983份。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逐步健全居民环境健康素养监测评估系统,持续完善国家级代表性监测网络,推动建设省级代表性监测网络。同时,依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总体部署,定期监测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按程序发布监测信息,促进监测结果的应用,为评价、完善素养提升行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捕捉呼吸道感染危重症三大信号

科技日报

11月17日,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全国丙类传染病发病数排第一的是流感。

随着各地气温持续走低,呼吸道疾病已进入高发期。流感、支原体肺炎、呼吸道疾病等词频上热搜。

呼吸道感染有哪些典型症状?如何识别以及应对呼吸道感染引发的重症和危重症?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呼吸道传染病类型并未增多

“最近大家都在谈论呼吸道疾病。讨论前至少要搞清楚3个概念: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教授告诉记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法定传染病,如流感、新冠、肺结核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包含了呼吸道传染病,是指外来病原菌侵入呼吸系统引起感染而导致的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的范畴则更广泛,包括感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和非感染性的呼吸道疾病。”王广发说,“就病种而言,没有新增其他类型的呼吸道传染病,但病例数有可能较一些年份增多。”

从感染侵犯部位来看,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主要包括流鼻涕、打喷嚏、嗓子疼等,也可出现咳嗽、咳痰、声音嘶哑等症状;下呼吸道感染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憋气、喘息等。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均可出现发烧、肌肉酸疼、头疼等全身症状。”王广发介绍。

感染呼吸道疾病后,出现哪些症状可能提示有重症和危重症风险呢?

对此,王广发表示,要抓住下面3种信号。

一是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症状。比如出现肺炎、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的支气管炎等,这些症状可能影响肺部通气,导致缺氧,甚至引发呼吸衰竭。多数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较轻,但也有可能出现导致窒息的憋气、声音嘶哑等症状。

二是感染者属于重症高风险的特殊人群。通常,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免疫力相对较差,要密切观察这类人群感染后的状态,假如出现精神萎靡、紫绀(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呼吸困难等,可能提示有重症和危重症风险。

三是病程进展较快。一些特殊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可能更易引起危重症。比如军团菌肺炎、鼠疫等,病程进展可以非常快。

首先要进行常规检查,包括查体(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精神状态、肺部啰音等),查白细胞,测指脉氧饱和度,拍胸片或CT。“不是所有人都要做CT,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病情进展比较快,可能要做CT,另外,疑似有下呼吸道感染或肺炎时也可拍胸片或胸部CT。”王广发表示。

在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治疗。“治疗重症和危重症主要包括两步:第一步是使用抗病毒或抗菌药物进行有效的抗微生物治疗。第二步是做好病情监护。如果症状加重,甚至进展为呼吸衰竭,就要进重症监护室,情况严重的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机,甚至要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王广发说。

一般不会造成肺部永久性损伤

有些人问,肺炎会带来肺部永久性损伤吗?

“这需要根据患者基本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病原体类型、治疗是否及时、组织修复能力水平等综合来看,不能一概而论。”王广发说。

“实际上,对绝大部分病毒性肺炎患者来说,肺部损伤可以恢复。不过,不排除少部分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感染,进而造成肺毁损,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肺脏功能。”王广发称。

高层动向

中俄医学大会-传染病防控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分论坛在北京召开

中国疾控中心

由俄罗斯国家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共同主办、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办的“中俄医学大会-传染病防控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分论坛”于2023年11月17日15:00-17:00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在北京召开。

分论坛由俄罗斯斯莫罗汀特瑟夫流感研究所所长德米特里?利奥兹诺教授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研究员主持。发表主旨演讲的嘉宾包括俄罗斯联邦盖玛莱雅国家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研究中心冠状病毒感染参比中心负责人弗拉基米尔·贾斯汀博士、莫斯科市艾滋病防治医疗中心临床中心负责人伊莲娜·查甘诺娃博士、曾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的邵一鸣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研究员。

发言嘉宾就流感的监测与防控、艾滋病疫苗的技术路线和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呼吸道病毒的监测、治疗和应对等议题发表主旨演讲。主持人和与会嘉宾还就目前亟待解决的传染病问题、如何改善全球的流感监测、流感疫苗的接种覆盖率、新冠病毒疫苗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的作用表现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和深入讨论。

儿童健康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召开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赵星月)11月16日至17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主办的儿童健康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出席会议并致辞。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马列坚,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桑爱玲代表支持单位致辞。会议主旨发言环节由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宋莉主持。

余艳红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优先发展,强调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推动儿童健康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今后,要全力推动儿童健康工作从“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从“医疗小处方”向“社会大处方”转变。

马列坚表示,要进一步发挥各级妇儿工委办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作用,推动成员单位有效落实儿童发展纲要各项指标;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的优势,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健康安康工程”;进一步衔接社会资源,持续实施儿童健康公益项目。

疾控动态

晋中市现场流行病学职业技能竞赛圆满落幕

晋中市疾控中心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提升晋中市疾控机构包括新冠感染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分析、评估和处置能力,按照省卫生健康委、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工作要求,11月16日,由晋中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晋中市总工会主办,晋中市疾控中心承办的“晋中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职业技能竞赛”顺利开幕。

在为期2天的精彩角逐中,参赛选手充分展现了疾控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面貌,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互切磋,相互学习,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最后,晋中市疾控代表队获得了团体竞赛一等奖,寿阳县代表队、介休市代表队获得团体竞赛二等奖,祁县代表队、榆次代表队、榆社代表队获得团体竞赛三等奖;晋中市疾控代表队王丽娅获得个人竞赛一等奖,晋中市疾控中心代表队郝志红、榆次区代表队石玉霞获得个人竞赛二等奖,平遥县代表队雷晓燕、晋中市疾控代表队李渊和张晓东获得个人竞赛三等奖。

今年“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项目首次被纳入全国卫生健康系统职业技能竞赛,既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视,也充分说明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性。广大疾控工作者以此次竞赛为契机,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将技能学习融入到日常工作中,进一步提升了流调工作技能和协同作战能力,为晋中市不断提升流调队伍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良、能打胜仗的流调队伍,保障晋中市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及网络信息报告培训班在南京顺利举办

江苏省疾控

2023年11月14-16日,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食源性疾病监测及网络信息报告培训班”在南京举办。江苏省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霍翔主持会议。各设区市、县(市、区)疾控中心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及网络信息报告工作人员共120余人参加本次培训。

本次培训邀请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白莉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张炜教授,江西省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刘成伟,天津市疾控中心食品安全所所长马洁,广东省疾控中心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闻剑,宿迁市疾控中心食品安全科科长蔡丹丹,盐城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科科长郜明明等多位专家授课。

白莉主任首先分别就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概况、肉毒毒素中毒、肉毒中毒的国内外现状、肉毒中毒实验室检测方法四个方面展开了细致生动的授课。随后,张炜教授对食源性细菌综合研究平台的搭建、应用场景、编程语言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三位外省市专家分别就各自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经验同我省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和交流,省内设区市的专家也就各自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示范点的建设经验展开了详细介绍。江苏省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马恺就江苏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进行介绍。最后,工程师就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溯源平台的应用、系统对接展开讲解。

学员们在培训班上认真学习、互相交流、收获颇丰,本次培训班培训效果显著,进一步规范了我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及网络信息报告工作质量,为全省食源性疾病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国疾控中心施小明副主任率调研工作组到广西疾控中心调研新污染物治理有关工作

广西疾控中心环境卫生与地方病防制所

座谈会结束后,调研组还到中心理化检验所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调研。

科研动向

吃下这颗“生命体征监测药丸”,实时监测呼吸和心跳和睡眠,

还能救命,已进行首次人体实验

生物世界

该研究开发了一款可食用的生命体征监测药丸(VM药丸),并进行了首次人体试验。该药丸可以安全地从人体内部实时监测呼吸和心率等生命体征。

研究团队表示,该设备只需要吞服下,就可以在不去医院的情况下提高诊断和监测多种疾病的能力,而且比传统医疗设备要便宜得多,可为患者提供更多医疗保健机会。

生命体征是为临床决策提供信息的核心信号。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生命体征监测药丸(VM药丸),VM药丸在吞服后,可以通过监测与呼吸和心脏跳动有关的身体的微小振动,从而实时监测和评估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

研究团队将其应用于两个代表重大临床挑战的案例中——阿片类药物诱导的呼吸抑制和睡眠呼吸暂停。

为了测试VM药丸,研究团队将其放在被麻醉的猪的胃里,然后给猪注射了一剂芬太尼(一种阿片类止痛剂),导致猪停止呼吸。人类过量使用芬太尼也会发生这种停止呼吸的现象,芬太尼在美国使用泛滥,导致了超过10万人死亡。

研究团队认为,一种常见疾病——睡眠呼吸暂停,与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有很多相同症状。睡眠呼吸暂停多见于中年肥胖男性,临床表现有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由于呼吸暂停引起反复发作的夜间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甚至出现夜间猝死。

许多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从未得到有效诊断,部分原因是诊断这种疾病需要让患者进入睡眠实验室,以监测在睡眠中的生命体征。研究团队首次在人类身上测试了VM药丸,给那些正在接受睡眠呼吸暂停评估的人使用了VM药丸。

对10名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试验显示,VM药丸能够检测到参与者的呼吸何时停止,并以92.7%的准确率监测呼吸率。与外部生命监护仪相比,VM药丸监测心率的准确率至少达到96%。该试验还表明,VM药丸是安全的,所有参与者在实验后的几天内都排出了该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RobertLanger、GiovanniTraverso等人已经创立了一家名为CeleroSystems的公司,来开发并商业化这一生命体征监测药丸。

该公司旨在开发一个革命性的数字健康平台,来监测、诊断和治疗危及生命的疾病。这一平台基于该论文中描述的生命体征监测药丸,无需电线、不用穿戴,只在有需要的时候才提供数据和药物,通过安全且谨慎地监测心脏和呼吸生命体征来做到这一点。

该公司目前有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另一个是阿片类药物风险管理。

全球超过20%的人处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高风险中,如果不及时治疗,这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包括持续的嗜睡、呼吸不规律、心脏病和抑郁症等。而目前的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非常繁琐、不方便,而且往往不准确。

该公司开发的HEALTH-Dx是第一个可食用的诊断系统,能够在家监控和诊断睡眠呼吸暂停,其具有以下功能和优势:

安全、谨慎、私密

监测呼吸和心脏活动

一周只需口服一次

提供多晚睡眠研究分析,以协助诊断和改善结果

每天更新睡眠报告

在美国,每年有超过75000人死于阿片类药物的过量使用,每年还有超过30万起阿片类药物过量使用导致的非致命事件。在发生阿片类药物过量使用时,标准疗法是注射纳洛酮,但这必须由护理人员或他人帮助进行,而过量使用有63%发生在单独一人时,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该公司开发的RESCUE-Rx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可以监测阿片类药物过量使用和进行治疗的可食用药丸。其具有以下功能和优势:

提供分析以改善结果和减少阿片类药物过量的发生率

一旦检测到过量使用,自动释放治疗药物

清华大学陈润森团队研究表明,奶茶让年轻人上头,或增加抑郁、焦虑和自杀风险

近日,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陈润森团队在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期刊发表了题为:Newformofaddiction:Anemerginghazardousaddictionproblemofmilkteaamongyouths的研究论文。

奶茶因其添加糖分而被归类为含糖饮料(SSB),此外,奶茶还可能含有咖啡因(茶叶含有咖啡因),使其成为含咖啡因的含糖饮料。之前的研究表明,大量饮用含咖啡因的含糖饮料可能会导致成瘾症状,反复消费含咖啡因的含糖饮料,还会导致大脑奖赏神经系统的适应,产生耐受性,进一步加深成瘾性。

鉴于孤独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结果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素,包括抑郁、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奶茶可能是一些年轻人摆脱负面情绪的一种逃避策略。然而,随后的奶茶成瘾可能引发更多的失调结果。而目前还没有专门研究奶茶成瘾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探索青少年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结果之间的潜在机制,特别是在抑郁、焦虑和自杀念头方面。

根据DSM-5物质成瘾标准,奶茶成瘾的标准可能包括:

2、经历持续努力或反复的戒除失败;

3、在感到痛苦时经常转向奶茶消费;

4、尽管知道不良后果,但仍继续使用奶茶;

5、发展出耐受性,需要增加奶茶消费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6、在停止或减少奶茶消费时出现戒断症状。

该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位于北京的528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抑郁、焦虑症状、自杀念头和奶茶成瘾症状(包括奶茶消费、依赖、负罪感、戒断、耐受、无法停止、渴望和停止意图)。

调查结果显示,约77%的参与者在过去一年中至少饮用6–11杯奶茶,其中,20.6%的人每周喝2-3杯奶茶,2.6%的人每周喝4-6杯奶茶,1.2%的人每天喝一杯。

此外,奶茶成瘾在孤独感和不良心理健康结果(抑郁、焦虑、自杀念头)之间的可能发挥了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奶茶成瘾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持续和反复的情况,由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这些因素增加了对奶茶的渴望,以获得快乐或缓解负面情绪或身体状态。基于这一定义,该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1、奶茶消费可能导致成瘾症状,并损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包括抑郁、焦虑和自杀念头;

2、奶茶成瘾的严重程度可能对应于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

3、奶茶成瘾可能是一种情绪调节策略,并作为孤独感与不良心理健康结果之间的中介。

Nature子刊:张良方团队开发“即插即用”纳米颗粒平台,

为癌症等疾病治疗带来新手段

除了天然膜包被,研究人员还开发了增强CNP功能的方法,包括脂质插入、化学偶联、代谢工程和基因工程等。通过这些修改,有可能设计出具有改变生物界面能力的下一代CNP平台。特别是,基因工程已被证明是一种强有力且灵活的方法,用于引入新的蛋白质来增强纳米颗粒的功能,包括免疫调节、疾病靶向和内体逃逸。

近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张良方团队在NatureNantechnology期刊发表了题为:Amodularapproachtoenhancingcellmembrane-coatednanoparticlefunctionalityusinggeneticengineering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基因工程的模块化方法增强细胞膜包被纳米颗粒(CNP)的功能,从而开发了一种模块化纳米颗粒,可以轻松定制以靶向不同的生物实体,例如肿瘤、病毒或毒素蛋白。该纳米颗粒的表面经过设计,可以装在各种生物分子,使纳米颗粒可以定制用于广泛的应用,从靶向药物递送到中和生物制剂。

论文通讯作者张良方教授表示,这是一个“即插即用”的平台技术,可以快速修改功能性生物纳米颗粒,而无需为每个特定应用去制作新的纳米颗粒。这种方法非常简单、高效和直接,可以使纳米颗粒在任何生物应用中发挥功能。

细胞膜包被纳米颗粒(CNP)在生物医学领域越来越受欢迎。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基于基因工程的模块化方法来实现CNP功能化,可以将广泛的配体纳入纳米颗粒表面。

模块化纳米颗粒由涂有转基因细胞膜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芯组成。模块化设计的关键是一组合成蛋白质,名为SpyCatcher和SpyTag,专门设计用于自发地,并且排他性地相互结合。这对组合通常用于生物研究,以结合各种蛋白质。

在这项研究中,张良方团队利用这对组合创建了一个系统,可以轻松地将感兴趣的蛋白质附着在纳米颗粒表面。

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SpyCatcher被嵌入到纳米颗粒表面,而SpyTag则通过化学方式与目标蛋白质相连接,比如靶向肿瘤或病毒的蛋白质。当与SpyTag相连接的蛋白质与SpyCatcher修饰的纳米颗粒接触时,它们很容易相互结合,使目标蛋白质毫不费力地附着在纳米颗粒表面。例如,为了靶向肿瘤,SpyTag可以与一种旨在寻找肿瘤细胞的蛋白质相连接,然后将该蛋白质附着在纳米颗粒上。而对于病毒来说,整个过程也同样简单:只需将SpyTag与靶向病毒的蛋白质相连接,并将其附着在纳米颗粒表面。

为了创建模块化纳米颗粒,研究团队首先对常用的细胞系人HEK-293细胞进行了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表面表达SpyCatcher蛋白。然后将其细胞膜分离出来,分解成更小的碎片,并涂在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纳米颗粒上。这些纳米颗粒随后与SpyTag连接的蛋白质混合。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了两种不同的蛋白质:一种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另一种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这两种蛋白质都普遍存在于各种癌细胞表面。

作为概念验证,研究团队在卵巢癌小鼠模型身上测试了这些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装载了一种化疗药物多西他赛,并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每三天注射一次,共注射四次。

结果显示,这些纳米颗粒的治疗有效抑制了肿瘤生长,同时显著提高了小鼠的生存率,接受治疗的小鼠的中位生存期为63-71天,而未接受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为24-29天。

除了癌症治疗,张良方教授对这项技术的其他潜在应用感到兴奋,他表示,因为我们有一个模块化的纳米颗粒基础,可以很容易地在表面附加中和剂来中和病毒和生物毒素。使用这个模块化平台,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附加抗原,还可以用来开发疫苗。这为各种新的治疗方法打开了大门。目前团队正在寻求进一步改进该模块化纳米颗粒平台,以实现靶向药物递送。

医诺维

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TheLancetRegionalHealth-Europ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Prenatalandadultexposuretosmokingandincidenceoftype1diabetesinchildrenandadults–anationwidecohortstudywithafamily-baseddesign"的研究论文。

研究强调,考虑到母亲吸烟所造成的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健康影响,通过母亲吸烟降低儿童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并没有任何直接的临床意义。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瑞典全国人口、患者、处方、糖尿病、死因、医疗出生、多代、军事登记、劳动力市场研究(LISA)以及健康保险纵向整合数据库数据进行了分析,纳入3170386名参与者分析了母亲吸烟与后代1型糖尿病发病率,纳入1608291名参与者分析了成年人吸烟与1型糖尿病发病率,并使用兄弟姐妹设计将1型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兄弟姐妹进行比较。

总的来讲,在研究期间,产前吸烟队列中有18745人在31岁之前患上1型糖尿病,其中2514人在19-30岁之间被诊断出;成人吸烟队列中有1274人患上1型糖尿病。

这意味着,如果吸烟能够降低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那么这只与后代24岁之前1型糖尿病发病率有关,与成年期无关。

产前吸烟与后代1型糖尿病发病率关系

研究人员表示,这可能与尼古丁的免疫抑制特性有关,有研究表明,T细胞中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可以被尼古丁激活,这种激活可以抑制全身炎症和自身免疫。

成年人吸烟与1型糖尿病发病率关系

研究强调,考虑到母亲吸烟所造成的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健康影响,这一发现并没有直接的临床意义。

尽管如此,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1型糖尿病的病因,并指出了一个病因学上的重要时期,即胎儿发育期间。

综上,结果表明,产前吸烟有可能降低后代24岁之前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但不能降低成年时期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

SciTranslMed:特殊的microRNA分子有望帮助开发治疗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型疗法

生物谷

来自慕尼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一种特殊的microRNA分子,其或许能作为一种开发新型疗法非常有潜力的起点。

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诱发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常见原因,尽管目前科学家们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患者数量仍在不断上升,因此,开发出新型靶向性疗法或许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上题为“Targetingacell-specificmicroRNArepressorofCXCR4amelioratesatherosclerosisinmic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慕尼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一种特殊的microRNA分子,其或许能作为一种开发新型疗法非常有潜力的起点。

此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跨膜蛋白CXCR4在机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蛋白能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如果CXCR4在动脉内皮细胞或平滑肌细胞中被特异性沉默的话,其就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此同时,进入细胞中的白细胞会增多,就会导致炎性过程的发生,然而,对于白细胞而言,CXCR4的存在会促进机体炎性过程的发生。研究者Santovito说道,因此,近通过增强血管壁细胞中CXCR4的表达从而来对抗动脉粥样硬化,或许是有道理的,然而,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在于不影响机体任何的生物过程,因为这种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细胞中并能发挥多种重要的功能。

随后,研究人员利用数据库、细胞培养物中的分子生物学筛查和小鼠模型进行研究,专门寻找局限于血管细胞并能参与CXCR4调节的microRNA分子;事实上,研究人员能设法以miR-206的形式来确定动脉粥样硬化疗法的良好治疗起点,miR-206是一种仅会在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发生的候选物质;在这些位点,其能通过结合CXCR4基因的转录物并阻断其转化为蛋白质,从而来下调CXCR4的表达。对于治疗性应用而言,或许就需要抑制miR-206的效应,为此,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所谓的靶点阻断剂(TSB,target-siteblocker),其是一种能专门阻断miR-206和CXCR4转录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从而仅能增强其在各自细胞中的表达。

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和培养中的人类细胞中阐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最值得注意的是,其所开发的阻断剂能有效预防小鼠模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者Weber说道,消除miRNA所介导的基因抑制作用或许就代表了一种具有吸引力、可行且具有一定成本效益的方法,其或能在细胞特异性水平上来微调基因的表达;组织特异性的miRNA调节通路是普遍存在的,其通常被认为是多种疾病的特定治疗靶点。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利用更大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来评估其临床前的研究结果。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靶点阻断剂以细胞特异性的方式来干扰miR-206-3p–CXCR4间的相互作用或许有望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性手段来用于治疗人类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其它血管疾病。

Nature子刊:南京大学陶云龙等首次实现人多能干细胞生成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迅分校张素春教授、南京大学陶云龙博士等在NatureBiotechnology期刊发表了题为:GenerationofLocusCoeruleusNorepinephrineNeuronsfromHumanPluripotentStemCell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人类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发育过程中的关键信号通路,并在此发现的基础上实现了其体外的高效分化。

蓝斑核(Locuscoeruleus,LC),简称蓝斑,是位于后脑第四脑室底,脑桥前背部,主要由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Norepinephrineneuron,NE)组成的神经核团。它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部位,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觉醒,清醒,应激反应,注意力集中,记忆及应激反应等。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类似,因含有神经黑色素(neuromelanin)从而使其呈现出肉眼可辩的颜色。

蓝斑虽在大脑中具有十分重要功能,但其所含的神经元数量却非常少。如非人类灵长类的蓝斑仅含有10000-30000个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在人类大脑中,这一数量为20000-50000。虽数量较少,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却可以通过大量的神经元轴突分支投射到几乎整个大脑中,参与众多脑区的功能调节。

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功能异常与众多神经系统疾病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在患有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及帕金森病的病人中,蓝斑是出现神经元退行性死亡的最早核团之一;另外,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病变还与焦虑、抑郁、Rett综合症等神经疾病有关。

早期的动物研究表明,蓝斑发育起源于第一个菱脑原节(Rhombomere1,R1)的背侧。该区域的神经上皮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可进一步分化成一系列脑组组包括小脑,蓝斑等。研究人员假定人类的蓝斑组织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具有相似的发育途径。因此为了相应地得到人类的蓝斑组织细胞,研究人员首先需要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成具有第一个菱脑原节身份的神经上皮细胞。已有的研究表明WNT信号通路的活性可以调控神经管从前端(前脑)至后端(后脑及脊髓)的区域化,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的活性可以有效、精准地将多能干细胞分化成具有特定区域身份神经上皮细胞。研究人员首先基于此策略成功得到了R1区域的神经上皮细胞,然而,当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测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发育有关的标记蛋白(ASCL1、PHOX2B)时,却发现非常少的细胞表达此类蛋白,也即表明R1神经上皮细胞中含有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祖细胞非常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细胞的发育需要额外的信号才能完成由R1细胞到其祖细胞的特化(specification)。

为了找到影响人类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发育的关键信号,研究人员大量筛选了那些在动物体内对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信号通路如BMP、FGF等,但却没有发现它们对人类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有任何正面作用,其中BMP信号通路反而明显地抑制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祖细胞的产生。

通过ACTIVINA信号通路可以调控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发育这一发现,研究人员最终实现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体外高效分化。分化得到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具有与体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相似的特征如生产、释放和回收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大量的轴突分支,CO2感应等。这一系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特有的特征进一步表明多能干细胞分化的细胞是有功能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为了展示多能干细胞分化得到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应用,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可以感应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的基因(NEsensor)插入到人多能干细胞的基因组中,再通过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体外的分化方法得到可以同时生产、释放、回收以及检测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这一细胞平台可以用于筛选药物来治疗那些由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发生紊乱而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抑郁等)。为了验证这一设想,研究人员使用目前在市场用于治疗抑郁的药物进行了测试,发现靶向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的重回收过程的药物可以显著提高NEsensor的信号强度,而那些靶向多巴胺或血清素神经递质的药物却对NEsenor没有明显影响。这些结果表明该药物筛选平台可以用于高通量地寻找靶向调控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的新型药物。

舆情信息

女性晚睡1.5小时,血管易发炎

北京青年报

近日一项针对女性的研究显示,即使仅仅晚睡1.5小时,也会损害血管细胞,导致心血管病。

糖友注意啦这个病更容易找上门

每年的11月14日为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今天就为糖友们介绍这么一对“患难兄弟”,他俩曾在“糖园”结义,每天挖空心思就想着在你身体里发起“糖核大战”,他们就是——结核病和糖尿病。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门诊部的副主任医师徐静提醒糖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活动性结核病,而活动性结核病作为感染因素又可加重糖尿病,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难以控制。

糖尿病更易诱发结核病

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体内多种维生素缺乏,特别是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减退,更易于结核菌定植生长。

“糖核联手”让治疗难上加难

一旦糖尿病与结核病联手出战,则让两个病的控制难上加难。徐静解释说,结核性中毒症状可使隐性糖尿病、边缘性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者发展为临床糖尿病,加重糖尿病,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而某些抗结核药物又可能干扰糖代谢,导致血糖不稳。例如,有些抗结核药物可导致血糖升高,有些抗结核药物可导致血糖降低。有些抗结核药物会加速降糖药灭活,使降糖效果下降,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同时,某些抗结核药物可加重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例如,有些药物可能加重糖尿病周围神经炎,有些药物可能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些药物可能加重糖尿病肾病,甚至诱发肾衰竭。

不仅如此,糖尿病使肺结核患者的耐药风险增加,结核病治疗更加困难。

糖友出现这个症状尽快筛查肺结核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要注意做好自我监测,定期体检,包括胸片或者胸部CT检查,及早发现肺结核。特别是在出现咳嗽、咳痰≥2周或痰中带血、发热、盗汗、不明原因体重减轻等肺结核可疑症状时,应高度怀疑是否患有结核病,及时就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最大限度降低对健康的损害,并减少结核病在医疗机构和社区的传播。

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患者经过筛查,如果没有患上结核病,而仅仅是结核潜伏感染,可考虑接受预防性抗结核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

结核病患者别忘筛查糖尿病

结核病患者积极进行糖尿病筛查,可早期发现糖尿病,及时给予最佳治疗和健康教育,血糖控制得好,可改善结核病的治疗效果,降低结核病复发风险。

成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都应进行糖尿病筛查,特别是年龄≥40岁、超重或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既往存在临床前期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史、巨大胎儿生育史者。糖尿病筛查项目包括: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条件允许时,尽可能行葡萄糖耐量试验。

徐静提醒公众,结核病与糖尿病的联合作战防不胜防,一定要重视糖尿病与结核病的双向筛查与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获益。

别大意这可不是崴脚!

跟腱断裂,这个听着都疼的运动伤可不仅仅发生在专业运动员身上,其实它更容易找上“周末运动员”。不仅如此,平时生活中踩空一阶楼梯,跳下自行车的瞬间都有可能导致跟腱断裂。它和崴脚要如何区分,哪些高危人群要格外留神,听听骨科医生怎么说。

跟腱的这个位置最脆弱

跟腱俗称“脚筋”,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位于足跟后方,主要功能是跖屈足踝。它由小腿的比目鱼肌和腓肠肌的肌腱融合而成,行走、跑跳都离不开跟腱的参与。断裂多发生在跟腱止点上方2~6cm,因为跟腱自上而下变窄增厚,在跟骨结节上方2~6cm处最窄,此处最为薄弱。

跟腱断裂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约占运动损伤的6%至18%,可以导致疼痛肿胀、活动无力。跨栏超人刘翔、篮球巨星科比、杜兰特、易建联都曾在比赛中因跟腱断裂而抱憾离场。

两类高危人群注意防范

为什么会发生跟腱断裂?跟腱断裂内在的危险因素包括解剖异常、肌肉力量弱/不平衡、体重过大、代谢疾病、陈旧性跟腱损伤等;外在的危险因素包含不当训练、不良环境和药物副作用。由于突然的发力,加上过大的关节活动,使得跟腱受到超出承受范围的负荷与长度变化,继而发生了跟腱断裂。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运动以外,踩空楼梯、跳下自行车的一瞬间也有可能发生跟腱断裂。

因此,要想避免跟腱损伤,我们在运动前要充分进行热身活动,注意循序渐进,有条件最好戴上护具。如果您有长期慢性足跟疼痛,跟腱断裂可能性更高,建议避免剧烈运动。

有这些症状或不是崴脚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生活中跟腱断裂容易误当成崴脚。我们平时所说的崴脚,是指踝关节有扭伤,并不会导致跟腱断裂。如果发现走路无力,特别是不能用前脚掌着地,上下楼时感觉脚的力量不够,就要当心跟腱断裂的可能。

在我们门诊中,跟腱断裂的患者常常表述为脚后跟好像被人踢了一脚,或棒击感,或突然听到嘣的一声响。然后出现足跟疼痛肿胀,行走无力,跟腱处还可以摸到一大块凹陷。

如果您在平时运动中,感觉自己的跟腱不舒服,就要非常小心。建议立即到医院就诊,检查超声或核磁,排除跟腱断裂。注意受伤的肢体不能继续踩地走路,防止二次损伤。

手术或保守治疗要分情况

目前跟腱断裂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少数患者选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的跟腱再断裂的几率较小,恢复更快。但有临床研究报道:跟腱断裂分离小于5mm的患者经保守治疗也可以获得不错效果。

不会还有人相信这些“肾透支”的谣言吧?

传言一:

一喝水就上厕所是肾不好

传言二:尿多说明肾虚

真相通常健康的成人,白天会排尿3至6次,夜间排尿0至1次,一天的尿量约1000至2000ml,相当于2至4瓶矿泉水的量。有些人担心自己动不动就想上厕所、习惯性起夜,尿这么多会不会是肾不好?

首先可以放心,尿多不一定是肾脏有问题,最常见就是,你水喝多了。人的尿量是“善变”的,比如天气炎热出汗多时,尿自然会减少,要是水喝多了,尿就会增加。当然,确实还有些疾病是会让尿变多,但不一定是肾病,比如糖尿病、尿崩症等。

传言三:尿液时而有味是病

传言四:红色尿液是尿血

真相血尿分为真性血尿和假性血尿。排除某些泌尿系统疾病、外伤等因素,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是假性血尿。

比如月经来潮、痔疮等血液污染尿液,或者食用某些含有红色素的食物(如甜菜、红心火龙果、红色浆果等)及某些药物(如酚红、利福平等)引起的尿液颜色变红。当然,尿液颜色也受饮水量、既往疾病等影响,不能单靠尿色来判断是否有肾脏问题。

传言五:

能憋尿说明肾功能好

真相憋尿真的能把人憋死!憋尿的过程中,膀胱逐渐被撑满。到一定程度,尿液就无法挤进膀胱了。这时尿液会拥堵在上游的输尿管中,甚至回流进入肾脏,可能会造成肾脏积水,破坏肾脏功能。而且,即使没到伤肾那份上,膀胱也受不了啊。

憋尿会让膀胱处在撑大的状态,久而久之弹性就差了。这会让膀胱在排尿时收缩无力,导致尿液无法排净,形成尿潴留。虽然,偶尔憋一次尿不用太担心,毕竟膀胱没有那么脆弱。但怕就怕在长期憋尿,不知不觉养成习惯。经常憋尿,膀胱功能会受影响,再严重一些还可能会伤肾,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为了“保命”,尿能不憋就不憋吧!

传言六:

真相我们每个健康人都有两个肾脏。肾脏是排泄机体代谢终末产物、多余水分,调控体液中各种成分浓度水平,维持机体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重要器官。排尿是当尿在肾脏生成后,经输尿管而暂贮于膀胱中,贮到一定量后,一次地通过尿道排出体外的过程。

所以,排尿的表现取决于泌尿系统功能,与男性性功能毫无关系!也并不能反映其他器官的健康与否。

传言七:

“吓尿了”是排尿功能异常

真相排尿是受神经、肌肉、心理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当人受到意外的惊吓时,使意识失灵、括约肌失控,确实有可能被吓尿,完全属于正常的“意外事件”,除了可能有点令人尴尬的“社死”,其他没什么啦!

传言八:

四十出头就长白发是肾虚

真相白发出现的迟早、多少和快慢因人而异,多与营养不良、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有关,且受环境、营养的影响和遗传代谢的控制。由此可见,四十出头就一堆白发与肾脏并无关系。

传言九:

动不动就腰痛一定是肾病

真相腰疼≠肾疼!腰疼属于躯体感觉的疼痛,且位置比较靠下,通常会伴有下肢放射痛、坐骨神经痛等,多与姿势不当和腰椎活动有关,可以采取理疗、针灸等方法来缓解。

而肾疼是内脏感觉的疼痛,疼痛部位比较靠上,在肋骨的最下缘,常伴有血尿等其他症状,主要由内脏痉挛引起,多需要就医治疗。

但若病人在腰疼的同时伴有血尿、蛋白尿、少尿、水肿、高血压等肾病表现,或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晕等全身不适时,应考虑是否患了肾病综合征,此时则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

划重点

肾真的会“透支”吗?

我们平常口中的“肾透支”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就要从中医和西医两个不同的角度辩证地看待它啦。

中医对于“肾透支”的概念,多半是指因房事过度、劳累过度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肾虚”。肾虚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种。肾阴虚者常有腰膝酸软,手心脚心热,潮热盗汗等症状。肾阳虚者一般会出现腰膝冷痛,小便不利,尿频,阳痿早泄等症状。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在西医方面,我们平常所说的“肾透支”,更接近于“肾功能不全”这个概念。肾功能不全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代谢产物潴留,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可表现为乏力、尿量减少、水肿、恶心、食欲降低、血压高、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等症状。病因治疗及积极防治并发症,可以有效预防或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

小贴士

送你一个护“肾”符

饮水充足,勤于排尿

低钠饮食,戒烟限酒

遵嘱用药,科学进补

注意卫生,正确清洁

少穿紧衣,不适就诊

规律生活,避免劳累

坚持运动,增强体质

颈动脉斑块内特定T细胞亚型或可导致脑血管疾病

余波说,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既往研究多基于单个或多个表面蛋白标志物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细胞组成,在详细解析该疾病病理生理环境的免疫细胞组成和特点的研究上存在欠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内部机制仍不清楚,影响了对该疾病的精准靶向免疫治疗。

余波课题组利用单细胞核糖核酸(RNA)测序技术,分析了372070个细胞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微环境的超高精度细胞景观。同时,课题组的数据库还包括了126例来自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人类颈动脉斑块的转录谱。研究团队鉴定了各种免疫细胞类型,进一步发现和证实免疫细胞亚型、关键基因和非免疫细胞在脑血管事件中的作用,以及非免疫细胞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等。

最终研究团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大量活化的T细胞承担着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涉及的免疫反应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树突状细胞的相互作用驱动,转分化、促炎、迁移、增殖、细胞凋亡和衰老等通路富集在体内某些“成分”中,会使斑块破裂,斑块内的特定T细胞亚型可导致脑血管事件。总而言之,免疫反应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据悉,这是目前关于颈动脉斑块单细胞研究中分析细胞数量最大的一项研究。研究成果为今后精准开发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疗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仿生贴片促进口服多肽药物吸收

模仿章鱼吸盘的结构实现药物高效递送

“口腔黏膜表面具有滑动特性,导致许多设计用于口服递送的载体难以有效地附着。”罗智介绍,章鱼触手吸盘能够在各种表面上实现稳固附着,因此团队决定尝试模仿章鱼吸盘的结构和机制,设计出能够有效附着在口腔黏膜上的药物递送贴片。

基于此,罗智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开发出一种非侵入性口腔药物递送装置,通过模仿章鱼吸盘的三维结构和肌肉排列,实现了对口腔黏膜温和而有效的黏附与拉伸,将药物高效扩散到高度血管化的黏膜组织中,促进其进入全身循环。罗智说,这一仿生创新手段不仅有助于提高药物递送的效率和便利性,还有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外也有多个科研团队尝试使用各种机械方法来促进口服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主要使用的方法有磁性粒子、微纳智能装置、微针装置和可膨胀水凝胶等。罗智介绍,磁性粒子合成过程复杂,成本较高;智能装置和微针装置等难以采用传统制造方法进行批量生产,且对胃肠道黏膜可能造成潜在损害,安全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研究团队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实验验证,包括对大型动物模型(比格犬)和40名健康人体试验参与者的临床前研究,证实这种仿生吸盘贴片在提升药物生物利用度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例如,在比格犬体内进行的实验研究中,该仿生吸盘贴片相较于商业化的片剂形式,实现了对去氨加压素(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0.1%)这一多肽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显著提升。

在大分子药物制剂领域前景广阔

口腔贴片由于具有非侵入性和使用便利性,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特别是对于儿童和有针头恐惧症的患者,这种新型递送方式可能会大大提高其对治疗的接受度。

罗智举例说:“让儿童利用贴片的方法服用生长激素等药物而不用每天打针,能够显著提高治疗依从度,改善治疗效果。”

“仿生吸盘贴片使用方式稳定简单,其稳定性减少了贴片脱落的风险,在避免注射所带来的痛苦和不便的同时,也能避免一些口服多肽类药物空腹服用后半小时内不能进食等的限制。”罗智介绍,“在人体试验中,大多数参与者表示,与传统的注射方式相比,他们更倾向于使用这种贴片作为常规和周期性的给药方法。”

另悉,除多肽和蛋白质药物,仿生吸盘贴片也可用于其他类型药物或生物活性成分的递送,特别是对因分子大小或其他生物利用度问题而难以通过传统口服或注射途径进行有效递送的物质。

快速识别脑卒中需牢记“BEFAST”口诀

如果把大脑看作一片田地,脑血管就是灌溉沟渠,大脑需要脑血管中血液的灌注和供养。当脑血管出现病变时,大脑就会出现损伤。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就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出现病变引发的脑组织损伤疾病。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孙丽丽提醒,秋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高危人群尤其需警惕出现脑卒中。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孙丽丽称,脑部血管既可能发生破裂,也可能发生阻塞。当脑部血管发生破裂时,就会引发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就是脑出血;当脑部血管发生阻塞时,就会引发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就是脑梗死。

脑卒中具有“五高”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比较高的经济负担。脑卒中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肢体瘫痪、言语困难、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口角歪斜等。由于血管损伤部位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是多样化的。

如何救治脑卒中患者呢?孙丽丽表示,脑卒中的治疗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急救处理,大部分是在急诊室完成的。第二阶段是在神经科病房的急性期治疗,治疗目的一方面是要给予患者急性期治疗,另一方面也要进行全面检查,找到患者发生卒中的病因,然后根据病因给予患者更精准的治疗,预防卒中二次发作。第三阶段是康复治疗和长期治疗预防复发,即急性期患者出院后治疗。患者出院并不意味着脑卒中治疗就结束了,脑卒中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要长期口服药物,预防卒中复发。“及早就诊和及时接受脑卒中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脑卒中带来的损害并提高康复的机会。”孙丽丽说。

脑卒中重在预防。来自世界卒中组织的数据显示,公众了解卒中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并通过身体力行主动预防,90%的卒中是可以避免的。航空总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杨晨辉表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危险因素及不可控危险因素。可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肥胖等,不可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及种族。

杨晨辉强调,了解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并进行筛查和管理,可降低脑卒中风险。定期测量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戒烟、保持适当的体重、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度运动,都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核酸药物研发加速学科融合迫在眉睫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核苷碱基修饰的发现者,并非‘天上掉馅饼’。”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礼和在日前召开的主题为“核酸生物结构化学与生物医学及健康”的香山科学会议上说,两位获奖者早在2018年就做了详尽的研究。他们发现,当信使核糖核酸(mRNA)中包含假尿嘧啶碱基修饰时,人体的炎症反应就基本消除了,这才使得开发有效mRNA疫苗成为现实。

与会专家认为,核酸研究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我国应加快推动核酸领域多尺度交叉研究,尤其是核酸生物结构化学与生物医学及健康研究,促进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生物科技产业快速发展。

核酸药物进入快速发展期

“作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客观存在,核酸是基因的物质载体。”会议执行主席、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震说。

“核酸药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张礼和介绍,核酸药物是调节、抑制或沉默基因表达而达到治疗疾病效果的药物,该类药物以寡聚核苷酸为基本结构,并通过氢键相互作用而靶向mRNA。传统的化学小分子药物的作用靶点基本上都是蛋白质。但在人类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只占不到1.5%。然而,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统计,截至2017年1月,所有成药的靶点中,蛋白型靶点共有856个,占所有靶点的95%以上。因此从理论上讲,在药物创新过程中,尚有大量的核酸靶点可以探索。

过去,药物研究领域的传统认识是寡聚核苷酸难以成药。于是,药物化学家的任务就是使它易于成药,包括如何使寡聚核苷酸药物更方便合成、使其在生物体内稳定、容易进入细胞且特异性地和靶核酸结合等。“目前已经基本解决了寡聚核苷酸的成药性和核酸药物的递送问题,核酸药物的优越性也愈加明显了。”张礼和介绍,核酸药物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研发周期短、药物靶点筛选快、不易产生耐药性、治疗领域更广、安全性好、效果持久、临床研发成功率较高等。

张礼和表示,近5年来,小核酸药物研究投入保持双位数增长的良好态势,引发国内外药企的研发热情,特别是降脂药Inclisiran的出现。该药每年只需给药2次,就能实现长效降血脂治疗,这正在颠覆传统慢性心血管病的治疗模式。

“这让我们看到,核酸药物具有从治疗罕见病到治疗慢性病的前景。”在张礼和看来,核酸药物已经从概念到成药,从仅靶向肝部到也能靶向其他靶器官,核酸药物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张礼和透露,到现在为止,美国FDA已经批准了9个反义寡聚核苷酸药物、1个核酸适配体药物、4个沉默核酸药物和最近的mRNA新冠病毒疫苗,此外还有上百个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候选产品。

我国拥有较大潜在研发和生产能力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军宁在会议上透露,中国在全球拥有较大的核酸药物潜在研发和生产能力。截至2022年3月,中国已有14个小核酸药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但我国小核酸药物开发仍处于发展初期,并且研发比较滞后,目前进入临床的药物品种相对较少。

黄震说,我国在新冠核酸检测上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他透露,他所在的硒核酸科研团队正在着手设计“核酸温度计”产品,目标就是实现在家对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状况的即时核酸分子检测。他认为,中国有望在核酸的原子修饰改造、晶体生长、相位确定、晶体结构测定以及电镜结构测定等方面取得突破。

面对国际核酸研究和核酸药物蓬勃发展的势头,中国科学家如何充分发挥国内优势,尤其是让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中草药成为宝贵财富,都是重要挑战和研究课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蒋澄宇介绍,2019年,《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以特刊形式发布了我国草药小核酸的系列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蒋澄宇团队用国际公认的现代科学手段验证了小核酸在中药中的广泛存在,并且发现小核酸可以经口服最后大量进入组织和器官。蒋澄宇解析了小核酸进入人体细胞且不易被降解的分子原理。随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他们对其中的中药进行了较全面的小核酸研究,建立了本草数据库。“在本草数据库中,我们发现有2000多万条序列可以靶向人体所有已知的19393个蛋白编码基因。这意味着小核酸有可能是中草药药效的重要成分,是中草药活性的重要物质基础。”蒋澄宇说。

专家呼吁尽快建立跨学科合作平台

“不能否认的是,核酸药物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瓶颈。比如目前上市的多为治疗罕见病的核酸药物,很多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常见病的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终止。有些数据看起来很乐观,但在大量人群中实践仍有问题。”张礼和说,核酸药物研发还有很多难题亟待破解,如寻找特异性靶点、减少脱靶效应、完善特异性的递送系统,以及提供更多的靶点核酸结构信息并应用于药物设计等。

“我国目前尚无自主研发的全新体系mRNA核酸新药上市。”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相容认为,主要原因是mRNA序列设计和递送载体等关键底层技术尚无法满足mRNA药物高效低毒的临床需求。

“以RNA结构为靶点的小分子药物设计和研究已经开启,但是在生物体内核酸状态、功能和结构的信息缺乏,严重制约药物设计的成功。因此,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尤其重要。”张礼和认为。

“我国核酸药物研究起步晚,参与团队少,药物筛选设计还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模拟计算。因此,需要化学、生物学、医药、材料、AI、结构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参与,仅靠一个单一学科是不够的。”黄震说,核酸生物结构化学将给基础生命科学、国家卫生健康安全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化创新等领域带来巨大机会,搭建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科研平台迫在眉睫。

AI系统发展出类人脑特征

科技日报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张梦然)20日发表在《自然·机器智能》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证明,对人工智能(AI)系统施加物理限制,就像人脑必须在物理和生物限制下发育和运作一样,可让它发展出某些与人脑相似的关键特征和策略,从而完成任务。

该系统使用计算节点,而不是真正的神经元。神经元和节点在功能上相似,包括接受输入、转换并产生输出,并且单个节点或神经元可能连接到多个其他节点或神经元。

团队对系统应用了“物理”约束。他们给系统提供了一个简单的任务。这是一个迷宫导航任务的简化版本,通常在研究大脑时也会用于老鼠和猕猴等动物,系统必须结合多条信息来决定到达终点的最短路径。

当系统被要求在物理约束下执行任务时,它使用了与真实人脑相同的技巧来完成任务。例如,为了克服这些限制,人工系统开始形成集线器,这是高度连接的节点,充当跨网络传递信息的渠道。

而且,节点发展出了灵活的编码方案。这意味着在不同时刻,节点可能会因迷宫的混合属性而被触发。例如,同一节点能对迷宫的多个位置进行编码,不需要专门的节点来对特定位置进行编码。这是在复杂生物体的大脑中才能看到的另一个特征。

团队表示,这一人造大脑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方法,让他们能够理解在真实大脑中记录神经元活动时所看到的丰富而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人造大脑还让人们能够注意到在实际生物系统中不可能看到的问题。

新系统的总体布线成本比典型的人工智能系统低得多,更接近真实的大脑。这意味着,用有限的能量资源处理大量不断变化的信息的机器人,亦可从该类脑结构中受益。

未经许可生产,7起化妆品违法案件被通报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孙红丽)国家药监局网站近日通报7起化妆品违法案件信息。案件涉及生产经营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经营超过使用期限的化妆品、未经许可生产化妆品、使用禁用原料生产化妆品等违法行为。

本次通报的案件包括:

广州市天科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案

2023年3月,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国家化妆品抽样检验发现的线索,对广州市天科化妆品有限公司开展调查。经查,该企业生产经营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天科染发膏(自然黑)”等,且在调查过程中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否认生产过上述产品,故意逃避调查,隐瞒其生产不符合规定化妆品的事实。上述行为违反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第(二)项、《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第(二)项等规定,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给予该企业和法定代表人从重从严行政处罚。

上海市金山区祝绍侠化妆品店经营超过使用期限的化妆品案

2022年9月,上海市金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上海市金山区祝绍侠化妆品店开展日常监督检查。经查,该店销售的两款化妆品超过使用期限。上述行为违反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且该店于当年6月因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已受到行政处罚。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条第(五)项、《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第(四)项等规定,上海市金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给予该店和主要负责人从重从严行政处罚。

青海舒洁酒店用品有限公司未经许可生产化妆品案

2023年3月,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日常监督检查发现的线索,对青海舒洁酒店用品有限公司开展调查。经查,该企业未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证,自行生产灌装“洗发露”“沐浴露”“护发素”等化妆品。上述行为违反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第(一)项等规定,海东市平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给予该企业行政处罚。

广州荣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使用禁用原料生产化妆品案

2023年5月,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产品抽检发现的线索,对广州荣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调查。经查,该企业使用禁止用于化妆品生产的原料地塞米松生产化妆品“世纪之谜养肤调理霜”。上述行为违反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第(三)项等规定,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给予该企业行政处罚。

天津市隆泰银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许可生产化妆品案

2023年4月,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群众举报线索,对隆泰银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调查。经查,该企业在未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生产了“隆泰生净颜紧致冰膜面膜套装”等化妆品。上述行为违反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第(一)项等规定,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给予该企业行政处罚。

成都卓蓝雅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案

2022年5月,四川省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日常监督检查发现的线索,对成都卓蓝雅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展调查。经查,该企业委托生产并经营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卓蓝雅防脱育发洗发露”。上述行为违反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第(二)项等规定,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给予该企业行政处罚。

哈尔滨艾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乌马河分公司生产经营不符合技术规范的化妆品案

乳腺癌患者发病趋于年轻化专家呼吁增强肿瘤防范意识

环球网

11月12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共同举办“共绘她精彩,回归她自在”患者关爱活动,多位乳腺癌专家在会上呼吁重视乳腺癌患者年轻化趋势,提醒群众建立“三早”筛查观念。

“目前我国乳腺癌患病年轻化趋势明显。”唐山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马杰介绍,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在2007—2020年登记的66201例乳腺癌患者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下的乳腺癌患者占乳腺癌患者总数的14.9%,小于35岁的占6.5%。值得注意的是,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登记的小于40岁的新诊断乳腺癌患者数量占所有新诊断患者数量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多中心数据库登记的3937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中,小于或等于40岁的乳腺癌患者数量由2015年的17.7%增长至2021年的22.3%,占患者总数的19.9%,小于或等于35岁者占9.4%。

实际上,近年来全球乳腺癌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2020年乳腺癌在全球的发病率首次超过了肺癌,成了全球第一大癌症。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GlobalCancerObservatory数据显示,仅2020年一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达226.14万例,死亡病例高达68.50万例,均位居全球女性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增速较世界平均水平则更高。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女性新发乳腺癌病例超过41.6万,发病率为39.1/10万,而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在2020年中国女性新发癌症患者总数为209万,乳腺癌患者占比接近20%。

国内乳腺癌发病率为何高于国外,且患者年龄不断年轻化?“我们暂时并不清楚导致这一情况的准确原因。”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金锋称,国际上,女性乳腺癌患者大多是绝经后人群;而在中国,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峰值为围绝经期人群,金锋认为:“无论存在哪种原因,这个数据都需要引起注意,并采取一定措施。”

乳腺癌步入“慢病”管理时代

金锋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乳腺癌“早筛早诊早治”预防观念的不断普及,以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中国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提升至83.2%。相较于其他肿瘤,乳腺癌的综合防治水平进步更快,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乳腺癌防治进入“慢病”时代。

与此同时,乳房作为女性特殊的器官,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在治疗方式上,女性对保乳的渴求越来越高,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得了乳腺癌,并不意味着都要切除乳房。”马杰介绍,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应该是个体化的,它取决于患者的病情、癌症的类型和分期、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以及患者本人的偏好等多重因素。“除了乳房全切手术,还有很多手术方式可以选择,比如说乳腺保留手术、乳房重建手术等。”马杰说,现今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可以选择保乳手术或者乳房切除术联合乳房重建手术。在诸多情况下,保乳手术联合放疗和乳房全部切除术对于患有早期乳腺癌(阶段I和II)的患者同样有效。

马杰提醒,目前国内一些医院的保乳率已达到60%,但根据真实世界的统计,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医院保乳率却低于20%,这意味着改变医生和患者的观点至为重要,“并非是有了肿块就需要切除整个乳房,要实现规范化诊疗的下沉。”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中心副主任、乳腺肿瘤科主任宋玉华认为,一些新疗法新药物的出现,也在帮助乳腺癌患者不断提升生存质量。

八招有效预防乳腺癌

乳腺癌综合防治水平大幅提升与“三早”筛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金锋在会上提到:“患者需要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进行治疗,通过‘三早’去做一些预防。”

实际上,乳腺癌的预防包括三级:一级是病因预防;二级是自检、定期普查和早期诊断;三级是疾病诊断后的临床治疗。马杰对此进行了详细解释。一级预防作为病因预防,可以通过消除和减少可能导致乳腺癌的原因,从源头上预防乳腺癌的发生,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居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一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不饮酒、抽烟、熬夜,调整好生活节奏。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保持心态平和。

二是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重。据医学专家统计,经常运动的女性比不运动的女性患癌几率要低30%,定期锻炼不仅有益健康,还能预防癌症的发生。

三是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婴幼儿时期注意营养均衡,提倡母乳喂养;儿童发育期减少摄入过量的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青春期不要大量摄入脂肪和动物蛋白,加强身体锻炼;绝经后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肥胖。平时养成不过量摄入肉类、煎蛋、黄油、奶酪、甜食等饮食习惯,少食腌、熏、炸、烤食品,增加食用新鲜蔬菜、水果、橄榄油、鱼、豆类制品等。四是不过晚生育,建议最迟不晚于35岁,坚持母乳喂养。五是规避射线接触,尽量避免射线源,特别是女婴时期。六是积极治疗乳腺疾病,定期做乳腺检查和自检。七是不乱用外源性雌激素。比如蜂王浆、燕窝、胎盘、避孕药、羊胎素等。八是在乳腺癌高危人群中开展药物性预防。

早期乳腺癌往往不具备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重视,在二级预防阶段,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可及早识别乳腺癌早期症状。马杰提示,如果发现乳腺肿块、乳头溢血、溢液、皮肤改变以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等,患者应及时就诊。

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理念的转变与更新,乳腺癌的治疗进入了综合治疗时代,形成了乳腺癌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的治疗模式,这也为乳腺癌三级预防即临床诊断后的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酌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靶向治疗及中医药辅助治疗等多种手段,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更高的生存质量。

孟加拉国今年以来逾1500人死于登革热,确诊超30万例

澎湃新闻

据新华社消息,孟加拉国卫生服务总局11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当日全国报告新增1291例登革热确诊病例,今年以来累计确诊病例已突破30万例,达301255例;当日全国报告登革热死亡病例6例,今年以来累计死亡病例已达1549例。

今年孟加拉国暴发了该国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在先前的通报中说,孟加拉国今年间歇性降雨量大,高温和高湿导致蚊子滋生量增多。世卫组织呼吁人们通过使用驱蚊剂等方法遏制蚊媒疾病,穿长袖衣服,尽量减少人蚊接触。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媒传播,多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严重时可致死。

荷兰农场接连暴发禽流感疫情当局恢复家禽圈养隔离禁令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海牙11月15日电继11月11日荷兰中部一处农场暴发禽流感疫情,荷兰西北部农场14日再度暴发禽流感疫情,荷兰当局随即宣布在全境恢复家禽圈养隔离禁令。

据荷兰农业、自然及食品质量部当日发布的公告,邻近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北荷兰省埃丹-沃伦丹市(Edam-Volendam)一处养鸡场发现禽流感病例,为防疫情扩散,农场180只肉鸡已被扑杀。

公告指涉事农场方圆1公里、3公里和10公里以内无其它农场,无需进行防疫检查;对于方圆10公里以内地区,将实施交通禁令,即日起不得对外运送家禽、禽蛋、饲料以及家禽粪便、垃圾等。

这是4天内荷兰农场再度暴发禽流感疫情。11月11日,荷兰中部乌得勒支省伦斯沃德市(Renswoude)一处养鸡场发现禽流感病例,为防疫情扩散,涉事农场约6.5万只肉鸡被扑杀。

今年7月末以来,荷兰农场禽流感疫情一度“沉寂”,连续3个多月未发现病例。由于认定感染风险较低,荷兰农业、自然及食品质量部11月3日宣布全面解除家禽必须圈养隔离、动物园游客不得与鸟类近距离接触等禁令。

作为欧洲禽类产品出口大国,荷兰约有2000多家禽蛋农场,每年鸡蛋净出口达60多亿枚,但2021年至今,已有近百家农场暴发禽流感疫情,当局扑杀近700万只家禽。

THE END
1.公益观察丨一周养老动态(2023年第15期)统计数据 北京|丰台区提前完成2023年度发展培育30个养老助餐点任务,全区养老助餐点总数超过120家 为重点满足失能、失智、高龄等确实不具备做饭能力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兼顾满足其他老年人就餐的便利性、多样性,完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丰台区高度重视养老助餐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提升北京市养老助餐服务管理水平的实施...http://www.bnu1.org/show_2913.html
2.2023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降白皮书.pdf《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7年,城市及农村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造成死亡的分别占43.56%及45.91%,农村高于城市。其中城市 居民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为23.00%,因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20.56%;农村居民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为22.73%,因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23.18%。 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422/5241043130011144.shtm
3.科研基金和医生教育北京仁泽公益基金会皮肤疾病学术研究交流项目(2023年12月-2024年3月) 一、项目简介 近年来,中国皮肤病患者规模日益扩大,且日趋年轻化。数据显示,高达90%的皮肤病是慢性复发性疾病(例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斑秃...[查看详情] 肿瘤疾病治疗规范化管理项目(2023年11月-2024年12月) 一、项目背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http://renzefoundation.org/project_list.php?id=3&page=1
4.宫颈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请收好预防指南若您想了解更多有关疾病知识的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本内容由默沙东中国提供支持 08-2025-CN-HPV-01057 部分内容来源于: 1.谢珊艳,任鹏.宫颈癌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分析与相应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05):10-12. ...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1011/3f6807f92114484d8be87c19bb8fbf73/c.html
1.胃癌治疗前沿丨2023年胃癌流行病学数据全景及治疗新趋势胃癌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在全球及我国的新发癌症病例中均位居前列,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也处于高位。本文基于摩熵咨询最新发布的《2023年市场研究专题报告——胃癌药物》部分精彩内容,通过对最新胃癌流行病学数据的梳理与分析,探讨胃癌的发病趋势、治疗进展及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3090439.html
2.2023年结直肠癌统计数据预测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西兰花饺子 丁香评论员 谢谢分享 2023-05-09IP未知未知 收藏回复点赞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48107410
3....率预计持续上涨[图]高血压发病率最新统计2023据了解,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之一,并趋向年轻化,但民众目前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不容乐观。2022年,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2.7亿人,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高血压治疗人数1.07亿人,治疗率为39.5%。 2017-2023年中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及治疗人数 ...https://blog.csdn.net/gonyn88888/article/details/132561732
4.寿险2023年理赔年报!重疾理赔年轻化保额不足……理赔数据显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诊疗手段的发展,公司承保的25—45岁人群重大疾病发现率已从2013年的万分之6.3,提升至2022年的万分之12,重大疾病理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大疾病客户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升。因此,重大疾病保险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用于负担重大疾病治疗费用,更重要的是...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039863
5.世界肠道降日丨肠道问题趋于年轻化,如何识别肠道的“求救”信号...2023年5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肠道健康日”,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成第三大常见癌症。 据平安健康发布的《2021国民肠道健康调研报告》,调研显示全国越有90%的国人都会遇到肠道问题,且肠道问题逐渐年轻化。从最近的数据来看,不同年龄段患有肠道疾病...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5/29/c7734169.html
6.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11期2023-03-18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感染监测数据 (一)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3月16日降至4917;检测阳性率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https://www.pzhcdc.com/Article/View?id=7178
7.潍坊眼周年轻化手术一次需要多少价格(2023潍坊眼周年轻化手术参考...潍坊眼周年轻化手术一次需要多少价格,根据互联网数据统计,2023年潍坊眼周年轻化手术参考价格为6822元,近10个月潍坊眼周年轻化手术价格浮动范围在5492元-8096元之间。其中最高价是8096元,最低价是5492元。潍坊眼周年轻化手术价格会根据选择的医院,医生,手术方式不同,眼周年轻化手术价格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正文详细的...https://www.51yizhimei.com/price/81661.html
8.2023年度河北省白酒市场调研报告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的统计分析,2023年全国白酒行业实现的总产量为629万吨,同比下降了5.1%;完成销售收入为7563亿元,同比增加了9.7%。 1、香型占比 在这7500亿的白酒市场中,浓香型白酒占比约45%,大概是3400亿。酱香型白酒大概占比33%,大概2500亿。清香占比15%,大概1100亿。其他的白酒占比不到10%,大概500亿。 https://m.dxqxpt.com/h-nd-34809.html
9.险企2023年理赔年报透视:获赔率超98%中青年群体已成重疾“高发区...值得一提的是,重疾出险呈年轻化趋势,中青年已成为主要理赔群体。中国人寿在理赔年报中提到,公司承保的25-45岁人群重大疾病发现率已从2013年的万分之6.3,提升至2022年的万分之12,重疾理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同时,中国人寿强调,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重疾客户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升。因此,重大疾病保险已不仅仅是传...https://insurance.hexun.com/2024-01-29/211784187.html
10.2023年医生自杀报告:超2成抑郁,每10人中有1人想自杀这一数据与过去一年基本持平,尽管与新冠大流行期间的2021年相比显著下降[2,3],但其仍显著高于美国成人的平均水平(自杀想法:4.9%,自杀行为:0.5%)。另外近三年来,临床抑郁的医生比例也有所提高。 2021~2023年自杀倾向数据统计,整理自参考资料1,2,3https://m.health.china.com/toutiao/13003338/20230601/45028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