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使用CFPS2010数据、CFPS2014数据和CHARLS2018数据实证检验了社区养老支持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第一,采用OLS回归估计发现,若某社区提供社区养老支持,则该社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更好。考虑到基准模型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和反向因果问题,本文使用“村/居委会成员数量”作为社区养老支持的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第二,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社区养老支持通过促进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提高生活独立性的方式改善了身体健康,通过保护老年人认知功能、促进社会交往的方式改善了心理健康。第三,社区养老支持的健康效应呈现异质性特征,不同社区经济特征、个体年龄阶段和居住安排的老年群体从中受益不同。第四,在不同类型的社区养老支持中,定期体检、上门巡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娱乐活动的实际使用率更高,健康效应也更为显著。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为:第一,本文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视角来解释社区养老支持与老龄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社会生产函数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并检验了社区养老支持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作用途径以及机制渠道发挥作用的具体情形,在机制分析层面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补充。第二,针对社区养老支持变量的测度,本文同时从社区层面和个体层面进行考察,由现有文献较为笼统单一的测度转向更加具体多维的测度,更加准确地分析了社区养老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第三,在识别方法上,尝试使用“村/居委会成员数量”作为工具变量来处理内生性问题,丰富了现有文献为社区养老寻找合适工具变量的讨论思路。第四,本文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社区养老支持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但其覆盖率和实际使用率仍然较低,未来应探索社区在优化整合医养资源方面的多种模式,提高不同老年群体对社区养老服务及设施的利用水平。
二、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一)制度背景
在“十三五”期间,国务院于2017年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和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对于如何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出要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这意味着,未来居家、社区和机构三者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的,社区在连接老年人与专业机构方面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将养老服务需求方与供给方在老年人熟悉的社区环境中进行对接,通过引导机构以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方式进入社区,满足老年群体的养老生活需求。
(二)理论基础
假说1:社区养老支持有利于改善老龄健康。
社会生产函数理论认为人们在面临限制条件下,通过实现身体健康和获取社会福利从而获得幸福感,其中身体健康通过刺激和舒适这两种方式实现(Lindenberg,1996)。刺激指通过周围环境或特定活动对身体进行唤醒激活,主要包括激发性、精神和感官刺激以及身体活动。舒适指个体没有遭受有害的刺激,如恐惧、疼痛、饥饿和口渴。在社区养老支持中,活动设施的建立和养老服务的提供可能从两方面改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
第二,社区养老支持为提高老年人生活独立性提供了环境保障。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及设施的配备营造了良好的生活舒适感,在帮助老年群体提高独立性和健康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Ko等,2019)。研究表明,舒适、安全、便捷的社区环境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社区或邻里的信任和依赖,通过优化住房政策或城市社区设计,帮助老年人适应年龄增长带来的身体行动能力的变化,在居家养老的过程中提高生活独立性(Mackenzie等,2015)。具体而言,在不同类型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中,生活照料类服务和医疗健康类服务可以满足老年人在社区就近或居家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以及就医保健方面的实际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延缓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而且间接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独立性,使其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能力。而生活独立性的提高对于老年人进一步保持长期的自理能力,促进身体健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说2。
假说2:社区养老支持通过促进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提高生活独立性的方式来改善身体健康。
假说3:社区养老支持通过保护老年人认知功能、促进社会交往的方式来改善心理健康。
三、研究设计、数据说明与描述统计
(一)研究设计
1.基准回归模型。为研究社区养老支持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构建线性回归模型:
本文使用的样本主要来自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其中CFPS2010、CFPS2014数据提供了个体居住地的社区特征信息,这为从社区层面考察社区养老支持如何影响老龄健康提供了帮助。此外,本文使用CHARLS2018数据进行稳健性估计,该调查数据首次对年龄60岁以上的微观个体“是否享受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进行提问,这使得本文可以观测到个体对社区养老支持的真实使用状态,进一步考察社区养老支持对老龄健康的影响。在数据处理中,剔除了年龄小于60岁的样本,并将成人数据库、家庭数据库及社区数据库进行合并,同时对关键信息缺失和异常值样本进行了剔除,最终得到620个社区的11913个个体的混合截面样本,CHARLS2018数据处理过程与上述过程保持一致。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其中,系数${\gamma}$反映了工具变量通过其他渠道影响结果变量Healthic的大小。在给定${\gamma}$值的情况下,通过对修正方程式(3)进行工具变量2SLS估计,可以得到内生解释变量系数$\;{\beta}$的真实值:
(二)机制分析
第一,社区贫困程度。本文根据社区人均纯收入是否小于2011年国家贫困线划分两类样本进行分组回归。结果表明,社区养老支持对贫困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改善作用不显著,对经济状况较好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改善作用显著为正。这说明不同社区经济特征下社区养老支持的健康改善作用存在“马太效应”。第二,年龄阶段。本文根据年龄是否大于等于80岁划分两类样本。结果表明,社区养老支持对高龄老年人身体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结论与现实预期相一致,高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不得不依靠来自子女、配偶及社会的帮助。第三,居住安排。本文根据是否有子女在家中居住划分两类样本进行分组回归。结果表明,社区养老支持对未与子女同住的老年群体的健康改善作用更显著。这说明,社区养老支持可以充分发挥对传统家庭子女养老模式的补充作用,为那些子女未在身边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支持,从而更好地维护和改善身心健康。
本文使用CHARLS2018作为本节研究的数据基础,通过计算每种类型服务使用人数占使用社区养老服务总人数的比例,得到每种类型服务的实际使用频率,以此反映老年人的使用偏好。根据分析结果,老年人对于预防性的定期体检需求非常高,对于专业化的巡诊、健康管理以及娱乐活动的需求也相对较高。此外,本文分别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养老支持进行回归。根据回归结果,日间照料中心等生活照料类服务对于改善身心健康的作用相对有限。在医疗健康类服务中,社区护理和健康管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显著,这说明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更有助于满足老年人对保持身体健康的需求。而对于心理健康,定期检查、上门巡诊和健康管理发挥的作用相对更强。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探究社区养老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对于健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CFPS2010、CFPS2014数据和CHARLS2018数据,以社会生产函数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工具变量法评估了社区养老支持对老年人的健康效应。研究发现,社区养老支持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识别策略方面,本文选择“村/居委会成员数量”作为社区养老支持的工具变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模型内生性问题。机制分析表明,社区养老支持通过促进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提高生活独立性的方式改善了身体健康,通过保护老年人认知功能、促进社会交往的方式改善了心理健康。在异质性分析方面,社区养老支持对老年人的健康改善作用存在“马太效应”,贫困社区的老年人从中获得的健康福利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