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健康。自1981年首次被识别以来,艾滋病逐渐成为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
图源:摄图网
《2023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抗击艾滋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艾滋病不仅对个体健康构成威胁,对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艾滋病的无声威胁:早期症状隐匿,如何及时发现?
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行为、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其中,性行为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男女性行为和男男性行为。血液传播主要通过输血、共用注射器等途径发生。母婴传播则是HIV阳性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期间可能将病毒传给孩子。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只有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热、喉咙痛、肌肉关节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患者可能会遭遇到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如肺炎、结核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尽管目前艾滋病尚未能被彻底治愈,但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毒的复制,延长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
在预防艾滋病方面,关键是防止病毒的传播。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如实施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头和注射器、对孕妇进行艾滋病检测和治疗等。同时,我们也需要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理解,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最新数据,四大一线城市艾滋病报告情况一览无遗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底,天津市累计管理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7291例,其中同性传播占79.40%,异性传播占18.66%,注射毒品传播占1.37%。2023年1至10月,天津市新报告管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539例,较去年同期的469例增加了14.93%。
上海市疾控中心结核病与艾滋病防治所副所长宁镇主任医师在11月24日的报道中提到,在上海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通过无保护性行为传播艾滋病的占比约为97%,其中约六成为男男性行为传播,约四成为异性性传播。
深圳市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2023年1至10月,深圳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1313例,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在这些新报告的病例中,深圳户籍占16.8%,非深户籍占83.2%。首次检出年龄平均为36.0岁,其中最大87岁。按性别分析,男性感染者占91.9%,女性占8.1%。按传播途径分析,性传播达99.6%(其中同性传播62.5%,异性传播37.1%),其他传播途径为0.4%。
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月30日举办的“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严俊表示,近年来,在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及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今年中国“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强调了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并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凝心聚力,共同抗击艾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严俊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
01
经注射吸毒和输血及血液制品传播得到有效控制,经注射吸毒感染艾滋病病例报告数逐年下降。自2020年起,中国经输血途径感染艾滋病报告呈零报告。
02
经母婴传播得到有效阻断。2022年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到3%,今年下半年已完成第一批5个省份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国家级评估。
03
重点人群防艾意识不断提升,危险行为不断下降,流动人口、青年学生和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到90%以上,重点人群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04
检测发现和治疗的覆盖面和质量持续提升,诊断发现比例不断扩大,治疗覆盖率、病毒抑制率均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
05
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防治成效明显。云南省连续实施五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三个90%”的目标;凉山州通过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贫攻坚行动取得了艾滋病防治“三升三降”的良好态势。目前正在实施第二阶段攻坚行动,实施多病共防,不断扩大防治成效。针对青年学生群体持续开展一系列进校园活动,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06
07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防艾,持续强化对感染者的救治救助,努力消除社会歧视。建立社会组织防艾基金,激发全社会参与防艾的活力和动力,引导爱心企业、公众人物和志愿者积极踊跃参与防治工作。
从研究到预防:我国在终结艾滋病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总而言之,艾滋病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来应对。我国在防治艾滋病方面取得的成效,显示了全社会参与和多元化策略的重要性。
未来,我们仍需继续加强艾滋病的研究,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需要加大艾滋病的预防和教育工作,以期在未来真正实现艾滋病的终结。
Editor
编辑
好医生-闫妍
Source
好医生综合整理自北京市卫健委、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浙江省疾控中心、中新网、北方网等
Reference
参考
Notice
说明
本文系好医生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Designer
设计
Reviewer
审核
好医生-高鹭
4535
收藏
热点资讯排行
会讯速递
第4届胸外焦点讨论会暨第28届胸腔镜及胸部...
2023第六届京津冀急诊急救学术年会
2023队列研究及精准医学转化学术论坛暨第...
2023北京朝阳医院高压氧医学新进展及临床应...
2022第五届京津冀急诊急救联盟峰会
2022北京市宫颈病变综合防控及诊治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全国细胞病理学会议
第十届全国肿瘤营养学大会
客服热线:400-780-2600学术推广:010-56262766服务信箱:webmaster@mail.haoyish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