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229

2024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提出,防范化解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居安思危,就要对各类风险隐患开展经常性分析研判,备足工具箱,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防范化解生物安全风险,既要着眼重大威胁,也要着眼一般威胁。要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同时,加强生物安全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做好人类遗传资源监管。

防范化解公立医院经济运行风险,既要强化内功,也要壮大合力。一方面,推动地方政府落实投入保障责任,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另一方面,持续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健全内部控制工作机制,完善定期风险评估机制,制订风险防范工作方案,切实保障公立医院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统筹发展和安全各项工作。为此,要落实“三管三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多部门协作机制,定期开展风险研判、联合督查检查,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学习和运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源头预防化解纠纷的信访工作水平。

“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只有将防范风险的先手与化解风险的高招结合起来,才能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长期照护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哪些人可以申报?国家医保局解答

2024-02-29人民网

问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新增了长期照护师新职业工种,能否介绍一下有关背景情况?

答:长期照护师是国家医保局为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支持下新设置的一个职业工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于2016年启动试点,2020年扩大试点城市范围,目前,全国49个试点城市参保覆盖约1.8亿人,累计超过235万人享受待遇,累计基金支出超720亿元,提供服务的定点护理机构约8000家,护理人员接近30万人。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已超过4200万人,而专业化、高素质的护理服务人员供给严重不足,已成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为加快培养更多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专职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人员,从供给侧解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问题,提高长期护理服务质量,由我局发起申请,经行业专家评审,新修订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专门设立了长期照护师这一新职业工种。

问题二:长期照护师具体做什么工作?

问题三:这个新工种有什么特点?

答:长期护理保险提供服务的对象是经失能评估达到一定标准的长期失能人员,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提供者所具备的技能要求和知识的特殊性。长期照护师具备的技能要求与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其他职业有一定交叉,但在工作对象、工作内容、服务标准、能力要求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长期失能人员完全或部分丧失了生活能力,可能伴随着吞咽功能障碍、言语障碍、运动障碍等多种生活困难,大多会伴有慢性疾病。因此,长期照护师需要具备为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能力,协助失能人员“体面”生活;需要具备基本医疗护理知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可以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协助失能人员“安全”生活;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协助失能人员“尊严”生活;另外还需知晓长期护理保险基础知识,按要求提供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可以说,长期照护师是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健康管理、长期护理保险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融合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问题四:长期照护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哪些人可以申报?

问题五: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已颁布,请问下一步有什么工作考虑?

高层动向

国家疾控局:已组建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覆盖17个省份

人民网北京2月28日电(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卫生健康进展成效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秦兴强表示,下一步将从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日常准备,提升重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在预案体系方面,不断完善已有预案,并动态更新补充。进一步指导各地制订分级分类应急预案,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形成一个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预案体系。

二是在队伍建设方面,继续推进国家队建设,尽快实现所有省份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处置的专业能力。

三是在应急演练方面,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传染病,着力于组织开展全链条、全要素的传染病疫情防控应急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检验预案、完善准备、锻炼队伍、磨炼机制,切实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此外,我们还将根据疫情研判结果和应急处置的需要,及时提出应急物资储备、物资保障的需求建议,按职责积极配合应急物资储备的牵头部门,进一步提高我国传染病应急物资保障水平。”秦兴强说。

疾控动态

新学期向未来开学季温馨提示

2024-02-27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学期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如何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新学期呢?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此请家长和同学们查收开学季健康提示!

NO.1提前做好开学各项准备

NO.2培养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3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家长应注意饮食的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少吃甜食、油炸食品,多食用鱼、虾、鸡蛋、牛奶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蔬菜及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知彼知己早诊早智共话阿尔茨海默病防治

2024-02-28浙江省疾控中心慢病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阿尔茨海默病(AD)等痴呆疾病以及老年增龄性认知障碍的发病率呈现急剧上升趋势,对老年人的健康生命质量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国痴呆症患者数量已超过1500万。我国是全球老年痴呆症患者最多的国家,然而,老年人对这类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就诊率均较低。尽管AD目前尚无法治愈,但早期干预能够减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应对这一状况,国家卫健委于2023年发布了《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2023-2025年)》。该计划明确了行动目标:广泛开展老年痴呆防治宣传教育,指导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转诊和干预服务,提高老年痴呆症的就诊率,实现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从而降低或延缓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本次交流活动旨在以AD早期干预为切入点,探索整合疾控体系和社会组织的优势资源,来构建一个高效、协同的慢性病防控新模式,也是在慢性病防治领域践行多部门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

科研动向

IntJBiolSci:新研究成功培育出小鼠睾丸类器官,有望推进男性不育研究

2024-02-29生物谷原创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创造条件让他们的睾丸类器官在实验室中成熟,并证实即使是由胚胎细胞培育出的睾丸类器官也能发育和生长出清晰的生精管。

睾丸负责制造精子和合成睾酮。睾丸发育和功能异常会导致性发育障碍(DSD)和男性不育。目前,还没有用于模拟睾丸的体外系统。

Gonen团队制造的这种人造睾丸是睾丸类器官(testisorganoids)——一种利用真正的小鼠睾丸制造出来的微型人造器官。在过去十年中,随着人们认识到体外二维细胞样本无法模拟整个器官的行为,类器官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如今,大脑、肾脏、肠道和其他器官的类器官已经被制造出来。Gonen团队制造的睾丸类器官能较完美地模拟天然睾丸。这种人造睾丸是从新生小鼠体内提取的未成熟睾丸细胞培养出来的。当Gonen团队发现管状结构和细胞组装与体内睾丸高度相似时,他们意识到这一过程取得了成功。这些管状结构与产生精子的天然睾丸中的多个曲细精管(seminiferoustubule)相似。

Gonen博士还不知道这种睾丸类器官是否真地会产生精子,但是他的团队已注意到减数分裂开始的迹象,其中减数分裂是产生配子的过程。配子是生殖细胞,在这项研究中是精子,它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正常细胞的一半,“等待”另一个配子(在这项研究中是卵子)在受精后获得另一半染色体。

类器官通常类似于胚胎阶段的器官。在这项的研究中,这些作者创造条件让他们的睾丸类器官在实验室中成熟,并证实即使是由胚胎细胞培育出的睾丸类器官也能发育和生长出清晰的生精管。他们试图从成年小鼠睾丸中培育出睾丸类器官,但没有成功。

Gonen博士解释说,“人工睾丸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睾丸发育和功能基础研究模型,它可以转化为性发育障碍和不孕症的治疗应用。”

今后,她计划利用人体样本生产类器官。例如,用人体细胞制造的睾丸类器官可能帮助正在接受癌症治疗的儿童,因为癌症可能会损害他们产生功能性精子的能力。由于儿童年龄太小,无法产生自己的精子,这些样本可以冷冻起来,将来用于生育。Gonen的愿景是从癌症患儿的活组织切片中培育出睾丸类器官,并有望在体外培育出可繁殖的精子。

CancerCell:新研究揭示慢性压力促进癌症转移机制

研究发现压力会导致某些称为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的白细胞形成粘性网状结构,使身体组织更容易发生癌症转移。

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但压力过大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慢性压力会增加我们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它还可能帮助癌症扩散。压力是如何产生作用的一直是个谜,这也是癌症治疗面临的挑战。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SHL)兼职教授MikalaEgeblad实验室前博士后Xue-YanHe说,“压力是癌症患者无法避免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被确诊为癌症,你就不能不考虑疾病、保险或家庭等问题。因此,了解压力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作者发现,压力会导致某些称为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的白细胞形成粘性网状结构,使身体组织更容易发生癌症转移。这一发现可能会带来在癌症开始扩散之前就阻止它扩散的新型治疗策略。

这些作者通过模拟癌症小鼠的慢性压力得出了这一发现。他们首先切除了在小鼠乳房中生长并将癌细胞扩散到肺部的肿瘤。接下来,他们将小鼠置于压力之下。他观察到的结果令人震惊。Egeblad回忆说,“她看到这些动物的转移病灶可怕地增加了,转移病灶最高增加了四倍。”

这些作者发现,称为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的压力激素作用于中性粒细胞。这些“遭受压力”的中性粒细胞形成了称为NET(neutrophilextracellulartraps,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蜘蛛网状结构。NET是在中性粒细胞排出DNA时形成的。正常情况下,它们可以抵御微生物的入侵。然而,在癌症中,NET会创造一种有利于转移的环境。

为了证实压力会引发NET的形成,从而导致转移的增加,He进行了三项测试。首先,她用抗体清除了小鼠体内的中性粒细胞。接着,她向这些动物体内注射了一种破坏NET的药物。最后,她使用了中性粒细胞对糖皮质激素没有反应的小鼠。每次实验都取得了相似的结果。He说,“这些遭受压力的小鼠不再发生更多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者发现,即使是没有癌症的小鼠,慢性压力也会导致NET形成,从而改变肺组织。Egeblad解释说,“这几乎是在为你的组织患上癌症做准备。”

对于冷泉港实验室的LindaVanAelst教授来说,尽管令人震惊,但其中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她说,“减轻压力应该成为癌症治疗和预防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作者还推测,未来预防NET形成的药物可能会使癌症尚未转移的患者受益。这种新疗法可能能够减缓或阻止癌症的扩散,以便提供急需的缓解。

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解读科学家们在抗体疗法研究上取得的新进展!

2024-02-28生物谷原创

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型单克隆抗体、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治疗人类胰腺癌的新型单克隆抗体疗法、单克隆抗体frexalimab在治疗人类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上或能产生有利治疗效果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读科学家们在治疗人类多种疾病的抗体疗法研究上取得的新进展!

【1】IJMS: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型单克隆抗体

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型单克隆抗体

如今,乳腺癌依然是人类面临的全球健康问题,其每年影响着数百万女性的健康,HER2阳性的乳腺癌亚型就是最具侵袭性和挑战性的一种乳腺癌类型,大约20%的乳腺癌病例被归类为HER2阳性的乳腺癌,意味着目前研究人员迫切需要开发出能靶向作用这种特殊乳腺癌亚型的新型疗法。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能精准靶向作用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其能被工程化改造用来以特殊精确度识别并结合特定的靶点。

HER2阳性的乳腺癌细胞要比健康细胞表面含有更多的HER2蛋白,这种蛋白在细胞生长和分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过量的HER2是HER2阳性肿瘤具有侵袭性背后的原因之一。通过特异性地靶向作用HER2阳性细胞,抗体就能破坏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同时还能减少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

【2】SciRep: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治疗人类胰腺癌的新型单克隆抗体疗法

胰腺癌,尤其是胰腺导管腺癌(PDAC)长期以来一直因为具有侵袭性且对当前疗法选择耐受而闻名,SIWA318H能选择性地靶向作用衰老细胞,或有望作为一种治疗人类胰腺癌的新型疗法。肿瘤微环境中的衰老细胞已经被确定能作为肿瘤发生、生长和对疗法耐受的主要促进因素,SIWA318H是一种专门用来靶向作用AGE而设计的抗体,其能提供一种新方法来消除衰老细胞并重塑机体的肿瘤微环境。

【3】NEJM:单克隆抗体frexalimab在治疗人类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上或能产生有利治疗效果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上题为“InhibitionofCD40LwithFrexalimabinMultipleSclerosi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法国里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而言,抗CD40L单克隆抗体frexalimab对于新型钆(gadolinium)增强T1加权病变的数量或能产生有利的影响。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PatrickVermersch等人进行了一项II期双盲试验来分析frexalimab疗法在治疗人类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上的疗效。患者被分配每四周静脉注射1200mg剂量的frexalimab,每两周皮下注射300mg的frexalimab,或者每一种积极性治疗以4:4:1:1的比例匹配安慰剂,共有125名患者完成了为期12周的双盲试验。

研究人员发现,在接受1200mg和300mg剂量frexalimab的研究组中,新发钆增强T1加权病变的调整平均数量分别为0.2和0.3,而联合安慰剂组研究对象则为1.4。相比安慰剂组而言,1200mg和300mg剂量frexalimab的研究组的比率分别为0.11和0.21,对于二次成像终点而言,结果通常与初次分析的结果方向相同,患者表现出的COVID-19和头痛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

Nature:新研究揭示细菌抗病毒防御系统Thoeris的激活机制

维尔纽斯大学生命科学中心高级研究员GiedrTamulaitien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研究了由TIR传感蛋白和SIR2效应蛋白组成的Thoeris细菌抗病毒防御系统。

除了众所周知的基因和基因组剪刀——限制-修饰系统和CRISPR-Cas系统外,还发现了100多种不同的细菌抗病毒防御系统。维尔纽斯大学生命科学中心高级研究员GiedrTamulaitien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研究了由TIR传感蛋白和SIR2效应蛋白组成的Thoeris细菌抗病毒防御系统。

当TIR传感蛋白感知到病毒感染时,它会发出信息并合成一种名为gcADPR的独特小分子。这种信使分子会被细菌抗病毒防御系统Thoeris的另一种蛋白——效应蛋白SIR2识别,后者会开始降解细菌生存和增殖所必需的辅因子NAD。

这样,受感染的细菌就投降了,它在病毒复制之前就已经死亡,但这却给了邻近细菌生存的能力,从而保护了它们的群体。

在此之前,人们还不知道效应蛋白SIR2如何读取信息并启动它的活性。这些作者利用低温电镜测定了这种活性效应蛋白的结构,并且发现当它与TIR传感蛋白产生的分子结合时,SIR2效应蛋白会形成长长的聚合物螺旋丝。这种螺旋丝结构稳定了效应蛋白SIR2的活性中心,确保有效降解NAD分子。

Tamulaitien博士说,“其他一些细菌抗病毒系统也会形成丝状结构,但是直到现在它们的生物学意义还不为人所知。我们证实这种丝状结构的形成有助于确保一种类似开关的反应:只有当病毒信号达到一定水平时,SIR2效应蛋白的活性才会启动,并导致细菌死亡。”

舆情信息

吃苦瓜有益于身体健康吗?提示:这4类人平时最好少吃

2024-02-28网易健康

苦瓜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蔬菜,适量吃一些苦瓜,不仅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还能帮助身体补充胡萝卜素、维他命C以及微量元素,同时苦瓜还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对于女性朋友来说,吃苦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皮肤暗沉、色斑增多的现象。

虽然苦瓜具有这么多功效,但在日常生活中,有4类群体并不适宜大量食用苦瓜,否则就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1.血压值偏低的人

苦瓜当中含有一些降低血压的物质,对于血压值偏低或血压不稳定的朋友来说,若是一次性摄入大量的苦瓜,就可能导致血压急速下降,情况严重的还可能发生休克,这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

2.肠胃不适的人

苦瓜属于寒性食物,对于肠胃不适的人来说,若是一次食用过量的苦瓜,就会导致肠胃受到较大的刺激与压力,同时还可能出现腹胀腹泻、反酸水等不适症状。

3.身体缺钙的人

苦瓜中含有一种名为“盐酸”的物质,这种物质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钙元素的消化与吸收,对于身体比较缺钙的朋友来说,建议不要一次性摄入太多的苦瓜,否则就可能导致缺钙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若是需要食用苦瓜,建议先将苦瓜放入开水中焯一下,这样能够去除苦瓜中的盐酸,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苦瓜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4.血糖较低的人

大家平时可以对照自查一下,若是自己属于上述4类群体中的一员,那么平时一定要注意减少对苦瓜的摄入量,以防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对于喜欢吃苦瓜的朋友来说,若想让苦瓜保持美味,可以先将苦瓜用清水洗净再切成两半,随后将苦瓜中的籽挖出来,再将苦瓜切成细片,然后加入少量食盐对苦瓜进行腌制,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苦瓜中的细胞液,从而使苦瓜中的汁液流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起到改善苦瓜口感的作用。

总的来说,苦瓜虽然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在食用苦瓜之前,我们也需详细了解注意事项,对于不适宜食用苦瓜的朋友来说,一定要严格忌口,否则就可能影响到身体健康。同时,我们平时食用苦瓜时,也需要注意适量原则,若是一次性食用过量的苦瓜,则极有可能会导致肠胃发生不适。

吃胶囊药物有讲究,切记要避开这3个雷区,否则降低药效又伤身!

有些药物对于口腔、食道以及咽喉、胃部的黏膜有着较强烈的刺激性,而且口感会非常的不好,很容易在口腔中被唾液分解。

并且有些药物的药效会比较强烈,直接服用浓度较高,所以说,这些药物就会被装入胶囊中,能够起到保护保护各个器官以及减轻浓度的作用,且还能够保护药性不会被轻易的破坏掉,而这样的药物,就是胶囊药物。

但是,现实中有很多人在吃胶囊药物的时候,所用的方法是错误的,既会影响到药效,而且还会使得口腔、食道、胃部以及呼吸道等器官受到药物的刺激,产生一些不适症状。既达不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还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吃胶囊药物呢?其实,有三个用药误区是大家经常犯的,下面,带大家一起看一下吧。

有哪些错误的吃胶囊药物方法?

一、热水或冰水送服

有很多人在吃胶囊药物的时候,会用冰水或冷水送服,比如说矿泉水或者是一些加冰的饮料。因为水温较冷,吃胶囊的时候很容易导致胶囊卡在食道中,会使患者出现异物感,而且一旦胶囊在食道中溶解,药物会刺激到食道黏膜

而如果使用较高温度的热水送服胶囊,那么,药物在还没有进入食道以及胃部的时候,胶囊就会快速溶解,里面的药物也会对食道粘膜造成较大的损伤,且如果水温过高,药物中所含有的活性菌就会失效。

二、不喝水服用

这也是很多人在吃胶囊药物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总觉得胶囊的表面光滑,而且胶囊过小,所以只用口腔中的唾液就会将胶囊咽下。

所以说,有些人在吃胶囊药物的时候,采取干吞的方式,这样一来,很容易使药物粘在喉管上,不但会引起咽喉部位的不适感,而且胶囊溶解后,药物会对咽喉部位以及食道,会形成较强烈的刺激,而且会严重影响到药效。

三、去掉胶囊服用

有些人在服用胶囊药物的时候,觉得胶囊是多余的,所以就会将胶囊去掉,直接吞服胶囊内部的药粉。

而一般被装入胶囊的药物对口腔、食管、咽喉、胃部黏膜都会有着较强烈的刺激,如果将胶囊剥掉服用药粉,会直接损伤到这些部位。而且,如果剥掉胶囊直接服用药粉,药粉在体内的浓度会非常的高,很容易使健康受到损伤。

综上所述,在吃胶囊药物的时候,用过烫的水服药、用冰水服药,或者不喝水服用,以及去掉胶囊服用,这些方法都是错误的,不但影响到药效的发挥,而且会使得口腔到胃部的黏膜受到强烈的刺激。

如果是婴幼儿这样服药,很可能会引起呛咳,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正确方式是在吃胶囊药物的时候,吃药前先喝几口温开水,然后再将胶囊药物含入口中咽下去,然后再喝温开水,将胶囊送进胃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父母会将成年人所吃的胶囊药物掰开,将其中的少部分药物倒出给婴幼儿或儿童服用,这种方法是严重错误的。

成年人的药不可以随意给婴幼儿以及儿童服用,且胶囊中的药物倒出分开使用,既没有药效,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很容易引起药物中毒。

那些每天走路锻炼的人,身体发生的变化,大大出乎意料!

生活中不少人喜欢日常走路锻炼,此前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指出“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之一”。

那么每天经常走路锻炼的人,相比很少锻炼的人身体会有什么区别?那些每天走路锻炼的人,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那些每天走路锻炼的人,

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1.心血管更健康了

在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流行病学、预防、生活方式和心脏代谢健康会议上公布的一项针对70岁及以上人群的研究发现,多走路与心血管事件(如冠心病、中风和心力衰竭)风险降低有关;每天多走500步,也有助于降低风险。

具体而言,与每天走不到约2000步的成年人相比,每天走超约4500步的成年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了77%。①

2.糖尿病风险降低

3.癌症风险降低了

2023年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11分钟(每周75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比如快走,就足以降低心血管病、脑卒中和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

尤其对于某些特定的癌症,降低风险幅度更大:头颈癌、髓系白血病、骨髓瘤和贲门癌的风险可降低14%~26%;肺癌、肝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的风险可降低3%~11%。③

4.把血压降下来了

2021年刊发在《临床高血压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快走坚持3个月后,大部分人的血压下降了2~3毫米汞柱左右。对于高血压患者,每天快走4000~8000步对于降低高血压可达到理想效果。④

5.人的状态更年轻

2022年发表在《自然》子刊《通讯生物学》上的一项基于超过40万成年人的遗传数据分析发现:步行速度越快,人越年轻。保持快走的人,估计到中年时的生物学年龄要年轻16岁。⑤

记住,这样走路效果加倍!

1.“一字步”走路——促进胃肠蠕动

左右脚轮流踩在两脚之间的中线位置,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模特走的“猫步”。

一天500步左右,再切换成其他走路方法。如此走路通过腰部肌肉用力可一定程度上促进胃肠蠕动,防治便秘。

2.试试“倒着走”——缓解腰酸背痛

找平地、路人比较少的安全地点慢慢地倒着走。每天可以正着、倒着交替走半小时左右。倒着走可起到锻炼腰部和背部肌肉的作用,可以缓解较轻度的腰酸背痛。

但是,老年人腿脚不好就尽量不要倒着走了

3.大步甩手走——舒张腰背部肌肉

走路时上身挺直,头抬高,步幅大概同手臂长度,同时前后甩臂。每次走10~15分钟为宜。舒张腰部、背部肌肉,缓解腰背疲劳防驼背。

4.试试走跑交替——提高燃脂效率

快跑15秒然后走路45秒,交替运动。也可快跑60秒后快走3分钟,交替进行。每天走、跑交替20分钟左右。提高燃脂效率,帮助减肥。

要注意的是,此方法运动量较大,要做好热身,量力而行

5.“10点10分”走——锻炼肩颈部肌肉

双臂上举,呈表针“10点10分”的角度,抬头挺胸行走,可适当降低速度。每天200~300步左右,手臂即可放下来。有助于锻炼肩部、颈部的肌肉,可以预防颈肩疾病。

6.“三吸一呼”走——锻炼心肺功能

走路时身体挺直,每四步一个循环,前三步时吸气,第四步呼气。运动量因人而异,根据自己心肺能承受的量调整。可锻炼心肺功能。

以上几种走路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自由组合。

记住5点,日行万步不伤膝!

此外,走路的正确姿势也非常重要,如果姿势不对,走路多了反而会使膝盖受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副主任医师刘强2021在其医院官网刊文介绍了一套“无痛走”的要诀。⑦

要诀1:不要外八

走路时,保持双侧脚尖朝向正前方,双脚分开的距离与骨盆距离相同。

要诀2:轻盈落地

前脚落地时,脚跟轻盈着地。

要诀3:迈开大步

走路时迈开大步,双臂甩开。

要诀4:蹬地有力

后脚离地时,做到蹬地有力。

要诀5:鞋子合适

选择合适的鞋子,比如慢跑鞋,能够缓冲走路时的地面反冲力,从而保护膝关节。应每半年检查一下自己的鞋,如果出现后跟磨损、足跟窝向某一侧塌陷、鞋底或鞋跟弹性明显降低等情况,就要更换新鞋。

国家卫健委:全国双向转诊人次数超3000万

2024-02-29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2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卫生健康进展成效举行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更加科学的分级诊疗格局。截至到2023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8万余个,全国双向转诊人次数达到3032.17万,较2022年增长了9.7%,其中上转人次1559.97万,较2022年下降4.4%,下转人次数1472.2万,较2022年增长了29.9%。

下一步,将继续把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作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一项重要抓手,一是积极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推动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和系统连续的诊疗格局。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二是持续推进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带动基层能力进一步提升,逐步建立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居家为基础的接续性医疗服务体系。三是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面向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建设远程医疗协作网,促进市县、县乡之间的联通。鼓励各地探索建设“智慧医联体”,推动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智慧互联、结果互认,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6分钱一片的集采二甲双胍好吗?国家医保局回应

2024-02-29科技日报

中选药品与原研药疗效和安全性一致

研究团队以原研药为对照,纳入435例使用原研药的患者、336例使用中选仿制药的患者,两组患者规范用药3个月后进行评价。

国家医保局公布的反映血糖控制有效性的4个关键评价指标显示:原研组和仿制组均可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7.0%左右降到6.4%;在降低空腹血糖浓度方面,原研组从8.6mmol/L降到7.2mmol/L、仿制组从8.8mmol/L降到7.2mmol/L。降糖效果仿制药与原研药相当。

从人群达标率方面看,原研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为78.9%、仿制组为83.4%;原研组空腹血糖的达标率为87.6%、仿制组为83.8%,根据规范的统计学方法分析显示,血糖达标率仿制药组与原研药组无差异。

集采二甲双胍降低用药负担,成主流选择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医疗机构使用二甲双胍集采中选药品114亿片,占该药品总用量的84%。二甲双胍口服常释剂型(0.5g规格)的价格从集采前的每片0.4元降至6分钱左右,日均费用从1.6元降至0.24元;缓释剂型的价格从每片0.7元降至0.1元左右,日均费用从2.8元降至0.4元,对于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为保证患者用上高质量的仿制药,医保部门把通过一致性评价作为集采仿制药入围的门槛。监管部门对进入集采的药品仍会持续进行生产、流通和使用全链条质量监管,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中选企业开展全覆盖检查、对中选药品实施全覆盖抽检,同时持续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督促企业持续合规,压实企业药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对于检查、检验发现问题的,药品监管部门均依法采取严厉的处罚,并会同医保部门实施联合惩戒。

多巴胺和血清素影响大脑决策机制揭示

是什么影响了人类的社会决策?在26日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杂志的一项研究中,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领导的国际团队揭示了一种前所未知的神经化学机制:多巴胺和5-羟色胺在影响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4名接受脑深部刺激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被要求玩一场“要么接受要么放弃”的“最后通牒”游戏。游戏设置中,人类玩家和计算机玩家共计可向患者发放20美元,患者必须接受或拒绝两玩家对20美元的不同分配。如果患者拒绝这种分配,那么他们双方都不会得到任何东西。

“人们根据社会背景作出决策”这一观念在决策类游戏中并不新鲜。但现在,研究人员首次证明这可能来自多巴胺和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的动态相互作用。

接受脑深部刺激手术患者体内植入的碳纤维电极帮助收集数据。该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可多次测量神经递质。研究人员首次看到了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协作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和行为。

帕金森病患者的一个关键特征是脑干中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丧失。随着多巴胺的减少,5-羟色胺能末端开始萌发。研究首次揭示两者的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与在啮齿动物模型中观察到的一样。研究人员表示,此次研究为了解广泛的大脑疾病打开了一扇窗。

纳米“光镊”可捕获和操纵噬菌体,有望带来治疗耐药菌感染新方法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法国格勒诺布尔核能研究中心和洛桑大学医院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芯片上的纳米“光镊”,其能用最小的光功率捕获和操纵单个细菌及病毒粒子,并实时获取被捕获微生物的信息。

这种纳米“光镊”利用高度聚焦的激光束,捕获和操纵病毒粒子等微观物体。光会产生梯度力,将粒子吸引到高强度的焦点,有效地将其固定在适当位置,而无需物理接触。1986年,物理学家亚瑟·阿什金首次发明了“光镊”,并因此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研究团队指出,最新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纳米“光镊”能读取每个粒子在光中的独特变化,以此区分不同类型的噬菌体,而无需使用任何化学标签或表面生物受体。这种方法可显著加快治疗性噬菌体的选择,从而更快实现基于噬菌体的治疗。

最新研究还具有超越噬菌体疗法的意义。能够实时操纵和研究单个病毒粒子,为科学家提供了快速测试和实验的强大工具,有助于更深入了解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更好地应对细菌感染。

一束光的力量有多大?光镊可以给出最佳答案。真正的“强者”不仅仅是力量足,还要够精准。光镊顾名思义,是用光抓住和控制物体,它可以非接触、无损伤地操纵活体物质,并且它产生的特定数量级的力,更适合于生物细胞、亚细胞以及原子物理的研究。正如本文中团队利用光镊对噬菌体的操作,将极大助力未来遗传调控、复制、转录与翻译等方面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基因工程。

全国建设医联体1.8万余个

2024-02-29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2月28日电(记者白剑峰)国家卫生健康委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展成效。目前,我国已建设医联体1.8万余个,双向转诊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说,我国紧紧围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制度框架,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更加科学的分级诊疗格局。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8万余个。2023年,全国双向转诊人次数达到3032.17万,较2022年增长了9.7%。

我国以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规划和布局建设为抓手,不断丰富优质医疗资源的总量,提升区域布局的均衡性。截至目前,我国已经设置了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同时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已经批复了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支持96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近5600个省级和1.4万个市县级临床专科建设项目;1163家县医院达到了三级医院服务能力,30个省份建成省级互联网医疗监管平台,全国批复设置了2700余家互联网医院。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副司长庄宁说,我国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通过布局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强有关临床重点专科,破解群众跨区域就医难题。据统计,前四批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了460多个专科,开展医疗新技术6200余项,患者外转就医平均较建设前下降约三成,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副司长欧阳波说,我国着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增至4万多个。建设46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遴选发布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52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00项适宜技术和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

南极大陆首次出现禽流感研究人员敦促澳大利亚保持警惕

人民网悉尼2月28日电据澳大利亚九号新闻台报道,科学家首次证实南极大陆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这对南极地区巨大的企鹅栖息地构成潜在风险。报道称,澳大利亚作为全球唯一没有受到该种病毒影响的大陆现处于戒备状态。

西班牙科学研究委员会的科学家证实,在阿根廷南极普里马韦拉站附近发现了两只死亡的海鸟贼鸥,它们感染了H5亚型禽流感病毒,且其中至少一只死鸟携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澳大利亚卫报》报道称,来自西班牙的科研人员表示,这一发现首次表明,尽管南极洲与其他大陆相隔遥远,且存在天然屏障,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已经出现。根据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数据,在同样位于南极半岛的霍普湾,还报告了涉及褐贼鸥、南极贼鸥和海带鸥的疑似病例。

此前,南极大陆附近岛屿已出现禽流感病例。此次南极大陆上发现的首例病例表明病毒正在该地区传播,并很有可能通过候鸟进行传播。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已导致全球数百万只鸟类死亡,并已蔓延至除大洋洲以外的各大洲。

墨尔本大学病原体基因组学中心高级研究员米歇尔·威尔表示,如果病毒传播到南极洲东部,即靠近澳大利亚南部的地区,则可能存在病毒进入澳境内的风险。当前澳大利亚处于一个需要警戒的位置。

韩国宪法法院裁定:孕妇可随时鉴定胎儿性别

2024-02-29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首尔2月28日电(记者刘旭)韩国宪法法院28日裁定,禁止医务人员在妊娠32周前向孕妇或其家属告知胎儿性别的现行《医疗法》第20条第2项违宪,判决即刻生效。由此,今后孕妇无论怀孕周数都可随时鉴定胎儿性别。

据韩联社28日报道,当天,韩国宪法法院判决禁止怀孕32周前胎儿性别鉴定的条款违宪。宪法法院在解释其判决理由时表示,“随着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两性平等意识逐渐扎根,国民的价值观及意识发生变化,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明显衰退。”

6名法官认为,将怀孕32周前鉴定胎儿性别视为直接威胁胎儿生命或人流前一阶段的行为,并加以限制的做法已不再合理。这侵害了父母得知胎儿性别等所有信息的权利。

其余3名法官对多数意见表示认同,但指出韩国社会仍然存在以性别为由要求堕胎的可能性,国家不能疏忽保护孕育中生命免受人工终止妊娠的责任。

据报道,为防止因重男轻女思想下的选择性堕胎而导致男女比例失衡,韩国1987年在修订《医疗法》时专门增加禁止产前胎儿性别鉴定的条款。2008年,宪法法院就该条款作出不符合宪法的判决。次年,韩国再一次修订《医疗法》,允许医务人员在孕妇怀孕32周后告知胎儿性别。

然而,近年来,随着韩国低出生率情况的恶化和重男轻女观念的淡化,有人提出应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允许告知胎儿性别,以确保父母的知情权。

拟再次加税!英国一包香烟均价或超16英镑

2024-02-29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2月28日报道据英国《太阳报》网站2月27日报道,根据英国财政部的预算方案,英国香烟价格将达到创纪录的新高,一包香烟的价格可能超过16英镑(约合人民币144元)。

报道称,英国财政部正考虑大幅提高烟草税。消息人士称,对香烟额外增税的目的是,确保电子烟仍然是吸烟者更便宜的选择。

去年,财政大臣杰里米·亨特将每包20支装香烟的税率提高了1.55英镑,并考虑在3月6日再次进行类似幅度的上调。

目前,英国一包香烟的平均价格为14.39英镑,这使英国成为欧洲吸烟最昂贵的地区之一。

报道提及,这一举措体现了首相苏纳克在吸烟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众所周知,苏纳克本人极度反对吸烟。

在去年的党内会议上,苏纳克公布了一项计划,打算通过逐年提高烟草购买合法年龄的方式来逐步禁烟,这意味着在2009年以后出生的人将永远不能合法吸烟。

今年早些时候宣布的打击行动还包括禁止一次性电子烟的销售。

报道还称,即将发布的预算案还将对进口电子烟和制造商征收新的电子烟税。这项征税将适用于电子烟中的烟油。

这两项新税可能会为陷入困境的英国财政部带来5亿英镑的收入。

让罕见病更早被“看见”

2月29日是国际罕见病日。“瓷娃娃”“月亮天使”“黏宝宝”“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这些看似美丽的名字背后,却对应着成骨不全症、白化病、黏多糖贮积症、苯丙酮尿症等疾病。这些疾病的患病人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65‰—1‰,因此被统称为罕见病。

多数罕见病难以预防

世界各国对罕见病的定义各不相同。《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提出,符合“新生儿发病率低于1/10000,患病率低于1/10000,患病人数低于14万”这三个条件其中一个的疾病,即为罕见病。

虽然罕见病的单病种发病率和患病率较低,但患者的绝对数量不少。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的罕见病患者比例占总人口数的6%—8%,约有3亿—4亿人受到罕见病的影响。

“我在门诊中遇到的患者,有不少患有罕见病。每次看到家长怀中抱着那些头发枯黄、目光呆滞、不会开口说话,或者肝脾肿大、骨骼畸形的孩子,我的心情就特别沉重,这些孩子很多都错过了最佳诊疗时期。”罕见病专家、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顾学范教授说。

全球最大的罕见病数据库Orphanet在2019年对6172种罕见病统计后发现,71.9%的罕见病与基因有关,69.9%的罕见病在患者儿童期发病,有近1/3的患儿在5岁前因无法获得有效治疗而死亡。顾学范介绍,目前已被发现的多数罕见病都是由遗传性因素导致的。因此,这些罕见病可能无法通过传统意义上的“预防”措施来避免。

新技术提升筛查和诊疗水平

“尽管罕见病难以‘预防’,但是通过早期筛查和诊断,仍然可以靠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顾学范说。目前,罕见病筛查的常见方法包括新生儿代谢筛查、遗传咨询和靶向筛查等。新生儿代谢筛查是在新生儿产出后进行血液及尿液检测。这种方法可以对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甲基丙二酸血症等常见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以早期治疗干预,改善预后。对于有罕见病家族史的家庭,在计划怀孕前或孕期,可以通过遗传检测评估罕见病遗传风险。靶向筛查则是面向特定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酶活性检测,进而实现早期诊断。

在基因缺陷所致的罕见病中,神经系统、眼科、代谢类疾病所占比例较大。顾学范介绍,其中,质谱技术在遗传代谢病诊断中处于核心地位。这项技术对一些遗传代谢病的诊断、治疗、随访和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等至关重要,是较为可靠且应用广泛的罕见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此前,顾学范所在的新华医院团队在国内首次将串联质谱技术应用于临床,只需一滴血即可诊断40多种遗传疾病。现在,全国约60%的新生儿筛查中心都应用串联质谱法进行多种遗传代谢病的筛查和检测。利用质谱技术进行的多种遗传代谢病筛查结合基因筛查,是今后罕见病筛查的发展方向。

在罕见病诊疗新技术应用方面,北京锦篮基因科技联合创始人、总经理董小岩博士介绍,对于传统方式无法治疗的罕见病来说,细胞与基因治疗有望提供新的治疗途径。通过基因替代、基因编辑、基因修饰干细胞治疗等策略,让人体基因正常表达,以达到治疗效果。目前,该企业自主研发的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及庞贝病的两种基因治疗药物,已在多家医院进行的一、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取得重大突破,获得显著疗效和进展,有望通过单次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运动能力。

“罕见病患者就像一个个搁浅在海滩上的海星,渴望命运能够发生改变。希望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能够伸出援手,帮他们改变命运。即使我们的孩子不能被治愈,但是也希望您能看到罕见病、研究它,了解它的致病机理及表达方式,让更多的罕见病患者在不远的未来有被治愈的可能。”一位CACNA1F基因遗传眼病患儿的父亲对记者说。

人工智能辅助识别眼底病可提高医生诊断能力

该研究设置了3个对照组,分别为AI辅助低年资医生阅片组(试验组),低年资医生独立阅片组(对照组)和AI阅片组(AI组)。AI软件和医生首先分别对眼底照进行独立标注,形成AI组和对照组。一周后,医生再对同一批由AI标注过的眼底照进行再次标注,并可参考AI的辅助诊断建议,确定最终的诊断标签,形成试验组。研究人员将3组标注结果与“金标准”进行一致性比较,同时计算各对照组对不同病种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等评价指标。

结果显示,试验组、对照组和AI组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率分别为84.9%,72.9%和85.5%。这表明在AI辅助下,低年资医师的读图诊断能力可提高约12%。对13个病种的结果分析也显示,试验组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该研究提出了现阶段AI应用于眼底多病种识别的有效性和可行模式,为AI技术在临床落地应用,进一步助力眼底病筛查及提速增效提供了新方向。

椎间盘退变精准治疗有了新策略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强通讯员王泽锋)椎间盘退变是引起慢性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中国慢性腰背痛整体患病率为27.6%且有年轻化趋势。2月27日,记者从海军军医大学获悉,该校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骨科教授史建刚团队联合上海大学教授陈雨团队,在椎间盘退变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揭示了氧化还原稳态失衡在椎间盘退变关键机制中的作用,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利用碳点纳米酶(MCDs)重塑椎间盘氧化还原微环境的新方法。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材料》。

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退变的椎间盘髓核组织会产生过量氧自由基,远远超过细胞内还原能力,极易造成髓核细胞线粒体等细胞器的氧化性损伤。氧化损伤的线粒体DNA和呼吸酶进一步加剧线粒体功能障碍,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髓核细胞焦亡。因此,精准重塑椎间盘氧化还原微环境稳态,抑制髓核细胞焦亡的发生,是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新思路。

对此,史建刚团队创新研发出掺锰MCDs这种新型材料。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与不含金属的碳点相比,该新型材料中锰的存在显著增强了MCDs清除活性氧(ROS)酶的模拟活性。MCDs表现出良好的线粒体靶向能力,显著保护了线粒体的呼吸功能,避免氧化应激损伤,并维持了髓核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平衡。在生物机制方面,体内外实验均印证了MCDs能抑制氧化应激状态下髓核细胞的焦亡,显著延缓椎间盘退变的进展。

多项政策促进罕见病药物研发

随着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建立,罕见病的诊疗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不少罕见病药物确实非常昂贵,很多患者根本无法承担。一些罕见病治疗难以依靠手术进行,因此用药是治疗关键。”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骨科医学中心主任、罕见病医学中心(筹)副主任杜启峻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年来,将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创新机制引入罕见病用药等举措,大幅改善了罕见病患者的用药情况。

以深圳为例,去年推出的惠民保将7种罕见病高价自费特效药纳入保障范围,保障额度可达50万元,对罕见病治疗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支持。“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治疗用药的费用可能一年需要几百万元。药物纳入医保后价格大幅降低,叠加报销后的价格让更多患者可以负担得起药费。”杜启峻说。

罕见病创新药物的缺乏,也是患者有效治疗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杜启峻坦言,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有很多药物可以选择不同,已经上市的罕见病药物“能数得出来”,治疗效果往往也达不到最理想的状态。罕见病药物研发仍存在研发周期长、经费投入高、临床研究开展难等问题。

中国针灸在突尼斯医学会议上受好评

2024-02-29新华社

据新华社突尼斯2月27日电(记者黄灵王一盛)突尼斯日前举行有关疼痛治疗的国际会议,中国医生展示的针灸技术广受好评。

突尼斯第八届疼痛治疗会议2月23日至24日在突东部城市苏塞举行,吸引了来自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土耳其、毛里塔尼亚等15个国家的医学专家参加,他们就不同种类疼痛治疗的方法和药物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中国第28批援突医疗队针灸分队队长黄小冬应邀参会。他开展了关于中医针灸治疗疼痛的90分钟讲座,报告厅里坐满来自多国的医疗专家。黄小冬讲解了针灸穴位和经脉理论,解释了针灸止痛的病理学,同时还进行了现场演示。各国专家反应热烈,纷纷就穴位、扎针方法等提问。两位长期受到颈部、肩膀疼痛问题困扰的参会医生主动让黄小冬进行现场针灸治疗,30分钟后,他们的疼痛得到缓解。

举办此次会议的苏塞医学院副院长祖尔加提表示,希望以后中国医疗队每年都能参加突尼斯疼痛治疗会议,加强两国的医疗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针灸的独特魅力。

突尼斯针灸中医协会主席热巴利对记者说,中国针灸具有止疼疗效快、不使用药物以及后遗症少等特点,突尼斯民众对中医的接受度很高。

1994年,中国援突医疗队与突尼斯蒙吉·斯利姆医院合作成立中国针灸中心,目前该中心年接诊超过1万人次。

—————————————————————————————————————————————————————

THE END
1.国家癌症中心:大多数癌症发病并没有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据国家癌症中心部分具有长期连续监测数据的人群肿瘤登记数据来看,如果扣除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假定人口的结构不变的话,大多数癌症的发病并没有呈现出年轻化或者老龄化的趋势,而是基本保持相对的平稳。但是个别的癌症,比如前列腺癌发病的年龄分布确实是逐渐趋向于年轻的,而肺癌的发病年龄分布则逐渐上升。https://m.gmw.cn/2023-11/15/content_1303572024.htm
1.湖南肿瘤最新数据发布:癌症发病有年轻化趋势,肺癌仍处发病首位潇湘...3月5日,由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处主办,湖南省癌症防治中心(湖南省肿瘤医院)承办的市州癌症防治中心主任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对2023年湖南省癌症防治工作进行了总结,部署安排了2024年重点工作,并发布了全省肿瘤登记最新数据分析结果。 湖南省癌症防治形势不容乐观,肺癌仍处发病首位 ...https://www.xxcb.cn/details/2q8biSYgB65e7de8e0c4e475e0234ea89.html
2.癌症逐渐年轻化!浙大哈佛研究发现,30年来年轻人癌症激增79%医药...?ByDrug医药新闻摘要? 2023-09-21 11:00,赛德特生物:癌症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由于饮食、环境、人口的老龄化等因素,全球癌症发病率不断增长,癌症作为主要死因的情况日益突出。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数据,中国已经https://bydrug.pharmcube.com/news/detail/d98308df8844109c0e389c5078ba65b0
3.剑指全球第一大癌症,中国学者建立乳腺癌预后评分系统MIRS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发布的 2020 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 年全世界乳腺癌新发病例数的快速增长达 226 万,首次正式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其中,我国女性新发乳腺癌病例数 42 万例,位居第一,远超女性其他癌症类型。 由于具有高并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乳腺癌严重威胁着全球女性的...https://blog.csdn.net/HyperAI/article/details/136038536
4.研究发现:近10年年轻人患癌数量正不断增加,癌症逐渐年轻化对于15-39岁的各年龄层年轻人群来说,白血病和脑肿瘤是所有性别和年龄层主要癌症死亡原因,除了30-39岁女性,她们主要癌症死亡原因为乳腺癌和宫颈癌。 虽然这项研究统计针对的是美国人群,但实际上我国的整体情况也类似,根据中国癌症中心2018年统计数据,我国癌症发病率在持续上升,也呈现癌症年轻化趋势。 https://ca.51daifu.com/2021/0506/5EDD519FC1101T7852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