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水对自然环境及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该种废水的排放会对水、土壤等造成污染,并通过各种途进入到人类体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目前各国均在加强对放射性废水的科学处理,努力将其污染降至最低程度。
1.1离子交换法
1.2絮凝沉淀法
1.3吸附法
1.4蒸发浓缩法
蒸发浓缩法指的是应用专用蒸发装置,结合相应的加热蒸汽对水进行加热,使水发生汽化作用,蒸发排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于水中的放射性核素未被汽化,因此在水中留下,将滞留的放射进行性核素浓缩,并做相应处理,最终实现废水的净化。在放射性核素中,除碘、氚等元素外,大部分元素均无挥发性,因此,应用蒸发浓缩法对放射性废水进行处理具有较高的去污系数,去污系数高达104-106。同时,该种方法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种低、中、高废水。且其应用也较为灵活,既可与其它方法联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新型高效蒸发器包括蒸薄膜蒸发器、汽压缩式蒸发器、真空蒸发器等。新型蒸发器的研发和利用有效提高了新型蒸发器,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有效促进蒸发浓缩法的改进和完善,提高放射性废水污染处理效率和质量。
1.5生物处理法
1.6膜分离法
膜分离法指的是应用具有选择性的透过薄膜,同时结合温度差、压力差、电位差等动力,实现对存在于放射性废水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在废水处理技术中,膜分离法是一种刚刚研发出来的新型技术。该种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出水水质好、适应性广泛等诸多特点。膜分离技术是制约该种方法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超滤(uF)、纳滤(NFI)、微滤(MF)、膜蒸馏(MD)等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法的应用对原水水质具有较高要求,在应用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水进行相应的预处理。通常情况下,该种方法很少单独使用,其常于离子交换、絮凝沉淀、吸附等方法结合使用。
2结论
参考文献
1.1医院污水的性质和危害医院污水,是指医院产生的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重金属、消毒剂、有机溶剂、酸、碱以及放射性物质等的污水,资料显示,医院污水中主要生化指标如下:CODcr(化学需氧量)150-300mg/l,BOD5(生化需氧量)80-150mg/l,SS(悬浮物)40-120mg/l,氨氮10-50mg/l,粪大肠菌群为1.0×106-3.0×108个/l。[1]医院污水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特征,不经有效处理会成为一条疫病扩散的重要途径并严重污染环境。[2]
1.2医院污水处理原则按照医院污水全过程控制原则、减量化原则和就地处理的原则,对医院污水的产生、处理和排放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尤其要严格执行医院内部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在污水和污物发生源进行严格控制和分离,医院内生活污水与病区污水分别收集,即源头控制、清污分流;为防止医院污水输送过程中的污染与危害,在医院发生源必须就地处理。[3]
1.3医院污水处理流程
1.3.1强化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一级处理,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对污水进行的初级处理过程,由格栅、格网、沉砂池、调节池、沉淀池和污泥处理设施等组成,加强效果一般使用混凝沉淀法,通过混凝沉淀(过滤)去除携带病毒、病菌的颗粒物,提高消毒效果并降低消毒剂的用量,从而避免消毒剂用量过大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一级强化处理的处理流程为“预处理一级强化处理消毒”的工艺,适用于对于处理出水最终进入二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医院。
1.3.2二级处理由一级处理和生物化学或化学处理组成的处理过程,包括一级处理中的处理设施,还包括生物化学处理设施(如活性污泥曝气池、接触曝气池、生物滤池等)、二次沉淀池和消毒系统等,二级处理工艺流程为“调节池生物氧化接触消毒,适用于传染病医院(包括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和排入自然水体的综合医院污水处理。
1.3.3深度处理经一级和二级处理的污水,为进一步减少其污染程度而进行的再处理过程,又称三级处理。包括比二级处理更进一步的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化学处理,适用于有特殊污染物并有强制性要求的污水处理。
1.3.4简易生化处理工艺的流程为“沼气净化池消毒”,适用于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污水处理的过渡措施,应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4]
1.4医院污水的预处理
1.4.1医院污水处理的步骤医院污水处理主要包括污水的预处理、物化或生化处理和消毒三部分,本文重点论述医院的污水处理中的预处理部分。
1.4.2医院污水预处理的概念和分类预处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消毒环节来讲,一级处理,二级处理,都是预处理,相对于二级处理来讲,一级处理流程就是预处理,相对于强化一级处理来讲,混凝沉淀之前的所有处理手段,都是预处理。
1.4.3医院污水预处理的分类预处理包括常规预处理和特殊预处理两部分。常规预处理,是污水在化粪池、格栅、调节池、沉砂池、沉淀池等设施中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污物,调节水量和合理消纳粪便的过程,目的在于改变污水理化或生化指标,以利于后续处理。特殊预处理,指采用预消毒、衰变、特殊理化或生物方法去除污水中的特殊污染指标,如油脂、放射性物质、传染性病菌、重金属等,使之达到相应的标准后,再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中于其他医疗污水共同接收常规预处理的方法。通过预处理,改善污水的理化指标和生物学指标,降低消毒剂用量、提高消毒效果和效率,使处理后的污水达到现行国家排放之标准,降低消毒剂的用量,从而避免消毒剂用量过大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2医院污水的产生和分类
2.1医院产生污水的部门医院各部门的功能、设施和人员组成情况不同,产生污水的主要部门和设施有:(1)行政后勤办公区、食堂、宿舍、家属区;(2)门诊诊疗室、住院病区、检验科、口腔科、病理科、放射科、核医学科等;(3)手术室、太平间、解剖室、传染科等。
2.2医院污水的分类按照医院污水中主要含有悬浮固体(SS)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等常规水污染物和病原体,放射体、重金属或化学药剂等特殊污染物,按照上述污染物的有无和多少,医院污水可分为如下几类:
2.2.1生活污水和轻污染废水医院锅炉房排污废水中之含有SS和化学药品,职工浴室、食堂、行政机关后勤制剂室、宿舍区的污水中只含有SS、BOD、COD等生活污水的常规污染物。
2.2.2含油废水汽车库(洗车废水)和食堂的废水,除了SS、BOD、COD之外,主要含油脂,会影响后续处理工艺的效果。
2.2.3传染性污水来自肠道门诊、传染门诊和传染病房的污水,除了含有SS、BOD、COD之外,还受到传染病患者粪便、传染性细菌和肠道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污染,具有传染性,可以诱发疾病或造成伤害。2.2.4放射性废水主要来自诊断、治疗过程中患者服用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所产生的排泄物,分装同位素的容器、器皿和实验室的清洗水、标记化合物等排放的放射性废水,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过程中产生a-、β-或γ-放射性,在人体内积累而危害人体健康。
2.2.5含重金属元素或氰化物的污水来自放射科的洗印废水含有SS、BOD、COD之外,还含有重金属及化学药剂,口腔科牙齿修复室的废水含有SS和Hg等重金属元素,来自病理科、检验科的污水,由于进行各类特殊检查使用和特殊药剂,产生含有重铬酸钾、三氧化铬和铬酸钾等铬化合物、在血液、血清和细菌分析中常使用氰化钾、氰化钠、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等含氰化合物的污水,很难处理且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2.2.6含其他病毒病菌的污水来自普通病房、门诊、动物实验室、手术室、检验科、太平间、解剖室等的污水,除含有SS、BOD、COD之外,还含有其他各种种类的病原体,容易引起各种疾病。
3医院特殊污水的分类收集与预处理
3.1分类收集方法和意义采用单独设置排水系统、排水管道、增加隔油井、衰变池、预消毒池等方法将特殊污水,如对放射性、传染性、重金属、氰化物、油脂等污水单独收集并暂时储存,以便分别进行预处理。分类收集污水,是贯彻源头治理的方法和手段,是对各类特殊污水分别进行处理的基础。
3.2各类污水的分类收集和预处理
3.2.1生活污水和轻度污染废水把医院中的生活污水排入普通化粪池中,经过常规预处理之后,直接排入到市政下水道之中,锅炉房排污水和制剂室的排放的冷却水直接就近排入到市政下水道中,都不必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之中,这样就减轻了医院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负担,减少了人力物力投入,节约了医院污水站的运行成本。
3.2.2含油废水含油废水主要来自医院的食堂和车库的冲洗废水,污水中含有大量油脂,要在合适位置设置隔油井,将油和水分离之后,在排入化粪池中,水量比较小的话,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一级或者二级处理。
3.2.3放射性污水放射性污水应设置单独的收集系统,含放射性的生活污水和试验冲洗废水应分来收集,收集放射性废水的管道采用耐腐蚀的特种管道,一般为不锈钢管道或塑料管道,放射性试验冲洗废水可直接排入衰变池,粪便污水应经过化粪池净化后再排入衰变池,定时检测衰变池内污水的放射性,达标后排放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对注射或服用含碘131、磷33等放射性药物的住院病人,其排泄物、呕吐物应放置在具有防腐辐射性能的容器内,储存10个半衰期后排放;对注射或服用长半衰期放射性药物的住院病人,其排泄物、呕吐物可在固化后按固体放射性废物处理;对同时具有病原体和放射性核素的病人,其排泄物应单独收集,经杀菌消毒再经衰变后排放。
3.2.4传染性污水传染门诊和病区,应设置单独的卫生间系统和单独的预消毒池和化粪池,采用次氯酸钠、过氧乙酸或二氧化氯对污水进行消毒,患者的呕吐物和、粪便和其他排泄物,应单独收集与专用容器之中,然后采用生石灰消毒,消毒后倒入传染病单独的下水道中。传染病医院(含带传染病房综合医院)应设专用化粪池。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传染性污染物,如含粪便等排泄物,必须按我国卫生防疫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后的粪便等排泄物应单独处置或排入专用化粪池,其上清液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3.2.6其他含菌污水进入到医院污水处理系统,接受常规预处理,物理化学或生化处理(一级或二级),消毒、排放的程序。
Abstract:Duetothelaboratoryenvironmentalprotectionconceptsandtechnologyreasons,laboratorywaterpollutionhasbecomeamajorenvironmentalissuesneedtoberesolved.Ifthelaboratorysewageisdirectlydischargedintothesewerwithouttreatment,itwouldseriouslyendangerthesocialenvironmentandhumanhealth.Thisarticleexploredthelaboratorywaterpollutionproblemsfromimprovinglaboratoryenvironmentalawarenessandskills.
关键词:实验室;水污染
Keywords:laboratory;waterpollution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其根本原因是环境污染治理的观念和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够协调。虽然现在环境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的环保技术和产业成果还不够成熟,缺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
本文从改进试验方法、改善实验室污水处理方法等方面探讨实验室的水污染及应对措施:
1改进试验方法
1.1选择更加环保的试剂进行实验时,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毒害低的试剂,不用或者少用高污染的试剂。如果实验必须用到污染性较高的试剂,一定要注意做好循环利用及回收措施。一般来说,部分实验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符合国标的操作方法,操作者可根据标准尽量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试剂,选取低毒害的操作方法,尽量避免污水及废液产生。
1.2减少实验药品的使用量在实验中很难做到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那么在保证实验效果和准确度,符合正常操作流程的前提下,可以尽量减小化学实验的规模,使实验微量化。包括:减小实验仪器的容量、减小药品的用量等。例如:使用环保型滴定管可以很好地控制滴定的容量,而且操作简单易控制,能有效地废液污染。假设我们需要在100ml溶液中放入10g试剂,我们将100ml溶液改为30ml溶液,将10g试剂改为3g试剂,也可以清晰地观测到实验效果,达到实验目的。这样既节约了试剂及溶液,又很好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我国于1988年开始研究微型实验。微型实验突出的好处在于试剂使用量大规模减少,对于成本高、污染高、毒性高的实验来说,微型实验可以较大限度地避免这些问题。
1.3虚拟实验采用传统的实验方法,污染几乎无法避免,所以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参与虚拟实验的研究与开发。虚拟实验取代了常规的人工实验,利用高新技术对各种实验进行模拟。虚拟实验的好处在于杜绝了污染及危险的产生,并且可以反复模拟实验操作。当然,由于虚拟实验的科研成果尚不成熟,与常规实验相比可能仍然存在一些偏差,尚未形成一定的使用规模,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
2实验室污水处理
2.2污水的处理我们日常实验的废液可分为无机废液和有机废液,对于某些比较容易处理的无机废液,实验室可以自行处理。对于比较难处理的无机及有机废液,切不可随意排放,在经过环保部门的许可后,可以转交给专门的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我们都知道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而废水也可以被转化为有用的资源为我们所用。实验室排出的废液也不例外。如果废水污染浓度较小,经过简单净水处理之后就可以回收使用了,如果污染浓度相对较大,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浓集物中也可提取有用物质。污水从实验室排出,进入水体以后,通过自身反应,有机物逐渐减少,杂质沉入河底,污水被大量河水稀释。经过这些变化,污染程度降低,水体可以恢复到较洁净的状态。此方法成为水的自净,也可用于对实验室的污水进行处理。使用此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是节约污水处理费用。
3对实验室水污染的指导及监管
4结束语
实验室的废液处理给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还需要更多系统化的措施去解决,这种污染行为的产生,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还比较薄弱,要杜绝这种污染行为,首先要提升实验人员的环保意识,其次要采取简单易行的处理办法,而对于废液回收处理不便,还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实验室污染控制体系,将实验室废液处理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吴伟军,刘海飞.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142-144.
[关键字]辐照装置源项调查退役去污废弃物处置
四川省某研究院始建于1962年,长期从事辐照加工与科研工作。2009年经前期调查准备,制定详细的退役计划后,四川辐射站开始实施退役工作。
1前期准备工作
1.1源项调查分析
本项目退役60Co放射源共228枚,总出厂活度为2.25×1016Bq,退役时总活度约为3.15×1015Bq。60Co半衰期为5.27a,通过衰变放出能量高达315keV的高速电子成为60Ni,同时放出两束主要能量为1.33MeV和1.17MeV的γ射线,在放射性核素毒性分组中属高毒组。
1#辐照场采用旱井式屏蔽,尺寸为φ0.05m×h2.26m,已长期停用,现在处于停用闲置状态。迷道、井口及井底的γ剂量率和α、β表面污染监测结果为正常水平。场前有一长6.0m×宽1.5m×深3.0m水池,池水无放射性污染,池内底泥有轻微放射性污染。
2#辐照场设计装源活度10万Ci,辐照室为圆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成之初为旱井式屏蔽,1985年改为水井式屏蔽,水井为圆柱形,尺寸φ1.5m×h5.0m,井内水位4.8m,贮水量约为8.5m3。退役时装源49枚,源强2.2万Ci。迷道、井口及井底的γ剂量率和α、β表面污染监测结果为正常水平。井内水质清澈透明,井底有少量尘埃,水井外壁为不锈钢防水钢板,中间为1次性连续浇铸混凝土,内壁粘贴釉面瓷砖。
3#辐照场设计装源活度50万Ci,辐照室为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水井式屏蔽,尺寸长3.0m×宽2m×深7.5m,退役时装源197枚,源强18万Ci。其中有18枚60Co放射源(约8万Ci)需转移至该院新建辐照场内。井口γ辐射剂量率为环境本底水平,东迷道个别点位γ剂量率及表面污染水平偏离正常水平。井内水位7.0m,水量约42m3,水质清澈透明,井底有少量淤泥。
1.2辐照场内外辐射环境质量监测
退役工作开始前,对该院拟退役辐照场所的内外环境以网格布点进行了γ辐射吸收剂量率监测和井水中总β比活度检测和60Co核素分析,并查看历史运行监测数据,判断辐照场运行40多年以来的对外污染扩散水平,以确定场内外环境去污热点。
1.3环境影响评价
2退役过程简述
2.1废旧放射源退役回收
整个放射源收贮过程,包含铅罐的设计和生产、倒源、倒源后的现场监测、运输线路的选择、源的运输监督监测、入库管理等多个环节。铅罐的设计制作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完成,共制作铅室9个(备用1个),单个铅室的重量约为3.0t。矩形贮源提篮共12个,每个提篮的盛源量为9~25枚。在倒源过程中采样水下录相、水下γ辐射监测仪等仪器,确保井水内已无放射源存在,达到倒源预定目标;确保在整个倒源回收过程不产生新的放射性污染物。
本次共退役60Co放射源228枚,全部安全运抵我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暂存,并由该库负责承担放射源向最终处置场的转移处置。
2.2贮源井水的处置
对贮源井水进行总β及60Co核素含量分析监测,监测结果表明,1#、2#、3#场井水及1#场前水池内水的总β放射性及60Co核素含量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可以直接排放。在排放前,就排放沟渠走向、最终排入载体等进行考查论证,评价水体排放可能引起的环境辐射影响。确保排放水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并沿预定路径顺利排往预定地点。
2.3场内去污
首先对3个辐照场空气中γ吸收剂量率水平进行普查,并重点对各贮源井内壁的β表面污染1m见方进行网格式普查,找出去污热点。对剂量偏高或表面污染水平偏高区域采用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去污。
各场所具体方式见下表:
2.4去污过程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分类管理及处置方式
在项目去污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包括废沙石砖块、剥离的混凝土、底泥、废水管道、废手套、塑料薄膜、包装袋等。对于含湿量大的污染泥土,先装入密封塑料袋,然后再装入玻璃钢废物桶的方法,进行收集。对于污染的渣土采用挖掘的方法,进行收集。对于污染的硬质防水的光滑表面(如瓷砖、钢件),采用化学去污的方法进行去污处理工作,收集污染的含酸棉纱。对于污染程度严重的硬质混凝土结构表面,采用机械剥离的方法进行去污处理,收集剥离渣。将收集的废物按桶、袋进行分类、编号、进行γ剂量率监测、取代表性样品进行60Co放射性比活度测量[2]。
放射性比活度大于等于豁免值10000Bq/kg的放射性废物,约2吨,送往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进行收贮。放射性活度大于等于审管部门批准的清洁解控水平限值90Bq/kg,小于豁免值10000Bq/kg的废物,作为低于低放的固体废物,约20吨,建库暂存,在适当时机,最终送往极低放废物处置场作填埋处理。放射性小于90Bq/kg达到清洁解控水平的固体废物,作为普通废物在项目去污工作后,与建筑拆除产生的建筑废物一起处置。
3退役过程辐射防护、剂量控制
3.1放射源收贮过程监测
在整个放射源倒装前后、运输过程中,均进行现场环境γ剂量率监测,主要监测内容包括:
倒源前,对贮源水井井口γ剂量率、井水放射性活度进行监测。确认井水未受污染并对对放射源的屏蔽有效。
放射源倒入铅罐前,利用水下剂量率监测仪甄别放射源,核查放射源数量。
放射源倒入铅罐后,对铅罐表面γ剂量率进行监测,确定其是否符合预定的表面剂量率要求。
铅罐装车后,对运输车辆驾驶室和车辆周围进行γ剂量监测,确定其是否符合放射性物质运输规定。
对空的源井进行γ剂量率监测,确定井内无遗漏放射源。
对倒源后的贮源井水进行60Co放射性比活度监测,以确认井水有无放射性污染。
倒源全过程中,对井口的倒源工作人员所受γ剂量率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将放射源降入井底。
3.2去污过程现场辐射监测
在整个去污过程中,主要针对该院退役去污施工范围内被历史运行中排放的污染废水所污染的排水系统及其周边环境,主要监测项目是在去污、清除后建筑物和设施的表面污染水平、排放废水和土壤中60Co放射性比活度、γ剂量率、放射性废物包装体的表面污染水平以及退役工作人员个人γ辐射累计剂量等。通过以上监测,确保去污结果达到退役管理目标值,确保退役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在控制限值以下并尽可能低,确保外排废水的放射性比活度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并尽可能低[3]。
3.3场界标识
因本项目所处地理位置有较多社会居民,场界周边与社会环境接触密切,故本次退役实践一开始,就设置了警戒线,在场界边张贴警示标志,制作场界内工作标牌,由专人每天24小时巡逻看守场界,防止无关人员误入退役场所。在整个退役去污期间,未出现一例人员误入情况,确保了退役过程的顺利进行。
4退役去污的经验教训
在源项调查中,因历史运行记录和历史监测数据的缺失,未能查出该辐照场在事故发生后对排水系统进行过改造,原地下排水暗管已废弃不用,改用地面排水沟渠进行排水。故在排查场所内排水系统时,未发现有地下排水暗管,致使在进行辐射环境质量普查时只调查到几个排水沟渠沉降池γ放射性水平异常,而未能查出连接沉降池的地下排水暗管以及暗管边临时建筑物内的地下暗池γ剂量率放射性水平异常。从而导致本次退役去污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对工程去污难易程度、废物产生量、经费预算、退役工期等估算出现了偏差。
去污过程中根据地下排水系统不断进行γ剂量率补充测量,以弥补在源项调查中的失误,查找去污初期遗漏的受污染点,最终完全清除放射性污染点。
5结束语
辐照装置及其废旧放射源的退役去污管理工作关系到公众安全、社会稳定。辐射监测是贯穿整个退役工作过程始终的最重要一环,它对寻找去污热点、去污是否彻底、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控制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去污工作中,必须秉持监测设备在前、人员在后的原则,保证去污彻底、人员安全。
[1]任宪文.核设施退役废物管理[J].辐射防护通讯,2008,第28卷第4期.
1.1低放废水处理的工艺方法
蒸发法是利用废水中大多数放射性核素的非挥发性,将放射性废水送入蒸发装置,同时导入加热蒸汽将水蒸发成水蒸汽,里面的放射性核素则留在水中。蒸发过程中形成的小部分浓缩液因其放射性水平高,需要进行进一步固化处理。另外蒸发过程中产生雾沫会夹带放射性核素,所以要设置雾沫分离装置,此外还要考虑起沫、腐蚀、结垢、爆炸等潜在危险和辐射防护要求。
1.2低放废水处理工程的特点
2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
施工准备工作是做好施工目标管理的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安装施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认真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对合理供应资源、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对技术资料的准备、物资准备、施工现场准备、冬雨季施工准备等的施工过程管理控制要点予以描述。
2.1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的工作主要包括熟悉、审查图纸和设计交底、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
2.1.1熟悉、审查图纸和设计交底
2.1.2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因此对于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极为重要。下面从几个方面对施工组织设计审批的控制进行描述:各类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原则都是相同,主要是审查是否符合以下的内容:①施工组织设计所包含的内容与编制程序相符。②遵守国家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技术标准和规范,所采用的规范和技术必须有效。③符合施工合同或招标文件中技术经济指标(工期、质量、安全、造价等)的要求。④遵守工程基本建设程序,采用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⑤施工方法应先进、恰当、可行。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和网络计划技术。⑥提高预制化、装配化、自动化水平,减少现场作业和劳动强度。⑦符合HSE、质量等管理体系要求。⑧符合具体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强的施工组织、技术措施、经济效益分析、成本控制等措施。⑨进度计划、各项资源需求计划应在确保项目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
2.2物资准备
物资准备的内容主要有:大型建筑垂直运输机械及其他工机具、建筑材料的准备。对于施工所需的各种物资,要求施工单位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清单和需求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实施。对于需要标定的测量机具及时进行标定,标定后才能够进场使用。
2.3施工现场的准备
建设单位移交过来的场地应该符合合同中所规定的六通一平及其他要求。在接收之后及时组织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测量和搭建临时设施等。
2.4冬雨季的施工准备
建筑工程的固定性和体积庞大性决定了露天作业的特性。根据施工所在地的气候特征及时进行冬雨季施工的准备。根据进度计划和季节变化要求施工单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编制应急方案,并要求施工单位根据该方案编制符合本单位的应急方案。②加强施工物资的保管。对施工单位的应急物资做好台账,并经常进行检查。③在施工进度的安排上,注意晴雨结合。晴天多进行室外作业,雨天多进行室内作业。④做好现场的排水防洪措施。
3施工的过程管理
安装施工的专业较多,技术性较强,施工过程管理涉及的方面较多。本文介绍的过程如下:材料进场报验、预留预埋、不符合项、区域移交。
3.1材料进场
3.1.1材料、构配件、部件、设备的进场要求
3.1.2材料、构配件、部件、设备的验收
3.1.3堆码、标识
进场材料、构配件、部件、设备应按施工组织设计总平面图布置的要求,按品种、规格分类堆放,并插上醒目的标牌以便区分。
3.2预留预埋
低放废水处理工程涉及的专业较多,各专业均有大量的预埋件、预留套管、预留洞、隐蔽的管道等。预留预埋工作与前期的土建施工一同进行。土建施工要求的误差一般为2cm,而安装需求的精度为几毫米。误差精度要求的不一致,会导致预留预埋工作极易不能满足后期的安装要求。厂房的热室、设备室均为高标号混凝土,空间狭小,不易进行处理。预留预埋不合格将极大的影响后期的安装施工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