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护岸;复杂地形;物模试验;块体稳定重量;结果分析
一、工程概况: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是隶属于大连市城建局的国有事业单位,于2006年入选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成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是辽宁省仅有的二个国家5A级景区之一,同时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随着旅游行业的高速发展和国内外游客旅游需求的不断提升,公园在景区规模、旅游设施的档次功能等诸多方面已渐显落后,不适应城市旅游业整体发展的需求。为此,2010年年初,市政府即决定将虎滩湾环境改造工程列入大连市政府2010年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2010年11月,大连老虎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我院开展《大连虎滩湾环境治理改造项目水工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本工程岸线总长3371.62m,其中外海东侧护岸长1231.61m;外海西侧护岸长945.48m。护岸工程主要技术指标表如下。
护岸工程主要技术指标表表1
二、设计计算
在进行斜坡护岸护面块体设计时,我院依据了《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S154-1-2011):
在波浪正向作用下,且堤前波浪不破碎,斜坡堤堤身在计算水位上、下一倍设计波高之间的护面块体中,单个块体的稳定重量计算公式:
式中W——单个块体的稳定重量(t);
——块体材料的重度(KN/m3);
H——设计波高(m);
KD——块体稳定系数;
——水的重度(KN/m3);
——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
护面层厚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h——护面层厚度(m);
n'——护面块体层数;
c——块体形状系数。
斜坡护岸护面块体的稳定重量和护面厚度计算结果见表2。
斜坡护岸护面计算表表2
在报告的编制过程中,为优化总平面布置方案、论证水工结构的安全性,建设单位特委托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进行了波浪整体物理模型及三维稳定性试验。
根据试验要求,结合试验场地及设备能力综合考虑,选取模型几何比尺为56,亦即波高比尺为56,周期比尺为7.483。模型实际占地规模45m(长)×40m(宽)。模型布置及水深地形图见图1。
图1模型布置及水深地形图(长45m,宽40m)
模型地形采用桩点法复制,平面尺寸及高程按几何相似原则制作。场地平面尺寸用全站仪放样确定,按1.0m×1.0m布设桩点,平面尺寸偏差控制在0.5cm以内;地形桩点高程用水准仪精确控制,偏差在±1mm以内。模型填沙后用水泥沙浆抹平压光。直立式方沉箱采用塑料板模拟,圆沉箱结构采用PVC管材模拟,高程用水准仪控制,偏差在±1mm以内。模型中设置了消波和导波设施,以消除不利于试验的波浪反射和扩散现象。
斜坡堤护面块体采用腻子灰与铁粉配制,重量偏差与几何尺寸误差均满足试验规程要求。模型中各种重量块石按重力比尺挑选,质量偏差控制在±5%以内。由于模型试验采用的是淡水,而实际工程为海水,在计算模型块体重量时考虑了这种影响。东西护岸采用架设断面板的方法进行摆放,不同重量的块体和块石分不同颜色分区摆放,以便于试验观测。
试验采用单向不规则波进行。单向不规则波的模拟采用频谱模拟。试验首先考虑采用《海港水文规范》(JTJ213-98)中推荐的波谱。在规范谱中有两个参数来决定其适用条件即H*和P。其中H*决定采用深水谱公式还是有限水深公式;P值决定每个公式的适用范围。当0.5≥H*>0.1为有限深度水域,此时P要满足1.27≤P
工程后各方向重现期50年波高H13%分布见表3。东西护岸斜坡段控制浪向均为SE向,东护岸最大波高为6.34m;西护岸为7.58m。
工程后各方向重现期50年波高H13%表3
西护岸接岸段(长约150m)设计方案为15t护面块体。试验发现,SE向浪作用下,接岸段护面块体严重失稳(见图2)。该段水下地形坡度较陡,-12m至-5m区间内存在一坡度约为1:5的陡坡,并且岸线与东南向浪有约60°的夹角。通过增加护底重量和加大块体至21t后,稳定性仍不能满足要求,破坏型态类似。
图2西护岸接岸段15t护面块体失稳
考虑到接岸段的特殊地形及复杂波浪形态,设计将护面块体重量改为20t,在断面底部设置2排20t扭王字块作支撑的基础上,再增加3排35t扭王字块。试验发现,-12m至-5m陡坡区域的3排支撑35t块体,最外1排失稳,其他部分保持稳定。为安全起见,在该陡坡区域再增加4排35t块体作支撑,即局部设置7排35t块体作支撑,长度约60m。试验结果表明,接岸段断面保持稳定(见图3)。
图3护面块体改为20t,底部支撑增加35t扭王字块
四、试验结果分析
断面失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护岸与天然岸线交界处有波能集中现象,二是水下陡坡对波浪有一定的反射作用。低水位时,波浪在陡坡附近破碎,形成强烈的破碎流,在波谷的倒吸作用下,底部块体首先失稳,然后扩大到上层块体。三是接岸段东南30-50m处有凸出地形,扰乱了破碎流,形成明显的旋涡。
参考文献:
[1]《大连虎滩湾环境治理改造项目水工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1.7)
[2]《大连虎滩湾环境治理改造项目护岸工程波浪整体物理模型及三维稳定性试验研究报告》(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2011.6)
[3]《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S154-1-2011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实践能力
一、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二、建议
(一)增加实践课程和实验课时
(二)调整实验模式
目前开设实验课程的高校大多采用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利用会计实验室课程配套的软件。首先由教师提供实验资料,然后学生各自根据资料通过实验室电脑进行实验。第二种不借助实验软件,而是通过纸质材料在实验室完成实验。由教师提供试验资料,学生通过填制纸质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等完成实验。这两种模式除采用方式不同外,都是由学生各自独立完成实验,只注重了学生个体的实验能力,忽视了团队协作。同国外本科生相比,国内学生最大的劣势就是不善长“groupwork”。在实验课中,不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实验。如在购销业务实验中,让学生分别作为购进方和销售方,让销售方向购进方开具销售发票,并根据记账联记账,一个作为会计登记收入明细账,一个作为出纳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购进方根据发票联确认购进,抵扣联则作为抵扣增值税的凭证,购进方一名学生作为会计负责登记存货明细账,一名作为出纳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通过这种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及工作内容,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广泛采用案例教学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学习中,教师采用讲授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决定着讲授的内容和方法,学生只是扮演了听众的角色,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并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这种授课模式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不相适应的。在教学计划中可以考虑增加案例课。案例教学通过对会计案例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将会计理论知识融合到会计实际工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教师可以会计实务中的典型案例为素材,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讨论前由教师将案例资料提前发给学生进行准备,上课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案例中的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由学生做主导,教师必要时进行引导。案例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对学生认识不足之处进行修正,对其认识不全面之处进行补充。案例课结束后教师应当及时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水平。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实务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资料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综合能力。
(四)加强校企联合
(五)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
(六)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在对会计学专业课程进行考核时,大多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以期末考试或结合期中考试为最终成绩,考核形式过于单一,以一两次考试定“生死”的考核方法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同时闭卷考试的试题题型大多以选择题等客观题为主,有些课程考试试题还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等题型,即使涉及到计算或简答等题型,也大多是记忆性问题,分析题以及综合题所占比重较低。这就使得学生靠期末或期中突击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这种考核模式也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以记忆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死记硬背掌握所学会计知识,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明显违背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考试中,应当改革考核模式,变单一的闭卷考试为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可以考虑将学生平时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或实验报告等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组成部分,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的重视。另外在闭卷考试中还应当改革考试题型的设置,减少选择题等记忆性试题的比例,尽量杜绝出现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等题型,增加业务综合题和案例分析题的比重,培养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分析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1.程锦.澳大利亚会计学专业教学的经验与启示[J].滨州学院学报,2011,27,(4):122-124.
2.孙合珍.会计高等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5):131-134.
3.李峰.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基于国内各层次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调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6):111-113.
(一)核心维度———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核心能力。对于本科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能力尤其是指其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学习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在研讨式教学设计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基本要求,也是影响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
(二)辅助维度———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是一个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踏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后必须具备的辅助能力。很难设想一个具备很强学习能力的毕业生,在缺乏上述能力的情况下能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因此,在研讨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辅助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
(三)方向维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会计实务或管理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论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创建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意识、研究式思维方式和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大能力是所有能力维度的灵魂和最终方向,也是研讨式教学活动设计的归宿。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本科会计专业研讨式教学策略选择
(一)策略选择的基本原则
1.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是研讨式教学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应该贯彻于本科会计专业研讨式教学的始终,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策略选择的首要原则。在对会计问题和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在会计研讨式教学中主要起引导和点评作用。那种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当观众的模式将使会计研讨式教学名不副实。
2.重在能力,多维度导向。一种有效的研讨式教学策略通常不只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一种能力,而且是多维能力的综合。会计专业教师在选择具体研讨式教学策略时,应明确该教学策略能否提高学生的能力,能提高哪几种能力,能力与能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哪些是主要能力要求,哪些是次要能力要求,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数。
4.营造气氛,赏识为主。实践证明,研讨式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配合程度。为此,会计专业教师在选择研讨式教学策略时应特别考虑该策略是否有助于营造既快乐又适度紧张兴奋的学习氛围,是否能通过赏识教育不断激励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5.正视差异,适时适度适量。教师在进行本科会计专业研讨式教学策略选择时,应特别注意与研究生层次研讨式教学的区别,注意难度和数量要适合本科层次的要求,不要贪多求难。要注意学生内部在思维方式、处事方式、学习方法偏好上的个体差异,同时需要针对会计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研讨式教学。
(二)几种可供选择的研讨式教学策略
一、财务管理专业调研分析
调研形式主要对企业走访,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就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知识与现行岗位能力的适用性,用人单位财务管理岗位的需求情况,对毕业生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要求进行全面调查。调查反馈的信息对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笔者筛选出4项调查内容,并对调查进行综合分析。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知识调查数据显示会计基础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税法、财务管理实务、ERP原理与应用课程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选择会计基础实务、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达到lOO%,选择税法的达到93%,选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均达到91%,选择证券基础、国际金融知识的有43%,选择ERP原理与应用知识的有62%。而有的课程选择比例较低,则可作适当删减、归并。
(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中小型企业几乎都希望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会计核算能力,只有对会计业务处理熟悉,才能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只有奠定了良好的会计核算技能,才能掌握财务管理的核心技能。
(三)财务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核心课程调查表中请企业财务人员从专业课程当中选取3~5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调查数据显示选择财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财务报告分析的比例较高,这与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一致。
(四)毕业生综合素质、岗位能力分析在所调查的单位中有87%的财务人员认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同时应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有81%的财务人员认为,学生独立处理账务的能力尚不够,必须加强实践技能学习,要多问多钻研;有65%的财务人员认为,学生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探究
上述调查分析显示:被调查的中小型企业几乎都希望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财务核算能力,只有对会计业务处理熟悉,才能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企业需要既有理论又有实操能力的毕业生,因为具备实操能力,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而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才可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对于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企业认为是可行的,可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管理型和技术型应用人才来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这都需要财务管理专业人士的参与。
(一)根据财务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明确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框架,才能促使专业教育与实际工作需求联系得更加密切,才能改变在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及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方式。财务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包括:筹资与投资管理能力、营运资金与收益分配管理能力、财务预算与控制分析能力、财务核算能力、财务监督与财务软件应用能力。根据财务管理职业能力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图4。
(二)根据财务管理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确定财务管理专业职业素质如图5所示。
(三)以点带面。以工作项目与任务为导向进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以点带面,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率先对核心课程《财务管理》实施课程改革。
课程每个工作项目的学习与实训都以每个学习小组成立的虚拟企业基本理财业务操作为载体来进行,以每一项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按照业务操作的流程顺序逐项学习各项业务的操作要点,借助财务管理实训室的设施、仿真财务管理业务,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实训练习,结合真实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胜任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二,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改革。以企业的理财过程为主线设计了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分析七个理财项目作为本阶段的教学内容,每个理财项目包括任务安排、知识储备、调查分析和项目操作四个教学步骤:第一步,任务安排。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创建一个虚拟企业,由小组成员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负责经营本企业,每个理财项目学习以前,给学生安排本项目的实训任务,以“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步,知识储备。老师向学生讲授每个理财项目要求的基本财务知识,进行知识储备,并组织案例分析讨论。第三步,调查分析。让学生针对每个理财项目开展实地调查,进一步向企业学习,完成调查分析报告。第四步,项目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建立的虚拟企业中完成每个理财项目的实际操作,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并组织分组讨论。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做一体化。
例分析、专项实训、顶岗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第四,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包括企业实习和企业培训两部分。企业实习的地点在企业内部物流系统和生产流水线两个部门,由专门工作人员指导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流程和方法;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企业培训是由企业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为学生进行的专业培训。培训地点设在企业。培训内容包括该企业文化的特点,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的方法,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实施过程。授课结束后,进入互动环节,由财务总监、会计师和骨干工作人员与学生互相交流。互动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就实习和培训过程中一些不理解的问题请教专业技术人员。
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财务管理的方法和体验企业文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发展核心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所肩负的使命是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财务管理人才,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对人才的动态来构建财务管理人才的能力框架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讨论的问题。只有以能力框架为指导来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并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各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根据经济与企业的动态发展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与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才能最终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日强、许惠清:《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能力观》,《职教论坛》2004年第11期。
关键词:会考改革教学改革启示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革新求变的重要时期,全面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强会计管理改革,已成了增强经济发展内驱力的必然要求。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自2013年7月1日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实行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题库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建设。这一改革措施应势而生,必将显著提升我国当前会计从业人员执业水平。2013年江苏省按照财政部的要求进行会计考试改革,首次采用新考试大纲和题库,由于在认识、准备、教学、培训等方面的不足,实施结果是考生通过率迅速下降。客观分析会考改革的目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变化及影响,对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学改革有着诸多启示。
一、会计证考试改革的目的分析
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会计发展紧密相连,会计理论水平和会计执业能力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非常重视会计从业的准入管理,推行从业资格考试准入制度,但长期以来,会计从业证的考试是以各省为单位自行组织,由于教育水平、考试内容与标准、考试方式等方面存在地区差异,加上考试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各地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本着统一标准,规范从业考试管理,提高会计执业水平的目的,自201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全面推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
二、江苏省执行会考新标准对会计从业考试的影响分析
(一)会考新标准带来的变化。
按照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2013年江苏会考改革可概括为“三个统一”,即“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试题库、统一合格标准”。与过去相比,变化较大。
1.统一考试大纲,即财政部的2013版新大纲。新大纲中各科考试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科中,《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初级会计电算化》内容变化最大,首先是考试中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改变。原江苏省初级会计电算化软件使用的是新中大,现改为用友T3软件。在T3系统中主要考核系统管理模块、总账模块、财务报表模块、工资模块、固定资产模块和应收应付账款模块。其次是考试评分制度的改变。原《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分为计算机基础和会计电算化两部分,分制为各占100分,120分及格,但必须两部分均不得低于60分。现在全国统一题库改为客观题90分,实务操作题10分,且实行统一计分制,即总分达60分即可。
3.统一合格标准,三科都要达到60分。
(二)考试结果统计及原因分析。
截至2013年11月月底,江苏各市县相继完成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组织,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的通过率总体上呈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不少地区平均通过率低于20%。其原因主要如下:
2.第一次使用全国统一题库,对考试难度、考试范围及考点分布把握不准。更新后的考试题库三科考试难度都增大,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并重,有少量的初级考试难度下放,有些试题的考点,现行配套教材匆忙推出尚未解读到,指导不够。
4.新增题型计算分析题与案例分析题考点多、知识活、实务性强,新的题型要求考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更要做到融会贯通,能用基本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友T3实务操作题,因缺乏系统训练、不熟练而失分较多。
5.考核标准要求三科一次性通过方可拿证,成绩不累计、不能补考。
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对职业院校会计教学的启示
(一)与时倶进,转变思想,树立全新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
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的革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实务中已经广泛应用。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信息化能力、实用技能和素质,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财务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成为会计从业考试题库改革的重要参照。目前,职业院校会计教学指导思想普遍落后,仍然推行基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讲授会计理论实务并开展会计实验的专业教学计划,因此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会计岗位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会计教学要转换教学理念,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摆脱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思维模式局限,并运用会计信息化理念及工具处理会计实务和解决会计问题,为学生的学习、从业资格考试和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快推进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整合。
(三)加强技能培养与企业会计信息化实践要求的融合,夯实基础,注重培养综合能力。
[1]王盛.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J].财会月刊,2012(6下):95-97.
[2]陈冬英.论会计从业资格证无纸化考试模式下的会计专业教学,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