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会为谁而开?从这个会议当中,各方都得到什么?应该得到什么?实际上得到了什么?不开会,各方都会失去什么?实际上有什么损失?每次会议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主题?
可是如何定义这个“好”?什么样的周会就是“好”周会?如何评估?这是本章主要希望阐述的问题。
1)首先决定会议之后团队的心情
“开周会还不容易?”这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开了再说!”出现意料之外的心情?“这很正常,毕竟慈不掌兵嘛。”“再说,我不能讨好所有人,所以有人心情不好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团队会后的心情是决定接下来的行动,不可不慎。
你决定会后团队是紧迫的还是紧张的?兴奋的还是压抑的?信心满满的还是垂头丧气的?
史蒂芬·柯维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倡导“以终为始”。什么是周会的“终”?是业绩承诺?是行动计划?这都很重要,可是更重要的是周会之后团队成员的心情。他们感觉紧张还是紧迫?是压抑还是兴奋?是沮丧还是信心满满?这将直接决定下一刻他们面对客户时与客户互动的质量!
有的经理追求让自己的团队紧张有压力,相信只有紧张了才会积极行动。可是紧张通常带来的是不知所措,是焦虑,由焦虑推动的行动只是忙碌,是走样的销售动作。而紧迫背后是明确的目标,是行动上的有条不紊;有人追求口号,追求在会议现场的那种“激情”,可是失去方法的激情是短暂的无源之水,是离开了水的鱼,其本质还是压抑;如果周会没有给团队带来更多的信心,那团队得到的不只是没有信心,而是沮丧。
把心情作为周会的最终结果,可以让不同业绩的人产生相同的效果。有人会因为十万的指标发愁,有人面对一百万的业绩还觉得没劲,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市场状况不同。但是心情却能够统一团队的气氛。这也对周会的具体安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设定会议的议题和规则
开会,就要有开会的样子。会议有什么样子?首先就是明确会议的规则,比如没有议题不准备,没有准备不开会,没有记录不开会,没有争论不决定,没有决定不散会等。
“议题?就那么一套!有什么说什么呗,还那么麻烦?装什么装?”
“规则?老生常谈!都是兄弟,什么规则不知道?”
“记录?需要那么正式?”
真正的规则不是对与会者要求的,而是对整个会议的要求。比如没有议题不准备,没有准备不开会,没有记录不开会,没有争论不决定,没有决定不散会。这就要求会议的每个人都对本次会议负责,而不只是消极地规避一些行为来达到整齐划一,那是表面的和谐,没有实质内容。
没有议题的会议,团队无从准备。不要说“这还需要强调吗?这不是常识吗?”,只要是重要的,就需要强调,用议题来强化。如果有了议题,却没有要求准备,也不能责怪团队,因为你没有说清楚准备什么,准备到什么程度。当然,一线经理可以反驳说团队中的某某也没有得到特别通知,为什么人家就准备了呢?这不是有效的论据,因为这几乎可以肯定和你的管理无关。
会议上说了很多信息,很多数据,你不能当场一一考证,但是值得记录下来,便于前后对照。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会议记录的意义远不止增加记忆那么简单。做吧!从这次会议开始,没有任何一线经理会因此后悔。
常规议题是那种每次必然讨论的,怎么也绕不过去的,比如上周实际销售,下周销售预测,客户的总体数量以及结构的变化等等。
这种“过堂式”的会议究竟起到多少作用?又有多少效率可言?如果一个人回答其他人陪着没事,把周会变成一对一面谈岂非更有效?当然,有人会争辩说,当着大家的面谈自己的业绩,对业绩好的人是一个激励,对业绩差的人是一个促动或者是一种压力。如果是这样,这里隐藏着管理的一个假设,就是压力可能带来动力。这个假设在一定范围之内无疑会是对的,在什么情况下无效?这是一线经理需要进一步探究的。
退一步来说,即使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与其每周都要这样重复,还有更好的办法达到目标吗?比如,对于“上周业绩回顾”这个议题,如果你问:“按照上周预测达成的同事有哪些?超出的有哪些?不足的有哪些?”这样,三十分钟的话题可能在五分钟即可结束。
对于“下周销售预测”这样的议题,重点不在数字本身,而是数字背后的“假设”。每个人的市场都有其特殊性,如果一个一个说,可能引发诉苦大合唱。和上周相比,有哪些机会增加销售?会增加多少?有哪些风险会降低销售,降低多少?如果销售人不了解是自己的市场,通常发言的机会不多,如果只是强调风险因素,从而设定一个安全的预测数字,就要设法引导机会思维,毕竟,这才是销售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说到客户总数和结构这样的话题,这是可以一个很大的题目,也可以很简单。对于一个公司一个团队,如何区分客户的不同类型从而达到有效的客户管理,相信这不是一线经理能够轻易改变的。目标客户的标准和区分的标准一旦确定,一线经理就要确保自己的团队严格按照既定标准去管理客户。
花费也是一个常规的话题吗?未必,有的团队愿意公开讨论花费问题,有的团队就不一定乐意,害怕引发额外的情绪。
4)例外议题的讨论
例外议题,实际上也是一线经理的一个管理动作,即“抓例外,带常规”,有相似之处。这里想要强调的是,不要轻易涉及例外的议题,避免稀释周会的主题。除非,这是一个专题周会。但是对于开会当中突然冒出来的例外议题也要有效处理。
比如,在回顾上周业绩的时候,难免都会说些理由。如果把偏离预期的理由当作一个例外的话题,这时不妨挑出两组同事,把超出预期最高的一到两个人当作A组,把低于预期最大的当作B组,A组合B组分别给出“偏离”预期的理由,然后比较他们的异同。
理由无外乎以下这些方面:
自身的:努力程度,对市场的判断和把握程度,使用资源的不同方式
产品原因:效果,副作用,价格,包装,在或不在医保目录,在或不在基药目录
公司内部支持:指标的设置,市场的划分,资源的总量
对手方面的:能够灵活支配的丰富资源,与客户牢固的合作关系
客户单位内部的规则规定,也是客观上的阻碍
国家政策变动对业绩造成影响
天气以及季节方面的变化造成的市场需求变化
比较的结果会很有趣,有些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有的方面是被列出的,有的是没有列出的。没有列出的部分是真的没有,还是被漏掉的?
这样的例外议题,即使只做一次也会让团队印象深刻,对以后的常规议题的讨论会起到促进作用。
顺便说一下,一线经理一定要牢牢控制周会的议题。
5)周会效果评估与考核
任何重要的东西都值得评估,周会当然也要评估。评估的方向简单地说是团队的心情目标是不是达到?团队的信心有没有提高?下一周行动有没有明确?有没有遗漏的市场机会或风险?
重要的就是值得衡量值得评估的,周会是重要的甚至是奢侈的,当然也需要评估。没有记录,所有的评估都将大打折扣。每次会议都要记录,每次记录都要归档。根据会议记录,我们可以按照以下问卷逐一检查:
每次周会的主题是否明确?
会议议题是否预先通知?
心情目标是否设定?
议题是否完成?
会上是不是有冲突?
在冲突的议题上,最后意见是否一致?
每个人的心情目标是否达成?
下周行动是否明确?
会后,团队成员的信心是否提高?
是不是每个人都参与了会议质量的评估?
为什么要主题明确?这是因为一个团队聚在一起的时候,注意力极容易分散。分散了注意力的会议,效果就有限了。可是一年有几十个周会,难道每个周会的主题都要不同?这倒不必,每个月可以用同一个主题,也可以一个季度不换主题,也可以一年都不换。但是当你确定主题之后,议题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展开,不然主题也就失去意义了。
议题预先通知,也是无形当中要求个人去提前准备。会议当中,有准备和没有准备是不一样的,一些简单的数字和事实,该你掌握你却不知道,你还开什么会?
心情目标如何设定?谁来设定?这取决于什么样的心情是大家需要的,就是那个!这需要大家一起设定。设定心情目标只是显得虚,却并不复杂,关键是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