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也称为自我意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它一般以理解类客观题的方式考查,具体知识点是什么,接下来,一起来学习吧。
一、概念
自我也称为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它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基本标志。自我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实现的,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同时自我的发展又是个性各部分整合、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并推动着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因此,自我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二、成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第一,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层次。其中,自我观念、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
第二,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即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
第三,自我监控(自我控制)。
自我监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自我调控包括自立、自主、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自我控制、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
三、发展阶段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第一,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这是人格的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是指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
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这是儿童开始用人称代词“我”字,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大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所以有些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自我中心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第二,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又称为个体客观化时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儿童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判断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第三,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又称精神的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过程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日趋强烈;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自我意识的知识点啦,小伙伴们,你学会了吗
【习题】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在青年初期。()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也就是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因此题中观点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