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源自以下三种假设:
(1)认知行为假设:参加健身运动能够促进人们积极思考,以此来削弱那些消极想法,改变沮丧和焦虑的状态。尽管不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把开始运动和坚持运动视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一旦他们实现了目标就会加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对自我能力的认可。自我能力认可与努力和坚持密不可分,这两种因素帮助参加者继续健身锻炼,并取得收获。
(2)注意力分散假设:参加健身运动可以分散人们对自己焦虑和沮丧的事情的注意,从而使人身心大大受益,健身运动把人们从焦虑和抑郁的琐事中解放出来。
(3)荷尔蒙假设:健身运动之所以使人心理受益与体内荷尔蒙分泌量的增加有关。荷尔蒙是大脑在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化学物质。大量的荷尔蒙可以改变人的情绪状态,加强健康感。这种健康感可以降低沮丧、焦虑和其他消极状态的程度。一些研究认为,任何健身运动均具有以上三个方面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具体可以表现在一下六个方面。
一、健身运动有助于发展智力
二、健身运动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健身运动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麦克曼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健身运动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健身运动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健身运动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健身运动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健身运动,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健身运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健身运动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健身运动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健身运动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晰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则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自我概念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其身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五、健身运动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健身运动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健身运动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六、健身运动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总之,健身运动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我概念、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使个体发挥最优的心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