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喘息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岁的年幼儿童是喘息发作的主要人群,在急性期需要快速缓解喘息症状。雾化吸入治疗作为一项儿科常用的治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和操作简单,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不仅用于支气管哮喘的长期控制和急性发作,也用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医院建立雾化中心或雾化室,提供雾化吸入的场所,加强质量控制,是医院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雾化中心(雾化室)既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医疗服务设施来建设,也可以作为医院门诊综合诊疗室功能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建设。不断改善和规范雾化治疗条件和技术,推进儿童呼吸道疾病防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推广普及科学有效的儿童呼吸疾病的防治方法,提升儿童呼吸道疾病诊疗技术水平,满足医疗服务需求。
雾化中心(雾化室)设计应根据医院的发展规模,有前瞻性的发展眼光,以患儿和家庭为中心,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雾化中心(雾化室)建设应整体布局合理,能提供安全高效的雾化服务区域,能推进儿童呼吸道疾病防治工作科学化发展。
雾化中心(雾化室)建立应有齐全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简便的就诊和领药流程,制定诊疗规范,掌握适应证,选择合理的雾化诊疗装置,配备具有专业资质的医师和护士,开展患儿教育,确保雾化中心的规范化。
雾化中心(雾化室)建立应能提高雾化吸入安全保障能力,设置雾化药物管理区域、雾化药物配置区域和患儿雾化吸入区域等,避免交叉感染,保证患儿安全。
雾化中心(雾化室)标识清晰,有明确的路径指向标记,雾化中心(雾化室)与呼吸专科门诊相邻相通,患儿可以便捷地从呼吸专科门诊前往雾化中心(雾化室)接受雾化吸入治疗。雾化中心(雾化室)面积在20m2以上,可同时进行6~10人以上的雾化治疗[11]。雾化中心(雾化室)通风良好,有窗户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装置,应配备至少1~2个排风扇,环境保持整洁。外面连接可通风的走廊。雾化中心(雾化室)温度应维持22~24℃,相对湿度维持50%~60%;采光良好,首选自然采光。遵循洁污分开原则,雾化药物配置区域和患儿雾化吸入区域相对独立。
雾化药物配置区域,配置必要的治疗盘、注射器、免洗液、医疗废弃物收集桶、锐器收集桶等。布局合理,患儿雾化吸入区域雾化专用座椅适度分隔,预防交叉感染。如果使用射流雾化泵吸入治疗,每个雾化座位需有独立插座,保证安全用电及用氧。在雾化药物配置区配备便捷有效的洗手装置,雾化吸入区域或邻近区域配置洗手区域,加强巡查,保证地面干洁。
装饰应遵循不产尘、不积灰、防潮防霉和消毒原则;不应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不宜在走廊或室内铺设地毯、脚垫,不宜在有患儿情况下喷洒消毒剂。使用的清洁工具,分开放置,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1次,清洁后悬挂。雾化中心(雾化室)张贴宣传画,提供雾化宣教手册、宣教板及宣传栏内容,包括宣教雾化面罩如何清洗、干燥、保存等。
配备设备带,雾化吸入区域保留1~2个中心供氧吸入位置,用于急救。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物,包括抢救床、抢救车、负压吸引系统、氧气流量表、湿化瓶及复苏面罩、加压球囊等,用于雾化治疗期间病情变化时的急救;或在雾化中心(雾化室)附近设置急救室,配备完备的抢救设施、设备及药物,原则上要求2min内能达到。
职能部门对设施应及时维护保养,并有记录。
医务人员参加医院医务部和护理部举办的雾化中心(雾化室)岗位培训,考核合格。所有儿科医师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需要,能合理选用雾化吸入装置及药物,掌握雾化吸入药物的基本药理、用法与用量,协定处方组成合理,无配伍禁忌,并有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技能。每天门诊或急诊至少配备1名儿科医师,处理紧急事件。
雾化中心(雾化室)护士必须掌握雾化吸入操作规程及吸痰技术的操作规程,有基础生命支持(BLS)考核证书,能够实施心肺复苏的配合抢救等,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按照每日雾化吸入治疗每150治疗人次配备1名注册护士,根据医嘱正确配置雾化药液为患儿实施雾化吸入治疗,观察雾化治疗过程中患儿的病情变化,掌握常用雾化药物的配置和使用技巧。雾化中心(雾化室)护士能掌握雾化器(喷雾器)的清洁、消毒、维护,熟悉安全用电、用氧规则;能做到对设备仪器的调试、简单维修和保养工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接待患儿→核对姓名、年龄、雾化次数、雾化日期、医嘱、药物→评估患儿意识状态、口唇颜色等一般情况→安排雾化座位→配置雾化药物→实施雾化吸入治疗→观察雾化不良事件,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负责雾化治疗过程中紧急情况的处理。做好雾化中心(雾化室)雾化吸入治疗患儿人次的登记。
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落实质量控制制度,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有进行改进的记录。有非处罚性不良事件与缺陷报告制度及程序,并能执行落实。质控小组成员定期对雾化中心(雾化室)进行质控检查,做到所有质控标准项目都能得到覆盖,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反馈至雾化中心(雾化室)工作人员,落实整改措施,并进行跟踪检查和总结分析。
医院职能部门,包括护理部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定期评价雾化中心(雾化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立监管记录。
雾化治疗完毕后让患儿漱口,以减少药物在口腔和咽部沉积,预防念珠菌感染;如年龄较小患儿不会漱口,用棉签或冷开水棉球擦拭,10min后让患儿喝水或喝奶;指导患儿家长拍背,有利于痰液排出。使用面罩式雾化器,雾化后应及时洗脸,避免药物在颜面部的残留[17,18]。
科主任、护士长在门诊办公室的指导下,制定工作制度,医务人员岗位职责,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药物、物品、仪器管理制度等,加强雾化中心(雾化室)的管理。
雾化中心(雾化室)必须严格执行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医疗废弃物分类放置,不能与生活垃圾相混淆,督促工勤人员及时清理、保洁,防止流失。每月对雾化中心(雾化室)环境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进行微生物监测,各种消毒物品及消毒液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各种监测须有记录。
制定规范的诊疗规程,建立患儿档案,协助家长/患儿建立自我管理方案。评估患儿病情,为家庭雾化患儿开具家庭雾化方案,并指导家长/患儿实施家庭雾化治疗,定期随访。
在科主任、护士长领导下负责雾化中心(雾化室)日常护理工作。
医务人员进入雾化中心应仪表整洁,接触患儿前后应洗手或做好手卫生。实施标准预防,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使用,雾化吸入器具专人专用。治疗物品应摆放有序、分区清楚。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定期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发现可疑与医院感染有关事件,随时进行监测。开展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提高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水平。
雾化中心(雾化室)布局合理,雾化药物配置区域与雾化吸入区域分区明确,标识清楚,设有流动水洗手或手消毒设施。患儿雾化吸入区域有分隔,呼吸道传染病患儿不宜与其他患儿同室雾化,同类型呼吸道疾病的患儿相对集中于同一区域。控制患儿陪护人数,最好为1∶1。有咳嗽、发热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家长,不应进入雾化中心(雾化室)陪护。
医护人员应仪表整洁,进行治疗操作时,戴好口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有急性呼吸道感染表现(如发热、咳嗽等)的雾化中心(雾化室)工作人员,应暂时调离雾化中心(雾化室)岗位。
雾化中心(雾化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雾化器具(雾化面罩、加药罐和连接管)应专人专用;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包装,分类放置。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配药前应做好'三查七对',并确认是否存在药物配伍禁忌。无菌药物启用时应注意保质期,抽吸药物的注射器应专药专用,不得混用,原则上一人一药一针筒。
配备急救设施,定期检查、消毒器械,定期更新抢救药品。治疗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治疗车应配有速干手消毒剂。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前检查有效期、有无破损及有无不洁,用后应按医疗废物处理。
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过程中,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19]执行手卫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实施标准预防,如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应同时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应暂时离岗。
雾化中心(雾化室)药物包括抢救车内急救药物、雾化吸入药物。建立抢救车内急救药物管理登记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物按照规定定量供应,定时检查,及时补充。药物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根据有效期合理安排使用,限额供应,班班清点,认真记录。各班次接班时清点登记,有疑问须及时解决。所有药物标签必须清晰明辨,有损坏或标签不清时应及时更换。
安排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的医务人员负责科室的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对精密仪器设备确定专人保管和保养。操作前必须检查仪器的性能是否正常,以免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仪器的维修保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专人管理、定期保养。
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规程执行。使用人员必须做好使用、记录、交班、保养等记录。一旦发现仪器存在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向设备科联系报修。遇到线路异常或断电等,应当立即关机并检修,等待情况正常后再使用。妥善保护好仪器设备上的财产编号,若发现编号脱落应及时联系设备科重新标号。
上海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在制定了《儿童雾化中心(雾化室)质控督查专家共识》同时,一并制定了《儿童雾化中心(雾化室)质控督查内容与要求评分表》(表1)[21],为现场督查提供可执行的工具,分别从(1)雾化中心(雾化室)的组织管理和人员基本要求;(2)雾化中心(雾化室)的环境布局、设施、设备和人员工作要求;(3)工作流程和医务人员岗位胜任力3个维度质控考核,细分为24个小项、74个质控点。通过查文档、查记录、查环境、查药品、查流程、查操作、查信息和现场问答,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在提供规范、安全的雾化场地同时,也不断深化工作内涵,提供全面、专业的健康照护。
儿童雾化中心(雾化室)质控督查内容与要求评分表
Contentandrequestscoresheetofqualitycontrolandsupervisionofchildren′snebulizercenter(nebulizerroom)
(殷勇陆权洪建国张晓波董晓艳执笔)
执笔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殷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陆权、董晓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洪建国);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张晓波)
专家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上海童杏儿科门诊部咳喘过敏科(鲍一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建华、钟文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陆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卢燕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夏振炜、邵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赵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张杰、周小建);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谷丽);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俞君);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董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亢娟);同济大学同济医院(郑桂芬);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解玉);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蒋瑾瑾);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徐敏);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张蕾);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王晓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刘芳、赵宇华);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陈国宏)